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3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柑橘黄龙病侵染对“赣南早”脐橙光合色素、酶及矿质元素的影响
1
作者 陈波 王长宁 易龙 《中国南方果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0-53,共4页
为探明“赣南早”脐橙受柑橘黄龙病侵染后体内光合色素、酶活性及矿质元素含量的变化,进而为了解黄龙病侵染对寄主造成的影响和致病机理提供参考,对1年生树通过嫁接染病接穗获得染病植株,以嫁接健康接穗为对照,12个月后开展PCR检测验证... 为探明“赣南早”脐橙受柑橘黄龙病侵染后体内光合色素、酶活性及矿质元素含量的变化,进而为了解黄龙病侵染对寄主造成的影响和致病机理提供参考,对1年生树通过嫁接染病接穗获得染病植株,以嫁接健康接穗为对照,12个月后开展PCR检测验证,电镜扫描观察叶片组织结构,测定叶片光合色素、丙二醛(MDA)含量、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矿质元素含量。结果表明,受黄龙病侵染的“赣南早”脐橙植株叶片气孔凸起,周围组织皱缩,叶片中脉石细胞和薄壁细胞排列松散,叶片叶绿素a、叶绿素b及类胡萝卜素含量分别是对照(健康)植株叶片的66.31%、76.42%和78.33%,叶片MDA含量增加了51.77%,POD、CAT和SOD活性分别提升了21.96%、15.43%和13.85%,叶片N、Mg和Ca含量分别减少28.11%、9.77%、13.95%,B、Cu、Mn、Fe、Zn和Mo含量减少值在6.23%~27.83%之间,K和P含量无显著变化。柑橘黄龙病侵染“赣南早”脐橙会导致寄主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及蒸腾作用、矿质元素吸收利用等生理功能减弱,进而影响植株正常生长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柑橘黄龙病 “赣南早”脐橙 光合色素 酶活性 矿质元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文明在地理教学中的渗透与培养——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为例 被引量:7
2
作者 徐祥明 王海兰 王美珍 《地理教学》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3期25-29,64,共6页
生态文明素质调查问卷结果表明目前中学生生态文明素质整体水平不高,存在生态文明方面的知识浅薄、掌握不够深入、生态文明意识缺乏、生态文明行为不规范以及生态文明教育缺失等问题。生态文明教育显得必不可少,地理教学在生态文明意识... 生态文明素质调查问卷结果表明目前中学生生态文明素质整体水平不高,存在生态文明方面的知识浅薄、掌握不够深入、生态文明意识缺乏、生态文明行为不规范以及生态文明教育缺失等问题。生态文明教育显得必不可少,地理教学在生态文明意识教育中具有独特的优势。本文阐述了地理教学在生态文明意识教育中的作用与意义以及实现的路径方法。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为例,从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以及教学过程各环节阐述生态文明教育在地理课堂的渗透,进而帮助中学生树立科学的人地观、资源观和社会观,为生态文明的有序传播奠定了科学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学生生态文明素质 生态文明 地理教学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心素养引领下的高中地理主题式教学设计——以“赣南脐橙产业”为例 被引量:5
3
作者 李龙 林建平 +1 位作者 胡炀 李曈 《地理教学》 2023年第6期31-35,共5页
主题式教学是培养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教学方法之一。本文以《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产业区位因素以及可持续发展为内容要求,以赣南脐橙产业为具体案例,创设真实的主题情境,使学生了解家乡发展状况,树立... 主题式教学是培养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教学方法之一。本文以《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产业区位因素以及可持续发展为内容要求,以赣南脐橙产业为具体案例,创设真实的主题情境,使学生了解家乡发展状况,树立家国情怀。此外,通过开展主题探究性学习,建构基于区位因素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知识结构,引导学生从生态文明角度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并树立人地协调观,落实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中地理 主题式教学 核心素养 赣南脐橙产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赣南山区耕地林果化时空演变及驱动力研究
4
作者 叶阳 邱世藩 《农业与技术》 2024年第18期165-169,共5页
林果业发展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林果种植占用耕地导致耕地林果化现象日益严峻。厘清耕地林果化现象的时空演变趋势及驱动机制,对推动林果化治理,改善耕地质量和优化耕地空间布局具有重要意义。以林果业为主导农业的寻乌县为例,应用地理... 林果业发展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林果种植占用耕地导致耕地林果化现象日益严峻。厘清耕地林果化现象的时空演变趋势及驱动机制,对推动林果化治理,改善耕地质量和优化耕地空间布局具有重要意义。以林果业为主导农业的寻乌县为例,应用地理探测器分析2009—2019年期间耕地林果化的驱动因子及驱动力,通过重心迁移模型探索林果化的时空演变格局,并提出对策意见。研究表明:寻乌县果园多耕地少,耕地细碎化程度高,林果化现象较为严重。林果化驱动因子的解释力各不相同,海拔、坡度、粮果收入差、农用地面积、农业机械总动力对林果化影响较大,而粮果收入差是耕地林果化现象的主要原因;耕地林果化现象呈现环文峰乡圈层式分布的情况,2009-2019年间林果化的空间重心由城区东南向三标乡与水源乡方向迁移。研究结果揭示了林果化的时空演变趋势及驱动机制,可为优化农业空间布局工作提供参考与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林果化 地理探测器 重心迁移模型 时空演变 驱动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尾松补植木荷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动态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彭素琴 刘郁林 +4 位作者 毛瑢 刘苑秋 樊乙萱 周玉姗 杨琪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0-160,共11页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对研究森林土壤养分状况和碳氮循环有重要意义,为探明退化红壤区不同林分结构下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分布特征和季节、土层变化规律,本研究以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含量为测定指标,以1991...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对研究森林土壤养分状况和碳氮循环有重要意义,为探明退化红壤区不同林分结构下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分布特征和季节、土层变化规律,本研究以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含量为测定指标,以1991年营造的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林和木荷Schima superb林为对照,分析马尾松林补植木荷对不同土层MBC、MBN含量的影响及其季节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木荷林、马尾松木荷混交林土壤MBC含量显著高于马尾松林(P<0.05),马尾松林补植阔叶树木荷后显著提升了土壤MBC含量(P<0.05)。3种林分类型表层土壤MBC含量均显著高于深层土壤(P<0.05),季节之间有显著差异(P<0.05),MBC含量在春季最高,冬季最低。2)木荷林、马尾松木荷混交林土壤MBN含量显著高于马尾松林(P<0.05),马尾松林补植阔叶树木荷显著提高了土壤MBN含量(P<0.05)。3种林分土壤MBN含量均随着土层的加深而减少,季节对土壤MBN有显著影响(P<0.05),MBN含量在春季最高,夏季最低。3)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之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性(P<0.01),土壤MBC含量与凋落物性质无显著相关性(P>0.05);土壤MBN含量与凋落物氮含量显著正相关(P<0.05),与凋落物碳含量、凋落物C/N极显著负相关(P<0.01)。研究结果表明马尾松林补植木荷显著提高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P<0.05),有利于土壤肥力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化红壤 马尾松 林分结构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 碳氮比 季节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5~4℃全球温升水平下影响东亚的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变化
6
作者 吴婕 石英 《热带气象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47-358,共12页
生成于西北太平洋的热带气旋(TC)每年严重影响我国及东亚各国沿海地区,合理预估不同全球温升水平下影响东亚的西北太平洋TC活动变化,可为东亚各国沿海地区有效适应气候变化和防灾减灾提供科学参考。本文基于4个CMIP5全球气候模式(EC-EA... 生成于西北太平洋的热带气旋(TC)每年严重影响我国及东亚各国沿海地区,合理预估不同全球温升水平下影响东亚的西北太平洋TC活动变化,可为东亚各国沿海地区有效适应气候变化和防灾减灾提供科学参考。本文基于4个CMIP5全球气候模式(EC-EARTH、HadGEM2-ES、MPI-ESM-MR和NorESM1-M)驱动RegCM4区域气候模式得到的高分辨率气候变化模拟集合结果(水平分辨率为25 km),预估了1.5℃、2℃、3℃和4℃全球温升水平下,影响东亚的西北太平洋TC活动在中和高(RCP4.5和RCP8.5)排放情景下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全球温升水平的提高,TC生成频率增加的范围逐渐扩大;TC路径频率增加的范围也逐渐扩展,且呈向极和向东方向偏移的趋势。与当代相比,未来4个全球温升水平下4月和6—9月的月平均TC数量都将增多,其中3℃(4℃)温升水平下分别在6月、8月和9月(4月和7月)TC数量增加最多,增加值分别为0.79、0.92和1.25(0.44和1.35)。从持续时间、TC等级和最小海平面气压三个描述TC强度特征的要素来看,在当代和未来不同全球温升水平下三个要素分布均相同,且较强的TC强度等级(等级为台风或强台风/最小海平面气压<980 hPa)中,最高温升水平(4℃)下TC数量较多,数值在1.48以上。相比当代,在3℃(2℃)温升水平下登陆中国(日本)的TC数量增加最多,增加值为0.98(0.75),登陆韩国和朝鲜的TC数量变化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gCM4 全球温升水平 热带气旋 西北太平洋 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构量化指标记录的约3600~1500 cal a BP年间农牧交错带黄旗海湖面波动特点
7
作者 贾玉连 王屹蕾 +2 位作者 王朋岭 万智巍 凌超豪 《海洋与湖沼》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15-325,共11页
基于湖泊碎屑堆积反演湖泊环境演化是干旱、半干旱地区全球变化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但是大部分指标方法仅具有定性特点且敏感程度受制于背景环境等因素,影响了对湖泊环境演变与水文气候变化过程的深入了解。因此,从结构涌现秩序的理念... 基于湖泊碎屑堆积反演湖泊环境演化是干旱、半干旱地区全球变化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但是大部分指标方法仅具有定性特点且敏感程度受制于背景环境等因素,影响了对湖泊环境演变与水文气候变化过程的深入了解。因此,从结构涌现秩序的理念出发,基于粒度参数指标体系,开发了可用于描述体系结构演化的指标——体系结构量化指数(又称结构异常指数),尝试重建东亚季风边缘区农牧交错带封闭湖泊黄旗海约3 600~1 500 cal a BP年间湖面水位波动。结果显示,在轨道驱动的夏季太阳辐射降低的背景下,黄旗海湖面逐渐降低,期间存在百年尺度的剧烈波动。与基于孢粉重建的山西公海降水量、贵州董哥洞和湖北和尚洞等洞穴石笋氧同位素记录,以及ENSO活跃程度等记录对比分析发现,这种百年尺度的波动与太阳活动驱动的亚洲季风区夏季风降水和ENSO活动密切相关。太阳辐射减弱、夏季风降水减弱、ENSO活动增强,反之亦然。本研究揭示了太阳活动与ENSO、夏季风强度之间的关系,验证了湖泊碎屑沉积结构异常指数能在百年-千年尺度上较好地反演封闭湖泊水位变化。从已有的研究推断,这种反演具有定量属性,这对于内陆湖泊全球变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封闭湖泊 碎屑沉积 农牧交错带 体系结构量化指数 湖面波动 太阳辐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赣南地区生态安全评价 被引量:4
8
作者 孟丽红 丁之勇 +3 位作者 李秀娟 王青芸 江雯 叶志秋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9年第23期65-70,共6页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引入生态压力指数、生态占用指数和生态经济协调指数作为评价区域生态安全的指标,对赣南地区2005—2015年生态足迹及生态承载力进行核算,并对当地生态安全进行定量研究和动态分析。结果表明,2005—2015年赣南地区人均...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引入生态压力指数、生态占用指数和生态经济协调指数作为评价区域生态安全的指标,对赣南地区2005—2015年生态足迹及生态承载力进行核算,并对当地生态安全进行定量研究和动态分析。结果表明,2005—2015年赣南地区人均生态足迹和人均生态承载力变化整体都呈现上升趋势,人均生态足迹从2005年的0.307 hm 2增加到2015年的0.341 hm 2,其中2005—2011年赣南地区一直出去生态赤字状态,2012—2015年赣南地区的区域发展处于生态盈余状态,生态状况明显好转,万元GDP生态足迹整体呈现明显下降的趋势。整个研究期间赣南地区的生态压力指数均大于0.8,属于不安全状态,生态占用指数处于1级很贫穷的状态,而生态经济协调指数等级也是处于协调性很差的1级。以上数据表明赣南地区的生态安全不容乐观,生态压力较大,结合赣南地区的实际状况,提出了相应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足迹 生态承载力 生态安全 赣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脐橙园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以赣南脐橙园为例 被引量:2
9
作者 陈令怡 赵晓慧 +6 位作者 雷军成 王淼 陈雅兰 阙文飘 邵雅琪 谭瑞 杨欢 《湖北农业科学》 2022年第3期70-77,共8页
采用市场价值法、机会成本法、替代工程法等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方法,以2020年为基准,对赣南脐橙园的直接产品供给、固碳释氧、净化环境、水源涵养、土壤保持、社会保障、破坏生物多样性、农药污染、化肥污染等共9种生态系统服务的价... 采用市场价值法、机会成本法、替代工程法等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方法,以2020年为基准,对赣南脐橙园的直接产品供给、固碳释氧、净化环境、水源涵养、土壤保持、社会保障、破坏生物多样性、农药污染、化肥污染等共9种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进行评价。结果表明,2020年赣南地区单位面积结实期脐橙园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为2.02×10^(5)元/(hm^(2)·年),其中正向价值为2.08×10^(5)元/(hm^(2)·年),负向价值为6.01×10^(3)元/(hm^(2)·年);正向价值排序为产品供给>社会保障>固碳释氧>净化环境>水源涵养>土壤保持,负向价值排序为破坏生物多样性>化肥污染治理成本>农药污染治理成本;单位国土面积的脐橙园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空间分布呈现东南高,西北、东北低的特征。研究对于全面认识赣南脐橙园的价值具有重要意义,能为开展其他类型果园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评价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 价值评估 脐橙园 赣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共词分析法的地理新课改研究热点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黄子珊 邱世藩 《地理教学》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5期35-39,共5页
本文采用共词分析法,利用书目共现系统对近十年来以地理新课改为主题的硕博学位论文和在核心期刊发表的论文进行关键词统计与整理,通过统计软件SPSS的聚类分析与多维尺度分析功能绘制研究热点的知识图谱。研究结果显示,我国近十年地理... 本文采用共词分析法,利用书目共现系统对近十年来以地理新课改为主题的硕博学位论文和在核心期刊发表的论文进行关键词统计与整理,通过统计软件SPSS的聚类分析与多维尺度分析功能绘制研究热点的知识图谱。研究结果显示,我国近十年地理新课改的研究热点主要分为三大领域,分别是地理学科知识与教学方式研究、新课标与核心素养背景下对高考试题与课堂教学的研究、中学地理新课程实施策略与课程资源开发研究。各领域的结构与发展状况不一,地理新课改仍是值得学者们关注的话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新课改 共词分析法 聚类分析 多维尺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赣南地区测土配方施肥的经济和生态效益 被引量:8
11
作者 肖书妹 刘光旭 《农业与技术》 2021年第6期15-21,共7页
不合理的施肥方式,造成化肥投入成本增加,水稻的产量却收效甚微,探讨合理的施肥方式对于水稻生产来说至关重要。根据2015年、2016年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13个试验地的试验数据,分析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对农业生产的经济和生态效益。结果表明... 不合理的施肥方式,造成化肥投入成本增加,水稻的产量却收效甚微,探讨合理的施肥方式对于水稻生产来说至关重要。根据2015年、2016年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13个试验地的试验数据,分析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对农业生产的经济和生态效益。结果表明,测土配方施肥方式可以提高水稻产量,降低施肥成本,减轻对地力的损耗,提高肥料利用效率,对于推进合理施肥,增加农民收入,减轻环境污染,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测土配方施肥 经济效益 生态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国茶叶地理标志产品时空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3
12
作者 郜尧禹 刘海兰 +1 位作者 王德辉 卢素雅 《中国茶叶》 2022年第5期38-44,共7页
基于2001—2021年全国茶叶地理标志数据,运用ArcGIS软件核密度分析功能、SPSS软件皮尔森相关性分析,对茶叶地理标志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分析。研究表明:(1)中国茶叶地理标志在我国国土空间上分布,并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与... 基于2001—2021年全国茶叶地理标志数据,运用ArcGIS软件核密度分析功能、SPSS软件皮尔森相关性分析,对茶叶地理标志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分析。研究表明:(1)中国茶叶地理标志在我国国土空间上分布,并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与长江流域各省形成了“倒7”型核密度高值区;(2)分时段空间分布上,增长热点区一直存在于东南沿海与长江流域各省份,不断扩大连片最终形成组团现象;(3)影响因素中自然因素是影响茶叶地理标志分布的重要原因,经济政策是影响茶叶地理标志集聚程度的重要原因。据此为成熟稳定地健康发展我国茶叶产业提出针对性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叶地理标志 核密度分析 相关性分析 空间分布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空间分布与气候相关性分析
13
作者 刘海兰 刘丽莹 +2 位作者 孙杰 郜尧禹 王德辉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1年第14期61-65,共5页
青藏高原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产生于独特的地理环境,为研究其空间分布特征与气候的相关性,运用核密度估计法和叠置分析法,建立青藏高原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空间分布与气候的联系。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空间上东西部分布不均匀,... 青藏高原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产生于独特的地理环境,为研究其空间分布特征与气候的相关性,运用核密度估计法和叠置分析法,建立青藏高原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空间分布与气候的联系。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空间上东西部分布不均匀,空间分异与气候因子关系密切。核密度热点区与深度贫困地区高度吻合,产品数量、种类随着气温和降水自西北向东南变化明显。总体上,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向东部人类活动密集的低海拔地区聚集,温度适宜、降水充足的高山、峡谷、山地间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数量多、种类全。因此,要实现青藏高原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可持续发展,应先掌握不同类别产品的分布规律及生长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空间分布 气候 相关性 核密度 青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最佳景观尺度的鄱阳湖区土地利用冲突时空演变及多情景模拟 被引量:7
14
作者 王博 舒晓波 +2 位作者 廖富强 黎钰 万智巍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36-347,共12页
[目的]科学评估区域土地利用冲突水平的时空演化特征,可为区域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发挥重要作用。[方法]基于景观生态风险视角构建土地利用冲突测算模型,借鉴最佳景观尺度设定方法确定了适宜的分析尺度,分析了鄱阳湖区1990—2020年土地... [目的]科学评估区域土地利用冲突水平的时空演化特征,可为区域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发挥重要作用。[方法]基于景观生态风险视角构建土地利用冲突测算模型,借鉴最佳景观尺度设定方法确定了适宜的分析尺度,分析了鄱阳湖区1990—2020年土地利用冲突的时空演变特征,并借助PLUS模型多情景模拟了2035年土地利用冲突空间格局。[结果]鄱阳湖区土地利用冲突的总体空间格局是滨湖区显著高于外围地区,南部地区总体高于北部地区,平原地区高于山地和丘陵地区,河流两侧的冲突值也显著偏高。1990—2005年城镇地区的冲突变化并不显著,乡村地域及县域交界区域冲突水平较高,2005—2020年冲突水平进一步加剧;2035年不同情景下冲突的总体空间格局将延续2020年的状态,但可持续发展情景能有效缓和冲突水平,实现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平衡发展。[结论]1990—2020年鄱阳湖区土地利用冲突重心由乡村及县域交界区域向城镇地区转移,且冲突水平呈不断上升趋势,未来应坚持可持续发展方式,有序进行国土空间开发,注重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间的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冲突 最佳景观尺度 多情景模拟 PLUS模型 鄱阳湖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耦合耕地综合质量和空间连通性的基本农田划定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林建平 黄坤 +5 位作者 邓爱珍 张运平 袁浩 冯桂贤 张佩怡 支超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21-231,251,共12页
保护集中连片的优质耕地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江西省兴国县为例,从耕地的自然质量、立地条件、生态条件3个层面系统构建耕地综合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基于TOPSIS(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an ... 保护集中连片的优质耕地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江西省兴国县为例,从耕地的自然质量、立地条件、生态条件3个层面系统构建耕地综合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基于TOPSIS(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an ideal solution)综合评价法对耕地综合质量进行评价,引入耕地连片度、耕地空间连通格局分析了耕地空间集聚特征,综合耕地质量及其连通特征划定永久基本农田。结果表明:从耕地综合质量来看,兴国县耕地质量由高到低划分为4个质量等级,面积分别为6 204.95、16 031.72、19 321.79、3 573.76 hm^(2),占总耕地面积的13.75%、35.52%、42.81%、7.92%。总体来看,兴国县中等质量耕地居多,占比为78.33%。从耕地连通性来看,兴国县耕地连片程度由高到低划分为5个等级,其中一级~五级连片耕地面积分别为24 731.44、6 199.73、3 131.54、7 397.71、3 671.80 hm^(2),分别占耕地总面积的54.80%、13.73%、6.94%、16.39%、8.14%,耕地存在不同程度破碎化。将耕地质量三等以上、连片程度四级以上耕地划入基本农田,面积为37 029.62 hm^(2),占耕地总面积的82.05%,与原有划定基本农田相比,实现了划定后永久基本农田“总体稳定、布局优化、质量有提升”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久基本农田 熵权TOPSIS模型 耕地综合质量 空间连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0—2020年寻乌县土地利用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 被引量:2
16
作者 陈晓洁 王远东 +1 位作者 明磊 孟丽红 《湖北农业科学》 2024年第2期137-141,147,共6页
探究长时间序列下江西省赣州市寻乌县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及其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的影响,对保障东江流域生态安全和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利用1990—2020年土地覆被数据,分析该时间段寻乌县土地利用的变化情况,并利用当量因... 探究长时间序列下江西省赣州市寻乌县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及其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的影响,对保障东江流域生态安全和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利用1990—2020年土地覆被数据,分析该时间段寻乌县土地利用的变化情况,并利用当量因子法评估寻乌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结果表明,寻乌县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为林地,其次为耕地,2种土地利用类型占寻乌县总面积的比例超98.0%。1990—2020年寻乌县林地和草地的面积总和总体呈下降趋势,耕地面积占比逐年增加,退耕还林还草面积小于耕地开垦面积。1990—2020年寻乌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体呈下降趋势,ESV低值区主要分布在研究区的西南部、中部,ESV高值区则与研究区林地的分布较为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当量因子法 寻乌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登陆中国的热带气旋活动及其风雨变化的RegCM4集合预估 被引量:1
17
作者 吴婕 石英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56-370,共15页
登陆热带气旋通过带来狂风、暴雨,给中国沿海地区的人民生活和经济财产造成巨大影响,合理预估全球变暖背景下登陆中国热带气旋的风雨影响,可为中国沿海地区的防灾、减灾工作提供科学指导。文中基于5个CMIP5全球气候模式驱动的区域气候模... 登陆热带气旋通过带来狂风、暴雨,给中国沿海地区的人民生活和经济财产造成巨大影响,合理预估全球变暖背景下登陆中国热带气旋的风雨影响,可为中国沿海地区的防灾、减灾工作提供科学指导。文中基于5个CMIP5全球气候模式驱动的区域气候模式RegCM4对当代和两种情景下21世纪末期的动力降尺度模拟结果,评估了区域气候模式对当代登陆中国的热带气旋强度、路径、风雨影响的模拟能力,在此基础上,对该热带气旋特征的未来变化进行了预估。结果表明:区域气候模式可以合理再现观测中登陆中国的热带气旋主要特征,但存在一定的偏差。未来在RCP4.5和RCP8.5情景下,登陆辽宁、山东、江苏、广东、广西、海南和整个中国的热带气旋数量都将增多,其中辽宁、山东和江苏的增幅较大。相比当代,未来情景下登陆中国后的热带气旋强度和大风影响将增强。登陆热带气旋的路径频率有向北移动的倾向,热带气旋导致的平均降水强度在大部分地区将加强,在山东半岛及其附近海域将减少。总体上,在全球变暖背景下,21世纪末期将有更强、更多的热带气旋登陆中国,且其带来的风雨影响也将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登陆热带气旋 风雨影响 区域气候模式 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封闭湖泊碎屑沉积粒度异常指数定量重建黄旗海1885~2010年间湖面波动 被引量:1
18
作者 贾玉连 周淑金 +3 位作者 王朋岭 万智巍 凌超豪 申洪源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2-106,共15页
基于沉积序列重建古气候环境是研究全球变化的基础性工作。优选指标应该是各类指标体系中的敏感参数。但是,各种环境背景变化会模糊其敏感程度,使重建结果失真。我们创建了一个包含17个参数的粒度系统,由此提供的粒度异常指数对位于东... 基于沉积序列重建古气候环境是研究全球变化的基础性工作。优选指标应该是各类指标体系中的敏感参数。但是,各种环境背景变化会模糊其敏感程度,使重建结果失真。我们创建了一个包含17个参数的粒度系统,由此提供的粒度异常指数对位于东亚季风区农牧交错带的封闭湖泊黄旗海百余年湖面波动进行了定量重建。结果表明:异常指数与湖面波动具有非常敏感的相关关系,其敏感程度远高于普通粒度指标。1885~1895年和1950~1985年间为黄旗海高湖面阶段,1895~1950年和1985~2010年间为低湖面阶段。这一结果与沉积相、流域降水记录、遥感及文献记录显示的结果一致。不过,对1990~2010年而言,粒度异常指数与湖面波动并不相关,表明这个阶段的湖面升降原因复杂,明显是受到了人类活动,如拦河筑坝、开采地下水等的干扰。本研究创建了基于沉积物粒度异常指数定量重建封闭湖泊湖面波动历史,对研究全球气候变化提供了方法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旗海 湖泊沉积 粒度异常指数 湖面波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空间决策模型的耕-果错位空间分析与协调布局优化 被引量:9
19
作者 张运平 林建平 +3 位作者 黄艺敏 袁浩 冯桂贤 张佩怡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30-338,F0003,共10页
当前农业生产“空间错位、功能错乱”问题严重,优化耕地果园布局,实现耕地下山果树上山,对改善耕地质量、优化耕地空间布局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以林果业为主导农业的江西省赣州市寻乌县为例,在耕-果空间错位矛盾下,以耕地质量评价为基... 当前农业生产“空间错位、功能错乱”问题严重,优化耕地果园布局,实现耕地下山果树上山,对改善耕地质量、优化耕地空间布局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以林果业为主导农业的江西省赣州市寻乌县为例,在耕-果空间错位矛盾下,以耕地质量评价为基础,耦合地形空间与地理学定义划定“山上山下”以识别耕-果错位空间,在矛盾优化原则下应用GIS技术构建空间决策模型协调优化果园与耕地的空间布局。研究表明:1)寻乌县耕地细碎,质量评价结果为Ⅰ级的耕地面积为2227.02 hm^(2),占总耕地面积的24.17%;Ⅴ级面积为671.70 hm^(2),占7.29%;地形空间划分的“山下”空间占24.06%,“山上”空间占48.19%。2)以“山上山下”为分区标准,在耕地适宜性评价结果下初划耕地空间为保护区与拟调区,初划林果空间为宜耕区、宜果区与保留区,拟调区与宜耕区为耕-果发生错位的空间,耕地错位面积1221.77 hm^(2),果园错位面积5169.39 hm^(2)。3)按矛盾协调原则在空间决策模型下优化耕-果错位空间,最终结果为1247.25 hm^(2)的“山下”果园调为耕地,1221.77 hm^(2)的“山上”耕地调整为果园。研究结果优化了耕-果空间布局,提高了耕地质量,可为当前“山上”换“山下”优化耕地布局工作提供参考与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耕地林果化 空间错位 空间决策 布局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60-2018年中国日照时数变化及其与大气环流的关系 被引量:4
20
作者 汪姚 黄莉 +4 位作者 尚丽君 廖花妹 谢水石 龚煜涵 钟科元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6-155,共10页
日照时数是反映太阳辐射强弱的重要指标,是衡量一个地区太阳能开发潜力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表征气候变化的重要气候要素之一,分析日照时数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对于农业生产、太阳能资源开发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中国595个气象站点1960—2018... 日照时数是反映太阳辐射强弱的重要指标,是衡量一个地区太阳能开发潜力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表征气候变化的重要气候要素之一,分析日照时数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对于农业生产、太阳能资源开发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中国595个气象站点1960—2018年逐日日照时数数据,选取3个指数(年平均日照时数、日照时数≥3 h·d^(-1)的天数和日照时数≥6 h·d^(-1)的天数)量化日照时数变化,并分析了中国日照时数指数变化趋势及其与大气环流的关系。(1)中国日照时数空间分布不均,日照时数高的地区分布在青藏、西北、华北地区。青海冷湖是中国年平均日照时数最长和日照时数≥6 h·d^(-1)的天数最多的区域;四川盆地是中国年平均日照时数最短、日照时数≥3 h·d^(-1)和≥6 h·d^(-1)的天数最少的区域。中国年平均日照时数、日照时数≥3 h·d^(-1)和≥6 h·d^(-1)天数由最低值的四川盆地向高纬度、高海拔地区增加。(2)1960—2018年中国年平均日照时数、日照时数≥3 h·d^(-1)和≥6 h·d^(-1)天数均呈显著减少趋势(P<0.001),其中东北的南部、华北地区、华南地区及新疆的中部地区日照时数指数均呈显著下降趋势(P<0.001);而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和云贵高原的大部分地区日照时数呈不显著上升趋势。(3)日照时数变化受大气环流的影响显著。日照时数年际变化与亚洲区极涡强度指数呈显著正相关(P<0.001),与北极涛动指数和西太平洋副高强度指数呈显著负相关。中国东部地区大气环流主要通过影响天气进而影响日照时数变化的。研究结果可为区域太阳能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日照时数变化预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照时数 太阳能 日照强度 大气环流 相关性分析 变化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