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赤峰等地第四纪大陆冰川的地貌证据 被引量:45
1
作者 吕洪波 任晓辉 杨超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79-385,i0005-i0006,共9页
近年来,中国赤峰等地相继发现第四纪冰川遗迹,为第四纪大陆冰川作用的重新讨论提供了新的地貌证据。这些证据主要有冰臼、冰蚀残丘、古冰斗、刃脊和角峰等。冰臼的相继报道曾经引起“冰蚀成因”与“风蚀成因”的大讨论,而恰恰是这些引... 近年来,中国赤峰等地相继发现第四纪冰川遗迹,为第四纪大陆冰川作用的重新讨论提供了新的地貌证据。这些证据主要有冰臼、冰蚀残丘、古冰斗、刃脊和角峰等。冰臼的相继报道曾经引起“冰蚀成因”与“风蚀成因”的大讨论,而恰恰是这些引起争论的冰臼引发了笔者对中国境内第四纪大陆冰川的重新思考。经过近几年的实地考察研究,笔者认为中国境内所报道的绝大部分“冰臼”确实是冰川作用的结果。其中,发现于中国北方花岗岩山脊上的冰臼是典型的大陆冰川作用的结果。内蒙古赤峰北部阿斯哈图石林是典型的冰蚀残丘,而花岗岩中与地面平行的“节理”——剥离面理与冰川作用是分不开的,其成因须重新讨论。冰臼与剥离面理的同时存在是冰川作用的重要标志之一。考虑到河北、山东、山西已经发现的第四纪冰川地貌特征,可以推论华北东部地区曾经发育过第四纪大陆冰川,其范围可能达到山东的泰山以南,而全球更新世大冰盖的范围值得重新厘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峰 第四纪 大陆冰川 地貌证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壶穴差异风化或风蚀作用成因质疑 被引量:30
2
作者 吕洪波 任晓辉 +1 位作者 许民 欧阳江城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92-198,I0004,共8页
过去十年来发表了一系列关于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地貌的文章,而关于壶穴成因的争论也通过各种媒介报道出来。笔者等建议壶穴仅仅用于表示快速旋转水流在基岩表面形成的近圆筒形的凹坑,以口小肚大底平为典型形态特征,而冰川融水冲蚀形成... 过去十年来发表了一系列关于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地貌的文章,而关于壶穴成因的争论也通过各种媒介报道出来。笔者等建议壶穴仅仅用于表示快速旋转水流在基岩表面形成的近圆筒形的凹坑,以口小肚大底平为典型形态特征,而冰川融水冲蚀形成的壶穴则叫做冰川壶穴。近年来,有些研究者将中国东部花岗岩山脊上的壶穴与差异风化和风蚀作用联系起来。笔者等分析了风化作用和风蚀作用的特点,明确指出:风化作用和风蚀作用并非壶穴形成的原因,唯一可能的成因是快速的河水或冰川融水的旋转水流。因此,在中国南方河床上发现的壶穴既可能是河流流水形成的,也可能是第四纪山谷冰川融水造成的;而中国北方花岗岩山脊上的壶穴只能是曾经覆盖其上的第四纪冰帽在冰川退缩期之冰川融水形成的。所以,花岗岩山脊上的壶穴为冰川壶穴(即冰臼),可以看作第四纪冰帽的标志。根据中国东部壶穴的分布特征推断:中国东部之北方在第四纪末次冰盛期至少曾经存在着许多冰帽甚至大陆冰川,而其南部边缘至少已经达到山东蒙山以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壶穴 差异风化 风蚀 冰川融水成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变化下北方农牧交错地带区域适应能力评价模型研究 被引量:11
3
作者 陈凤臻 姜琦刚 +1 位作者 于显双 崔瀚文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2010年第3期292-296,323,共6页
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依据2006年全球变化人类行为计划(IHDP)第六届开放会议精神,参考前人有关生态环境评价框架和指标组合研究,建立了适合北方农牧交错地带特点的区域适应能力评价模型(PSR-RAD),并对模型的构建思想、参数意义和评... 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依据2006年全球变化人类行为计划(IHDP)第六届开放会议精神,参考前人有关生态环境评价框架和指标组合研究,建立了适合北方农牧交错地带特点的区域适应能力评价模型(PSR-RAD),并对模型的构建思想、参数意义和评价指标的具体计算进行了探讨,以期为全球变化区域响应研究提供参考。针对北方农牧交错地带的实际情况,PSRRAD模型将第四纪地质地貌与现代生态环境研究整合,提出第四纪地质脆弱指数概念,在生态环境胁迫分析中,提出衡量农牧交错地带农牧业环境胁迫程度的地农牧业生产量指数的概念,使生态环境先天与后天胁迫因子、自然与人文因子得以客观体现,对生态环境脆弱性研究的时间和空间尺度均有所拓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变化 农牧交错地带 区域适应能力 指标体系 框架 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把旅游业建设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必要性、可能性及战略对策 被引量:21
4
作者 吴殿廷 王丽华 +2 位作者 王素娟 朱桃杏 王瑜 《中国软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7,共7页
以产业经济学和区域经济演变理论为指导,对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内涵和旅游业建设战略性支柱产业的意义及可能性做了深入剖析,运用多模型对国务院决策目标的实现可能性进行了测算。旅游业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战略产业,目前我国的旅游业规模也... 以产业经济学和区域经济演变理论为指导,对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内涵和旅游业建设战略性支柱产业的意义及可能性做了深入剖析,运用多模型对国务院决策目标的实现可能性进行了测算。旅游业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战略产业,目前我国的旅游业规模也远没有达到支柱性产业的地位。提高城市化,推进工业化,增强制造业竞争力,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新材料、新能源工业,避免泡沫经济,是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在出口受阻、就业压力巨大、碳排放瓶颈制约越来越严峻的情况下,把旅游业建设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有着特殊的意义,文件中关于2015年旅游业发展目标是基本可行的,也是完全必要的。要突破旅游业发展瓶颈,加强旅游学基础研究,建设和完善金旅工程,推动"华人游中国"和城里人"上山下乡"活动,坚持政府主导与企业化运作相结合,遵循地域分异规律,充分发挥中央、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有序推进全国旅游业战略性支柱产业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业 支柱产业 战略产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相干植被模型和ASAR数据的玉米地后向散射特征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王芳 孙国清 吴学睿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03-206,共4页
在微波一阶相干散射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针对玉米作物的相干散射模型,模型中使用物理光学(PO)和无限长介电圆柱体近似方法计算玉米叶片和秆的单散射体矩阵,并在模型中考虑了不同散射机制之间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相干分量.使用吉林省公主岭... 在微波一阶相干散射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针对玉米作物的相干散射模型,模型中使用物理光学(PO)和无限长介电圆柱体近似方法计算玉米叶片和秆的单散射体矩阵,并在模型中考虑了不同散射机制之间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相干分量.使用吉林省公主岭地区玉米地部分生长周期内的实测数据和同步获取的多角度、多时相的先进合成孔径雷达(ASAR)图像数据对该模型进行了验证,并初步分析了误差产生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干散射模型 植被模型 玉米地 SAR数据 散射特征 合成孔径雷达 公主岭地区 玉米叶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全新世河南南阳石笋记录的百年季风干旱事件 被引量:7
6
作者 任晓辉 董进国 陈昌海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269-273,共5页
基于河南南阳洞1支石笋的5个^230Th年龄和186个氧碳同位素数据,建立了中全新世持续1570a(6115~4544a B.P.)较高分辨率东亚季风降水序列。在整个研究时段,石笋氧碳同位素曲线记录了3次弱季风事件,分别发生在5830~5720a B.P.、... 基于河南南阳洞1支石笋的5个^230Th年龄和186个氧碳同位素数据,建立了中全新世持续1570a(6115~4544a B.P.)较高分辨率东亚季风降水序列。在整个研究时段,石笋氧碳同位素曲线记录了3次弱季风事件,分别发生在5830~5720a B.P.、5350~5080a B.P.、4770~4640a B.P.,其中5350~5080a B.P.时段持续干旱,历时270a。在测年误差范围内,平均分辨率达4~5a的氧同位素曲线与相应时段树轮^14C残差曲线基本对应。功率谱分析表明:南阳洞石笋具有显著的130a周期旋回,与树轮△^14C(132a)以及低纬地区其它石笋记录的周期变化基本一致,说明中全新世东亚季风降水在百年尺度上可能主要受太阳辐射驱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全新世 弱季风事件 石笋碳氧同位素 河南南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IS技术在山区退耕还林规划中的应用 被引量:3
7
作者 任晓辉 梁仁君 陈子玉 《农机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75-177,共3页
近年来,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我国许多山区生态环境恶化,严重制约了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退耕还林是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为此,以山东沂蒙山区为例,探讨了地理信息系统(GIS)空间分析技术在退耕... 近年来,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我国许多山区生态环境恶化,严重制约了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退耕还林是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为此,以山东沂蒙山区为例,探讨了地理信息系统(GIS)空间分析技术在退耕还林规划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经济 退耕还林 应用 规划 G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倒数第二次冰期晚期东亚季风气候演变的石笋δ^(18)O记录
8
作者 任晓辉 陈仕涛 +1 位作者 明艳芳 汪永进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47-52,共6页
基于南京洞穴2支石笋的11个230Th年龄、658个氧碳同位素分析数据,建立了倒数第二次冰期晚期(155-128 kaBP)东亚季风高分辨率的气候演化序列。在岁差尺度上,石笋δ18O记录与65°N夏季太阳辐射量曲线变化基本一致,说明北纬夏季太阳辐... 基于南京洞穴2支石笋的11个230Th年龄、658个氧碳同位素分析数据,建立了倒数第二次冰期晚期(155-128 kaBP)东亚季风高分辨率的气候演化序列。在岁差尺度上,石笋δ18O记录与65°N夏季太阳辐射量曲线变化基本一致,说明北纬夏季太阳辐射对该地区气候演变起宏观调控作用。石笋δ18O变化曲线千年尺度上显示了8个明显的峰谷变化,δ18O值平均变幅约为1.5‰,平均频率在2 ka左右,十分类似于末次冰期东亚季风Dans-gaard-Oeschger旋回,说明东亚季风气候在末次冰期的千年级不稳定波动也可能存在于更久远的冰期过程中,冰期气候的不稳定性很可能是第四纪冰盖、大尺度海洋/大气环流共同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倒数第二次冰期晚期 东亚季风 石笋 南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