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曲安奈德/聚乳酸己内酯载药静电纺丝膜的抗兔眼滤过泡瘢痕化作用 被引量:9
1
作者 郑玉强 王卓实 +3 位作者 徐玲 吴建国 赵军 何伟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585-590,共6页
背景青光眼滤过术后滤过道的瘢痕形成是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近年来多采用小梁切除术中局部使用抗瘢痕形成药物的方法来保持滤过道的开放,但药物可引起并发症。研究证实,聚乳酸己内酯(PLCA)材料制作的静电纺丝膜可作为负药载体以达... 背景青光眼滤过术后滤过道的瘢痕形成是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近年来多采用小梁切除术中局部使用抗瘢痕形成药物的方法来保持滤过道的开放,但药物可引起并发症。研究证实,聚乳酸己内酯(PLCA)材料制作的静电纺丝膜可作为负药载体以达到药物缓释的目的,但其在青光眼滤过术中的作用尚未证实。目的探讨小梁切除术联合巩膜层间填充负载曲安奈德(TA)静电纺丝膜在兔眼穿透性小梁切除术中抗瘢痕化的作用及可行性。方法利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TA/PLCA载药静电纺丝膜,扫描电子显微镜下检测其表面超微结构,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检测体外药物缓释性能。采用前房注射卡波姆法制备单眼青光眼动物模型,将造模成功的40只新西兰白兔均行穿透性小梁切除术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个组,每组8只眼。TA/PLCA载药静电纺丝膜组、PLCA静电纺丝膜组和羊膜组在术中于巩膜瓣下分别植入TA/PLCA载药静电纺丝膜、PLCA静电纺丝膜或羊膜。TA组术眼术毕在结膜下注射40mg/mlTA溶液而术中不植入任何植片,单纯小梁切除术组仅行小梁切除术。分别于术后1…248和12周测量术眼眼压,并采用裂隙灯显微镜观察滤过泡的形态变化;于术后12周制备术眼滤过泡组织切片,采用苏木精一伊红染色法检查各组术眼滤过泡的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制备的PLCA静电纺丝纤维直径为0.5~1.5p,m,呈空间立体网状结构,而TA/PLCA静电纺丝膜结构与PLCA静电纺丝膜相近,可体外缓释药物14d。单纯小梁切除组术眼滤过泡于术后8周前全部消失,术后12周TA/PLCA载药静电纺丝膜组8只眼均存在功能性滤过泡,PLCA静电纺丝膜组中维持功能性滤过泡者5只眼,羊膜组和TA组中分别为4只眼。术后12周各组术眼的眼压明显不同,TA/PLCA载药静电纺丝膜组术眼眼压最低,而单纯小梁切除术组术眼眼压最高,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0)。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术后12周TA/PLCA载药静电纺丝膜组术眼滤过道存在,滤过腔表面上皮化;PLCA静电纺丝膜组、羊膜组、TA组术眼滤过腔存在微小空隙,可见周围组织增生,而单纯小梁切除术组滤过腔消失,组织增生呈瘢痕化。结论TA/PLCA载药静电纺丝膜具有纳米级微观结构,体外药物缓释性能较好。小梁切除术中联合巩膜瓣下TA/PLCA载药静电纺丝膜植入可明显抑制手术区滤过腔瘢痕化,可能是TA抑制瘢痕作用与静电纺丝膜支架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光眼/治疗 小梁切除术 聚乳酸己内酯/化学 曲安奈德/药物 增生 药物缓释系统 TA/PLCA载药静电纺丝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壳聚糖静电纺丝膜对兔球结膜损伤的促修复作用 被引量:2
2
作者 郑玉强 王卓实 +2 位作者 徐玲 王连嵩 何伟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02-106,共5页
目的评价壳聚糖/明胶静电纺丝膜对球结膜损伤后组织的促修复作用及抗瘢痕化作用。方法利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壳聚糖/明胶静电纺丝膜,采用钨灯丝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静电纺丝膜纤维表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0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模型组... 目的评价壳聚糖/明胶静电纺丝膜对球结膜损伤后组织的促修复作用及抗瘢痕化作用。方法利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壳聚糖/明胶静电纺丝膜,采用钨灯丝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静电纺丝膜纤维表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0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模型组、羊膜修复组和静电纺丝膜修复组,每组10只。各组实验兔右眼均接受手术切除6 mm×8 mm的球结膜,用弱酸灼伤损伤部位和角膜缘,制备兔球结膜损伤动物模型,羊膜修复组和静电纺丝膜修复组均于术中在伤口处结膜与巩膜之间平铺生物膜。分别于术后4、8、14、28 d行裂隙灯显微镜检查,观察兔眼手术伤口炎症反应及球结膜修复情况。结果扫描电子显微镜下可见静电纺丝膜纤维呈立体网状结构,与生物羊膜空间结构相似,纺丝直径均匀,为0.1~0.5 μm。裂隙灯显微镜下观察发现,术后4 d各组兔实验眼均未见明显炎症反应;术后8 d模型组兔眼球结膜水肿、糜烂,黏性分泌物较多,羊膜修复组和静电纺丝膜修复组兔球结膜轻度充血;术后14 d模型组兔球结膜水肿、充血,羊膜修复组和静电纺丝膜修复组兔球结膜均未见炎症反应;术后28 d模型组兔球结膜可见新生血管,羊膜修复组和静电纺丝膜修复组兔球结膜完全修复。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显示,模型组兔眼在术后4 d时伤口处球结膜组织游离,术后8 d球结膜根部贴附巩膜,术后14 d球结膜组织增厚,术后28 d大量纤维组织填充伤口,结膜上皮化。羊膜修复组兔眼术后4 d羊膜贴附于巩膜与球结膜之间,术后8 d羊膜开始消融,术后14 d纤维组织生长且球结膜上皮化,术后28 d球结膜组织修复,瘢痕组织填充较少。术后4 d静电纺丝膜修复组可见静电纺丝膜孵育于结膜与巩膜之间,静电纺丝膜消融,术后8 d球结膜上皮沿巩膜长入损伤部位,术后14 d结膜下组织生长,术后28 d结膜完全修复。结论与单纯球结膜损伤缝合相比,羊膜或壳聚糖/明胶静电纺丝膜修补对损伤的球结膜有促进修复的作用,且可减轻组织瘢痕化,壳聚糖/明胶静电纺丝膜的促组织修复作用优于羊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结膜损伤 结膜重建 生物材料 壳聚糖 明胶 静电纺丝膜 羊膜 动物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视程度与黄斑部神经节细胞-内丛状层(GCIPL)厚度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8
3
作者 蔺云霞 夏阳 徐玲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075-1078,共4页
目的分析视网膜黄斑区神经节细胞-内丛状层(ganglion cell and inner plexiform layer,GCIPL)厚度与不同近视人群眼轴及屈光度的相关性,以期为合并近视青光眼人群GCIPL厚度分析提供指导。方法选取2015年10月至2016年9月在我院就诊的18~3... 目的分析视网膜黄斑区神经节细胞-内丛状层(ganglion cell and inner plexiform layer,GCIPL)厚度与不同近视人群眼轴及屈光度的相关性,以期为合并近视青光眼人群GCIPL厚度分析提供指导。方法选取2015年10月至2016年9月在我院就诊的18~36岁的不同程度近视患者95例(190眼)。记录所有患者性别、年龄、眼轴、医学验光屈光度(等效球镜)、GCIPL的厚度,包括平均、最小、上方、下方、颞上、颞下、鼻上、鼻下共8个参数。根据屈光度分为A组(-0.25^-3.00 D)、B组(-3.25^-6.00 D)、C组(>-6.00 D)。根据眼轴长度分为A1组(22~24 mm)、B1组(>24~26 mm)、C1组(>26 mm),进行所有参数的比较。各组的性别及年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但各组平均屈光度和眼轴长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523.963,P=0.000;F=57.452,P=0.000)。采用SPSS 20.0软件单因素方差分析3组间GCLIP厚度参数的差异及Pearson相关性分析不同屈光度、眼轴长度与GCIPL厚度的相关性。结果眼轴长度和屈光度之间呈显著负相关(r=-0.707,P=0.000)。不同屈光度分组8个厚度参数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3.231~16.500,均为P<0.05)。不同眼轴长度分组8个厚度参数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5.234~19.999,均为P<0.05)。GCIPL厚度与屈光度均呈负相关(r=-0.419^-0.153,均为P<0.05),与眼轴长度均呈负相关(r=-0.407^-0.241,均为P<0.05),随着屈光度增大及眼轴增长,GCLIP厚度逐渐变薄。结论近视人群随着屈光度和眼轴的增长,GCLIP厚度也逐渐变薄。采用GCLIP厚度评估合并近视青光眼人群时要考虑眼轴长度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斑部神经节细胞-内丛状层厚度 眼轴长度 Cirrus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近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黄斑病变近视患者黄斑区视网膜结构与视功能改变的相关性 被引量:6
4
作者 夏阳 蔺云霞 徐玲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457-460,465,共5页
目的研究不同近视程度的无黄斑病变患者黄斑区视网膜厚度(retinal thickness,RT)、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和内丛状层(ganglion cell and inner plexiform layer,GCIPL)厚度及微视野改变规律,并分析结构与功能改变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8... 目的研究不同近视程度的无黄斑病变患者黄斑区视网膜厚度(retinal thickness,RT)、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和内丛状层(ganglion cell and inner plexiform layer,GCIPL)厚度及微视野改变规律,并分析结构与功能改变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8年6至12月就诊于我院的100例(199眼)无黄斑病变的不同程度近视患者资料,记录患者性别、年龄、等效球镜度数、眼轴长度。HD-OCT测量RT及GCIPL厚度;采用MAIA微视野计检测视网膜黄斑区10°范围平均光敏感度(MS)。根据屈光度不同分为A组(-1.0^-3.0 D)、B组(>-3.0^-6.0 D)、C组(>-6.0 D),比较各组所有测量参数的差异。分析患者屈光度与微视野计测量参数的相关性,相同解剖位置的黄斑区RT、GCIPL厚度与MS相关性。结果黄斑区4个方位RT 3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中心方位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黄斑区4个方位视网膜GCIPL厚度3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黄斑区总体MS,4个方位MS 3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中心方位视网膜MS 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0)。所有参数在3组间两两比较结果均显示A组与B组、C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但B组、C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总体视网膜MS及4个方位视网膜MS与屈光度均呈显著正相关(均为P<0.05),中心方位视网膜MS与屈光度无相关性(P>0.05)。黄斑区RT与视网膜GCIPL厚度4个方位均呈正相关(均为P<0.05),两者上、下方位2个参数与视网膜MS均呈正相关(均为P<0.05),余方位均无相关性(均为P>0.05)。结论无黄斑病变近视患者即使最佳矫正视力≥1.0,也会有一定程度的黄斑区结构及功能改变,二者具有一定相关性。临床中可采用OCT和微视野二者相结合进行近视患者黄斑区结构与功能改变的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视 屈光度 视网膜厚度 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和内丛状层 微视野 视网膜光敏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