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2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京市门头沟区高边坡预应力锚索格构梁体系的力学特性及设计优化 被引量:4
1
作者 陈默 沈宇鹏 +2 位作者 赵久欢 毛凌峰 何永贵 《铁道建筑》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08-112,共5页
研究了预应力锚索格构挡墙的加固机理,并结合北京市门头沟区一高边坡工程,采用现场测试、数值分析等手段,分析了此类支护结构的受力机理和墙背土压力特征,最后通过正交分析,以边坡安全系数为控制指标,提出了该类支护结构的优化设计参数... 研究了预应力锚索格构挡墙的加固机理,并结合北京市门头沟区一高边坡工程,采用现场测试、数值分析等手段,分析了此类支护结构的受力机理和墙背土压力特征,最后通过正交分析,以边坡安全系数为控制指标,提出了该类支护结构的优化设计参数。研究结论:预应力锚索格构挡墙通过锚索将下滑力传递给深层稳定的岩土层中,形成一种边坡主动抗滑体系,由于锚索作用,墙后竖向土压力沿墙高应力重分布,出现多个应力峰值,水平土压力在墙高5 m处最大,而非墙底端,并且沿墙高方向呈连续波浪形分布;正交模型试验得出抗滑桩长度、锚索预应力、锚固段长度是影响支护效果最主要的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应力锚索格构梁 抗滑桩 土压力 支护机理 正交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轨道工程精细-均衡分析理论初探 被引量:4
2
作者 高亮 赵闻强 +2 位作者 钟阳龙 马超智 殷浩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11,共11页
铁路高安全、高平顺、高稳定的发展趋势对轨道工程提出了新的需求,仅靠单一强度变形指标控制已无法满足其全寿命周期稳定服役的需要,亟需更具系统性、适应性及协调性的理论对其设计、施工及运营进行指导.归纳总结了轨道工程在建设及服... 铁路高安全、高平顺、高稳定的发展趋势对轨道工程提出了新的需求,仅靠单一强度变形指标控制已无法满足其全寿命周期稳定服役的需要,亟需更具系统性、适应性及协调性的理论对其设计、施工及运营进行指导.归纳总结了轨道工程在建设及服役过程中的共性问题,初步提出轨道工程在精细化设计的基础上应遵循均衡设计的理念,并系统梳理了轨道工程中符合该理念的工程实例.在剖析精细化和均衡性内涵的基础上,综合了全寿命周期服役参数分析、结构精细化建模、参数影响规律分析等内容,并引入了广义系统能构造均衡性评估方法,建立了一套适用于轨道工程的精细-均衡分析理论.综合来看,目前轨道工程在设计、服役时较少考虑全寿命周期下的结构整体均衡,所提出的精细-均衡分析理论将具有广阔的研究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轨道工程 协调 精细-均衡分析理论 全寿命周期 能量分析 服役性能评估 结构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铁钢轨波磨对车辆-轨道振动及噪声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王阳 肖宏 +1 位作者 张智海 迟义浩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61-68,共8页
钢轨波磨作为地铁线路中最为常见的轨道损伤问题之一,始终未得到根本性的解决。为研究不同轨道结构形式产生钢轨波磨后车辆内部振动噪声以及轨道结构振动的时频域特性,探究钢轨波磨对车辆和轨道的影响,对某地铁线路进行现场动静态测试,... 钢轨波磨作为地铁线路中最为常见的轨道损伤问题之一,始终未得到根本性的解决。为研究不同轨道结构形式产生钢轨波磨后车辆内部振动噪声以及轨道结构振动的时频域特性,探究钢轨波磨对车辆和轨道的影响,对某地铁线路进行现场动静态测试,获取了钢轨波磨激励下车辆内部的振动和噪声响应以及轨道各部件的振动响应,使用时域指标统计、1/3倍频程谱分析等方法分析轨道振动响应特征和车内振动及噪声响应特征。结果表明:在小半径曲线地段,浮置板轨道产生了特征波长约为200 mm的钢轨波磨,整体道床轨道产生了特征波长约为60 mm的钢轨波磨;浮置板轨道的钢轨、道床板、隧道壁振动加速度有效值分别是整体道床的1.8、5.8倍及0.3倍;钢轨波磨对轨道振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中高频范围,在300~400 Hz附近,浮置板轨道振级从钢轨至隧道壁共衰减66 d B,而整体道床共衰减49 d B;列车通过测试区域时,转向架上方与客室中部垂、纵向振动加速度有效值基本一致,而客室中部横向振动加速度有效值约为转向架上方的2倍;车内转向架位置处的异常振动主要来源于钢轨波磨的激励,且短波长波磨所激励的车内振动及噪声更加剧烈。因此,地铁钢轨波磨产生后在轨道及车辆的振动噪声响应中均占主要成分,应及时对钢轨进行打磨处理,研究结果可为地铁工务维修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 钢轨波磨 振动响应 车内噪声 小半径曲线 时频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铁路铺设CRTS Ⅲ型板式无砟轨道地段的路基冻胀限值 被引量:2
4
作者 魏绍磊 肖宏 +2 位作者 王宏阁 王阳 钱忠霞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712-2726,共15页
我国冻土地区高速铁路分布广泛,路基冻胀对高速铁路无砟轨道结构损伤影响较为突出,危害行车安全。但是目前尚未建立针对铺设CRTS Ⅲ型板式无砟轨道地段的路基冻胀控制限值。本文基于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理论和混凝土塑性损伤理论,考虑... 我国冻土地区高速铁路分布广泛,路基冻胀对高速铁路无砟轨道结构损伤影响较为突出,危害行车安全。但是目前尚未建立针对铺设CRTS Ⅲ型板式无砟轨道地段的路基冻胀控制限值。本文基于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理论和混凝土塑性损伤理论,考虑混凝土结构损伤和车轨相互作用,建立车辆-无砟轨道-冻胀路基静动力分析模型,分析路基冻胀对CRTS Ⅲ型板式无砟轨道结构的损伤和车辆动力性能指标的影响。综合静、动力控制指标,提出一种针对冻胀变形的分级控制限值;分别考虑轨道结构层间离缝和结构损伤、钢轨垂向动位移、乘车舒适性和行车安全性等多项控制指标,将路基冻胀限值划分为5个区域。研究结果表明:路基冻胀作用于轨道板中部时损伤和离缝量出现极值;结构损伤和车辆动力学响应均随波长减小和波峰增大而呈增大趋势,且均对波长的影响更为敏感。可以根据不同分区的冻胀限值保障车辆运营安全,为冻土区无砟轨道养护维修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铁路 路基冻胀限值 CRTSⅢ型板式无砟轨道 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 混凝土塑性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枕捣固装置激扰下有砟轨道振动传递及衰减特性试验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张智海 肖宏 +3 位作者 甘天成 闫公甫 迟义浩 石柱 《铁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1-31,共11页
大机非稳态捣固作业是新建铁路开通运营前的必备工序,目前尚无研究涉及三枕捣固装置激扰下有砟轨道的振动传递特性。针对此不足,选取某典型新建铁路,开展捣固作业过程中有砟轨道动力响应的现场大型原位试验,并在散体道床内部不同位置埋... 大机非稳态捣固作业是新建铁路开通运营前的必备工序,目前尚无研究涉及三枕捣固装置激扰下有砟轨道的振动传递特性。针对此不足,选取某典型新建铁路,开展捣固作业过程中有砟轨道动力响应的现场大型原位试验,并在散体道床内部不同位置埋设自制的双轴振动加速度传感器,实现道床内部振动水平演变的实时监测。采用小波分析和快速傅里叶变换方法,从时域-频域角度探究了捣固作业过程中轨枕和道床的振动传递及衰减特征,对比分析不同捣固作业次数影响下有砟轨道的吸振能力和耗能特性。研究结果表明:捣固作业过程中存在典型的振动逆向传递现象,会降低道床的承载能力及稳定性;夹持阶段轨枕的主要响应频率为68.7 Hz,约为35 Hz捣镐固定振动频率的2倍;捣固作业过程中轨枕对不同方向振动的敏感程度存在显著差异,捣镐的横向振动分量会激发道床内部更加丰富的振动响应;第三次捣固作业过程中道床的振动水平较低,道砟颗粒破碎概率最小。因此建议在不改变捣固作业时间和其他捣固作业参数的条件下现场进行多次连续捣固作业时,作业次数不宜超过3次,以保证最佳捣固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建铁路 捣固作业 振动传递机制 振动衰减 捣固次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齿轨铁路桥上板式无砟轨道纵向力学特性研究
6
作者 孔超 辛涛 +3 位作者 刘宗峰 王森 陈波 王宏阁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404-2413,共10页
为研究齿轨铁路桥上铺设CRTSⅢ型板式无砟轨道的纵向力学特性,基于有限元理论和混凝土塑性损伤理论,建立齿轨-无砟轨道-桥梁精细化分析模型,分析不同坡度下轨道结构应力变化和变形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上坡侧的轨道板端位置为荷载最不利... 为研究齿轨铁路桥上铺设CRTSⅢ型板式无砟轨道的纵向力学特性,基于有限元理论和混凝土塑性损伤理论,建立齿轨-无砟轨道-桥梁精细化分析模型,分析不同坡度下轨道结构应力变化和变形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上坡侧的轨道板端位置为荷载最不利位置。可在小于150‰坡度的齿轨铁路上直接应用CRTSⅢ型板式无砟轨道,坡度大于150‰时轨道板产生局部损伤;整体温度变化量为15~25℃时轨道板损伤较大。轨道纵向位移增长率随坡度增加逐渐减小,底座板位移增长率最大,150‰坡度时轨道最大位移为1.6 mm左右;底座板凹槽最大压缩量为0.52 mm,为增强凹槽限位能力,可调整凹槽上、下坡侧的垫层刚度。轨道与桥面层间约束不足,为相对不稳定层面,应采取增大桥面板凿毛程度、调整预埋钢筋规格等纵向稳定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齿轨铁路 无砟轨道 线路坡度 纵向受力 纵向位移 层间变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对比学习和标签挖掘的点云分割算法 被引量:1
7
作者 黄华 卜一凡 +1 位作者 许宏丽 王晓荣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2-143,共12页
基于深度学习的点云分割算法通过设计复杂的特征提取模块,可以对高维空间点云进行有效的分割.但由于缺乏对边界点集的特征挖掘,使得其对边界分割的精度欠佳.已有将对比学习思想用于点云分割以解决边界区域分割性能不足问题的研究中,忽... 基于深度学习的点云分割算法通过设计复杂的特征提取模块,可以对高维空间点云进行有效的分割.但由于缺乏对边界点集的特征挖掘,使得其对边界分割的精度欠佳.已有将对比学习思想用于点云分割以解决边界区域分割性能不足问题的研究中,忽略了点云无序和稀疏特性,特征提取不够准确.对此,设计了基于对比学习和标签挖掘的点云分割模型CL2M(contrastive learning label mining),通过自注意力机制学习不同位置处点云更为精准的特征,并引入对比学习方法,提高了点云边界处的分割精度.在对比边界学习过程中通过深入挖掘语义空间中的标签并设计了基于标签分布的对比边界学习模块,使得高维空间点云标签分布包含更多的语义信息.CL2M充分利用标签的分布规律计算分布间的距离,可准确划分正负样本,减少了常规硬划分带来的累计错误.在2个公开数据集上进行的实验结果表明,CL2M在多个评价指标上优于既有的点云分割模型,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视觉 点云分割 对比学习 自注意力机制 边界挖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铁路箱式路基新型结构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肖宏 陈盈盈 +2 位作者 宋绪国 郭帅杰 魏绍磊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81-793,共13页
主要阐述箱式路基的结构特点、荷载分类及组合,并建立车辆-轨道-箱式路基-复合地基空间力学模型对其工作特性和荷载传递开展系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箱式路基纵向长度应≤17.24m,底部设计厚度应≥500mm;在温度作用下无明显伸缩位移,但... 主要阐述箱式路基的结构特点、荷载分类及组合,并建立车辆-轨道-箱式路基-复合地基空间力学模型对其工作特性和荷载传递开展系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箱式路基纵向长度应≤17.24m,底部设计厚度应≥500mm;在温度作用下无明显伸缩位移,但在结构端缝处存在钢轨应力峰;结构不存在共振风险;在350km/h速度下,箱式路基动应力、动位移均远比限值要求小;但顶板加速度会达到3.325m/s^(2),比我国传统简支梁桥振动加速度大,但比规范限值小;与传统土质路基对比,箱式路基对动荷载的吸收和耗散更具有优势,到路基垫层时,振动衰减超过90%,因此,对箱式路基底部复合地基进行设计时可不考虑列车动荷载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铁路 新型结构 箱式路基 结构设计 有限元分析 荷载传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一维卷积神经网络的钢轨波磨迁移诊断方法
9
作者 王阳 肖宏 +3 位作者 张智海 迟义浩 魏绍磊 方树薇 《铁道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5-123,共9页
监测钢轨表面波磨状态是控制铁路环境振动与噪声的必要措施,利用安装在运营列车车体上的加速度传感器实现对钢轨波磨的实时监测,具有低成本、高效和便携的优点。为实现利用车体动态响应识别钢轨波磨,通过小波变换等手段分析钢轨波磨激... 监测钢轨表面波磨状态是控制铁路环境振动与噪声的必要措施,利用安装在运营列车车体上的加速度传感器实现对钢轨波磨的实时监测,具有低成本、高效和便携的优点。为实现利用车体动态响应识别钢轨波磨,通过小波变换等手段分析钢轨波磨激励下车体振动特性,建立车辆-轨道刚柔耦合模型,获取车体垂向加速度仿真数据集。基于一维卷积神经网络搭建钢轨波磨检测模型并在仿真数据集上进行训练,与其他几种常见的检测模型进行对比,最后将模型迁移到实测车体垂向加速度数据集上实现对钢轨波磨的诊断。研究结果表明,钢轨波磨激励的振动能量在运行方向左侧和右侧空气弹簧对应的地板表面位置基本相同,通过车体垂向振动加速度信号无法区分左右两股钢轨的差异。与SVM、LSTM及2D-CNN相比,本文提出的钢轨波磨检测模型精度最高,单个样本推理时间仅为1.00 ms,钢轨波磨识别准确度达92.3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轨波磨 车载检测 数据驱动 迁移学习 一维卷积神经网络(1D-CN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深度残差网络的轨道结构病害识别 被引量:13
10
作者 侯博文 杨晓 +2 位作者 高亮 肖宏 马帅 《铁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00-106,共7页
传统的轨道检测方法需要事先对图像进行定位和分割等预处理操作,而定位和分割操作的误差又会直接干扰到后续的分类识别,多环节误差叠加,使得识别准确率低。同时,传统检测方法还需要理想的背景环境,当背景环境或结构类型发生改变时,其算... 传统的轨道检测方法需要事先对图像进行定位和分割等预处理操作,而定位和分割操作的误差又会直接干扰到后续的分类识别,多环节误差叠加,使得识别准确率低。同时,传统检测方法还需要理想的背景环境,当背景环境或结构类型发生改变时,其算法不再适用,不具备良好的鲁棒性。因此,提出一种基于深度残差网络的轨道结构病害检测方法,该方法不需要对原始图像进行预处理,同时深度残差网络以其更深的层数和更复杂的网络结构可以高效提取出各类轨道结构图像的特征并进行分类识别。以某客货共线线路隧道的钢轨踏面、钢轨扣件和支承块图像建立数据库,通过迁移学习的方式在数据库上训练网络模型,实现对钢轨、扣件及支承块三种轨道结构的病害识别,识别准确率高达98.51%。在此基础上,从识别准确率、损失函数值等方面对深度残差网络在轨道结构病害识别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对比、分析,验证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轨道结构 病害识别 深度残差网络 迁移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铁路CRTSⅢ型板式无砟轨道减振垫层动力影响及结构优化 被引量:19
11
作者 辛涛 张琦 +2 位作者 高亮 赵磊 曲建军 《中国铁道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7,共7页
针对我国高速铁路CRTSⅢ型板式无砟轨道减振垫层位置的不同设置方案,运用自主开发的FORSYS仿真平台,建立高速列车—CRTSⅢ型无砟轨道耦合系统动力分析模型;利用谐响应分析方法,对减振垫层不同设置位置条件下钢轨、轨道板及路基的位移导... 针对我国高速铁路CRTSⅢ型板式无砟轨道减振垫层位置的不同设置方案,运用自主开发的FORSYS仿真平台,建立高速列车—CRTSⅢ型无砟轨道耦合系统动力分析模型;利用谐响应分析方法,对减振垫层不同设置位置条件下钢轨、轨道板及路基的位移导纳进行分析;利用车辆—轨道耦合分析方法,分析列车高速通过时轨道系统的动力响应,进行CRTSⅢ型板式无砟轨道减振垫层的动力影响及结构优化研究。结果表明:CRTSⅢ型板式无砟轨道减振垫层的动力影响主要体现在轨道板和路基上;在自密实混凝土和底座板下设置减振垫层均可以起到减振作用,减振效果主要体现在振动频率为100~200Hz的范围内,而且减振垫层设置在底座板下时减振效果更优;综合考虑减振效果和变形控制2个方面,建议减振垫层的刚度取值为50~80MPa·m-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减振垫层 无砟轨道 车辆—轨道耦合分析 动力影响 结构优化 高速铁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铁路弹性轨枕有砟轨道力学特性试验研究 被引量:14
12
作者 马春生 肖宏 高亮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S2期81-87,共7页
根据我国高速铁路设计相关规定,桥上有砟轨道地段应采用弹性轨枕或砟下垫,但目前对其研究较少。基于此,本文进行了系统的高速铁路桥上弹性轨枕有砟道床静、动力学特性试验研究,得出如下主要结论:1采用弹性轨枕后,道床的纵、横向阻力均... 根据我国高速铁路设计相关规定,桥上有砟轨道地段应采用弹性轨枕或砟下垫,但目前对其研究较少。基于此,本文进行了系统的高速铁路桥上弹性轨枕有砟道床静、动力学特性试验研究,得出如下主要结论:1采用弹性轨枕后,道床的纵、横向阻力均较普通道床小,但能达到高速铁路有砟轨道的开通要求;2弹性轨枕有砟道床具有较小的支承刚度,能满足高速铁路钢轨支点刚度不大于30k N/mm的要求;3相对于普通道床,采用弹性轨枕后,会显著降低钢轨及桥梁的振动加速度,具有良好的减振、隔振性能;4采用弹性轨枕能有效减小道床的应力,大大减小线路养护维修工作量,体现了良好的优越性,适合于在桥上及岩质路堑等刚性基础地段铺设;5采用弹性轨枕会增大轮轨横向作用力及钢轨、轨枕的横向位移,使列车的运营安全性有所降低。总体上研究认为,在高速铁路桥上采用普通轨枕道床与弹性轨枕道床均能满足高速铁路有砟轨道开通的要求,但在满足高速铁路安全运营的前提下,从减小道砟受力,减少养护维修,提供良好的减振、隔振等方面考虑,建议高速铁路桥上有砟轨道采用弹性轨枕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弹性轨枕 桥上有砟轨道 静力学特性 动力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钢弹簧浮置板轨道振动特性及钢轨波磨成因分析 被引量:5
13
作者 王阳 胡吉平 +3 位作者 肖宏 崔旭浩 刘光鹏 张智海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2456-2466,共11页
为研究小半径曲线(R=300 m)地段钢弹簧浮置板轨道振动特性与钢轨波磨成因的关系,基于现场动静态测试获取钢轨波磨静态特征及轨道各部件振动加速度响应,采用短时傅里叶变换对测试数据进行时频分析。考虑簧下质量建立导向轮对-钢弹簧浮置... 为研究小半径曲线(R=300 m)地段钢弹簧浮置板轨道振动特性与钢轨波磨成因的关系,基于现场动静态测试获取钢轨波磨静态特征及轨道各部件振动加速度响应,采用短时傅里叶变换对测试数据进行时频分析。考虑簧下质量建立导向轮对-钢弹簧浮置板轨道频域线性分析模型,计算轨道系统模态和频响函数分析可能导致钢轨波磨产生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钢轨振动加速度在72,136,203,271,337和393 Hz附近存在共振峰,浮置板和隧道壁振动加速度均在72 Hz附近存在共振峰,其中72 Hz附近振动与160~200 mm波长波磨相关。钢轨波磨激励下的钢弹簧浮置板轨道振动加速度响应与其振动固有特性紧密相关。钢弹簧浮置板轨道对于中频(140~300 Hz范围)的减振效果要好于低频(50~100 Hz范围),因此一旦产生对应频率为69~87 Hz范围的钢轨波磨,将会显著降低钢弹簧浮置板轨道的减振效果。轮轨横向力可以激发钢轨相对于浮置板的高阶横向弯曲振动模态,是导致小半径曲线地段钢弹簧浮置板轨道钢轨波磨产生的重要原因。车辆-轨道系统P2力共振模态及钢轨和浮置板一起相对于底座板的垂向弯曲共振模态可能是导致160~200 mm波长波磨产生的重要原因。钢轨相对于浮置板的横向弯曲共振模态可能是导致30~40 mm和100 mm波长波磨产生的原因。研究成果可为解释小半径曲线段钢弹簧浮置板轨道钢轨波磨成因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弹簧浮置板轨道 钢轨波磨 现场试验 振动特性 频域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砟轨道复合不平顺对高速行车的影响 被引量:8
14
作者 蔡小培 郭亮武 +1 位作者 侯博文 任闯闯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2-19,共8页
轨道复合不平顺是由多种垂、横向不平顺叠加而成的复杂随机波,是影响轮轨动态作用和行车稳定的重要因素.为研究高速铁路无砟轨道复合不平顺对行车品质的影响,考虑轮轨间复杂接触关系建立了车辆轨道空间耦合动力学模型,分析了轨向-水平... 轨道复合不平顺是由多种垂、横向不平顺叠加而成的复杂随机波,是影响轮轨动态作用和行车稳定的重要因素.为研究高速铁路无砟轨道复合不平顺对行车品质的影响,考虑轮轨间复杂接触关系建立了车辆轨道空间耦合动力学模型,分析了轨向-水平、轨向-高低、轨距-水平、轨距-高低4种复合不平顺的动力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复合不平顺幅值的增加,轮轨力、车体加速度、轮重减载率、脱轨系数等均会增大;轮轨力、舒适性指标和安全性指标随着复合不平顺波长的增大而减小;复合不平顺幅值组合变化时,车辆动力响应对水平、高低不平顺幅值变化的敏感程度高于轨向、轨距不平顺幅值变化.长波不平顺激扰频率与车体自振频率一致或接近时,车体会出现一定的谐振,垂、横向振动加速度有所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砟轨道 复合不平顺 高速铁路 动力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Burg法的城市轨道交通快速线路轨道不平顺谱研究 被引量:6
15
作者 金锋 肖宏 崔旭浩 《铁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99-106,共8页
基于多尺度小波分析方法与异常值处理算法进行轨检数据的预处理,比较小波基的选取差异,通过最优小波基获得满足轨道谱估计要求的基础数据。使用现代谱估计中的Burg法进行谱估计方法上的优化,结果表明,与直接法与Welch法相比,Burg法在方... 基于多尺度小波分析方法与异常值处理算法进行轨检数据的预处理,比较小波基的选取差异,通过最优小波基获得满足轨道谱估计要求的基础数据。使用现代谱估计中的Burg法进行谱估计方法上的优化,结果表明,与直接法与Welch法相比,Burg法在方差性能与分辨率上均有优势。根据大量拟合公式的比选,结合非线性最小二乘法对估计的轨道谱进行拟合,得到城市轨道交通快速线路不平顺谱表达式与相关参数。将地铁快速线路谱与国内外其他轨道谱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地铁快速线路谱与上海地铁轨道谱差异较小,与高速铁路谱及干线谱等差异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轨道不平顺 现代谱估计 小波分析 轨道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车厢内部噪声的地铁钢轨波磨自监督快速识别方法
16
作者 马超智 王阳 +2 位作者 张淑芳 钟杰 肖宏 《振动与冲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82-290,共9页
钢轨波磨快速识别是轨道交通运维部门制定养修计划的基础,使用车厢内部(车内)噪声数据进行钢轨波磨快速识别具有显著优势。为解决车内噪声标签数据无法大量获取的问题及少标签样本通用学习的困难,提出了一种包含“预训练+精调”两阶段... 钢轨波磨快速识别是轨道交通运维部门制定养修计划的基础,使用车厢内部(车内)噪声数据进行钢轨波磨快速识别具有显著优势。为解决车内噪声标签数据无法大量获取的问题及少标签样本通用学习的困难,提出了一种包含“预训练+精调”两阶段的钢轨波磨自监督识别模型。首先,获取了地铁列车运行时大量车内噪声数据,并利用小波降噪与小波变换技术建立了车内噪声时频图数据集;然后,预训练阶段采用降噪卷积自编码器对大量无标签车内噪声时频图进行表征学习,获取预训练最优参数;在精调阶段利用“编码器+分类器”对少量有标签的车内噪声时频图进行监督学习;最后,开展了模型试验及钢轨波磨识别评估。结果表明:所提出的钢轨波磨自监督识别模型能够自动有效抽取时频图主要特征,模型针对“无波磨”、“30~100 mm波磨”、“100~300 mm波磨”和“30~100 mm+100~300 mm波磨”的检测精度分别为95.62%、96.46%、92.38%和90.3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 钢轨波磨 车厢内部噪声 快速检测 自监督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列车振动环境场覆盖型岩溶土洞塌陷的动力响应特性研究
17
作者 师海 贾智磊 +2 位作者 白明洲 张晔 孙子冰 《中国岩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28-339,共12页
为揭示列车振动荷载作用下铁路周边覆盖型岩溶土洞动力响应特性,以京沪高铁(江西段)某潜在岩溶塌陷点为研究对象,通过离散元压缩试验对塌陷土体的强度参数进行标定,引入接触黏结模型,建立列车振动环境场覆盖型下伏岩溶土洞的地面流固耦... 为揭示列车振动荷载作用下铁路周边覆盖型岩溶土洞动力响应特性,以京沪高铁(江西段)某潜在岩溶塌陷点为研究对象,通过离散元压缩试验对塌陷土体的强度参数进行标定,引入接触黏结模型,建立列车振动环境场覆盖型下伏岩溶土洞的地面流固耦合模型,从细观角度分析了不同振动荷载频率下塌陷区土体变形特征,研究了列车振动环境场土体的动力响应过程。研究表明:塌陷区土体颗粒的竖向速度、竖向位移、土体孔隙率与振动荷载频率之间的关系不明显,土体应变率随振动频率增加而增大;受列车振动环境场的影响,塌陷区土体颗粒的竖向速度、竖向位移变化量相对更大,动力特征更明显;确定了残坡积层粉质黏土覆盖层区域列车运行引起的振动在土层中的影响范围,当土洞距路基3 m时,列车动荷载影响深度在5.25 m范围内。研究成果对揭示列车环境振动扰动下浅层地表岩溶塌陷的动力学机制有重要意义,可为岩溶区铁路的运营安全和岩溶塌陷的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塌陷 地质灾害 列车振动 数值模拟 动态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LV移动加载对轨道结构动态特性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高亮 赵宁 +2 位作者 柴雪松 蔡小培 赵磊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5,共5页
为探究轨道加载试验车(简称TLV)在高速、重载线路上移动加载测试时其合理的加载参数,建立“TLV—高速板式无砟轨道/重载有砟轨道—路基”空间耦合动力学模型,系统分析加载速度、加载力、轨道结构参数的变化对轨道结构动态特性的影... 为探究轨道加载试验车(简称TLV)在高速、重载线路上移动加载测试时其合理的加载参数,建立“TLV—高速板式无砟轨道/重载有砟轨道—路基”空间耦合动力学模型,系统分析加载速度、加载力、轨道结构参数的变化对轨道结构动态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满足测试要求前提下,同等加载力下合理的移动加载速度建议参考值为40-50km/h;同等加载速度下移动加载力越大,可认为加载力参数越为合理;轨下结构刚度的增大使得TLV移动加载下测得的轨道部件动位移降低,振动响应增强;TLV移动加载下不同轨道结构部件的动态特性对于轨道结构参数变化的敏感程度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动加载 高速无砟 重载有砟 动态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CA砂浆黏弹特征的板式无砟轨道动力响应分析 被引量:6
19
作者 赵丽华 戴鑫 高亮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2487-2494,共8页
水泥乳化沥青砂浆是一种典型的黏弹性材料,通过对其蠕变实验数据的黏弹性方程拟合及Prony级数转化,研究CA砂浆材料黏弹性的有限元实现方法,并进一步探究动荷载作用下考虑CA砂浆层黏弹性属性时,板式无砟轨道结构的受力及变形响应特征。... 水泥乳化沥青砂浆是一种典型的黏弹性材料,通过对其蠕变实验数据的黏弹性方程拟合及Prony级数转化,研究CA砂浆材料黏弹性的有限元实现方法,并进一步探究动荷载作用下考虑CA砂浆层黏弹性属性时,板式无砟轨道结构的受力及变形响应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修正的Burgers模型及其转化的Prony级数表达式可以很好地表征水泥乳化沥青砂浆常温时的黏弹特征;在CRTSⅠ型板式无砟轨道结构动力分析中,考虑5 s的动荷载作用时,CA砂浆层定义为黏弹性材料与弹性材料相比,CA砂浆层应力幅值变化较大,最大达到56%左右,轨道板和底座板的力学响应也发生了改变,在结构分析中考虑CA砂浆的黏弹性是必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砟轨道 CA砂浆 黏弹特征 修正burgers模型 动力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分布式声学传感的CRTSⅡ型轨道板离缝上拱检测技术 被引量:2
20
作者 高亮 周陈一 黄伊琛 《铁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02-110,共9页
CRTSⅡ型无砟轨道离缝上拱病害会改变轨道结构力学性能及几何形位,严重影响线路运营安全。既有的离缝上拱检测手段难以满足高速铁路轨道结构状态广域、实时监控的需求。为此,提出一种基于分布式声学传感(DAS)技术的轨道板离缝上拱检测... CRTSⅡ型无砟轨道离缝上拱病害会改变轨道结构力学性能及几何形位,严重影响线路运营安全。既有的离缝上拱检测手段难以满足高速铁路轨道结构状态广域、实时监控的需求。为此,提出一种基于分布式声学传感(DAS)技术的轨道板离缝上拱检测方法。通过构建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分析模型,仿真模拟不同离缝上拱工况、列车运行速度及线路线形对DAS输出信号光谱的影响。通过提取光谱中的车辆轨迹信号,提出基于压实谷值、平衡峰值及极限谷值三种轨迹特征量的轨道板离缝量定量判断方法。理论分析表明,该方法受测试噪声及行车速度影响较小,且能通过传感器布置及数据处理,消除曲线区段对测试结果的干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布式传感 高速铁路 轨道板离缝上拱 病害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