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火针对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大鼠的镇痛作用及其对IL-10/β-EP信号通路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李瀚 周鸿飞 +1 位作者 刘峻 顾炜 《中国免疫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61-565,共5页
目的:探讨火针对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大鼠的镇痛作用及其对IL-10/β-内啡肽(β-EP)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40只大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模型组、火针组与药物组,每组10只。树脂毒素腹腔注射构建PHN模型,造模成功后,火针组予以L4~6夹... 目的:探讨火针对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大鼠的镇痛作用及其对IL-10/β-内啡肽(β-EP)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40只大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模型组、火针组与药物组,每组10只。树脂毒素腹腔注射构建PHN模型,造模成功后,火针组予以L4~6夹脊穴火针干预,药物组腹腔注射加巴喷丁。Von Frey电子测痛仪测定各组大鼠缩爪机械阈值(PWMT),热辐射刺激器测定大鼠缩爪热潜伏期(PWTL),ELISA检测背根神经节组织前列腺素E2(PGE2)、P物质(SP)、血清IL-6、TNF-α、IL-1β水平,Western blot检测大鼠脊髓IL-10、β-EP蛋白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PWMT显著下降(P<0.05),PWTL、脊髓组织PGE2、SP水平和血清IL-6、TNF-α和IL-1β水平显著上升(P<0.05),脊髓背角IL-10、β-EP蛋白表达显著下降(P<0.05);相比模型组,火针组、药物组PWMT显著升高(P<0.05),PWTL、脊髓组织PGE2、SP水平和血清IL-6、TNF-α和IL-1β水平显著下降(P<0.05),IL-10、β-EP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5)。结论:火针能够改善PHN大鼠疼痛反应,降低外周血炎症水平,其作用可能与激活IL-10/β-EP信号通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火针 镇痛 IL-10 Β-内啡肽 炎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养血消风饮对慢性ACD小鼠淋巴细胞凋亡及其相关细胞因子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芦源 黄瑾 关洪全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13年第12期2668-2671,I0021-I0023,共7页
目的:进行养血消风饮的药效学研究,从淋巴细胞凋亡及其相关细胞因子的角度进行其免疫学机制探讨。方法:用二硝基氯苯建立小鼠耳廓慢性ACD模型,随机分为4组:空白组、模型组、中药组、西药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慢性ACD模型小鼠... 目的:进行养血消风饮的药效学研究,从淋巴细胞凋亡及其相关细胞因子的角度进行其免疫学机制探讨。方法:用二硝基氯苯建立小鼠耳廓慢性ACD模型,随机分为4组:空白组、模型组、中药组、西药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慢性ACD模型小鼠病变组织中细胞因子TNF-α、NF-κBp50、Fas/FasL含量,同时取小鼠脾组织冲洗液,用Annexin V-FITC细胞凋亡检测方法,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不同组间淋巴细胞早期凋亡的百分率,并进行其与Fas/FasL含量的相关分析。通过对小鼠慢性ACD发病过程中皮损部位上述细胞因子表达的变化、脾淋巴细胞早期凋亡百分率及其相关性进行研究,探求养血消风饮可能的作用机制和环节。从细胞水平探索养血消风饮能否通过诱导淋巴细胞凋亡下调免疫应答强度,进而抑制ACD的发生。结果:养血消风饮可明显下调慢性ACD小鼠病变皮肤组织中TNF-α、NF-κBp50的表达水平,并明显上调Fas和FasL的表达,且二者分别呈正相关。同时,ACD小鼠的脾淋巴细胞早期凋亡的百分率较模型组明显增加,且与小鼠耳组织Fas、FasL的表达分别呈正相关。中药组脾淋巴细胞凋亡百分率优于西药对照组。结论:养血消风饮可明显下调慢性ACD小鼠病变皮肤组织中TNF-α、NF-κBp50的表达水平,可能在转录水平抑制炎症的发生,抑制免疫反应;同时,可明显上调其病变皮肤组织中Fas和FasL的表达,促进小鼠脾淋巴细胞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血消风饮 变应性接触性皮炎 细胞凋亡 TNF-α NF-ΚBP50 Fas FASL 实验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消疮饮活血化瘀、改善微循环作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芦源 黄瑾 +2 位作者 张慧颖 陈贺 刘禾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14年第4期808-810,共3页
目的:探讨消疮饮治疗痤疮的药理作用,从活血化瘀、改善微循环方面阐明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肾上腺素皮下注射和浸冷水的方法造成大鼠血瘀模型,采用肾上腺素直接滴注小鼠肠系膜的方法造成小鼠微循环障碍模型,并设置对照组,通过对比观察... 目的:探讨消疮饮治疗痤疮的药理作用,从活血化瘀、改善微循环方面阐明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肾上腺素皮下注射和浸冷水的方法造成大鼠血瘀模型,采用肾上腺素直接滴注小鼠肠系膜的方法造成小鼠微循环障碍模型,并设置对照组,通过对比观察不同剂量的消疮饮及阳性药物灌胃后对大鼠血瘀模型血液流变学的影响及对肾上腺素所致小鼠肠系膜微循环障碍的影响,评价中药消疮饮的作用。结果:消疮饮低可明显改善肾上腺素所致大鼠血瘀模型的血液流变学指标,明显增加小鼠肠系膜微循环障碍模型的微动脉的流态、增加微动脉的流速和增大微动脉的管径。结论:消疮饮具有活血化瘀、改善微循环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疮饮 活血化瘀 微循环 实验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丁基对苯二酚抑制中波紫外线诱发HaCaT细胞氧化损伤 被引量:1
4
作者 顾炜 马贤德 +1 位作者 金连峰 陈家惠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37-339,344,共4页
目的观察特丁基对苯二酚(tBHQ)对中波紫外线紫外线B(UVB)诱发人永生化角质形成细胞Ha Ca T氧化损伤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Ha Ca T细胞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G1组)、单纯紫外线辐射组(G2组)、25μmol/L tBHQ预处理+紫外线辐... 目的观察特丁基对苯二酚(tBHQ)对中波紫外线紫外线B(UVB)诱发人永生化角质形成细胞Ha Ca T氧化损伤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Ha Ca T细胞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G1组)、单纯紫外线辐射组(G2组)、25μmol/L tBHQ预处理+紫外线辐射组(G3组)、50μmol/L tBHQ预处理+紫外线辐射组(G4组)。二氯二氢荧光素-乙酰乙酸酯荧光探针法检测细胞活性氧自由基含量;四甲基偶氮唑蓝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内及细胞核内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蛋白表达;应用实时定量PCR检测过氧化氢酶(CAT)和硫氧还蛋白(SRX)的mRNA表达。结果与G1组相比,G2组Ha Ca T细胞内活性氧自由基含量升高,细胞存活率下降;G3、G4组细胞分别经25和50μmol/L tBHQ预处理后能明显抑制UVB诱发Ha Ca T细胞氧化损伤,并存在剂量依赖性。与G2组相比,G3、G4组细胞内及细胞核内的Nrf2蛋白水平显著增加,且细胞内CAT和SRX mRNA表达均明显高于G2组。结论 UVB可诱发Ha Ca T细胞发生氧化损伤;tBHQ可通过增加Ha Ca T细胞内Nrf2的蛋白表达,并促进其核转位,从而激活Nrf2-抗氧化酶(CAT和SRX)通路,消除活性氧自由基而抑制USB诱发的氧化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丁基对苯二酚 中波紫外线 HACAT细胞 核因子E2相关因子2 氧化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药“消疮饮”对兔耳模型及血流变学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黄瑾 杨丽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14年第12期2992-2994,共3页
痤疮(acne)是皮肤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尤其在青春期男女发病率最高。本病属中医"肺风粉刺"范畴。中医认为其发病多因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肺胃湿热,复感风邪而致。"消疮饮"是医院沿用多年的治疗痤疮的专方、基础... 痤疮(acne)是皮肤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尤其在青春期男女发病率最高。本病属中医"肺风粉刺"范畴。中医认为其发病多因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肺胃湿热,复感风邪而致。"消疮饮"是医院沿用多年的治疗痤疮的专方、基础方,纯中药制剂,具有疗效确切、复发率低、低不良反应的优点。为进一步探讨"消疮饮"的作用机制,为临床应用提供科学有效的药效学依据,验证"消疮饮"的主要药理作用,实验从活血化瘀及痤疮模型方面阐明其作用机制,验证"消疮饮"具有活血化瘀和对兔耳微痤疮的治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疮饮 活血化瘀 痤疮 兔耳微痤疮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皮炎康颗粒对小鼠慢性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刘彬 关小红 +1 位作者 王小辉 李钰瑶 《世界中医药》 CAS 2013年第9期1088-1090,共3页
目的:探讨皮炎康颗粒对小鼠慢性变应性接触性皮炎耳肿胀度、胸腺指数、脾指数的影响。方法:采用2,4-二硝基氯苯(DNCB)建立小鼠慢性变应性接触性皮炎(Allergic Contact Dermatitis,ACD)模型,设定皮炎康颗粒高(4倍等效量)、中(2倍等效量)... 目的:探讨皮炎康颗粒对小鼠慢性变应性接触性皮炎耳肿胀度、胸腺指数、脾指数的影响。方法:采用2,4-二硝基氯苯(DNCB)建立小鼠慢性变应性接触性皮炎(Allergic Contact Dermatitis,ACD)模型,设定皮炎康颗粒高(4倍等效量)、中(2倍等效量)、低(等效量)3个剂量组和氯雷他定片高剂量(4倍量)组、空白组、模型组。观察皮炎康颗粒对慢性ACD小鼠左、右耳重量差、耳厚度差,胸腺指数、脾指数的影响。结果:模型组与空白组相比耳重量差、耳厚度差均明显增加,与空白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1)。皮炎康颗粒各剂量组和氯雷他定片组均能减轻小鼠耳重量差、耳厚度差,与模型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模型组与空白组相比胸腺指数、脾指数均明显增加,与空白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1)。皮炎康各剂量组和氯雷他定片组均能降低小鼠胸腺指数、脾指数,与模型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皮炎康颗粒可明显改善DNCB引起的慢性变应性接触性皮炎模型小鼠的耳部肿胀,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并能降低胸腺指数及脾指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炎康颗粒 胸腺指数 脾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湿疹疗效观察 被引量:3
7
作者 刘彬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12年第2期315-316,共2页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湿疹的疗效。方法:将144例急性湿疹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48例),对照1组(48例),对照2组(48例)。治疗组(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给予皮炎汤及咪唑斯汀口服,对照1组(西药组)给予咪唑斯汀口服。对照2组(中药组)给予皮...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湿疹的疗效。方法:将144例急性湿疹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48例),对照1组(48例),对照2组(48例)。治疗组(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给予皮炎汤及咪唑斯汀口服,对照1组(西药组)给予咪唑斯汀口服。对照2组(中药组)给予皮炎汤口服。3组患者同时配合3%硼酸液(院内制剂),氢化可的松软膏(院内制剂)外用。氢化可的松软膏使用不超过1周。以上患者连续治疗2周,治疗后观察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5.58%,对照1组89.58%,对照2组83.33%。治疗组与对照1组有效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χ2=4.90,P<0.01),治疗组与对照2组有效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χ2=9.53,P<0.01)。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湿疹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治疗 急性湿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西医结合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疗效分析
8
作者 刘彬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1475-1476,共2页
关键词 寻常型银屑病 中西医结合治疗 疗效分析 中西医结合方法 难治性皮肤病 中医辨证 反复发作 点状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分析
9
作者 刘彬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1002-1002,共1页
目的:比较中西医结合方法与单纯西医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方法:中西医结合治疗组126例,给予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西医治疗组119例,给予单纯西药治疗。结果:中西医结合治疗组与单纯西药治疗组痊愈率有显著性差异(U痊愈率=4.41,P<0.0... 目的:比较中西医结合方法与单纯西医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方法:中西医结合治疗组126例,给予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西医治疗组119例,给予单纯西药治疗。结果:中西医结合治疗组与单纯西药治疗组痊愈率有显著性差异(U痊愈率=4.41,P<0.01),总有效率亦有显著性差异(U总有效率=3.56,P<0.01)。结论:中西医结合法治疗慢性荨麻疹,治疗效果优于单纯西药疗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荨麻疹 中西医结合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