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糖尿病肾病与肝-脾-肾 被引量:7
1
作者 杨娅男 傅纪婷 杨芳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17年第11期69-71,共3页
糖尿病基本病机为本虚标实,阴虚为本,燥热为标,病因涉及禀赋不足、劳逸过度、情志不畅、饮食不节等,特征表现为多饮、多食、多尿、消瘦,病变涉及肝、脾、肾三脏。从肝:精神刺激,郁怒伤肝,肝郁化火,火盛伤阴而致渴;从脾:饮食不节,过食肥... 糖尿病基本病机为本虚标实,阴虚为本,燥热为标,病因涉及禀赋不足、劳逸过度、情志不畅、饮食不节等,特征表现为多饮、多食、多尿、消瘦,病变涉及肝、脾、肾三脏。从肝:精神刺激,郁怒伤肝,肝郁化火,火盛伤阴而致渴;从脾:饮食不节,过食肥甘,运化失职,脾胃内伤,津液失布而致渴;从肾:先天不足,劳欲伤肾,阴阳俱虚而致渴,健脾、补肾、调肝同治在糖尿病治疗中疗效甚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肾病 消渴 水肿 虚劳 本虚标实 健脾 补肾 调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被引量:23
2
作者 刘阳 姜巍 李玉锋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20年第9期93-96,共4页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epepsia,FD)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疾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严重影响着患者的身体健康与生活质量,给患者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压力与经济负担。现代研究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本病并...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epepsia,FD)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疾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严重影响着患者的身体健康与生活质量,给患者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压力与经济负担。现代研究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本病并没有实质器官上的病变,更加增大了对本病研究的难度系数。西医学对功能性消化不良发病机制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胃肠动力障碍、胃肠激素分泌紊乱、内脏高敏感性、脑-肠轴、HP感染及胃酸分泌异常等,西医治疗以改善胃肠动力、调节胃酸分泌、抗焦虑抑郁、抗幽门螺杆菌感染、保护胃黏膜等措施为主。治疗多采用对症治疗等方式,不良反应与易复发等问题较为突出,仍需要进一步探索研究。中医认为本病的病位主要在胃,与肝脾相关,其病机为中焦气机不利,脾胃升降失职。中医药在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上具有独特的优势,以辨证论治与中医理法方药理论相结合,全方位、多角度共同调节。同时中医在西医传统治疗的方法上,更好的沿袭了西医药治疗本病的优势之处,逐步的形成了功能性消化不良今天的中医治疗新模式、新篇章,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价值与前景,从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多靶点、全方位调节,疗效显著。功能性消化不良在今天的治疗中往往采用中西医相结合的方式,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整体与局部相兼顾,共同达到最有效的治疗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性消化不良 中西医 研究进展 脑-肠轴 胃脘痛 胃肠动力 胃肠激素 综述 生活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穴位贴敷治疗慢性胃炎取穴及用药规律系统综述 被引量:8
3
作者 高阳 白光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19年第2期6-9,共4页
[背景]穴位贴敷治疗慢性胃炎疗效确切。[目的]采用系统综述方法评价穴位贴敷治疗慢性胃炎取穴及用药规律。[检索策略]计算机检索CNKI、VIP和WF数据库(建库至2018年12月)。[纳入标准]①研究设计:穴位贴敷防治慢性胃炎临床观察,不限定语... [背景]穴位贴敷治疗慢性胃炎疗效确切。[目的]采用系统综述方法评价穴位贴敷治疗慢性胃炎取穴及用药规律。[检索策略]计算机检索CNKI、VIP和WF数据库(建库至2018年12月)。[纳入标准]①研究设计:穴位贴敷防治慢性胃炎临床观察,不限定语言或发表方式。②观察对象:慢性胃炎,年龄、性别及种族无限制。慢性胃炎确诊参照《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③结局评价指标:腧穴选用频次及所属经脉、贴敷用药频次及归类。[数据收集与分析]2名评价者按纳入和排除标准独立选择、提取资料,不同之处交流确定。资料提取:贴敷腧穴选用频次及所属经脉、用药频次及归类。[主要结果]初筛文献87篇,排除重复文献11篇,按纳入及排除标准筛选,最终纳入文献59篇,27个穴位(使用总频次159次),80味中药。腧穴选择以中脘,足三里为主,任脉穴次最多;贴敷药物频次排序为延胡索、木香、丁香及吴茱萸,理气和温里药为主。[问题与展望]尚缺乏统一操作标准,机理研究尚浅,疗效评定标准不一,辨证贴敷不多。未来期待大样本多中心规范研究,深层次探讨作用机理,针对不同证型挖掘更精准贴敷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胃炎 穴位贴敷 取穴 用药规律 中脘 足三里 任脉 延胡索 木香 丁香 吴茱萸 理气 温里 系统综述 循证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健脾化痰中药干预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效果及对HSP70表达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12
4
作者 汪楠 李岩 高雪 《中国医药导报》 2021年第22期149-152,共4页
目的探究健脾化痰中药干预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效果及对热休克蛋白70(HSP70)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2018年4月至2020年4月收治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120例,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与联合组,各60例。常规组... 目的探究健脾化痰中药干预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效果及对热休克蛋白70(HSP70)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2018年4月至2020年4月收治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120例,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与联合组,各60例。常规组给予西药治疗,联合组在常规组的基础上加用健脾化痰中药干预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总体疗效、胃黏膜腺体萎缩疗效、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及胃黏膜匀浆HSP70扫描峰面积。结果联合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胃黏膜腺体萎缩总有效率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联合组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胃黏膜匀浆HSP70扫描峰面积均大于治疗前,且联合组大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脾化痰中药干预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可有效改善相关临床症状,促进胃黏膜腺体萎缩,调节HSP70的表达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健脾化痰 慢性萎缩性胃炎 疗效 热休克蛋白7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药汤剂/散剂联合标准三联法治疗慢性浅表性/萎缩性胃炎随机平行对照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程璐 王垂杰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14年第6期87-89,共3页
[目的]观察辨证应用中药汤剂/散剂联合"标准三联疗法"治疗慢性浅表性/萎缩性胃炎疗效。[方法]使用随机平行对照方法,将64例HP阳性门诊患者按中央随机方法分为4组,16例/组,均用西药抗HP三联疗法10天。A组标准三联疗法;B组中药散剂2周;... [目的]观察辨证应用中药汤剂/散剂联合"标准三联疗法"治疗慢性浅表性/萎缩性胃炎疗效。[方法]使用随机平行对照方法,将64例HP阳性门诊患者按中央随机方法分为4组,16例/组,均用西药抗HP三联疗法10天。A组标准三联疗法;B组中药散剂2周;C组中药汤剂辨证,1剂/d,水煎400∽450mL,早晚分服4周;D组中药汤剂辨证1剂/d,水煎400∽450mL,早晚分服2周。观测临床症状、生化指标、幽门螺杆菌、PRO量表评分、不良反应。随访1年,观测HP。[结果]根除率A组75.00%,B组100%,C组93.75%,D组93.33%。中药汤剂/散剂联合"标准三联疗法"疗效优于单纯"标准三联疗法"(P〈0.05)。[结论]中药汤剂/散剂联合"标准三联疗法"治疗慢性浅表性/萎缩性胃炎优于单纯"标准三联疗法",疗效满意,无副作用。应用中药4周或2周联合"标准三联疗法"无差别,中药汤剂或散剂联合"标准三联疗法"无差别;中药汤剂或散剂联合"标准三联疗法"延长治疗时间,影响患者依从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浅表性 萎缩性胃炎 幽门螺杆菌 中药汤剂 中药散剂 标准三联疗法 根除率 复发率 PRO量表评分 随机平行对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膏药性功效辨析 被引量:16
6
作者 张晓乐 吕冠华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18年第8期1-4,共4页
石膏乃"泻热之圣药",始载《神农本草经》,辛、微寒,《名医别录》改为辛甘、大寒,《中药学》教材及《中国药典》也标为"大寒"。石膏辛甘后世无异议,大寒分歧较多。石膏本非大寒,乃清而和缓的微寒之性,寒凉之性虽不... 石膏乃"泻热之圣药",始载《神农本草经》,辛、微寒,《名医别录》改为辛甘、大寒,《中药学》教材及《中国药典》也标为"大寒"。石膏辛甘后世无异议,大寒分歧较多。石膏本非大寒,乃清而和缓的微寒之性,寒凉之性虽不及黄连、黄柏、龙胆草等苦寒之品,清热能力远高于诸药;张仲景17首方剂用石膏,白虎汤因何重用石膏,微寒何能胜任阳明大热?石膏虽为微寒但质重气轻味辛,质重能坠热下趋,气轻可透热外出,味辛则横通郁结,热乃散消于无形之中,配知母苦寒增强清热之力;微寒亦是张锡纯用石膏之基础,治愈例证数以千计,少则三两,多则七八两,甚则达数斤,患愈之后,饮食有加,毫无寒胃之弊;无论经典文献或医家悬壶,均可证石膏"微寒"而并非"大寒",可放胆运用。石膏治烦乃取寒凉能清,质重能降,辛能散郁之性;大渴必为邪热深伤津重,胃为水谷之海、营卫之源,人参补中益气,鼓动水谷生化,方为治津伤口渴要药,仲景治阳明大渴必加人参;石膏只清邪热,切不可见表象而言石膏为止渴要药,更不可不见大渴而不投白虎于危难之中。石膏发汗,只发实热之汗,不发新受风寒之汗;内热壅盛无论有汗、无汗皆可用石膏,解肌发汗以清热,热清汗自止。石膏味辛能行、能散,微寒能清、能凉;能凉解郁热,消除热痛(因热致郁而痛)。结论:石膏质重气轻、性辛甘,微寒非大寒,能除烦不能生津止渴;解肌发汗只发身有实热之汗,不能发新受之风寒也;能凉解郁热,消除因热致郁而痛者。无论内伤外感、偏虚偏实,确有热者,投无不宜;合理配伍,对虚实并见、寒热错杂或因郁致热,因热致郁等证亦无不宜,即使大剂量运用亦无寒凉伤中之弊。正如王焘所言"石膏无毒有大益,乃养命上药,不可忽其贱而疑其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膏 神农本草经 名医别录 伤寒论 张仲景 四气五味 升降浮沉 微寒 大寒 生津止渴 解肌发汗 清热止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