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脑卒中偏瘫患者功能锻炼依从性发展轨迹分型及影响因素分析
1
作者 肖黎丽 蒋旭萍 肖婷婷 《中国护理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17-723,共7页
目的: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训练期间功能锻炼依从性发展轨迹分型及影响因素。方法:便利选取2022年1月至2024年1月赣州市某三级甲等医院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210例,评估患者功能锻炼1周、6周、12周、20周、24周的依从性,利用潜变量增... 目的: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训练期间功能锻炼依从性发展轨迹分型及影响因素。方法:便利选取2022年1月至2024年1月赣州市某三级甲等医院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210例,评估患者功能锻炼1周、6周、12周、20周、24周的依从性,利用潜变量增长混合模型和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数据。结果:21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训练期间功能锻炼依从性可分为4个类别,低依从性平稳型56例(26.7%)、低依从性上升型42例(20.0%),中依从性下降型64例(30.5%)、中依从性上升型48例(22.8%)。年龄、脑卒中知识、神经功能障碍程度、自我效能感、心理弹性、家庭关怀度是功能锻炼依从性发展轨迹潜在类别的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训练期间功能锻炼依从性发展轨迹变化各异。医护人员应根据不同影响因素制定相应的护理计划,以提升患者的锻炼依从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偏瘫 功能锻炼依从性 潜变量增长混合模型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肝癌术后患者创伤后成长类别的潜在剖面及影响因素分析
2
作者 温芳芳 何莹华 张龙 《军事护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58-62,共5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术后患者创伤后成长(post-traumatic growth,PTG)类别的潜在剖面及其影响因素。方法2021年1月至2024年3月,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在赣州市某三级甲等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使用简体中文版创伤...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术后患者创伤后成长(post-traumatic growth,PTG)类别的潜在剖面及其影响因素。方法2021年1月至2024年3月,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在赣州市某三级甲等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使用简体中文版创伤后成长问卷和简易应对方式问卷等工具进行评估,并进行潜在剖面分析确定PTG类别。同时,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204例患者的PTG分类可分为3个潜在类别:消极成长型(20.59%)、中成长—低他人关系型(42.16%)、积极成长型(37.25%)。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家庭人均月收入、肝癌病程、癌症分期、术后联合放化疗、应对方式、抑郁程度、家庭支持和社会支持水平均为患者PTG分类差异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原发性肝癌术后患者的PTG分类呈现一定异质性;医护人员可根据这些分类细化护理策略,制订个性化干预措施,以提升患者的PTG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肝癌术后 创伤后成长类别 潜在剖面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西环素调控的重组杆状病毒载体Ac-EGFP及Ac-HGF的构建
3
作者 潘志敏 罗叶婷 +4 位作者 郭菲 郑超 马勇 李广生 程细高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904-908,共5页
目的将Tet-On系统与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或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共同构建于一新型重组杆状病毒载体,并以不同浓度的多西环素(DOX)调控EGFP及HGF表达。方法酶切重组质粒pFast-Tet、pTRE-EGFP和pTRE-HGF,回收目的片段后连接pFast-Tet... 目的将Tet-On系统与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或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共同构建于一新型重组杆状病毒载体,并以不同浓度的多西环素(DOX)调控EGFP及HGF表达。方法酶切重组质粒pFast-Tet、pTRE-EGFP和pTRE-HGF,回收目的片段后连接pFast-Tet,分别转化含有AcMNPV Bacmid和helper质粒的DH10Bac感受态细胞,筛选后提取Bacmid DNA并鉴定(命名为Ac-EGFP和Ac-HGF)。将Ac-EGFP和Ac-HGF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加入不同浓度的DOX调控EGFP(DOX浓度为0、200、500、1000ng/mL)和HGF(DOX浓度为0、10、100、500、1000、1200ng/mL)的表达。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EGFP的表达,用ELISA法检测HGF的表达量。结果经鉴定EGFP、HGF与Tet-On系统成功构建在同一杆状病毒载体,且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具有较高的转染率。在较高浓度DOX调控下改造后的重组杆状病毒可高表达EGFP和HGF,低浓度或无DOX时表达量逐渐减低。结论本研究证实可将Tet-On系统与EGFP或HGF共同构建于一新型重组杆状病毒载体,改造后的重组杆状病毒能稳定、高效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不同浓度的DOX可调控EGFP及HGF的表达,无DOX时呈低本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 肝细胞生长因子 Tet—on系统 骨髓 间质干细胞 杆状病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隐球菌性脑膜炎感染后炎症反应综合征1例 被引量:3
4
作者 符青青 杨建花 曾国勇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295-297,共3页
隐球菌性脑膜炎是一种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真菌感染性疾病,常见于合并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等免疫功能缺陷疾病患者。近年来,关于免疫功能正常个体患隐球菌性脑膜炎的报道逐渐增多,这类患者治疗过程中出现的感染后炎症反应综合征(cryptoc... 隐球菌性脑膜炎是一种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真菌感染性疾病,常见于合并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等免疫功能缺陷疾病患者。近年来,关于免疫功能正常个体患隐球菌性脑膜炎的报道逐渐增多,这类患者治疗过程中出现的感染后炎症反应综合征(cryptococcal-postinfectious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c-PIIRS)导致临床症状恶化,使得临床治疗更复杂、预后更差。现报告1例c-PIIRS的诊治和疾病演变过程,以期提高对c-PIIRS的认识,为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临床管理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球菌性脑膜炎 感染后炎症反应综合征 免疫 糖皮质激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球囊扩张或血管支架在急性大脑中动脉M1段机械取栓治疗失败患者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对比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岳成松 资文杰 +28 位作者 邱忠明 李凤利 杨峻 刘瀚圣 刘文华 黄文国 时忠华 杨世泉 邱涛 张帅 曾国勇 周宏斌 王琰 艾志斌 刘勇 胡伟 万跃 温昌明 田喜光 周志明 王振 李冰 陈忠伦 吴德平 陈路明 余鹏霄 罗伟东 刘帅 龚自力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9年第2期73-79,共7页
目的探讨球囊扩张或血管支架补救治疗对急性大脑中动脉M1段机械取栓治疗失败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并分析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综合卒中中心和其他19家综合... 目的探讨球囊扩张或血管支架补救治疗对急性大脑中动脉M1段机械取栓治疗失败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并分析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综合卒中中心和其他19家综合卒中中心80例急性大脑中动脉M1段机械取栓治疗失败并行补救治疗达到闭塞血管血流改良脑梗死溶栓分级(modi?ed thrombolysis in cerebral infarction score,m TICI)≥2b级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补救治疗方法将其分为球囊扩张组(30例)和血管支架植入组(50例)。比较两组患者90 d改良Rankin量表(modi?ed Rankin scale,m RS)评分、血管再闭塞率、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及死亡率,并对影响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球囊扩张组中90 d mRS评分0~2分患者占比明显高于血管支架植入组(P <0.05);两组患者血管再闭塞率、死亡率及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_均>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卒中病史(OR=8.968,95%CI:1.162~69.196,P=0.035)、补救治疗方式(OR=0.243,95%CI:0.066~0.894,P=0.033)、侧支循环(OR=3.873,95%CI:1.029~14.576,P=0.045)及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OR=0.809,95%CI:0.701~0.934,P=0.004)均为急性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取栓失败后行补救治疗患者神经功能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_均<0.05)。结论机械取栓联合球囊扩张能够有效改善急性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并未增加手术风险,且补救治疗方式是影响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 机械取栓 球囊扩张 血管支架植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动脉蹼致反复脑梗死1例
6
作者 符青青 曾宏亮 +1 位作者 李彬 曾国勇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66-168,共3页
颈动脉蹼是颈内动脉后壁向腔内突起的薄膜样结构,是隐源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且常引起脑卒中复发。然而影像学检查不易发现,临床易漏诊,其发病机制及引起脑卒中复发的机制尚不明确。颈动脉蹼相关缺血性脑卒中的二级预防方案存在争议。本... 颈动脉蹼是颈内动脉后壁向腔内突起的薄膜样结构,是隐源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且常引起脑卒中复发。然而影像学检查不易发现,临床易漏诊,其发病机制及引起脑卒中复发的机制尚不明确。颈动脉蹼相关缺血性脑卒中的二级预防方案存在争议。本文报告1例颈动脉蹼患者的临床、影像及治疗经过,以期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蹼 隐源性脑卒中 复发性脑梗死 脑卒中二级预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