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脾气虚证-脾阴虚证”病机演变的大鼠肠道菌群动态变化规律研究
1
作者 朱连连 周雯 +1 位作者 王莹 战丽彬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679-1692,共14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脾气虚证-脾阴虚证”病机演变发展过程中宿主肠道菌群的动态变化,以探究其发生的可能机理。方法采用力竭游泳、饮食失节建立脾气虚证大鼠模型,在此基础上结合耗伤阴液法建立脾阴虚证大鼠模型。采用ELISA法检测免疫... 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脾气虚证-脾阴虚证”病机演变发展过程中宿主肠道菌群的动态变化,以探究其发生的可能机理。方法采用力竭游泳、饮食失节建立脾气虚证大鼠模型,在此基础上结合耗伤阴液法建立脾阴虚证大鼠模型。采用ELISA法检测免疫相关细胞因子,并通过16S rRNA测序分析技术,观察脾虚证不同阶段肠道微生物组成和多样性的改变。结果模型组大鼠较正常组小肠组织sIgA、IL-4、IL-10、TGF-β下降,IFN-γ和IL-17水平上升(P<0.05,P<0.01),免疫相关细胞因子的变化证明脾虚大鼠免疫功能低下。此外,脾虚大鼠肠道菌群结构也发生了明显变化。Firmicutes和Bacteroides比例改变,Proteobacteria的丰度有所增加。模型大鼠Lactobacillus、Oscillospira等益生菌丰度下降(P<0.01,P<0.05),Clostridium、SMB53、Campylobacterales、Desulfovibrionales及Enterobacteriales等病原菌丰度上升(P<0.05)。脾气虚阶段肠道菌群的特征性变化为Allobaculum、Bifidobacterium、Prevotella和Adlercreutzia异常增加(P<0.01),脾阴虚阶段肠道菌群特征为Ruminococcus丰度明显上升(P<0.05)。结论脾虚证大鼠表现出较弱的免疫功能以及改变的肠道微生物组结构。脾虚证与肠道菌群变化密切相关,脾虚证大鼠肠道菌群中益生菌丰度下降,病原菌丰度增加。肠道菌群在脾虚证发展过程中呈动态改变,在脾气虚证和脾阴虚证不同阶段肠道菌群各有其特点。通过调节脾虚证动物中紊乱的肠道菌群结构,改善其肠道免疫状态,这可能是治疗脾虚证的方向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虚证 脾气虚证 脾阴虚证 肠道菌群 动态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的脾阴虚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大鼠血清代谢组学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朱连连 张琳 +1 位作者 战丽彬 李婷婷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9-125,I0010-I0014,共12页
目的从代谢组学层面上观察脾阴虚(Spleen-Yin deficiency,SD)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Diabetes-associated Cognitive Decline,DACD)大鼠的代谢产物变化,探究脾阴虚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潜在标志物及其意义。方法建立SD、DACD及SD-DACD大鼠模... 目的从代谢组学层面上观察脾阴虚(Spleen-Yin deficiency,SD)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Diabetes-associated Cognitive Decline,DACD)大鼠的代谢产物变化,探究脾阴虚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潜在标志物及其意义。方法建立SD、DACD及SD-DACD大鼠模型。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联用技术(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quadrupole 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ry,HPLC-Q-TOF/MS)对大鼠血清样品的代谢产物进行分析。结果各组大鼠血清代谢存在显著差异。研究建立的代谢物分析方法可以区分SD组、DACD组、SD-DACD组与空白对照(blank control,BC)组,SD组与SD-DACD组,DACD组与SD-DACD组。其中,与BC组大鼠相比,吡哆胺(pyridoxamine)在SD组和SD-DACD组中分别上调约24倍和25倍,在DACD组中则下调约21倍,可将SD组与DACD组、SD-DACD组与DACD组大鼠相区别。吡哆胺可作为一个潜在的生物标志物用于诊断脾阴虚DACD。涉及的苯丙氨酸代谢通路的紊乱主要发生在SD组和SD-DACD组大鼠的差异代谢产物之间。结论吡哆胺和苯丙氨酸代谢途径参与脾阴虚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病机制,并且可能是脾阴虚和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之间相关性的基础。研究结果可为基于代谢组学的SD-DACD筛查及病因研究提供参考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阴虚 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 代谢组学 中医辨证分型 诊断 血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认知心理学探析“脾主思”的认知理论内涵 被引量:1
3
作者 孙敬宣 战丽彬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682-2687,共6页
“脾主思”理论因“思”具有丰富的情绪和认知含义而备受讨论,目前情绪含义方面已有诸多古今释义和临床应用,但是认知含义方面因时代局限并未被深入探讨。本文结合文字学、中医学的认识对“因志而存变谓之思”与“脾主思”的关系进行了... “脾主思”理论因“思”具有丰富的情绪和认知含义而备受讨论,目前情绪含义方面已有诸多古今释义和临床应用,但是认知含义方面因时代局限并未被深入探讨。本文结合文字学、中医学的认识对“因志而存变谓之思”与“脾主思”的关系进行了论述,对情绪“思”的实质进行了探讨,之后结合认知心理学、神经科学等学科的认识对“思”所具备的各类认知内涵进行了分析说明,举出了如“记忆提取、表象、深层加工”等认知过程与中医“思”的相关性,对“脾主思”的认知内涵进行了解读。以期能够为临床治疗相关认知障碍时提供脾藏象理论支撑,并为中医学“脾主思”理论的进行进一步实证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主思 五神脏 脾在志为思 认知心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