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外来植物刺果瓜的入侵策略与防治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
作者 张梅 丛培东 +2 位作者 刘宇嘉 王鹏 刘利 《生物安全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7-33,共7页
刺果瓜是原产于美国东北部的一年生草质藤本攀援植物,最初因其观赏价值高而被广泛种植,现已扩散至欧洲、亚洲的部分国家和地区,给当地植物的生长造成严重威胁。由于入侵性极强,刺果瓜已经演变成有害的入侵杂草,严重危害我国农业生产、... 刺果瓜是原产于美国东北部的一年生草质藤本攀援植物,最初因其观赏价值高而被广泛种植,现已扩散至欧洲、亚洲的部分国家和地区,给当地植物的生长造成严重威胁。由于入侵性极强,刺果瓜已经演变成有害的入侵杂草,严重危害我国农业生产、城市绿化及生态环境。目前,对刺果瓜的入侵策略尚无系统的认识,本文通过综述刺果瓜的分布危害、营养和繁殖生长策略、竞争策略以及防治应用等研究现状,归纳其入侵策略和防治进展,以期为刺果瓜的防治工作提供参考。结果发现:刺果瓜成功入侵的关键在于多样化的适应策略和较强的传播扩散能力;其对农业生产及生态环境造成危害的主要原因在于攀援绞杀性和占据不同生态位;刺果瓜防治主要包括人工拔除、化学和生物防治等方法;刺果瓜在土壤修复、医药价值、农业利用等方面已有所应用。未来应加强刺果瓜在自然生境中的适应机制、应用开发和防治技术等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果瓜 外来植物 入侵策略 防治 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鸭绿江入海口湿地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和组装机制
2
作者 宋宇 高明 +3 位作者 曲贵伟 张春鹏 李晓玲 李富祥 《水生态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4-222,共9页
为了探究鸭绿江入海口湿地中土壤细菌的群落多样性、结构及其组装机制,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滩涂盐土、碱蓬草盐土、沼泽土、水稻土、草甸土和棕壤等6种典型土壤的细菌群落进行16S rRNA基因扩增子测序,并基于系统发育二进制的零模型分析... 为了探究鸭绿江入海口湿地中土壤细菌的群落多样性、结构及其组装机制,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滩涂盐土、碱蓬草盐土、沼泽土、水稻土、草甸土和棕壤等6种典型土壤的细菌群落进行16S rRNA基因扩增子测序,并基于系统发育二进制的零模型分析(model analysis)解析细菌群落组装机制。结果表明,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平均相对丰度最高(38.5%),其次为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18.2%)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9.7%)。6种土壤类型细菌群落的α多样性和β多样性整体差异显著(P<0.05)。主要菌门和菌属与环境因子的冗余分析(RDA)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电导率(EC)、全硫(TS)和pH是主要影响因子。基于零模型的群落组装分析表明,鸭绿江口湿地土壤细菌群落组装以随机性为主导,其中扩散限制贡献最大,在群落组装中占40.52%。研究结果可为鸭绿江口湿地生态管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 细菌多样性 群落结构 组装机制 鸭绿江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鸭绿江下游入侵植物刺果瓜叶茎花序功能性状的生境分异
3
作者 张梅 丛培东 +4 位作者 段思阳 赵秀婷 李富祥 刘利 李海燕 《生态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255-1264,共10页
探究刺果瓜(Sicyos angulatus)叶茎花序功能性状特征在不同生境下的差异及相互关系,可为揭示其入侵机制和防控治理提供参考。以林缘(LY)、河边(HB)、菜地(CD)、水沟(SG)、荒地(LH)和废弃铁路(FT)等6个生境盛花期刺果瓜为研究对象,采用... 探究刺果瓜(Sicyos angulatus)叶茎花序功能性状特征在不同生境下的差异及相互关系,可为揭示其入侵机制和防控治理提供参考。以林缘(LY)、河边(HB)、菜地(CD)、水沟(SG)、荒地(LH)和废弃铁路(FT)等6个生境盛花期刺果瓜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研究了刺果瓜叶茎花序形态、生理和生物量等21个功能性状的生境差异及相关性。结果表明,1)不同生境刺果瓜叶茎花序功能性状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其中,LY生境叶面积、比叶面积、茎节长和雌花序轴长显著大于其他生境,叶厚、叶绿素量、叶氮素量及茎节生物量则相反,雌雄花数量无显著生境差异。LY生境倾向于资源获取型策略,FT生境偏向于资源保守型策略,其他生境种群为中性适应策略。2)叶长宽比和叶柄长、叶柄粗呈显著负相关;叶面积和比叶面积、叶柄长、叶柄粗、叶生物量呈显著正相关;比叶面积和叶厚、叶绿素含量、叶氮素含量呈显著负相关;花序轴长与花序生物量显著正相关,雌雄花序生物量不相关。3)叶茎花序性状平均变异系数分别为19.5%,21.3%和30.3%。各生境中FT叶变异系数最大,LY最小;CD茎变异系数最大,HB最小;SG花序变异系数最大,LY最小。其中,FT雌雄花序生物量变异程度最高,可塑性最强,遗传稳定性最差,雌花序轴长与之相反;叶生物量、叶柄长性状变异系数最大,可塑性最强,遗传稳定性最差,叶绿素、叶氮素含量与之相反。4)叶柄长、叶柄粗、叶面积、比叶面积、叶厚、茎节生物量、叶绿素含量、叶氮素量、雄花序轴长、雄花数量及花序生物量等是影响其性状变异程度的主要指标。刺果瓜叶茎花序功能性状存在较高差异和变异水平反映了其对异质生境的高度适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入侵植物 功能性状 刺果瓜 鸭绿江下游 异质生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红豆杉不同器官和组织中紫杉醇含量的季节性变化规律
4
作者 王丹丹 陈佳欣 +1 位作者 张彦文 李秋宏 《西北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254-1262,共9页
为系统研究东北红豆杉不同器官组织中紫杉醇含量的季节性变化规律及其环境响应机制,对东北红豆杉叶片、树皮、根系、木质部和果实进行季节性采样和HPLC定量分析,并检测紫杉醇合成关键酶基因及转录调控因子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紫杉醇... 为系统研究东北红豆杉不同器官组织中紫杉醇含量的季节性变化规律及其环境响应机制,对东北红豆杉叶片、树皮、根系、木质部和果实进行季节性采样和HPLC定量分析,并检测紫杉醇合成关键酶基因及转录调控因子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紫杉醇含量在不同组织间存在显著差异(树皮>果实>叶片>根系>边材>心材),其中树皮含量全年最高,9月达峰值(1.391 mg/g);叶片和根系次之,9月峰值分别为0.776 mg/g和0.711 mg/g;果实在9月成熟期升至0.974 mg/g后迅速下降;边材和心材含量最低(0.05~0.30 mg/g)。紫杉醇合成关键酶基因TcTS和TcDBTNBT在树皮中表达量最高,9月达峰值,约为心材的3.27倍和2.94倍,果实在成熟期(9-10月)也表现出较高表达活性。转录调控方面,正向调控因子MYB3在生长旺盛期(5-9月)表达量逐渐升高,树皮中表达最强(9月为4.622);负调控因子MYC2在生长旺盛期叶片中达峰值(0.861),心材表达量最高,约为树皮的2倍,体现了器官间代谢平衡,两种调控因子在冬季休眠期均降至全年最低水平,导致紫杉醇含量随之降低。综上可见,东北红豆杉通过基因表达和转录调控在环境适应过程中实现生长与防御的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红豆杉 紫杉醇含量 季节性变化规律 转录因子 生理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鸭绿江中游微塑料的沉积记录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范晓雪 程知欣 +3 位作者 王谦 刘月 宋颖玲 尤再进 《环境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37-548,共12页
本研究借助于鸭绿江中游水丰水库水深40 m处的柱状样的测年结果,检测了相应年代沉积物中微塑料的丰度、形态、颜色和粒径.分析表明鸭绿江中游的微塑料沉积过程主要依赖于生物残体附着的“压舱”作用、“动物摄食和排泄”作用和“海洋雪... 本研究借助于鸭绿江中游水丰水库水深40 m处的柱状样的测年结果,检测了相应年代沉积物中微塑料的丰度、形态、颜色和粒径.分析表明鸭绿江中游的微塑料沉积过程主要依赖于生物残体附着的“压舱”作用、“动物摄食和排泄”作用和“海洋雪”的裹胁作用.对微塑料沉积的形态、颜色、粒径等信息的溯源分析发现:1964年以前微塑料沉积迅速增长的时期,丰度范围为每10 g含5—120个,平均值为每10 g含72个,其微塑料沉积特征反映出当时全球塑料工业的产业水平;1964—1991年间微塑料沉积增长缓慢的时期,丰度范围为每10 g含75—150个,平均值为每10 g含124个,其微塑料沉积特征显露出全球塑料产业结构变化和塑料回收利用率逐年提高的信息;1991年以后是微塑料沉积逐渐下降的时期,丰度范围为每10 g含80—160个,平均值为每10 g含112个,其微塑料沉积特征则更多体现出在世界塑料总产攀升的背景下,全球塑料污染控制的成果.微塑料的沉积历史对全球塑料产量历史变迁有明确的响应,但对中国塑料产量的历史变化响应很不明显,展现出这里的微塑料沉积不是“本土性”的,极有可能是全球天气系统长距离运移的结果,可以用其分析全球环境的塑料污染状态和治理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鸭绿江 水丰水库 微塑料 沉积记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生菌根真菌对东北红豆杉幼苗生长及抗旱性的影响
6
作者 李秋宏 王丹丹 张彦文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6-76,共11页
为探究接种外生菌根真菌(ECMF)促进东北红豆杉幼苗抗旱性机制,以东北红豆杉幼苗为材料,分析赭丝膜菌(Cr)、美味牛肝菌(Se)和粘盖牛肝菌(Sb)在正常浇水(N)、轻度干旱胁迫(L)、中度干旱胁迫(M)和重度干旱胁迫(S)处理下对幼苗侵染率、生长... 为探究接种外生菌根真菌(ECMF)促进东北红豆杉幼苗抗旱性机制,以东北红豆杉幼苗为材料,分析赭丝膜菌(Cr)、美味牛肝菌(Se)和粘盖牛肝菌(Sb)在正常浇水(N)、轻度干旱胁迫(L)、中度干旱胁迫(M)和重度干旱胁迫(S)处理下对幼苗侵染率、生长指标、生理指标和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从而评价ECMF对东北红豆杉幼苗抗旱性的改良作用。结果显示,对照组(CK)侵染率仅为0.8%~1.2%,且随干旱加剧呈下降趋势,而接种处理中Cr具有最高的侵染率(43.61%~60.56%),显著高于Se(41.09%~53.27%)和Sb(31.17%~34.85%)。在生长指标方面,接种ECMF显著提高了幼苗的苗高、地径、生物量和根冠比,其中中度干旱时Cr和Se处理的总生物量较对照组分别提高66.83%和35.39%。生理指标方面,接种ECMF显著改善了幼苗的光合参数和抗氧化能力,Cr处理在中度干旱时净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较对照分别提高40.04%和126.42%;在轻度、中度和重度胁迫下,Cr处理的SOD活性分别增加66.85%、92.33%和33.19%,Se处理分别增加48.66%、75.23%和31.45%;渗透调节物质含量随干旱胁迫程度加剧呈先升后降趋势,中度干旱时Cr、Se和Sb处理的脯氨酸含量分别达到正常浇水的1.96倍、1.83倍和1.52倍。基因表达水平上,Cr处理组TcDREB基因在中度干旱时表达量较对照组增加16.82%,而Se和Sb处理与未接菌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研究表明,3种ECMF的抗旱效果为Cr>Se>Sb,接种ECMF通过提高光合能力、增强抗氧化系统和改善渗透调节能力等多重途径显著增强了东北红豆杉幼苗的抗旱性,可促进东北红豆杉幼苗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红豆杉 外生菌根真菌 干旱胁迫 幼苗 抗旱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HP的农村电子商务绩效评价体系研究
7
作者 董丽华 《农村科学实验》 2024年第2期96-98,共3页
随着时代的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已经成为数字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方面。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对提高农村电子商务的效果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也可以为相关管理部门提供科学的指导方法。该文运用层次分析法(AHP),针对农产... 随着时代的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已经成为数字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方面。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对提高农村电子商务的效果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也可以为相关管理部门提供科学的指导方法。该文运用层次分析法(AHP),针对农产品上行情况、社会效益情况、电商的培训及技术支持情况、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资金使用情况,建立了农村电子商务绩效评价体系,以期为相关工作提供科学的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层次分析法 农村电子商务 绩效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具有尺度结构的三竞争周期种群系统的最优边界控制
8
作者 卜红彧 《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3-47,共5页
研究了在周期环境下,基于尺度结构和加权总规模的3种群非线性竞争系统的最优边界控制问题.由Mazur定理证明了最优边界控制的存在性,得到了由积分-偏微分方程和变分不等式组成的最优性组,给出了控制为最优的必要条件.
关键词 尺度结构 竞争 周期种群系统 最优边界控制 最优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鸭绿江口湿地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与碳循环的宏基因组学
9
作者 宋宇 高明 +2 位作者 张春鹏 曲贵伟 李富祥 《水生态学杂志》 2025年第5期258-268,共11页
研究鸭绿江口湿地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与碳循环,为合理开发利用、恢复和保护湿地生态功能提供依据。利用宏基因组测序技术研究了2022年9月鸭绿江口湿地滩涂盐土、沼泽土、水稻土、草甸土和棕壤5种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组成、碳循环功... 研究鸭绿江口湿地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与碳循环,为合理开发利用、恢复和保护湿地生态功能提供依据。利用宏基因组测序技术研究了2022年9月鸭绿江口湿地滩涂盐土、沼泽土、水稻土、草甸土和棕壤5种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组成、碳循环功能基因组成及来源微生物物种,并探讨了土壤理化因子对微生物群落结构和碳循环功能基因的影响。结果表明,细菌和真菌群落间Chao1指数差异不显著(P>0.05),Shannon指数差异显著(P<0.05),古菌群落间的Chao1指数和Shannon指数均差异显著;细菌菌门以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螺旋菌门(Nitrospirae)为主,古菌菌门则以奇古菌门(Thaumarchaeota)、泉古菌门(Crenarchaeota)、广古菌门(Euryarchaeota)为优势菌门。真菌菌门中子囊菌门(Ascomycota)、毛霉门(Mucoromycota)、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占绝对优势。主要菌门与理化因子的冗余分析结果显示:土壤有机碳、总磷、电导率和pH为细菌主要影响因子;总磷、总硫和电导率为古菌菌门主要影响因子;电导率、总磷、总硫和总氮为真菌菌门主要影响因子。基于DiTing数据库检测到114个基因家族参与的29个碳通路,参与各功能循环途径的土壤类型和基因丰度均有差异。WL(Wood-Ljungdahipathway)碳固定途径及以甲醇和乙酸为底物合成甲烷途径只发生在沼泽土中,滩涂盐土在rTCA和甲烷代谢中贡献最大,水稻土在CO_(2)合成甲烷途径中占较大优势。土壤微生物碳循环基因与理化因子间的曼特尔检验结果表明pH、总氮、土壤有机碳和总磷是主要影响因素。桑基图分析结果显示碳循环主要来源于变形菌门、广古菌门、奇古菌门、放线菌门和拟杆菌门等5个菌门及对应的18个菌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宏基因组 微生物群落结构 碳循环 鸭绿江口湿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