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胸腰骶椎管内多节段巨大神经鞘瘤1例 被引量:2
1
作者 刘俊 蒋秋华 +4 位作者 沈亚徐 吕世刚 肖爵贤 祝新根 程祖珏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63-264,F0003,共3页
1病例资料患者女性,69岁,因腰背部反复酸胀痛10余年、双下肢疼痛进行性加重半年入院,期间曾按“腰椎间盘突出症”行牵引、中药、针灸、按摩等治疗,症状未见明显好转,疼痛症状以天气变化时较为明显。体格检查:腰背部棘突叩击痛、椎旁压... 1病例资料患者女性,69岁,因腰背部反复酸胀痛10余年、双下肢疼痛进行性加重半年入院,期间曾按“腰椎间盘突出症”行牵引、中药、针灸、按摩等治疗,症状未见明显好转,疼痛症状以天气变化时较为明显。体格检查:腰背部棘突叩击痛、椎旁压痛,双下肢无明显肌肉萎缩,肌力Ⅴ级,肌张力正常,右足背伸肌力Ⅲ~Ⅳ级。双下肢膝反射、跟腱反射未引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鞘瘤 椎管 显微外科手术 脊柱稳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梅毒树胶肿
2
作者 刘俊 蒋秋华 +4 位作者 周椿昊 罗德芳 张震宇 杨瑞金 程祖珏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220-222,共3页
报告1例以头痛伴吐字不清为首发表现的神经梅毒树胶肿。患者男,65岁。因头痛伴口齿不清2周就诊。血清及脑脊液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试验呈阳性,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呈阳性,脑脊液细胞数正常,蛋白含量升高;术后组织病理检查提示梅毒树胶... 报告1例以头痛伴吐字不清为首发表现的神经梅毒树胶肿。患者男,65岁。因头痛伴口齿不清2周就诊。血清及脑脊液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试验呈阳性,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呈阳性,脑脊液细胞数正常,蛋白含量升高;术后组织病理检查提示梅毒树胶肿。经青霉素治疗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该病的影像学表现缺乏特征性,诊断需综合分析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梅毒树胶肿 神经影像学 脑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程面神经监测在听神经瘤术中面神经保护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宋海民 吴至武 +2 位作者 冯开明 罗德芳 蒋秋华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9期3699-3702,共4页
目的研究全程面神经监测即术前应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技术行面神经成像、术中联合面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探讨其在听神经瘤术中面神经保护的意义。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南昌大学附属赣州医院收治的听神经瘤患者11例,术前... 目的研究全程面神经监测即术前应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技术行面神经成像、术中联合面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探讨其在听神经瘤术中面神经保护的意义。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南昌大学附属赣州医院收治的听神经瘤患者11例,术前采用面神经DTI显示肿瘤与面神经的关系,术中行面神经动态、电刺激肌电图,并检验DTI对面神经的定位准确与否,术后评估面神经功能。结果 11例听神经瘤面神经可通过DTI技术显示,面神经均位于肿瘤腹侧,7例位于肿瘤中部1/3,2例位于肿瘤下部1/3,2例位于肿瘤上部1/3,术前定位结果与术中所见吻合率为100%。10例肿瘤全部切除,1例内听道部分肿瘤残余。术中面神经动态肌电图监测可提示及定位面神经,11例面神经均解剖保留,保留率为100%。术后随访1~12个月,面神经功能House-BrackmannⅠ级4例,Ⅱ级6例,Ⅲ级1例。结论通过术前面神经DTI和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的全程监测技术,有助于术中定位和保护面神经,可提高听神经瘤术中面神经的解剖及功能保留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瘤 面神经 弥散磁共振成像 电生理学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吲哚菁绿荧光造影术在高颈段脊髓血管母细胞瘤手术中的初步应用 被引量:4
4
作者 刘俊 肖爵贤 +4 位作者 吕世刚 沈亚徐 祝新根 蒋秋华 程祖珏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86-89,共4页
脊髓血管母细胞瘤是一种高度血管化的良性肿瘤,首选手术治疗,肿瘤全切者可达根治。但是手术中易出现难以控制的出血,造成视野不清,盲目地切瘤和止血容易造成脊髓严重损伤。神经外科医师一直致力于寻找最安全切除脊髓血管母细胞瘤手术的... 脊髓血管母细胞瘤是一种高度血管化的良性肿瘤,首选手术治疗,肿瘤全切者可达根治。但是手术中易出现难以控制的出血,造成视野不清,盲目地切瘤和止血容易造成脊髓严重损伤。神经外科医师一直致力于寻找最安全切除脊髓血管母细胞瘤手术的辅助工具,包括术前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段 吲哚菁绿 荧光造影 SUBTRACTION 辅助工具 血管母细胞瘤 供血动脉 手术时间 血管化 引流静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放疗联合替莫唑胺治疗恶性脑胶质瘤疗效及安全性的系统评价 被引量:23
5
作者 范阳华 吕世刚 +7 位作者 吴雷 徐文华 刘锋 李建斌 周椿昊 叶敏华 吴淼经 祝新根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728-735,共8页
目的:对近三年国内外关于术后放疗(radiotherapy,RT)联合替莫唑胺(temozolomide,TMZ)治疗恶性脑胶质瘤的疗效与安全性进行系统回顾和Meta分析。方法:计算机检索The Cochrane library、Pub Med数据库、Elsevier光盘数据库、EBSCO... 目的:对近三年国内外关于术后放疗(radiotherapy,RT)联合替莫唑胺(temozolomide,TMZ)治疗恶性脑胶质瘤的疗效与安全性进行系统回顾和Meta分析。方法:计算机检索The Cochrane library、Pub Med数据库、Elsevier光盘数据库、EBSCO检索平台、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字化期刊全文库,查找2011年01月至2014年07月有关术后RT联合TMZ治疗恶性脑胶质瘤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RCTs),按Cochrane系统评价的方法评价所纳入研究,对同质研究采用Rev Man 5.1进行Meta分析,对数据不能合并者,则进行描述性的定性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1例RCTs进行Meta分析,包括590例患者(实验组298例,对照组292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恶性胶质瘤术后RT联合TMZ化疗组与单纯术后RT组比较,其总有效率(RR=1.77,95%CI=1.45~2.15,P=0.000)和1年生存率(RR=1.38,95%CI=1.22~1.57,P=0.000)、2年生存率(RR=1.91,95%CI=1.46~2.51,P=0.000),3年生存率(RR=2.51,95%CI=1.40~4.48,P=0.00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比较常见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基于当前临床证据,术后RT联合TMZ化疗较单纯RT治疗恶性脑胶质瘤,其总有效率及1、2、3年生存率均明显上升,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替莫唑胺 放疗 恶性胶质瘤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室-腹腔分流术失败后行脑室-心房分流改良术治疗难治性脑积水5例报告 被引量:10
6
作者 罗海涛 吕世刚 +6 位作者 肖爵贤 沈亚徐 刘俊 陈鹏 张焱 祝新根 程祖珏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741-743,共3页
目的探讨脑室-心房分流改良术治疗难治性脑积水的临床疗效及改良技术的运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在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接受脑室-心房分流改良术的5例难治性脑积水患者资料,术后采用Salmon标准评定疗效,并对患者进行随... 目的探讨脑室-心房分流改良术治疗难治性脑积水的临床疗效及改良技术的运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在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接受脑室-心房分流改良术的5例难治性脑积水患者资料,术后采用Salmon标准评定疗效,并对患者进行随访6~18个月,平均12个月,记录并分析患者术后恢复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5例患者脑室均有不同程度缩小,临床症状改善,随访期间均无脑积水复发、心律失常、血栓形成、心内膜炎等并发症发生。结论脑室-心房分流改良技术具有微创、简单易行、减少手术步骤及耗材等优点,且能取得良好的手术效果,具有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室-心房分流术 难治性脑积水 改良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VIS支架辅助栓塞宽颈脉络膜前动脉动脉瘤疗效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刘建武 祝斐 +3 位作者 陈志华 宋书欣 祝新根 朱健明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24-228,共5页
目的 分析低剖面可视化腔内支撑装置(LVIS)辅助栓塞脉络膜前动脉动脉瘤的安全性及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5年1月至2019年1月行LVIS支架辅助栓塞治疗的31例宽颈脉络膜前动脉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 目的 分析低剖面可视化腔内支撑装置(LVIS)辅助栓塞脉络膜前动脉动脉瘤的安全性及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5年1月至2019年1月行LVIS支架辅助栓塞治疗的31例宽颈脉络膜前动脉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采用颅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和Raymond分级评价栓塞效果,以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价预后。结果 31例宽颈脉络膜前动脉动脉瘤患者中,破裂动脉瘤22例,未破动脉瘤9例,LVIS支架辅助栓塞术均获得成功。栓塞术后即刻颅脑DSA结果显示,Raymond分级Ⅰ级25例(完全栓塞),Ⅱ级(次全栓塞)4例,Ⅲ级(部分栓塞)2例,载瘤动脉均通畅;术后发生缺血并发症4例。术后6~9个月复查颅脑DSA,Raymond分级Ⅰ级27例,Ⅱ级3例,Ⅲ级1例;1例患者脉络膜前动脉轻度狭窄,余脉络膜前动脉均无明显狭窄或闭塞。29例预后良好(mRS评分≤2分),2例患者预后不良(mRS评分均为3分)。破裂组与未破组患者术后缺血并发症发生率、术后6~9个月完全闭塞率及预后良好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所有患者术后及随访期间均未发生再出血,均未进行再治疗。结论 LVIS支架辅助栓塞宽颈脉络膜前动脉动脉瘤安全、有效,破裂组与未破裂组疗效无明显差异,但仍需更大样本、多中心研究及长期随访进一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络膜前动脉动脉瘤 宽颈动脉瘤 LVIS支架 治疗性栓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内蛛网膜与脑池研究进展 被引量:2
8
作者 宋海民 李东海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726-727,731,共3页
颅内的蛛网膜包裹整个脑组织,与脑组织表面的软膜之间共同形成蛛网膜下腔。在大脑凸面,蛛网膜通常与软膜贴合较紧,因此蛛网膜下腔的空间较小,而在脑叶凹陷处及颅底等部位,蛛网膜下腔明显扩大,其中又有大量的蛛网膜小梁、纤维、网... 颅内的蛛网膜包裹整个脑组织,与脑组织表面的软膜之间共同形成蛛网膜下腔。在大脑凸面,蛛网膜通常与软膜贴合较紧,因此蛛网膜下腔的空间较小,而在脑叶凹陷处及颅底等部位,蛛网膜下腔明显扩大,其中又有大量的蛛网膜小梁、纤维、网膜以及隔膜等将其分隔为各个腔室,这些腔室被称为脑池。脑池构成了颅内的自然解剖间隙,里面充满脑脊液,包含重要的血管和神经组织结构,蛛网膜下腔共同构成脑脊液的循环通路和储存体系,这些结构与脑脊液循环障碍、动脉瘤及轴外系统的肿瘤,无论在解剖形态学上还是病因发生学上都存在着密切联系。因此,深入、透彻地了解脑池及蛛网膜的解剖结构,进而探索其病理生理、流体力学等特点,对于认识和处理各类神经外科疾病都显得至关重要。本文就颅内蛛网膜与脑池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蛛网膜 脑池 脑脊液循环障碍 蛛网膜下腔 神经外科疾病 组织结构 蛛网膜小梁 解剖形态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