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急倾斜脉群钨矿开采过渡区围岩力学环境变化特征研究
1
作者
钟文
林圣杰
+4 位作者
欧飞
邱金铭
张泽群
曾槟
赵奎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6-83,共8页
随着现代化采矿工艺的发展,急倾斜脉群矿体正由传统的浅孔留矿法向更高效的阶段矿房法转变,采区围岩力学环境扰动规律也随之改变,特别是在2种采矿方法接替的开采过渡区,可能存在围岩力学环境分布规律的盲区。基于声发射测定的初始地应...
随着现代化采矿工艺的发展,急倾斜脉群矿体正由传统的浅孔留矿法向更高效的阶段矿房法转变,采区围岩力学环境扰动规律也随之改变,特别是在2种采矿方法接替的开采过渡区,可能存在围岩力学环境分布规律的盲区。基于声发射测定的初始地应力采用FLAC3D软件模拟研究了过渡区开采中段采区围岩的力学环境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上部采区经浅孔留矿法回采出矿后,采区上下盘围岩受到拉应力作用且存在采场边帮松脱的趋势,单脉采场间围岩受应力作用不均匀导致上下端位移交错分布,采区上下盘围岩及单脉采场间围岩以剪切塑性区为主,有发生剪切破坏的风险。②下部采区经阶段矿房法回采出矿后,采区的应力集中现象更加明显,采场顶板出现沉降趋势,采区上下盘围岩向竖直方向变形且两采区位移较连续,采区的顶底板主要为拉伸塑性区且上下盘围岩存在较大范围的剪切塑性区,预示着采区围岩可能同时存在张拉和剪切破坏风险。③对采空区及时进行废石嗣后充填能够有效抑制应力集中现象。矿山在开采过渡区生产时应严格控制上下部相邻采场的开采、充填时序,避免超前开采,进而最大程度抑制应力集中导致的围岩变形、失稳等不利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倾斜脉群矿
开采过渡区
围岩
力学环境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浸矿开采对离子型稀土基岩力学特性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
3
2
作者
钟文
朱文韬
+4 位作者
曾鹏
黄震
王晓军
郭钟群
胡凯建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481-1492,共12页
为研究原地浸矿母液对离子型稀土矿收液底板的侵蚀影响,以离子型稀土矿基岩(半/弱风化花岗岩)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室内浸矿模拟试验。对比分析了不同浸矿时间岩样的应力-应变曲线、峰值应力、峰值应变和弹性模量,获取了不同浸矿历时岩样...
为研究原地浸矿母液对离子型稀土矿收液底板的侵蚀影响,以离子型稀土矿基岩(半/弱风化花岗岩)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室内浸矿模拟试验。对比分析了不同浸矿时间岩样的应力-应变曲线、峰值应力、峰值应变和弹性模量,获取了不同浸矿历时岩样的孔隙度和细观形貌特征,并运用盒维法对岩样的非线性裂纹特征进行了定量化描述。结果表明:浸矿侵蚀作用对离子型稀土矿底板基岩力学性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前150d,破坏形式由贯穿破坏转变为贯穿破坏与片状剥落并存;浸矿母液侵蚀作用下,基岩力学特性呈现先大幅减小后大幅回升,其后在小范围波动现象,浸矿约60d对基岩力学特性的影响程度最大;浸矿母液侵蚀造成基岩内小孔隙增长,导致表面出现腐蚀及孔洞现象;浸矿时间不同将造成岩石不同的微观结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型稀土
浸矿侵蚀
基岩
力学特性
微观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分段空场嗣后充填法人工矿柱多源信息融合稳定性评价模型
被引量:
1
3
作者
张泽群
钟文
+4 位作者
杨华泽
周伶杰
林圣杰
毛基腾
赵奎
《黄金科学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94-904,共11页
针对分段空场嗣后充填法人工矿柱(充填体)稳定性评价指标因素概率分配过程和权重分配中存在的问题,综合考虑工程地质环境、岩体质量、力学响应指标、声发射参数特征和几何形态5类信息源的影响,建立了涵盖17项稳定性影响因素的人工矿柱(...
针对分段空场嗣后充填法人工矿柱(充填体)稳定性评价指标因素概率分配过程和权重分配中存在的问题,综合考虑工程地质环境、岩体质量、力学响应指标、声发射参数特征和几何形态5类信息源的影响,建立了涵盖17项稳定性影响因素的人工矿柱(充填体)稳定性多源信息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此确立了人工矿柱(充填体)稳定性D-S证据理论的识别框架及评价指标分级标准。通过引入正态隶属度函数及改进的K-L距离对指标因素概率分配和权重分配进行优化,构建了基于改进D-S证据理论多源信息融合的人工矿柱(充填体)稳定性评价模型。选取某分段空场嗣后充填开采矿山5个典型人工矿柱(充填体)对模型的适用性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多源信息融合稳定性评价等级分别为AP-2、AP-3和AP-5(Ⅱ级)>AP-4(Ⅲ级)>AP-1(Ⅳ级),稳定性评价结果与前期位移、声发射现场监测分析评价和数值模拟分析评价结果基本吻合,验证了评价模型在实际应用中的科学有效性。该模型为人工矿柱(充填体)稳定性分析提供了一种更全面的综合评价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段空场嗣后充填法
人工矿柱(充填体)
多源信息融合
稳定性评价模型
D-S证据理论
隶属度函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急倾斜脉群钨矿开采过渡区围岩力学环境变化特征研究
1
作者
钟文
林圣杰
欧飞
邱金铭
张泽群
曾槟
赵奎
机构
钨资源高效开发及应用
技术
教育部工程研究
中心
江西理工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赣州市深部脉群矿智能化开采技术创新中心
崇义章源钨业股份有限公司
出处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6-83,共8页
基金
江西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编号:20212BBG71009)
江西省青年井冈学者奖励计划项目(编号:QNIG2019054)。
文摘
随着现代化采矿工艺的发展,急倾斜脉群矿体正由传统的浅孔留矿法向更高效的阶段矿房法转变,采区围岩力学环境扰动规律也随之改变,特别是在2种采矿方法接替的开采过渡区,可能存在围岩力学环境分布规律的盲区。基于声发射测定的初始地应力采用FLAC3D软件模拟研究了过渡区开采中段采区围岩的力学环境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上部采区经浅孔留矿法回采出矿后,采区上下盘围岩受到拉应力作用且存在采场边帮松脱的趋势,单脉采场间围岩受应力作用不均匀导致上下端位移交错分布,采区上下盘围岩及单脉采场间围岩以剪切塑性区为主,有发生剪切破坏的风险。②下部采区经阶段矿房法回采出矿后,采区的应力集中现象更加明显,采场顶板出现沉降趋势,采区上下盘围岩向竖直方向变形且两采区位移较连续,采区的顶底板主要为拉伸塑性区且上下盘围岩存在较大范围的剪切塑性区,预示着采区围岩可能同时存在张拉和剪切破坏风险。③对采空区及时进行废石嗣后充填能够有效抑制应力集中现象。矿山在开采过渡区生产时应严格控制上下部相邻采场的开采、充填时序,避免超前开采,进而最大程度抑制应力集中导致的围岩变形、失稳等不利影响。
关键词
急倾斜脉群矿
开采过渡区
围岩
力学环境
数值模拟
Keywords
sharply inclined vein group ore
mining transition phase
surrounding rock
mechanical environment
numerical simulation
分类号
TD853 [矿业工程—金属矿开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浸矿开采对离子型稀土基岩力学特性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
3
2
作者
钟文
朱文韬
曾鹏
黄震
王晓军
郭钟群
胡凯建
机构
江西理工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岩土力学与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江西理工大学江西省
矿
业工程重点实验室
江西理工大学土木与测绘工程学院
江西理工大学
赣州市深部脉群矿智能化开采技术创新中心
出处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481-1492,共12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51764014,No.51874148,No.51904119,No.52004106,No.52104086)
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No.20192BAB206018)
+6 种基金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No.2017M622099)
岩土力学与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No.Z017024)
江西省教育厅科技资助项目(No.GJJ160674)
江西省博士后择优资助项目(No.2018KY03)
江西省青年井冈学者计划(No.QNJG2019054)
赣州市创新领军人才计划(No.[2020]60)
江西省杰出青年人才资助计划项目(No.20192BCBL23010)。
文摘
为研究原地浸矿母液对离子型稀土矿收液底板的侵蚀影响,以离子型稀土矿基岩(半/弱风化花岗岩)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室内浸矿模拟试验。对比分析了不同浸矿时间岩样的应力-应变曲线、峰值应力、峰值应变和弹性模量,获取了不同浸矿历时岩样的孔隙度和细观形貌特征,并运用盒维法对岩样的非线性裂纹特征进行了定量化描述。结果表明:浸矿侵蚀作用对离子型稀土矿底板基岩力学性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前150d,破坏形式由贯穿破坏转变为贯穿破坏与片状剥落并存;浸矿母液侵蚀作用下,基岩力学特性呈现先大幅减小后大幅回升,其后在小范围波动现象,浸矿约60d对基岩力学特性的影响程度最大;浸矿母液侵蚀造成基岩内小孔隙增长,导致表面出现腐蚀及孔洞现象;浸矿时间不同将造成岩石不同的微观结构变化。
关键词
离子型稀土
浸矿侵蚀
基岩
力学特性
微观结构
Keywords
ionic rare earth
leaching erosion
floor bedrock
mechanical properties
microstructure
分类号
TD854 [矿业工程—金属矿开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分段空场嗣后充填法人工矿柱多源信息融合稳定性评价模型
被引量:
1
3
作者
张泽群
钟文
杨华泽
周伶杰
林圣杰
毛基腾
赵奎
机构
战略金属
矿
产资源低碳加工与利用江西省重点实验室
江西理工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赣州市深部脉群矿智能化开采技术创新中心
江西省地质局第一地质大队
出处
《黄金科学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94-904,共11页
基金
江西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矿山地下开采灾害预警、应急救援关键技术与示范”(编号:20212BBG71009)资助。
文摘
针对分段空场嗣后充填法人工矿柱(充填体)稳定性评价指标因素概率分配过程和权重分配中存在的问题,综合考虑工程地质环境、岩体质量、力学响应指标、声发射参数特征和几何形态5类信息源的影响,建立了涵盖17项稳定性影响因素的人工矿柱(充填体)稳定性多源信息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此确立了人工矿柱(充填体)稳定性D-S证据理论的识别框架及评价指标分级标准。通过引入正态隶属度函数及改进的K-L距离对指标因素概率分配和权重分配进行优化,构建了基于改进D-S证据理论多源信息融合的人工矿柱(充填体)稳定性评价模型。选取某分段空场嗣后充填开采矿山5个典型人工矿柱(充填体)对模型的适用性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多源信息融合稳定性评价等级分别为AP-2、AP-3和AP-5(Ⅱ级)>AP-4(Ⅲ级)>AP-1(Ⅳ级),稳定性评价结果与前期位移、声发射现场监测分析评价和数值模拟分析评价结果基本吻合,验证了评价模型在实际应用中的科学有效性。该模型为人工矿柱(充填体)稳定性分析提供了一种更全面的综合评价方法。
关键词
分段空场嗣后充填法
人工矿柱(充填体)
多源信息融合
稳定性评价模型
D-S证据理论
隶属度函数
Keywords
segmented open stoping with subsequent filling method
artificial pillar(backfill)
multi-source information fusion
stability evaluation model
D-S evidence theory
membership function
分类号
TD325 [矿业工程—矿井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急倾斜脉群钨矿开采过渡区围岩力学环境变化特征研究
钟文
林圣杰
欧飞
邱金铭
张泽群
曾槟
赵奎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24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浸矿开采对离子型稀土基岩力学特性的影响研究
钟文
朱文韬
曾鹏
黄震
王晓军
郭钟群
胡凯建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
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分段空场嗣后充填法人工矿柱多源信息融合稳定性评价模型
张泽群
钟文
杨华泽
周伶杰
林圣杰
毛基腾
赵奎
《黄金科学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