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成骨诱导后的脐血间充质干细胞与β-磷酸三钙复合植骨材料对兔颅骨缺损的修复作用 被引量:6
1
作者 郑德宇 刘建生 +3 位作者 杨依勇 秦书俭 包翠芬 姚素艳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41-444,476,共5页
目的探讨成骨诱导后的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UCB-MSCs)与β-磷酸三钙(TCP)构成的人工植骨材料修复兔颅骨缺损的作用。方法在无菌条件下用密度梯度离心和贴壁培养法分离培养人UCB-MSCs;取传3代细胞应用条件培养基进行成骨诱导2周后,绘制细... 目的探讨成骨诱导后的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UCB-MSCs)与β-磷酸三钙(TCP)构成的人工植骨材料修复兔颅骨缺损的作用。方法在无菌条件下用密度梯度离心和贴壁培养法分离培养人UCB-MSCs;取传3代细胞应用条件培养基进行成骨诱导2周后,绘制细胞生长曲线并检测碱性磷酸酶(AKP)、骨钙素(OCN)和钙离子的含量;成骨诱导后UCB-MSCs与β-TCP复合培养后形成人工植骨材料,用扫描电镜观察成骨诱导后的UCB-MSCs在β-TCP表面的生长状况;按人工植骨材料的形状制作兔颅骨全层缺损模型,术后4周行颅骨X线摄片,分析人工材料对骨缺损的修复作用。结果采用Percoll(1.073 g/mL)密度梯度离心和贴壁培养得到的UCB-MSCs大小较为均匀、梭形或星形的成纤维细胞样细胞。成骨诱导前后细胞的生长曲线测定无明显变化;UCB-MSCs内AKP、培养基中的OCN含量和细胞内钙离子的含量与对照组相比均明显增高(P<0.01);成骨诱导的细胞在β-TCP表面生长良好,在细胞周围有白色的钙盐沉积。人工植骨材料植入骨缺损4周后,发现复合材料与颅骨缺损中间大部分被高密度影所充填。结论成骨诱导后的UCB-MSCs呈现成骨细胞特性,在β-TCP表面生长状态良好;与β-TCP构成人工植骨材料具有促进骨缺损修复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骨诱导 脐血间充质干细胞 Β-磷酸三钙 人工植骨材料 骨缺损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原酸对体外培养的人鼻咽癌细胞株CNE-1的作用 被引量:9
2
作者 姚素艳 李全胜 郑德宇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837-842,共6页
目的探讨绿原酸(chlorogenic acid,CHA)对体外培养状态下人鼻咽癌细胞株CNE-1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在无菌状态下复苏人鼻咽癌细胞株CNE-1,取传4代的细胞,向培养基内加入CHA,使其终浓度达到0、25、50、100、200、500μmol/L,应用CCK-8体... 目的探讨绿原酸(chlorogenic acid,CHA)对体外培养状态下人鼻咽癌细胞株CNE-1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在无菌状态下复苏人鼻咽癌细胞株CNE-1,取传4代的细胞,向培养基内加入CHA,使其终浓度达到0、25、50、100、200、500μmol/L,应用CCK-8体外抑制实验进行筛选CHA的最佳抑癌浓度。选择CHA最佳抑癌浓度,作用于CNE-1细胞系。检测人鼻咽癌细胞株CNE-1中端粒酶活性、抑癌基因p27和p16的表达、细胞周期蛋白(cyclin D1)和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激酶(CDK4)的表达。结果经CCK-8体外抑制实验进行筛选CHA的最佳抑癌浓度为100μmol/L。人鼻咽癌细胞株CNE-1的培养基中加入终浓度为100μmol/L的CHA,维持10d,CNE-1细胞株中其端粒酶活性为1.621,远低于试剂盒中的阳性对照和未处理的CNE-1细胞株,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应用CHA处理CNE-1细胞株10d后,抑癌基因p27和p16均有少量的表达,而在阳性对照组(HT1080细胞)和未处理的CNE-1细胞几乎没有表达。应用CHA处理CNE-1细胞株10d后,cyclin D1和CDK4的表达量与阳性对照组(HT1080细胞)和未处理的CNE-1细胞相比明显降低。结论应用100μmol/L CHA 10d,可以降低CNE-1细胞株端粒酶活性、增加抑癌基因的表达,降低细胞周期蛋白的表达。CHA对人鼻咽癌细胞株CNE-1的作用是通过活化抑癌基因和抑制细胞周期蛋白的表达来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原酸 鼻咽癌 抑癌基因 细胞周期蛋白 端粒酶 P27 P1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cl-2和Bax在小鼠海马发育中的表达变化 被引量:2
3
作者 邵姝元 张敬坤 +1 位作者 张莉 郭敏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7期1831-1833,共3页
目的探讨Bcl-2和Bax在小鼠海马发育过程中的表达变化。方法利用免疫组织化学及图像分析技术对小鼠海马发育中Bcl-2和Bax蛋白进行分析。结果 Bcl-2免疫组化结果:胚龄(embryonic day,E)16 d CA1区有少量阳性细胞。E18 d,海马各区均可见阳... 目的探讨Bcl-2和Bax在小鼠海马发育过程中的表达变化。方法利用免疫组织化学及图像分析技术对小鼠海马发育中Bcl-2和Bax蛋白进行分析。结果 Bcl-2免疫组化结果:胚龄(embryonic day,E)16 d CA1区有少量阳性细胞。E18 d,海马各区均可见阳性细胞,以锥体层居多。生后(postnatal day,P)1~21 d,海马各区阳性细胞先密集后稀疏,以P7 d最密集,CA3区最密集。P28 d后趋于稳定。锥体细胞层Bcl-2阳性表达细胞的平均光密度(AOD)值先增加后减小,P7 d为最大值(P<0.01),P28 d后趋于稳定(P>0.05)。Bax表达结果与Bcl-2结果相似。Bcl-2/Bax比值E18 d~P1 d逐渐降低(P<0.01),之后趋于稳定(P>0.05)。结论 Bcl-2和Bax在胚胎期和生后早期小鼠海马有高表达,其凋亡高峰是生后1 d。成年及老年后保持低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马 BCL-2 BAX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鼠肾单位发育过程中的经典凋亡和坏死性凋亡 被引量:1
4
作者 邵姝元 刘玉玲 +1 位作者 郭敏 李晓明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874-878,共5页
目的观察小鼠肾单位发育过程中的程序性细胞死亡现象。方法应用光镜、透射电镜、原位缺口末端标记法及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观察胚龄12、14、16、18 d胎鼠肾单位发育过程中的细胞凋亡。结果小鼠肾单位发育过程中的程序性细胞死亡主要有经典... 目的观察小鼠肾单位发育过程中的程序性细胞死亡现象。方法应用光镜、透射电镜、原位缺口末端标记法及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观察胚龄12、14、16、18 d胎鼠肾单位发育过程中的细胞凋亡。结果小鼠肾单位发育过程中的程序性细胞死亡主要有经典凋亡、坏死性凋亡和副凋亡3种方式。随着小鼠胚龄增加,凋亡指数逐渐升高,在胚龄18 d达到高峰[(29.45±3.34)%,P<0.05]。Bcl-2和Bax蛋白表达也逐渐增加,均于胚龄18 d达到高峰,分别为(80.52±4.06、33.67±3.42,P<0.05)。结论小鼠肾单位发育过程中各部位PCD的表现具有明显差异,出现了多种细胞凋亡形式,其中以经典凋亡为主,还出现了坏死性凋亡和副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单位 发育 程序性细胞死亡 坏死性凋亡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人卵巢癌CAOV3细胞凋亡及葡萄糖调节蛋白78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叶丽平 温有锋 张莹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893-897,共5页
目的:研究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与人卵巢癌CAOV3细胞凋亡的关系及葡萄糖调节蛋白78(GRP78)表达的变化,探讨bFGF促进人卵巢癌CAOV3细胞增殖,抑制凋亡的信号机制。方法:利用无血清饥饿诱导卵巢癌CAOV3细胞凋亡。分为对照组、bFGF... 目的:研究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与人卵巢癌CAOV3细胞凋亡的关系及葡萄糖调节蛋白78(GRP78)表达的变化,探讨bFGF促进人卵巢癌CAOV3细胞增殖,抑制凋亡的信号机制。方法:利用无血清饥饿诱导卵巢癌CAOV3细胞凋亡。分为对照组、bFGF组、PKB抑制剂组。应用流式细胞术、Annexin V/PI双荧光染色法观察bFGF对CAOV3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利用Western blotting、RT-PCR检测bFGF对PKB、GRP78表达的影响。结果:bFGF呈剂量依赖性激活PKB信号通路,呈时间依赖性促进GRP78mRNA及蛋白表达(P<0.01)。与对照组相比,bFGF可加速CAOV3细胞的细胞周期进程,促进细胞增殖,抑制无血清培养诱导的细胞凋亡。PKB特异性抑制剂wortmannin可阻断bFGF的上述作用。结论:bFGF可能通过PKB信号通路上调GRP78的表达,促进细胞增殖,抑制饥饿诱导的卵巢癌CAOV3细胞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 葡萄糖调节蛋白78 蛋白激酶B 卵巢肿瘤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生成素-1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毛细血管超微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冯闯 刘学政 +1 位作者 左中夫 冯月珍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336-339,共4页
目的观察病程3个月、6个月链脲佐菌素(streptozocin,STZ)诱导的糖尿病大鼠视网膜毛细血管超微结构的病理改变及血管生成素-1(angiogenin,Ang-1)对超微结构改变的影响。方法应用STZ制备SD大鼠糖尿病模型。将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糖尿病3个... 目的观察病程3个月、6个月链脲佐菌素(streptozocin,STZ)诱导的糖尿病大鼠视网膜毛细血管超微结构的病理改变及血管生成素-1(angiogenin,Ang-1)对超微结构改变的影响。方法应用STZ制备SD大鼠糖尿病模型。将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糖尿病3个月组(DM3组)、糖尿病6个月组(DM6组),Ang-1治疗3个月组(ANG3组)、Ang-1治疗个月组(DM3组)、糖尿病6个月组(DM6组),Ang-1治疗3个月组(ANG3组)、Ang-1治疗6个月组(ANG6组)及正常对照3个月组(CON3组)、正常对照6个月组(CON6组)。尾静脉一次性注射STZ(55mg·kg-1)诱发大鼠糖尿病。ANG组大鼠每只眼球每15d球后注射Ang-1溶液0.05mL(0.2μg Ang-1)。每组大鼠各5只,分别饲养到3个月、6个月时处死,取大鼠视网膜进行电镜观察。结果(1)视网膜毛细血管超微结构:CON组内皮细胞和周细胞内异染色质分布均匀,细胞器、细胞核形态正常,基底膜结构清楚,连续完整。DM组内皮细胞水肿,线粒体肿胀、变性,核染色质浓缩、边集,分布于核膜下;基底膜明显增厚。ANG3组血管壁、内皮细胞核及周细胞核形态正常;ANG6组血管壁完整无断裂,基底膜增厚不明显。(2)组间视网膜毛细血管基底膜厚度均数比较:ANG3(228.0±16.2)nm与DM3(245.5±11.9)nm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NG6(251.5±19.3)nm与DM6组(310.6±28.0)nm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Ang-1对STZ糖尿病大鼠视网膜毛细血管超微结构的损害有明显防治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超微结构 血管生成素-1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休克蛋白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7
作者 白赟 叶丽平 高远生 《生理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6,共6页
近年来研究表明热休克蛋白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密切联系,以HSP60为代表的热休克蛋白通过诱导自身免疫,增强炎症反应,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迁移,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以HSP27为代表的热休克蛋白可以抑制氧化应激,降低炎症免疫反... 近年来研究表明热休克蛋白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密切联系,以HSP60为代表的热休克蛋白通过诱导自身免疫,增强炎症反应,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迁移,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以HSP27为代表的热休克蛋白可以抑制氧化应激,降低炎症免疫反应,抑制血管平滑肌的增殖、迁移、凋亡,增加动脉粥样斑块的稳定性,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这些热休克蛋白作用的新认识对动脉粥样硬化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有益的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休克蛋白 自身免疫应答 TOLL样受体 动脉粥样硬化 斑块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原酸对Aβ_(25-35)诱导的大脑皮层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机制 被引量:3
8
作者 周静 赵宏 +2 位作者 秦书俭 姚素艳 郑德宇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16-320,共5页
目的:研究绿原酸(CHA)对淀粉样β蛋白25-35(Aβ25-35)激活巨噬细胞导致大脑皮层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生后0~3 d左右的Sprague-Dawley(SD)大鼠乳鼠,取出大脑皮层细胞然后做体外培养。培养8 d后与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共... 目的:研究绿原酸(CHA)对淀粉样β蛋白25-35(Aβ25-35)激活巨噬细胞导致大脑皮层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生后0~3 d左右的Sprague-Dawley(SD)大鼠乳鼠,取出大脑皮层细胞然后做体外培养。培养8 d后与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共同培养2 d,再加入10μmol/L Aβ25-35制作阿尔茨海默病细胞模型。实验分为单独培养组、共同培养组、单独培养Aβ组、共同培养Aβ组和共同培养CHA组分别作用0.5、1、2、4、6 h后检测各组的结果。细胞损伤程度通过观察细胞形态和记数判定。p38分裂原激活蛋白激酶(p38MAPK)、有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活化的蛋白激酶2(MAPKAPK-2)和热休克转录因子(HSP27)三种蛋白磷酸化的表达水平由Western blot检测。通过免疫荧光观察微管相关蛋白-2(MAP-2)的表达。结果 CHA显著抑制Aβ25-35处理所致的颗粒细胞密度的减少并且改善细胞的形态。Aβ25-35可以使p38MAPK的磷酸水平明显增加,在2h的时候磷酸化水平达到最高峰,4h后就逐渐下降,而使MAPKAPK-2和HSP27的磷酸化水平降低,2h降低最明显。结论 CHA通过抑制Aβ25-35诱导巨噬细胞释放炎症因子激活的p38MAPK信号转导通路,从而可以起到保护神经细胞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原酸 淀粉样β蛋白25-35 大脑皮层细胞 巨噬细胞 p38分裂原激活蛋白激酶 有丝分裂原激活蛋白激酶活化的蛋白激酶2 热休克蛋白2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左旋多巴治疗前后帕金森大鼠脑内γ-氨基丁酸A受体的变化 被引量:4
9
作者 王晓巍 崔宏福 +2 位作者 姚素艳 刘建生 郑德宇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677-680,共4页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治疗前后脑内皮质、黑质、纹状体部位γ-氨基丁酸A受体(gamma aminobutyric acid A receptor,GABAAR)的分布变化规律。方法首先制备PD大鼠模型,经检测成模后,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分别给予生理盐水和左旋多巴甲酯+...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治疗前后脑内皮质、黑质、纹状体部位γ-氨基丁酸A受体(gamma aminobutyric acid A receptor,GABAAR)的分布变化规律。方法首先制备PD大鼠模型,经检测成模后,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分别给予生理盐水和左旋多巴甲酯+苄丝肼治疗4周,治疗后经行为学检测,选择成功的治疗后的PD大鼠,于治疗后4、8、12周分别留取大鼠脑皮质、黑质和纹状体部位的标本,进行免疫组化检测,对比PD大鼠治疗前后脑内上述部位GABAAR的分布、表达情况变化。结果治疗后4、8、12周的免疫组化检测结果经统计学分析,脑内黑质和皮质部位的GABAAR阳性表达的细胞治疗后比治疗前减少。而纹状体部位的GABA_AR阳性表达的细胞数量无明显变化。结论 (1)左旋多巴甲酯+苄丝肼治疗PD大鼠,可以使症状改善。(2)PD大鼠治疗前后脑内不同部位GABAAR的变化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Γ-氨基丁酸 Γ-氨基丁酸A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