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实用化MgB_2超导线带材制备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
作者 王大友 闫果 +5 位作者 王庆阳 潘熙锋 刘国庆 熊晓梅 冯勇 张平祥 《中国材料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389-395,共7页
MgB2超导线带材在新型制冷机直接冷却超导磁共振成像仪(MRI)领域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分析了实用化MgB2超导线带材制备中存在的关键技术问题,详细评述了MgB2超导线带材粉末装管法(包括原位法和先位法)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对比分析了两... MgB2超导线带材在新型制冷机直接冷却超导磁共振成像仪(MRI)领域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分析了实用化MgB2超导线带材制备中存在的关键技术问题,详细评述了MgB2超导线带材粉末装管法(包括原位法和先位法)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对比分析了两种方法制备MgB2超导线带材的优缺点,讨论了制备过程中影响MgB2超导线带材临界电流密度、超导芯丝尺寸等实用化特性的关键因素。提出了若干进一步提高MgB2超导线带材综合性能的技术途径并对实用化千米级MgB2线带材制备技术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GB2 超导线带材 塑性变形 临界电流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械合金化制备Nb_3Al超导体的工艺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齐铭 潘熙锋 +1 位作者 张平祥 闫果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08-212,共5页
利用机械合金化方法制备了一系列不同的Nb3Al块材,研究了球磨时间及退火温度对Nb3Al超导体成相及超导性能的影响,并采用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和磁学测量系统等详细分析了不同制备条件下Nb3Al超导体的相成分、微观组织结构,以及... 利用机械合金化方法制备了一系列不同的Nb3Al块材,研究了球磨时间及退火温度对Nb3Al超导体成相及超导性能的影响,并采用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和磁学测量系统等详细分析了不同制备条件下Nb3Al超导体的相成分、微观组织结构,以及超导性能的变化.结果表明:将Nb和Al粉末混合后,利用高能球磨设备,球磨1 h即可以生成Nb(Al)ss过饱和固溶体;当球磨时间增加到10 h时,样品粉末发生了非晶化.通过调节球磨时间、退火温度,成功制备出超导起始转变温度达到15.3 K的单相Nb3Al超导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b3Al 机械合金化 超导体 球磨时间 退火温度 超导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导材料用铌表面清洗工艺 被引量:1
3
作者 周安林 李建峰 刘建伟 《中国表面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83-87,共5页
采用乳化剂溶液在超声波作用下对金属铌表面进行去油去灰清洗,并用硝酸和氢氟酸混合酸液进行酸洗,通过扫描电镜(SEM)、光电子能谱(XPS)及腐蚀深度对清洗表面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采用乳化剂溶液在超声波作用下清洗对去油去灰有很好效果,... 采用乳化剂溶液在超声波作用下对金属铌表面进行去油去灰清洗,并用硝酸和氢氟酸混合酸液进行酸洗,通过扫描电镜(SEM)、光电子能谱(XPS)及腐蚀深度对清洗表面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采用乳化剂溶液在超声波作用下清洗对去油去灰有很好效果,可以获得均一的酸洗初始腐蚀界面,其中乳化剂温度为40~50℃,超声波频率为20~25kHz,采用混合酸液浓度为35%分析纯硝酸和10%分析纯氢氟酸的清洗工艺能达到较好的清洗效果和均一的表面状态。合理控制硝酸和氢氟酸浓度对于保证清洗质量和防止材料吸氢脆化很关键,通过腐蚀可以实现表面以Nb2O5状态存在转变为以单质铌存在,实现氧化物的溶解,改善表面结构;铌清洗后在环境放置稳定性强,不容易吸水、氧化和变质;清洗液特征可以通过游离氟离子、铌离子、酸度进行表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洗 吸氢 表面状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硼化镁超导线带材及磁体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3
4
作者 闫果 王庆阳 +3 位作者 刘国庆 熊晓梅 潘熙锋 冯勇 《中国材料进展》 CAS CSCD 2013年第9期550-561,共12页
由于具有超导转变温度(39K)较高,晶体结构简单,原材料成本低廉以及长线制备容易等一系列特点,金属间化合物二硼化镁(MgB2)超导体自2001年被日本科学家发现以来,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被认为是目前最有可能首先实现大规模工业应... 由于具有超导转变温度(39K)较高,晶体结构简单,原材料成本低廉以及长线制备容易等一系列特点,金属间化合物二硼化镁(MgB2)超导体自2001年被日本科学家发现以来,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被认为是目前最有可能首先实现大规模工业应用的超导材料。尤其在制冷机工作温度(15~20K)、较低磁场(1—2T)条件下的医疗核磁共振成像仪(MRI)超导磁体应用上有着广泛的前景。本文主要围绕实用化MgB2超导长线(带)制备研究而展开,重点回顾了近年来粉末套管法、连续粉末装管成型法及中心镁扩散法等MgB2超导线(带)材制备及加工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同时综述了在MgB,超导线带材工程临界电流密度性能改进方面的最新研究工作;最后,对近几年来MgB,超导磁体及线圈等应用研究进展进行了回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导材料 MGB2 超导线带材 超导磁体 粉末装管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场磁体用Nb_3Al超导线材研究进展 被引量:2
5
作者 崔利军 张平祥 +6 位作者 潘熙锋 闫果 齐铭 王大友 刘向宏 冯勇 白质明 《中国材料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64-72,78,共9页
Nb3Al超导体的超导转变温度(Tc)和上临界磁场(Hc2)与Nb3Sn类似,但具有更好的应力应变容许特性和高场临界电流密度(Jc)。因此,被认为是下一代高场磁体应用的理想材料。目前国际上报道的Nb3Al超导线材单根长度可以达到2.6 km;在4.2 K和15 ... Nb3Al超导体的超导转变温度(Tc)和上临界磁场(Hc2)与Nb3Sn类似,但具有更好的应力应变容许特性和高场临界电流密度(Jc)。因此,被认为是下一代高场磁体应用的理想材料。目前国际上报道的Nb3Al超导线材单根长度可以达到2.6 km;在4.2 K和15 T条件下,Jc达到1 000 A/mm2;但是由于制备工艺的复杂性,目前仍然无法实现大规模工业化应用。首先阐述了Nb3Al超导材料的基本特性,如Nb/Al扩散间距小、二者硬度匹配性小和低温热处理导致Al含量偏离化学计量比等,以及由此带来的材料加工和热处理方面的难点;系统介绍了近年来针对Nb3Al超导长线性能提升,在前驱体制备工艺、热处理工艺和表面覆Cu工艺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不同的工艺进行了比较分析,重点讨论了线材制备过程中存在的关键性难点问题;最后,对Nb3Al超导材料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b3Al 超导线材 制备工艺 超导性能 高场磁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处理制度对MRI用低铜比NbTi超导线材临界电流密度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郭强 王庆相 +3 位作者 刘建伟 李建峰 刘向宏 冯勇 《热加工工艺》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8期203-205,208,共4页
以高均匀性Nb47Ti合金锭和高纯无氧铜为原材料,制备了低铜比(1.3)的MRI(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用Nb Ti/Cu超导线。研究了时效次数、时效时间和Nb47Ti棒材对Nb Ti/Cu超导线临界电流密度的影响。测试结果表明时效次数(3次)相... 以高均匀性Nb47Ti合金锭和高纯无氧铜为原材料,制备了低铜比(1.3)的MRI(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用Nb Ti/Cu超导线。研究了时效次数、时效时间和Nb47Ti棒材对Nb Ti/Cu超导线临界电流密度的影响。测试结果表明时效次数(3次)相同时,时效时间从120 h延长到200 h,临界电流密度基本无变化。时效4次后的临界电流密度较时效3次后大约提高234 A/mm2(4.2 K,5 T),而时效4次和5次后的临界电流密度基本相同。经工艺优化后,时效次数为4次或5次时临界电流密度最高,为3158~3161 A/mm2(4.2 K,5 T,判据0.1μV/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bTi/Cu超导线 临界电流密度 时效次数 时效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gB_2块材的制备及磁通钉扎性能研究进展 被引量:1
7
作者 侯艳荣 王大友 +1 位作者 潘熙锋 闫果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2-16,共5页
金属间化合物二硼化镁(MgB2)超导体被认为是目前最有可能首先实现大规模工业应用的超导材料,尤其在制冷机工作温度(15~20K)、较低磁场(1~2T)条件的医疗核磁共振成像仪(MRI)超导磁体方面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回顾了MgB2超导... 金属间化合物二硼化镁(MgB2)超导体被认为是目前最有可能首先实现大规模工业应用的超导材料,尤其在制冷机工作温度(15~20K)、较低磁场(1~2T)条件的医疗核磁共振成像仪(MRI)超导磁体方面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回顾了MgB2超导块材在制备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同时介绍了化学掺杂及磁通钉扎性能的研究进展;综述了前驱粉的选择、热处理条件、晶粒的连接性等一系列因素对MgB2块材性能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硼化镁 超导材料 临界电流密度 磁通钉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氧铜表面特定清洗液的腐蚀机制及溶液特性 被引量:1
8
作者 周安林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29-233,共5页
目的通过无氧铜特定清洗液的溶液配方实验、腐蚀机制测定以及清洗液浓度表征,为实现无氧铜稳定清洗提出技术方案。方法采用铬酐和浓硫酸互配进行溶液配方实验并采用扫描电镜形貌和腐蚀速率对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采用电化学循环伏安法研究... 目的通过无氧铜特定清洗液的溶液配方实验、腐蚀机制测定以及清洗液浓度表征,为实现无氧铜稳定清洗提出技术方案。方法采用铬酐和浓硫酸互配进行溶液配方实验并采用扫描电镜形貌和腐蚀速率对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采用电化学循环伏安法研究了铜浓度对腐蚀速率的影响;采用EDTA络合滴定法测定铜浓度和氧化还原滴定法测定六价铬浓度进行了分析。结果 60~80 g/L铬酐+40~60 m L/L硫酸+余量水的溶液清洗可以获得均一稳定的表面,其中铬酐发挥着氧化剂的作用,硫酸发挥着调整酸度的作用;适当的铜离子浓度对化学反应有促进作用,随着铜离子质量浓度增大至5 g/L以上,腐蚀动力减缓,腐蚀速率减慢。结论提出了无氧铜稳定清洗的合适浓度,得出了腐蚀机制及溶液特性的具体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氧铜 循环伏安 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