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浅谈铁路建设过程水土保持工作管理 被引量:4
1
作者 陈志华 杨凯 +1 位作者 钱爱国 郦建锋 《水土保持应用技术》 2015年第1期42-44,共3页
从规范落实各阶段水土保持程序、加强水土保持宣传教育、建立健全内部管理体系、加强合同及协议管理、强化水土保持工作考核及责任制、多渠道加强施工过程监管等方面总结总结了铁路建设环节水土保持工作的若干管理经验,为铁路建设过程... 从规范落实各阶段水土保持程序、加强水土保持宣传教育、建立健全内部管理体系、加强合同及协议管理、强化水土保持工作考核及责任制、多渠道加强施工过程监管等方面总结总结了铁路建设环节水土保持工作的若干管理经验,为铁路建设过程中的水土保持管理提供可借鉴经验与启示,促进铁路建设与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路建设 水土保持 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隧道弹性支承块式无砟轨道水沟偏移影响分析 被引量:6
2
作者 任娟娟 李潇 +2 位作者 赵华卫 倪跃峰 陈利杰 《铁道工程学报》 E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8-24,共7页
研究目的:弹性支承块式无砟轨道由于其良好的减振降噪效果,在隧道和城市轨道交通中得到广泛应用。隧道内为方便排水,一般在线路中心线的仰拱处设排水沟。因施工误差等因素,客货共线隧道内的弹性支承块式无砟轨道的水沟中线与线路中线可... 研究目的:弹性支承块式无砟轨道由于其良好的减振降噪效果,在隧道和城市轨道交通中得到广泛应用。隧道内为方便排水,一般在线路中心线的仰拱处设排水沟。因施工误差等因素,客货共线隧道内的弹性支承块式无砟轨道的水沟中线与线路中线可能存在较大的偏移,特定条件下偏移会导致盖板破坏及道床板底部分脱空,影响行车安全。本文通过分析水沟偏移对钢轨位移及盖板应力等静力特性的影响,以及道床板脱空对车体加速度、轮重减载率及轨道结构动态响应等动力特性的影响,提出脱空控制指标,为隧道内弹性支承块式无砟轨道道床板底脱空的养护维修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论:(1)水沟偏移对弹性支承块式轨道结构静力特性的影响有限,当支承块悬空25 cm时,盖板最大应力仅为0.25 MPa;(2)道床板板端脱空长度未超过0.55 m时,脱空对车体加速度、轮轨力以及轮重减载率基本无影响;(3)道床板板端脱空长度超过0.55 m时,车体加速度、轮轨力以及轮重减载率显著增大,可能会危及行车舒适性和安全性,建议盖板偏移致板底脱空长度控制在0.55 m以内;(4)该研究成果可为隧道内弹性支承块式无砟轨道养护维修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沟偏移 弹性支承块轨道 脱空 动力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风化花岗岩地层特大断面隧道施工过程支护受力分析 被引量:17
3
作者 洪军 张俊儒 《隧道建设》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787-792,共6页
地下工程的施工过程是一个几何形状逐步变化的不完整结构在时间和空间上承受不断变化的施工荷载的受力过程。本文以新考塘隧道出口扩大段特大跨度隧道工程为背景,通过数值模拟方法,对第1次初期支护、临时支护、第2次初期支护的受力随施... 地下工程的施工过程是一个几何形状逐步变化的不完整结构在时间和空间上承受不断变化的施工荷载的受力过程。本文以新考塘隧道出口扩大段特大跨度隧道工程为背景,通过数值模拟方法,对第1次初期支护、临时支护、第2次初期支护的受力随施工过程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支护受力体现施工过程相关性,并不一定终态是最不利状态,具体到本工程,4部作业相对最危险,5部作业反倒改善了支护结构受力;从拆撑以后的双层初期支护受力来看,第2次初期支护是有效的,拆撑风险是可控的;最小安全系数的量值分布呈现"第2次初期支护>第1次初期支护>临时支护"的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大断面隧道 支护受力 全风化花岗岩地层 第1次初期支护 第2次初期支护 安全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考塘隧道出口三线渐变段结构选型与施工工法研究 被引量:10
4
作者 洪军 郭海满 +1 位作者 张俊儒 陈利杰 《隧道建设》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953-959,共7页
赣龙铁路新考塘隧道出口处于全风化花岗岩富水地层,且处于三线渐变段,开挖跨度大,隧道埋深小,最大开挖跨度达到30.3 m,最大开挖面积为396 m^2,为国内外铁路隧道工程所罕见。为安全、经济、快速修建此隧道,基于工程所处具体地形地质条件... 赣龙铁路新考塘隧道出口处于全风化花岗岩富水地层,且处于三线渐变段,开挖跨度大,隧道埋深小,最大开挖跨度达到30.3 m,最大开挖面积为396 m^2,为国内外铁路隧道工程所罕见。为安全、经济、快速修建此隧道,基于工程所处具体地形地质条件,对浅埋软岩特大跨度渐变段隧道的结构选型与施工工法进行研究,形成了应用于喇叭口渐变段的隧道内轮廓采用多个分段阶梯式变化的设计方法。渐变段共计215 m,分6段阶梯式加宽,加宽值分别为0.8、2、4、6、8、10.3 m,轨面以上净空面积从85.16 m^2到200.02 m^2变化。除加宽0.8 m段按常规双线段考虑外,加宽2、4、6 m段分别采用了四步CRD法、双侧壁导坑法、大墙脚复合双侧壁法,加宽8 m和10.3 m段采用了"靴型大边墙+加劲拱"复合工法,且其支护参数不同。目前新考塘隧道已施工完毕并投入运营,实践证明设计的隧道结构型式及相应的工法是合理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赣龙铁路 新考塘隧道 全风化 渐变段 特大跨度 靴型边墙 加劲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