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反射地震剖面中认识芦山地区的地壳精细结构和构造 被引量:16
1
作者 冯杨洋 于常青 +4 位作者 范柱国 宋丽蓉 梁姗姗 何俊杰 梅中锋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3248-3259,共12页
采用深地震反射剖面探测,结合地表地质信息,本文对芦山地区的地壳结构、深浅构造和隐伏活动断裂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区上地壳结构特征清晰,深度约为15km左右;区内断裂由于受青藏高原向东南方向的推挤和坚硬的四川盆地阻挡的联合... 采用深地震反射剖面探测,结合地表地质信息,本文对芦山地区的地壳结构、深浅构造和隐伏活动断裂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区上地壳结构特征清晰,深度约为15km左右;区内断裂由于受青藏高原向东南方向的推挤和坚硬的四川盆地阻挡的联合作用均属逆冲断裂,其中双石—大川断裂以低角度向深部延伸,主要表现为纯逆冲的运动学性质,并与周边小断裂共同组成叠瓦状断层构造.而广元—大邑断裂为上陡下缓式逆冲断裂,与其六条分支断裂共同组成了"正花状"构造,断裂活动是以逆冲为主,并伴随着小的水平滑动,是一条斜向逆冲的断裂.在芦山地震发震断裂的2km范围内推测存在一陡一缓两条断裂,并根据三者形态推测其在18km或以上收敛到一起并向深部延伸,从而使它们在芦山地震中被同时激活.研究结果揭示了研究区近地表活动断裂和地壳深部构造之间的关系,为进一步研究龙门山断裂带的深部构造环境、深浅构造关系以及断裂的活动性提供了有利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门山断裂带南段 深地震反射剖面 地壳结构和构造 芦山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兴安岭造山带及两侧邻区莫霍面深度与泊松比分布特征
2
作者 杨彦明 张建中 黄瑞滨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11-225,共15页
利用2009~2016年内蒙古自治区数字地震台网宽频带固定地震台站的远震波形数据,采用接收函数 H-k 算法获得23个基岩台站下方的莫霍面深度和泊松比,同时,收集并筛选出277个已有探测台阵和流动台站的接收函数研究结果,综合分析给出大兴安... 利用2009~2016年内蒙古自治区数字地震台网宽频带固定地震台站的远震波形数据,采用接收函数 H-k 算法获得23个基岩台站下方的莫霍面深度和泊松比,同时,收集并筛选出277个已有探测台阵和流动台站的接收函数研究结果,综合分析给出大兴安岭造山带及两侧邻区莫霍面深度、泊松比的分布特征。研究表明,研究区域的莫霍面在整体上呈现自东向西逐渐加深的特征,莫霍面深度为25 . 0~42 . 3km,平均约为33 . 5km。莫霍面最浅的区域为松辽盆地(深度为27 . 0~35 . 0km),最深的区域为大兴安岭重力梯级带以西地区(深度为41 . 0~42 . 3km)。研究区域泊松比为0 . 19~0 . 33,平均值为0 . 26,大于全球大陆地壳的平均值。泊松比高值异常区集中在火山岩区及具有较厚沉积层的盆地。台站所处位置的海拔与莫霍面深度之间具有较强的正相关性,艾里补偿模式在研究区成立,莫霍面起伏与区域地形地貌特征间具有显著的镜像关系。大兴安岭地区的莫霍面深度与泊松比间存在显著的反相关关系,而在松辽盆地及周缘地区未发现明显的规律性,这也意味着松辽盆地在构造演化过程中经历了更为复杂的地壳改造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霍面深度 泊松比 接收函数 大兴安岭 造山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