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在糖尿病足部溃疡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3
1
作者 杨亚东 周娟 +3 位作者 唐文 张飞 刘氜 魏晓军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26-230,共5页
目的探讨应用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糖尿病足部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0年9月~2016年9月,在内科治疗控制血糖的基础上,对糖尿病足合并Wagner分级2级以上的足部溃疡采用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35例共36足。结果术后皮瓣血运良好,创... 目的探讨应用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糖尿病足部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0年9月~2016年9月,在内科治疗控制血糖的基础上,对糖尿病足合并Wagner分级2级以上的足部溃疡采用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35例共36足。结果术后皮瓣血运良好,创面愈合良好,无皮瓣坏死。所有病例随访3~12个月,皮瓣质地优良,成活良好,耐磨压,大部分患者可恢复保护性感觉,患足可行走,功能恢复满意。结论应用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糖尿病足部溃疡临床效果良好,可缩短患者病程,其手术操作简单,易推广,能有效地改善患者生活质量,降低致残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 糖尿病足 溃疡 显微外科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Y型纳米骨板单开门椎管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7
2
作者 陈金财 曾文添 +3 位作者 朱文清 温煦 莫建文 姬广林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617-621,共5页
目的探讨Y型纳米骨板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形术(EOLP)在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MCSM)中的应用价值,并作近期疗效分析。方法自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应用Y型纳米骨板EOLP治疗MCSM患者79例,以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OA)评估系统评价术后神经功... 目的探讨Y型纳米骨板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形术(EOLP)在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MCSM)中的应用价值,并作近期疗效分析。方法自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应用Y型纳米骨板EOLP治疗MCSM患者79例,以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OA)评估系统评价术后神经功能的改善情况;测量术前及术后6个月颈椎X线的颈椎曲度变化及C5椎管矢状径,了解椎管维持和扩大情况;利用术前、术后颈椎MRI评价脊髓受压改善程度;借助三维螺旋CT观察开门侧及门轴侧的骨愈合情况。结果随访6~36个月,平均(20.4±7.9)个月。术前JOA评分为(8.6±1.3)分,术后6个月为(14.3±1.5)分(P<0.05),JOA改善率为(68.6±15.8)%;术后随访X线片及三维螺旋CT示椎管扩大满意,门轴侧均骨性愈合,开门侧骨质愈合不明显,均未见椎板塌陷和再关门现象;术前C5节段椎管矢状径为(8.9±1.1)mm,术后6个月为(15.1±1.1)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管扩大率为(70.8±22.3)%;术前颈椎曲度为(14.8±7.0)°,术后为(15.1±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Y型纳米骨板EOLP在MCSM中应用安全、有效,不仅提供了良好的即刻固定,也为后期开门侧骨性融合提供了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Y型纳米骨板 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 单开门颈椎管成形术 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显微外科技术结合Ilizarov外固定架治疗胫骨外露合并骨缺损的效果研究 被引量:11
3
作者 杨亚东 周娟 +4 位作者 唐文 赖光松 张飞 刘氜 魏晓军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39-243,共5页
目的探讨应用显微外科技术结合Ilizarov外固定架治疗胫骨外露合并骨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7月—2016年4月于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治疗的胫骨骨折合并骨外露及骨缺损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患者进行彻底清创后,用显微外科技术... 目的探讨应用显微外科技术结合Ilizarov外固定架治疗胫骨外露合并骨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7月—2016年4月于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治疗的胫骨骨折合并骨外露及骨缺损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患者进行彻底清创后,用显微外科技术将游离皮瓣覆盖胫骨外露骨质,再行Ilizarov外固定架骨迁移治疗骨不连。结果患者手术时间80~120 min,平均(85.0±4.4)min;骨迁移长度5~11 cm,平均(6.0±4.6)cm;Ilizarov外固定架固定时间13~22个月,平均(15±3)个月;牵移骨痂矿化时间13~23周,平均(14.0±3.6)周。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28个月,平均(16.2±5.5)个月。2例出现远端骨不连,给予髂骨植骨达到愈合。2例出现马蹄足畸形,给予行外固定架矫形。术中、术后无神经血管损伤表现,无再次骨折发生。根据Johner-Wruh评定疗效,优35例,良12例,差3例,优良率94%。结论胫骨骨折合并骨外露、骨缺损患者应用显微外科技术结合Ilizarov外固定技术,可降低患者截肢率,促进骨折的愈合,缩短治疗时间,临床总体疗效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骨折 显微外科手术 外固定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染料木素对骨代谢和脂代谢的研究新进展 被引量:10
4
作者 朱文清 邹娜 +2 位作者 杨亚东 刘训志 黄志华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978-981,共4页
染料木素是豆科植物提取的活性成分,它能明显降低恶性肿瘤发生,能够通过不同的传导途径促进成骨细胞生成,增加骨的碱性磷酸酶活性以及骨DNA和钙的含量,并抑制破骨细胞分化,达到防止骨质减少,抗骨质疏松的作用。染料木素同时可以促进血... 染料木素是豆科植物提取的活性成分,它能明显降低恶性肿瘤发生,能够通过不同的传导途径促进成骨细胞生成,增加骨的碱性磷酸酶活性以及骨DNA和钙的含量,并抑制破骨细胞分化,达到防止骨质减少,抗骨质疏松的作用。染料木素同时可以促进血脂代谢,防止内脂质的氧化作用,软化血管,达到保护心脑血管,防止心脑血管意外的作用。随着对其作用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必将开发出一系列相关药品,最终为人类健康造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染料木素 骨质疏松症 骨代谢 脂代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臂丛神经上干损伤的屈肘功能重建体会 被引量:4
5
作者 徐房添 高辉 +4 位作者 姬广林 赖光松 刘午阳 华云 艾芳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0年第7期897-899,共3页
目的:探讨臂丛神经上干根性撕脱伤后重建屈肘功能的方法。方法:对7例臂丛上干根性撕脱伤,术前EMG、MRI及全面的理学检查确诊后,或者通过术中神经探查及术中肌电检测确诊后,施行新的神经移位术:尺神经部分神经束移位至肌皮神经的肱二头... 目的:探讨臂丛神经上干根性撕脱伤后重建屈肘功能的方法。方法:对7例臂丛上干根性撕脱伤,术前EMG、MRI及全面的理学检查确诊后,或者通过术中神经探查及术中肌电检测确诊后,施行新的神经移位术:尺神经部分神经束移位至肌皮神经的肱二头肌肌支(经典的Oberlin手术),正中神经部分神经束移位至肌皮神经的肱肌肌支,施行双重移位,重建屈肘功能。术中运用电生理技术,增加手术的准确性和合理性,术后早期行理疗、功能锻炼及神经营养药物等综合措施。结果:经过术后6~28个月的随访,屈肘功能恢复满意。5例随访超过1年的患者,目标肌力均达M3以上,随访少于8个月的2例患者,目标肌力也达M1~2。结论:对臂丛上干根性撕脱伤确诊后,尺神经及正中神经部分神经束双重移位是重建屈肘功能有效的、合理的治疗方法,较之单一的尺神经部分束移位(即为传统的Oberlin术式),增加了屈肘功能的恢复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臂丛 上干损伤 Oberlin手术 屈肘功能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选择性神经切断的大鼠骨折愈合过程中血管活性肠肽对微血管密度的影响 被引量:4
6
作者 杨亚东 周娟 +3 位作者 唐文 张飞 刘氜 魏晓军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730-734,共5页
目的血管活性肠肽(VIP)调控骨折愈合的作用机制和信号通路机制不明,文章通过建立选择性切断大鼠感觉/运动神经联合胫骨骨折的动物模型,探讨周围神经损伤后其骨折愈合过程中VIP对微血管密度(MVD)的影响。方法将60只SD实验大鼠随机数字表... 目的血管活性肠肽(VIP)调控骨折愈合的作用机制和信号通路机制不明,文章通过建立选择性切断大鼠感觉/运动神经联合胫骨骨折的动物模型,探讨周围神经损伤后其骨折愈合过程中VIP对微血管密度(MVD)的影响。方法将60只SD实验大鼠随机数字表法分成3组:胫骨骨折组,感觉神经切断组(胫骨骨折+后根感觉神经切断组),运动神经切断组(胫骨骨折+前根运动神经切断组),每组20只。3组大鼠在模型建立后的1、2、3、4周处死大鼠,骨痂标本在骨折处周围5mm处获取,观察VIP的表达及MVD的变化规律。结果组织学观察显示,感觉神经切断组在4个时相点均较胫骨骨折组和运动神经切断组新生骨小梁成熟度低;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与第2、3周感觉神经切断组骨痂VIP平均光密度(0.156±0.015、0.163±0.012)比较,胫骨骨折组(0.216±0.012、0.223±0.010)、运动神经切断组(0.198±0.014、0.212±0.016)明显升高(P<0.05)。免疫组化检测骨痂MVD发现,与感觉神经切断组第2、3周骨痂MVD平均密度(26.4±2.2、32.3±2.0)比较,胫骨骨折组(38.2±2.3、40.6±2.6)、运动神经切断组(36.6±2.2、38.5±2.1)明显升高(P<0.05)。术后第2、3、4周,与感觉神经切断组比较,运动神经切断组和胫骨骨折组胫骨湿重明显升高(P<0.05),其中以2周时增加幅度最为显著。结论失感觉神经支配比失运动神经支配对骨痂内MVD的形成、骨痂成熟度、骨折愈合速度的影响更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觉神经 运动神经 血管活性肠肽 微血管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R-125b通过下调己糖激酶2的表达抑制HOS骨肉瘤细胞有氧糖酵解 被引量:6
7
作者 吴玉娟 何华宾 +4 位作者 吴冰 温军 郭哲 罗煜 曹镐禄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365-1370,共6页
目的探讨miR-125b对HOS骨肉瘤细胞有氧糖酵解的影响和机制。方法采用实时定量PCR检测HOSB正常成骨细胞和HOS骨肉瘤细胞中miR-125b的表达水平;采用3H标记的2-脱氧葡萄糖(3H-2DG)法检测细胞葡萄糖摄取率、乳酸定量试剂盒检测细胞上清中乳... 目的探讨miR-125b对HOS骨肉瘤细胞有氧糖酵解的影响和机制。方法采用实时定量PCR检测HOSB正常成骨细胞和HOS骨肉瘤细胞中miR-125b的表达水平;采用3H标记的2-脱氧葡萄糖(3H-2DG)法检测细胞葡萄糖摄取率、乳酸定量试剂盒检测细胞上清中乳酸含量,以评价miR-125b模拟物(miR-125b-mimics)对HOS骨肉瘤细胞有氧糖酵解的影响。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明确己糖激酶2(HK2)是否为mimics-125b的直接靶分子;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mimics-125b对HK2蛋白水平的影响。结果 mimics-125b在HOS骨肉瘤细胞中表达水平显著低于HOSB正常成骨细胞;HOS细胞过表达miR-125b后,糖摄取率和乳酸生成明显减少,有氧糖酵解受到显著抑制;HK2蛋白为miR-125b的直接靶分子;HOS细胞过表达miR-125b后,HK2蛋白表达受到抑制。结论 miR-125b在HOS骨肉瘤细胞中低表达,并通过靶向抑制HK2的表达抑制HOS细胞有氧糖酵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R-125b 骨肉瘤 有氧糖酵解 己糖激酶2(HK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踝上皮支皮瓣在糖尿病足部溃疡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4
8
作者 杨亚东 周娟 +3 位作者 唐文 张飞 刘氜 魏晓军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41-444,共4页
目的探讨应用内踝上皮支皮瓣修复糖尿病足部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2年3月至2015年3月,在内科治疗控制血糖的基础上,对糖尿病足合并Wagner分级2级以上的足部溃疡采用内踝上皮支皮瓣修复32例共38足。结果术后皮瓣血运良好,2例皮瓣远端... 目的探讨应用内踝上皮支皮瓣修复糖尿病足部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2年3月至2015年3月,在内科治疗控制血糖的基础上,对糖尿病足合并Wagner分级2级以上的足部溃疡采用内踝上皮支皮瓣修复32例共38足。结果术后皮瓣血运良好,2例皮瓣远端小面积坏死,经换药后治愈,l例半年后因糖尿病血糖控制不良,外伤后伤口不愈合再次发生溃疡,并出现糖尿病足坏疽,行截肢处理。本组病例随访2~18个月,皮瓣成活良好,质地优良,耐磨压,大部分恢复保护性感觉,患足可负重行走,功能恢复满意。结论应用内踝上皮支皮瓣修复糖尿病足部溃疡临床效果良好,手术操作简便易行,能有效的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踝上皮支皮瓣 糖尿病足 溃疡 显微外科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调素敲除对雄性小鼠铁代谢及骨代谢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刘禄林 江小伟 +6 位作者 廖直斌 赖长君 张福生 曹子厚 刘午阳 姬广林 徐又佳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57-161,共5页
目的利用铁调素基因敲除雄性小鼠构建铁蓄积小鼠模型,观察小鼠铁代谢指标以及骨微结构的改变,探讨慢性铁蓄积对小鼠骨转换、氧化应激指标的动态作用。方法根据基因鉴定将小鼠分为铁调素敲除组(KO组)与野生型组(WT组),正常饮食,分别在7... 目的利用铁调素基因敲除雄性小鼠构建铁蓄积小鼠模型,观察小鼠铁代谢指标以及骨微结构的改变,探讨慢性铁蓄积对小鼠骨转换、氧化应激指标的动态作用。方法根据基因鉴定将小鼠分为铁调素敲除组(KO组)与野生型组(WT组),正常饮食,分别在7、12、18月龄作为观察点,检测小鼠体重、胫骨铁含量,肝脏铁染色,分析小鼠股骨骨微结构,检测血清铁调素、铁蛋白、骨转换指标骨钙素(OCN)、I型胶原羧基末端肽(CTX)水平以及反映氧化应激水平的血清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结果比较两组小鼠体重无明显差异,各时间点KO组小鼠的血清铁调素指标均显著低于WT组小鼠,KO组小鼠的血清铁蛋白、肝铁、骨铁含量均显著高于WT组小鼠;KO组小鼠纵向比较提示随着年龄增大,铁蓄积越来越明显。Micro-CT结果显示,与WT组小鼠比较,KO组松质骨BMD、Tb.Th、BV/TV、Tb.N、ConnD均显著下降(P<0.05),Tb.Sp、SMI显著升高(P<0.05)。KO组小鼠皮质骨面积低于WT组小鼠。横向同年龄比较,KO组小鼠的血清OCN、SOD水平均显著低于WT组小鼠(P<0.05),而CTX除7月龄时无明显差异,在12、18月龄时均显著高于WT组小鼠,MDA水平各时间点KO组均高于WT组小鼠(P<0.05)。结论铁调素基因敲除后小鼠出现慢性累积性铁蓄积,铁蓄积可刺激氧化应激水平提高,并通过抑制成骨活性、促进破骨吸收而加重骨量丢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蓄积 铁调素 骨转换 氧化应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椎后凸畸形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0
作者 赖金良 郑天胜 +1 位作者 方加虎 姬广林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81-86,共6页
颈椎后凸畸形的形成与局部的颈椎退变、创伤、肿瘤、发育畸形以及医源性(颈椎前后路手术)因素有关,系统性疾病如强直性脊柱炎、类风湿关节炎也会导致本病的发生[1]。其临床表现因原发疾病不同而表现各异,主要为颈痛、肩痛和神经压迫症状... 颈椎后凸畸形的形成与局部的颈椎退变、创伤、肿瘤、发育畸形以及医源性(颈椎前后路手术)因素有关,系统性疾病如强直性脊柱炎、类风湿关节炎也会导致本病的发生[1]。其临床表现因原发疾病不同而表现各异,主要为颈痛、肩痛和神经压迫症状,严重的出现chin-on-chest(下颌-胸)畸形,导致患者不能平视,呼吸和吞咽困难[2]。现代生活方式的智能化使得低头屈颈人群变得普遍,青少年颈椎后凸畸形发病率呈增加趋势[3]。颈椎后凸畸形的手术治疗难度较大,手术治疗策略争议较多,治疗效果亦不能尽善尽美[4]。颈椎后凸畸形动物模型的建立为本病的研究提供了有效的载体,根据本病致病原因分类,把已构建的动物模型分为医源性、退变性、先天发育性,综述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研究进展 骨科 畸形 颈椎 南京市 动物模型 医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化应激预适应减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氧化应激损伤 被引量:2
11
作者 何华宾 张飞 +4 位作者 彭吾训 张健 袁大江 郑应刚 王贞文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05-112,共8页
目的探讨氧化应激预适应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氧化应激损伤的影响。方法通过密度梯度离心联合贴壁法分离培养BMSC,分为对照组(只加培养液)、预处理组(用50μmol/L H_(2)O_(2)预处理8 h,再用1000μmol/L H_(2)O_(2)持续处理24 h)、... 目的探讨氧化应激预适应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氧化应激损伤的影响。方法通过密度梯度离心联合贴壁法分离培养BMSC,分为对照组(只加培养液)、预处理组(用50μmol/L H_(2)O_(2)预处理8 h,再用1000μmol/L H_(2)O_(2)持续处理24 h)、氧化损伤组(直接用1000μmol/L H_(2)O_(2)持续处理24 h)。采用2′,7′-二氯二氢荧光素二乙酸酯(DCFH-DA)染色检测细胞活性氧(ROS)水平;JC-1染色法检测线粒体膜电位;原位末端脱氧核糖核酸转移酶标记技术(TUNEL)检测DNA损伤;硫代巴比妥酸(TBA)法检测丙二醛(MDA)含量;水溶性四唑盐1(WST-1)法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及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结果与氧化损伤组相比,预处理组ROS水平降低,线粒体膜电位升高,DNA损伤减轻,MDA含量明显减少,SOD活力及细胞活力提高,细胞凋亡率显著降低。结论氧化应激预适应可增强BMSC抗氧化应激能力,并促进其在氧化应激条件下的存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 氧化应激 预适应 过氧化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软骨母细胞瘤合并肺转移1例
12
作者 王茂源 谢瑞莲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2108-2108,共1页
患者男,15岁,因左膝关节疼痛,酸胀伴活动受限2个月余入院。查体:体温37°C,心肺腹未及异常,左膝关节肿胀,无压痛,皮温不高,屈曲受限。X线片显示:左胫骨上端溶骨性病灶。
关键词 软骨母细胞瘤 肺转移 膝关节疼痛 膝关节肿胀 屈曲受限 胫骨上端 溶骨性 X线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失感觉/运动神经后钙素基因相关肽对骨折愈合及一氧化氮合酶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4
13
作者 周娟 杨亚东 +3 位作者 刘丽华 黄玉萍 曾庆栋 陈菲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714-718,共5页
目的不同成分神经损伤后其骨折愈合的机制尚不清楚,文中用高选择性失神经骨折模型,探讨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在高选择性失神经支配大鼠胫骨骨折愈合中对一氧化氮合酶/一氧化氮通路的调控作用。方法将60只SD实验大鼠随机数字表法分成3组:对照... 目的不同成分神经损伤后其骨折愈合的机制尚不清楚,文中用高选择性失神经骨折模型,探讨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在高选择性失神经支配大鼠胫骨骨折愈合中对一氧化氮合酶/一氧化氮通路的调控作用。方法将60只SD实验大鼠随机数字表法分成3组:对照组(胫骨骨折),失感觉神经组(胫骨骨折+后根感觉神经切断组),失运动神经组(胫骨骨折+前根运动神经切断组),每组20只。于造模术后第1、2、3、4周进行骨痂标本获取,利用免疫组化染色和HE染色对骨痂标本行形态学及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一氧化氮合酶(NOS)表达情况进行观察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第2周、第3周CGRP表达水平(0.210±0.013、0.203±0.013)比较,失感觉神经组(0.150±0.014、0.143±0.017)明显降低;与对照组第2周、第3周e NOS表达水平(0.219±0.026、0.201±0.013)比较,失感觉神经组(0.170±0.016、0.158±0.016)亦明显降低。结论在大鼠失神经骨折模型中,选择性切断不同神经改变了骨痂中CGRP的表达,尤其失感觉神经对骨折愈合更为明显,可抑制NOS的表达,从而影响骨折后骨痂的生长,不利于骨折愈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神经支配 胫骨骨折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一氧化氮合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寰椎侧块与颈内动脉在经口咽前路手术中的意义
14
作者 肖曜升 马向阳 +4 位作者 肖建华 杨进城 邱锋 周鑫 胡海生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09-513,共5页
目的通过对颈部血管CTA扫描,研究寰椎侧块与颈内动脉的毗邻关系,以避免经口咽前路手术过程中损伤颈内动脉。方法回顾性选择2012年1月-2015年6月在我院行TARP手术的患者145例,术前均行颈部CTA扫描及三维重建,以横突孔内侧缘为界,根据颈... 目的通过对颈部血管CTA扫描,研究寰椎侧块与颈内动脉的毗邻关系,以避免经口咽前路手术过程中损伤颈内动脉。方法回顾性选择2012年1月-2015年6月在我院行TARP手术的患者145例,术前均行颈部CTA扫描及三维重建,以横突孔内侧缘为界,根据颈内动脉的位置分为外侧组和内侧组,并进一步划分为4个区。分别测量2组患者双侧颈内动脉内侧缘、双侧横突孔内侧缘至寰椎正中线距离,术后颈内动脉偏移距离,比较两组左右两侧各参数之间是否存在显著差异。结果内侧组双侧颈内动脉内侧缘至寰椎正中线距离(d),同侧颈内动脉内侧缘与横突孔内侧缘至寰椎正中线距离(d与l),内、外组同侧颈内动脉至寰椎正中线距离(d与D)之间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内侧组术后颈内动脉向外偏移距离分别为3.12 mm(女)、3.83 mm(男)。结论经口咽前路手术前行颈部血管CTA扫描对了解颈部血管与寰椎侧块的位置关系,避免颈内动脉损伤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椎 侧块 TARP CTA 三维重建 颈内动脉 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