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二战后海外人类学华南宗族研究的进路
1
作者 陈海斌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0-45,共16页
二战后,英美人类学者在弗里德曼宗族理论的基础上以港台地区汉人社会为视窗透视中国社会,形成了以宗族村落社区为研究取径,注重结构、功能和村落民族志的特点。中国台湾光复后,日本学者在战前调查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村落调查研究,重视... 二战后,英美人类学者在弗里德曼宗族理论的基础上以港台地区汉人社会为视窗透视中国社会,形成了以宗族村落社区为研究取径,注重结构、功能和村落民族志的特点。中国台湾光复后,日本学者在战前调查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村落调查研究,重视村落社会的地缘和血缘构造,并提出地域社会研究的重要理论。二战后以英美、日本人类学家为主体的海外人类学汉人宗族研究,在结构、功能之外,注重宗族与区域社会关系之考察,区域及其整体性得到重视,人类学与历史学的理论方法得到紧密结合,为中国台湾人类学汉人社会研究和华南区域社会研究的开展奠定了重要基础。20世纪50—70年代,海外人类学中国社会研究的焦点和视角受到其时政治、学术和时代的深刻影响,塑造了此期“远观人类学”特有的问题意识和研究旨趣,是其时“核心—边陲”世界体系内的他者话语表述和形象建构。改革开放后,海外人类学家相继进入中国内地进行田野调查,形成了新时期人类学中国社会研究的问题意识和现实关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战后 海外人类学 汉人宗族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王阳明与海瑞赣南施政看明代基层社会治理
2
作者 陈海斌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37-145,共9页
王阳明与海瑞都曾在南赣主政一方,以其所面临之实际问题展开社会治理。王阳明抚赣,首重思想道德教化,立社学、建书院、联讲会、举乡约,剿抚并用、刚柔并济,建立起以保甲和乡约为一体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海瑞在兴国的施政,重视改善民生... 王阳明与海瑞都曾在南赣主政一方,以其所面临之实际问题展开社会治理。王阳明抚赣,首重思想道德教化,立社学、建书院、联讲会、举乡约,剿抚并用、刚柔并济,建立起以保甲和乡约为一体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海瑞在兴国的施政,重视改善民生,清丈田地,推行一条鞭法。改革地方机构,重整里老人制度,完善基层社会组织。从王阳明与海瑞的赣南施政,可以窥见明代国家治理基层社会的路径,展现出王朝国家治理地方的基本面貌。其治理经验,可为当今基层社会治理提供历史借鉴和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阳明 海瑞 赣南施政 明代 社会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区域社会经济史到历史人类学--华南宗族研究的理论进路及实践反思 被引量:2
3
作者 陈海斌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37-152,共16页
新时期华南宗族研究的主要取径有三,即区域社会经济史的取径、人类学取径和历史人类学的取径。前者主要受到中国社会经济史学的深刻影响,鲜明地表现于明清时期闽粤地区的宗族研究中。人类学的宗族研究,接续了20世纪上半期功能主义和社... 新时期华南宗族研究的主要取径有三,即区域社会经济史的取径、人类学取径和历史人类学的取径。前者主要受到中国社会经济史学的深刻影响,鲜明地表现于明清时期闽粤地区的宗族研究中。人类学的宗族研究,接续了20世纪上半期功能主义和社区研究的学术传统,注重区域社会文化变迁的探讨,并形成重视地方社会与国家关系的论述、引入社会史的方法,将共时性的结构研究和历时性的社会变迁研究紧密结合起来的特点。20世纪90年代以来,华南地区的明清宗族研究逐渐超越区域社会经济史的研究视野,与区域社会史相互交融、渗透,发展出历史人类学的研究范式。这一取径是在充分总结前两者经验的基础上,从理论和实践结合的层面对之所作的更为自觉的推进。新时期中国华南宗族研究受到的西方学术思潮影响,主要来自弗里德曼的华南宗族理论和施坚雅的区域体系理论,以及年鉴学派史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因而特别注重社会科学方法的运用,历史学与人类学理论、方法的结合,并在区域研究的视野下探讨区域社会发展的内在机制。由此,便形成了宗族研究与区域社会研究紧密结合的特点。纵观此期的华南宗族研究,明显地形成两个基本趋势:一是历史学与人类学方法逐渐汇流,进而发展出历史人类学的研究趋势;二是宗族研究与区域社会研究的互动,注重区域社会内部普同性和差异性的探讨。而这两个趋势也同样体现在华北、江南、徽州等区域社会的研究当中,并成为区域社会研究发展的主流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宗族研究 区域社会经济史 人类学 历史人类学 区域社会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皇明异典:明代军籍豁除考论 被引量:3
4
作者 黄谋军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8-44,共7页
明朝法律虽对军户世袭制度作了非常严格的规定,但在长时段实行过程中,形成了皇帝意志下的非时恩霍与一定程度上可供遵循的豁除常例,反映出明代户籍政策实践中的宽容与弹性。明代军籍身份虽整体上给军户家庭带来诸多负面影响,但在是否豁... 明朝法律虽对军户世袭制度作了非常严格的规定,但在长时段实行过程中,形成了皇帝意志下的非时恩霍与一定程度上可供遵循的豁除常例,反映出明代户籍政策实践中的宽容与弹性。明代军籍身份虽整体上给军户家庭带来诸多负面影响,但在是否豁除军籍时,军户往往会权衡利弊;在乞求豁除军籍后,也通过各种方式表达出极大的感激之情。随着明代中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均徭法和条鞭法先后在部分军卫余丁杂役中实行,但正军军役则始终未能实现以银代役。明朝统治者碍于祖制成宪,又因军籍制度兹事体大,故而更多地秉持“补偏救弊”之方,最终阻碍了法制上军籍的废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军籍豁除 军役 户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