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医药治疗肌少症的方法及其作用机制研究最新进展 被引量:3
1
作者 魏巍 戚晓楠 +3 位作者 谢鹏 于智同 王德羽 王世轩 《世界中医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0期3191-3198,3202,共9页
肌肉减少症是一种老年疾病,其特征是骨骼肌质量逐渐丧失和肌肉功能丧失。目前我国的老龄化人口不断增加,肌少症相关的问题不断显现,肌肉减少症已成为临床研究的焦点。系统全面地探讨了中医药治疗肌肉减少症的方法及疗效,包括中药口服、... 肌肉减少症是一种老年疾病,其特征是骨骼肌质量逐渐丧失和肌肉功能丧失。目前我国的老龄化人口不断增加,肌少症相关的问题不断显现,肌肉减少症已成为临床研究的焦点。系统全面地探讨了中医药治疗肌肉减少症的方法及疗效,包括中药口服、针刺治疗、推拿疗法、中医功法锻炼等几方面,总结了各种疗法的优缺点及机制。认为中医对肌少症有着较为完整的理论认知及治疗方式,在治疗肌少症方面有独特优势。中药口服(单味中药或复方)是临床最常见、最便利的治疗方式,以补肾健脾为切入点,达到补肾阳,益脾气、滋养肌肉的作用,现代医学机制主要从调节肌生长抑素、抗衰老、控制炎症水平方面改善肌肉质量;针刺治疗肌少症的主要作用机制是提高神经肌肉传导速度,降低肌细胞凋亡,上调肌生长因子;推拿及功法直接作用于肌肉,有效提升骨骼肌质量、肌力水平及整体活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肉减少症 中医药 痿证 作用机制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灵枢利节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王世轩 边祥涛 +1 位作者 赵双利 梁旭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2395-2397,共3页
目的:观察灵枢利节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灵枢利节汤治疗组30例与腰痛宁胶囊对照组30例,分别于治疗2周后比较两组腰部畸形、腰部压痛、肢体运动感觉、膀胱功能、直腿抬高试验阳性的变... 目的:观察灵枢利节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灵枢利节汤治疗组30例与腰痛宁胶囊对照组30例,分别于治疗2周后比较两组腰部畸形、腰部压痛、肢体运动感觉、膀胱功能、直腿抬高试验阳性的变化,同时复查血、尿常规及肝、肾功能,记录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86.67%,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未发现不良反应。结论:灵枢利节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有效、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中药治疗 治未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玻璃酸钠关节腔注射联合运动疗法对膝关节创伤性关节炎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1
3
作者 王东伟 王有雪 +2 位作者 秦琦 邓小磊 陈宇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9年第18期1401-1404,共4页
目的:观察并记录在关节腔内注射玻璃酸钠的基础上给予运动疗法(下肢推蹬运动控制与训练系统)对膝关节创伤性关节炎患者疼痛程度及关节功能的影响,并测量关节液中炎性因子水平。方法:收集100例膝关节创伤性关节炎患者,按照入组先后顺序... 目的:观察并记录在关节腔内注射玻璃酸钠的基础上给予运动疗法(下肢推蹬运动控制与训练系统)对膝关节创伤性关节炎患者疼痛程度及关节功能的影响,并测量关节液中炎性因子水平。方法:收集100例膝关节创伤性关节炎患者,按照入组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均为50例,对照组给予口服氨基葡萄糖胶囊+关节腔内注射玻璃酸钠,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下肢推蹬运动控制与训练系统进行视觉反馈下腿部推蹬运动治疗,连续进行4周的治疗。治疗前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同时采用美国特种骨科医院膝关节评分(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 knee score,HSS)对患者膝关节功能进行评定,并检测关节液炎性因子(TNF-α、IL-6、CRP)的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V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HSS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关节液中炎性因子(TNF-α、IL-6、IL-8)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创伤性膝关节炎患者给予关节腔内注射玻璃酸钠的联合运动疗法能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性关节炎 玻璃酸钠 运动疗法 关节功能 炎性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刺联合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评估 被引量:22
4
作者 陈宇 邓小磊 +1 位作者 王有雪 王世轩 《世界中医药》 CAS 2023年第5期677-681,共5页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中医推拿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并探究其机制。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0月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骨科收治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2...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中医推拿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并探究其机制。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0月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骨科收治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2组患者均行常规牵引疗法。对照组配合单纯中医推拿手法治疗,观察组在中医推拿手法治疗基础上联合针刺治疗。疗程均为1个月。比较治疗前后2组患者麻木评分、颈部残障指数(NDI)、简化McGill疼痛问卷(MPQ)评分、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变化情况,以及治疗有效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1.67%)明显高于对照组(73.3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MPQ、NDI、麻木3个评分均显著下降(均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改善明显(P<0.05);治疗后2组患者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表达水平均显著下降(P<0.05),且观察组改善更为显著(P<0.05)。结论:针刺联合中医推拿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突出,可改善患者颈部麻木、疼痛等症状,同时改善颈部功能障碍状态,降低血黏度,下调血清IL-6、TNF-α和IL-1β表达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手法治疗 神经根型颈椎病 疗效评估 血液流变学 颈部残障指数 McGill疼痛问卷评分 麻木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维疗法对颈源性高血压临床疗效评价 被引量:8
5
作者 王有雪 秦琦 +1 位作者 王东伟 陈宇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9年第13期983-988,共6页
目的:观察并记录经四维疗法对颈源性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疗效(临床症状、血压、疼痛)、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黏度(低、中、高切)]、血浆黏度、红细胞刚性指数、红细胞聚集指数、纤维蛋白原浓度、动脉[左椎动脉(LVA)、右椎动脉(RVA)、基底动... 目的:观察并记录经四维疗法对颈源性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疗效(临床症状、血压、疼痛)、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黏度(低、中、高切)]、血浆黏度、红细胞刚性指数、红细胞聚集指数、纤维蛋白原浓度、动脉[左椎动脉(LVA)、右椎动脉(RVA)、基底动脉(BA)]血流动力学参数[阻力指数(RI)、搏动指数(PI)、平均血流速度(Vm)]。方法:收集120例颈源性高血压患者,按照入组时间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口服苯磺酸氨氯地平片口服降压+常规治疗(针刺、手法按摩等),观察组给予口服苯磺酸氨氯地平片口服降压+四维治疗法(手法按摩+针刺+止疼与改善循环药物+功能康复训练),两组均连续治疗3个月。治疗后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测定患者的疼痛程度,并采用《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ESCV)评估患者的症状缓解程度,并用水银血压计测量血压(收缩压、舒张压)以评估降压效果。比较治疗前后两组血流变学指标的变化情况与经颅多普勒超声观察患者动脉(BA、LVA、RVA)的血流动力学(Vm、RI、PI)指标。结果:两组治疗前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V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症状缓解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降压效果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血流变学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流变学指标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动脉(BA、LVA、RVA)血流动力学(Vm、RI、P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动脉(BA、LVA、RVA)的Vm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动脉(BA、LVA、RVA)的Vm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动脉(BA、LVA、RVA)的RI、PI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动脉(BA、LVA、RVA)的RI、PI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四维疗法能通过改善动脉血流动力学与血液流变学指标而颈源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疼痛、眩晕等临床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维疗法 颈源性高血压 血流动力学 血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