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1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不同电极间距下纳秒脉冲表面介质阻挡放电分布特性
被引量:
33
1
作者
姜慧
邵涛
+1 位作者
章程
严萍
《电工技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3-42,共10页
电极间距是表面介质阻挡放电(SDBD)的一个重要结构参数。通过实验研究和仿真计算,研究电极间距对纳秒脉冲SDBD等离子体分布特性的影响,并从理论上分析类弥散和离散通道两种等离子体分布的形成机制。实验研究表明,电极间距是造成两种典...
电极间距是表面介质阻挡放电(SDBD)的一个重要结构参数。通过实验研究和仿真计算,研究电极间距对纳秒脉冲SDBD等离子体分布特性的影响,并从理论上分析类弥散和离散通道两种等离子体分布的形成机制。实验研究表明,电极间距是造成两种典型特性及不同等离子体分布的关键结构参数。通过对放电区域外电场的仿真计算发现,不同电极间距下外电场分布形态和数值的差异,是形成两种不同等离子体分布模式的直接原因。结合气体放电基本理论,分析认为:等离子体类弥散分布是由于流注前向发展和横向激发电离同时在起作用,而离散通道分布是因为流注通道以前向发展为主、横向电离作用较弱;两种等离子体分布模式形成的根本原因在于电场随时间的增大率和随空间的减小率以及流注通道的发展速度之间的匹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秒脉冲
表面介质阻挡放电
电极间距
等离子体分布特性
外电场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不同电极间距下纳秒脉冲表面介质阻挡放电分布特性
被引量:
33
1
作者
姜慧
邵涛
章程
严萍
机构
输配电
装备
及系统安全
与新
技术
国有
重点
实验室
(
重庆大学
电气
工程学
院
)
中国科学
院
电工研究所
中国科学
院
电力电子与
电气
驱动
重点
实验室
出处
《电工技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3-42,共10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577177和51607018)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106112016CDJXY150003)资助项目
文摘
电极间距是表面介质阻挡放电(SDBD)的一个重要结构参数。通过实验研究和仿真计算,研究电极间距对纳秒脉冲SDBD等离子体分布特性的影响,并从理论上分析类弥散和离散通道两种等离子体分布的形成机制。实验研究表明,电极间距是造成两种典型特性及不同等离子体分布的关键结构参数。通过对放电区域外电场的仿真计算发现,不同电极间距下外电场分布形态和数值的差异,是形成两种不同等离子体分布模式的直接原因。结合气体放电基本理论,分析认为:等离子体类弥散分布是由于流注前向发展和横向激发电离同时在起作用,而离散通道分布是因为流注通道以前向发展为主、横向电离作用较弱;两种等离子体分布模式形成的根本原因在于电场随时间的增大率和随空间的减小率以及流注通道的发展速度之间的匹配。
关键词
纳秒脉冲
表面介质阻挡放电
电极间距
等离子体分布特性
外电场分布
Keywords
Nanosecond-pulsed
surface dielectric barrier discharge
electrode gap
plasma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distribution of external electric field
分类号
TM89 [电气工程—高电压与绝缘技术]
O461.25 [理学—电子物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不同电极间距下纳秒脉冲表面介质阻挡放电分布特性
姜慧
邵涛
章程
严萍
《电工技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
3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