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药蜡疗止痛技术治疗风寒湿痹型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MMP-3、OPG及RANKL的影响 被引量:26
1
作者 王晶 闻锐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868-1871,共4页
目的:探讨中药蜡疗止痛技术治疗风寒湿痹型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并观察中药蜡疗对血清MMP-3、OPG及RANKL的影响及意义。方法:采用随机对照方法收集于2015年2月-2017年9月期间在本院风湿科治疗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132例,纳入符合... 目的:探讨中药蜡疗止痛技术治疗风寒湿痹型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并观察中药蜡疗对血清MMP-3、OPG及RANKL的影响及意义。方法:采用随机对照方法收集于2015年2月-2017年9月期间在本院风湿科治疗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132例,纳入符合观察标准的研究病例数100例,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对所有患者进行编号,分为对照、观察组各50例;两组均采取中西医结合药物基础治疗,观察组在基础治疗基础上采用中药蜡疗止痛疗法。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改善情况、中医症状评分改善状况、基础血清生化学指标水平变化、特异性血清MMP-3、RANKL、OPG的水平变化来评价中药蜡疗止痛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经治疗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差异明显(P〈0.05);治疗后,观察组中医症状评分降低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基础血清生化学指标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两组间比较,观察组下降更明显,差异明显(P〈0.05);两组患者经治疗后血清MMP-3、RANKL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5),血清OPG的含量较治疗前均明显升高(P〈0.05),观察组较对照组变化明显(P〈0.05)。结论:中药蜡疗能显著改善症状,提高类风湿关节炎治疗的临床疗效与预后;血清学指标MMP-3、RANKL、OPG可以用来预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疾病的严重程度及预后,可以根据检测结果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价,并作为评估类风湿关节炎病情严重程度的重要生化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风湿关节炎 中药蜡疗 风寒湿痹型 基质金属蛋白酶-3 炎症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味阳和汤治疗寒凝血瘀证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ET-1、NO水平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31
2
作者 侯俊杰 李大勇 +1 位作者 李世征 王晶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2093-2097,共5页
目的:探究加味阳和汤治疗寒凝血瘀证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疗效及对病人血液流变学和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110例寒凝血瘀证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55例,对照组予以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应用加味... 目的:探究加味阳和汤治疗寒凝血瘀证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疗效及对病人血液流变学和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110例寒凝血瘀证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55例,对照组予以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应用加味阳和汤口服。两组均治疗1个月后观察临床疗效、中医证候评分、间歇性跛行距离、踝肱指数、足背动脉血流量、血管内皮功能指标、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水平。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2.72%)高于对照组(76.36%)(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评分均明显下降(P<0.05);治疗后观察组中医证候评分下降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间歇性跛行距离、踝肱指数、足背动脉血流量水平均得到改善(P<0.05),治疗后观察组各项指标变化优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血液流变学各指标下降(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液流变学各指标降低水平优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一氧化氮(NO)水平均有提高,内皮素-1(ET-1)水平均有下降(P<0.05),观察组NO水平高于对照组,ET-1水平下降低于对照组(P<0.05)。随访期间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差异(P>0.05),但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5.76%低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8%。结论:加味阳和汤治疗寒凝血瘀证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可显著提高临床疗效并改善临床症状体征,同时对体内血管内皮功能、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进行有效调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阳和汤 寒凝血瘀证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血液流变学 血管内皮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