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赣南地区客家人重型地中海贫血基因突变类型分析及防治的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林传明 钟田雨 +5 位作者 刘少强 俞钟 刘礼平 赖文鸿 陈小芸 李海亮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2017-2021,共5页
目的:探讨赣南地区客家人重型地中海贫血基因突变类型及其比例,为本地区地中海贫血的防治、指导遗传咨询及流行病学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数据。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9年1月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客家人重型地中海贫血患者81例,... 目的:探讨赣南地区客家人重型地中海贫血基因突变类型及其比例,为本地区地中海贫血的防治、指导遗传咨询及流行病学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数据。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9年1月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客家人重型地中海贫血患者81例,采用跨越断裂点PCR(Gap-PCR)法检测缺失型α-地中海贫血,采用PCR-反向点杂交(PCR-RDB)法检测α-地中海贫血点突变和β-地中海贫血点突变,对我院81例客家人重型地中海贫血患者进行地中海贫血基因检测分析,计算基因突变频率。结果:在81例客家人重型地中海贫血患者中,共检出4种β-地中海贫血(纯合子)基因型,依次是CD41-42(-TTCT)(19例)、β-IVS-II-654(C→T)(9例)、-28M(A→G)(1例)、CD17(A→T)(1例);12种β-地中海贫血(杂合子)基因型,依次是CD41-42(-TTCT)/β-IVS-II-654(C→T)(15例,29.41%),β-IVS-II-654(C→T)/β-28M(A→G)(13例,25.49%);CD41-42(-TTCT)/β-28M(A→G)(9例,17.65%);β-IVS-II-654(C→T)/CD27/28(+C)(3例,5.88%);CD41-42(-TTCT)/CD27/28(+C)(3例,5.88%);β-28M(A→G)/CD17(A→T)(2例,3.92%);CD41-42(-TTCT)/CD17(A→T)、CD41-42(-TTCT)/Βe、β-IVS-II-654(C→T)/β-29、βCD17(A→T)/CD71-72(+a)、βCD71-72/β-28M(A→G)、β-28M(A→G)/β-IVS-II-654(C→T)(各1例,各占1.96%)。β纯合地中海贫血合并α地中海贫血基因3例,β杂合地中海贫血合并α地中海贫血基因5例。结论:江西赣南地区客家人重型β-地中海贫血发病率较高,其基因突变类型分布情况如下:β-地中海贫血(纯合子)以CD41-42(-TTCT)基因型为主;β-地中海贫血(杂合子)以CD41-42(-TTCT)/β-IVS-II-654(C→T)及β-IVS-II-654(C→T)/β-28M(A→G)两种基因型为主;β复合α地中海贫血以CD41-42(-TTCT)基因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型地中海贫血 基因突变 基因频率 赣南地区 客家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在淋巴瘤抗PD-1/PD-L1免疫治疗中的作用
2
作者 蒋兴惠 陈懿建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17-1221,共5页
淋巴瘤是起源于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大致可分为霍奇金淋巴瘤与非霍奇金淋巴瘤两类,具有复发率高、死亡率高、生存时间短等特点。淋巴瘤中的肿瘤细胞与周围的免疫细胞形成抑制宿主抗肿瘤免疫的肿瘤微环境,而肿瘤相关巨噬细胞是肿瘤微环... 淋巴瘤是起源于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大致可分为霍奇金淋巴瘤与非霍奇金淋巴瘤两类,具有复发率高、死亡率高、生存时间短等特点。淋巴瘤中的肿瘤细胞与周围的免疫细胞形成抑制宿主抗肿瘤免疫的肿瘤微环境,而肿瘤相关巨噬细胞是肿瘤微环境中的一种关键细胞,肿瘤相关巨噬细胞通过产生各种细胞因子和/或免疫检查点分子的异常表达,以某些方式促进肿瘤细胞的免疫逃避,其中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及其配体1(PD-L1)是免疫细胞活化的重要负调节因子,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抗PD-1/PD-L1治疗代表了一种淋巴瘤免疫治疗的新策略。本文将着重介绍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及PD-1/PD-L1在淋巴瘤中的作用及表达,探讨抗PD-1/PD-L1免疫治疗在不同类型淋巴瘤中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肿瘤相关巨噬细胞 程序性死亡受体-1/程序性死亡配体-1 肿瘤微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usashi-2在恶性血液病发病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3
作者 李方林 刘爱飞 陈懿建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633-636,共4页
以往研究发现,Musashi-2(Msi-2)主要通过抑制或激活作用发挥对翻译的必要调节从而调控干细胞群的基因表达,并以此调控干细胞的功能。目前的研究表明,Msi-2可通过不同作用机制参与多种恶性血液病的调控,在多种恶性血液病中异常表达,参与... 以往研究发现,Musashi-2(Msi-2)主要通过抑制或激活作用发挥对翻译的必要调节从而调控干细胞群的基因表达,并以此调控干细胞的功能。目前的研究表明,Msi-2可通过不同作用机制参与多种恶性血液病的调控,在多种恶性血液病中异常表达,参与了多种恶性血液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对其在恶性血液病中作用的深入研究,将进一步阐明恶性血液病的发病机制,为恶性血液病的诊治及预后提供新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si-2 RNA结合蛋白 干细胞 白血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R-125在恶性血液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4
作者 刘爱飞 王金霞 +1 位作者 李方林 陈懿建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842-1846,共5页
微小RNA(microRNA,miRNA)是一类长度为20-23个核苷酸大小的内源性非编码单链小RNA。研究表明,miRNA-125家族是较为保守的miRNA,包括miR-125a、miR-125b-1和miR-125b-2 3种同系物。miR-125参与人体内多种生理及病理过程,并且与肿瘤的形... 微小RNA(microRNA,miRNA)是一类长度为20-23个核苷酸大小的内源性非编码单链小RNA。研究表明,miRNA-125家族是较为保守的miRNA,包括miR-125a、miR-125b-1和miR-125b-2 3种同系物。miR-125参与人体内多种生理及病理过程,并且与肿瘤的形成、发展具有密切关系,包括肿瘤细胞增殖、凋亡、侵袭与转移、新陈代谢及免疫反应。在恶性血液肿瘤发生发展中miR-125既可充当癌基因,也可充当抑癌基因的角色,甚至与多种恶性血液病的药物抵抗性密切相关,并且将有望成为血液恶性疾病的一个新的治疗靶点。近年来,关于miR-125与恶性血液病,如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的关系的研究日益增多,本文就miR-125与恶性血液病的关系及其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R-125 白血病 淋巴瘤 骨髓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链非编码RNA在恶性血液病发病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5
5
作者 辛柳燕 钟思思 +1 位作者 刘爱飞 陈懿建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37-240,共4页
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是一类长度大于200个核苷酸,不具备编码蛋白质功能的转录片段。以往认为LncRNA在基因结构中并无明显生物学作用,但近年来发现LncRNA能通过调控编码基因的表达而参与机体的作用,LnCRNA也能参与... 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是一类长度大于200个核苷酸,不具备编码蛋白质功能的转录片段。以往认为LncRNA在基因结构中并无明显生物学作用,但近年来发现LncRNA能通过调控编码基因的表达而参与机体的作用,LnCRNA也能参与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转移及预后过程。随着对肿瘤发生发展机制的深入研究,LnCRNA与肿瘤的关系越来越成为研究的热点。最近关于LncRNA与恶性血液病,如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的关系的研究也日益增多,本文就LncRNA与恶性血液病的关系及其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链非编码RNA 白血病 淋巴瘤 骨髓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RISPR/Cas基因编辑技术及其在血液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被引量:1
6
作者 辛柳燕 刘爱飞 +1 位作者 钟思思 陈懿建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284-1288,共5页
CRISPR/Cas基因编辑技术是近年来新兴的对特定位点进行基因编辑的技术,利用CRISPR/Cas系统在某一特定位点导入目的基因,可以使有基因缺陷的细胞恢复正常功能,也可以在正常细胞内导入疾病相关基因从而构建相应疾病模型。CRISPR/Cas技术... CRISPR/Cas基因编辑技术是近年来新兴的对特定位点进行基因编辑的技术,利用CRISPR/Cas系统在某一特定位点导入目的基因,可以使有基因缺陷的细胞恢复正常功能,也可以在正常细胞内导入疾病相关基因从而构建相应疾病模型。CRISPR/Cas技术具有精确的打靶作用,作为基因剪切和编辑工具而广泛应用于各种实验,能够帮助深入研究基因功能以及治疗遗传性疾病。目前,CRISPR/Cas技术正成为农业、畜牧业、生物技术及医学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就CRISPR/Cas系统在血液系统疾病中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ISPR/Cas 基因编辑 白血病 贫血 血友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白血病患者NLRP3、ASC及AIM2炎性复合体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6
7
作者 郑永亮 钟思思 +1 位作者 辛柳燕 陈懿建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58-362,共5页
目的:检测炎性复合体隐热蛋白(NLR family,pyrin domain containing 3,NLRP3)、凋亡相关斑点样蛋白(apoptosis associated speck like protein containing a CRAD,ASC)及黑色素瘤缺乏因子2(absent in melanoma 2,AIM2)在急性白血病患者... 目的:检测炎性复合体隐热蛋白(NLR family,pyrin domain containing 3,NLRP3)、凋亡相关斑点样蛋白(apoptosis associated speck like protein containing a CRAD,ASC)及黑色素瘤缺乏因子2(absent in melanoma 2,AIM2)在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浆中的表达水平,并探究其意义。方法:收集2013年7月至2014年7月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住院的19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和41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non-lymphocytic leukemia,ANLL)共60例AL患者(AL组)以及同期20例非恶性血液病患者(对照组)外周血液标本,其中AL组又分为急性白血病初治组、复发组及缓解组各20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nent assay,ELISA)检测外周血血浆中NLRP3、ASC及AIM2的表达水平。结果:NLRP3、ASC及AIM2在对照组及AL缓解组患者血浆中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初治组及复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ALL与ANLL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炎性复合体在AL患者中表达受抑,可能起到了抗白血病免疫的作用。对炎性复合体的检测可能为急性白血病的早期诊断和疗效判定提供实验室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白血病 人隐热蛋白 人凋亡相关斑点样蛋白 人黑色素瘤缺乏因子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MGB1与NF-κB在急性白血病患者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5
8
作者 郑永亮 辛柳燕 +1 位作者 钟思思 陈懿建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245-1251,共7页
目的:探讨高迁移率蛋白B1(high mobility group box protein 1,HMGB1)与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kappa B,NF-κB)在急性白血病患者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收集急性白血病初治组、复发组和缓解组患者各20例的骨髓及外周血标本,对照组... 目的:探讨高迁移率蛋白B1(high mobility group box protein 1,HMGB1)与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kappa B,NF-κB)在急性白血病患者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收集急性白血病初治组、复发组和缓解组患者各20例的骨髓及外周血标本,对照组标本取自同期住院非恶性血液病患者。采用酶联接免疫吸附测定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nent assay,ELISA)检测外周血血浆中HMGB1表达水平;反转录-聚合酶链锁反应法(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检测骨髓单个核细胞中HMGB1、NF-κB mRNA表达水平;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骨髓单个核细胞中HMGB1、NF-κB蛋白表达水平;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IHC)法检测骨髓涂片中HMGB1、NF-κB的表达水平。结果:HMGB1在初治组和复发组中表达明显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缓解组与对照组比较中无明显差异(P>0.05);在初治组与复发组骨髓单个核细胞中HMGB1、NF-κB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而在缓解组未见明显变化(P>0.05);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HMGB1、NF-κB表达阳性主要集中在初治组与复发组骨髓涂片。结论:HMGB1在急性白血病中过表达,它可能是通过激活NF-κB信号通路参与急性白血病的发生、发展等过程;HMGB1可能是急性白血病疗效、预后判定及预测复发的一个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白血病 高迁移率蛋白B1 核因子-Κ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肿瘤坏死因子-α对内皮细胞组织因子和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3
9
作者 陈懿建 陈方平 +2 位作者 万通 张立群 李海亮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0期3376-3379,共4页
目的:观察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表达TF及TFPI的影响。方法:设不同时间组,TNF-α10ng/mL分别培养0h、1h、3h、6h、12h、24h,另设不同溶度组,TNF-α0ng/mL、1ng/mL、10ng/mL、20ng... 目的:观察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表达TF及TFPI的影响。方法:设不同时间组,TNF-α10ng/mL分别培养0h、1h、3h、6h、12h、24h,另设不同溶度组,TNF-α0ng/mL、1ng/mL、10ng/mL、20ng/mL、50ng/mL、100ng/mL分别培养6h;ELISA法测定TF及TFPI抗原的表达;RT-PCR检测TF及TFPI基因的表达。结果:各浓度的TNF-α对HUVECs的细胞活力无明显影响;TNF-α促进TF抗原的表达,并呈剂量和时间依赖关系,在TNF-α10ng/mL作用6h时最明显(P<0.01);TNF-α促进TFmRNA的表达,并呈剂量和时间依赖关系,在3h时达到高峰(P<0.01);TNF-α对HUVECs表达TFPI抗原及TFPImRNA无明显影响。结论:TNF-α可以诱导HUVECs细胞表达TF;TNF-α对HUVECs细胞TFPI的表达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坏死因子-Α 组织因子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 内皮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2例成人Ph染色体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临床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陈小芸 郑永亮 陈懿建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567-1571,共5页
本研究评价联合伊马替尼的和常规的化疗方案治疗成人Ph染色体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ALL)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回顾性分析了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2007年7月至2014年2月收治的32例Ph+ALL成年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G显带技术或荧... 本研究评价联合伊马替尼的和常规的化疗方案治疗成人Ph染色体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ALL)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回顾性分析了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2007年7月至2014年2月收治的32例Ph+ALL成年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G显带技术或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对核型进行了分析,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了细胞表面的免疫标记,对比了联合伊马替尼化疗组与传统的常规化疗组之间的缓解期、生存期及不良反应。结果表明:32例Ph+ALL患者均表达B细胞及造血干/祖细胞免疫学标记;伴髓系抗原表达21例,占65.6%;遗传学分析显示,单纯Ph+27例,伴附加染色体异常5例。联用伊马替尼化疗组的DFS期为(14.3±4.7)个月,OS期为(22.6±6.8)个月;常规化疗组的DFS期为(7.2±2.9)个月,OS期为(10.7±3.8)个月。两组间的不良反应无明显差异。结论:Ph+ALL成年患者免疫表型均为B细胞,表达造血干/祖细胞抗原,常伴有髓系抗原的表达;遗传学上伴有附加染色体异常;联用伊马替尼化疗能够在不显著增加相关副反应的基础上延长非移植患者缓解期及生存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染色体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伊马替尼 免疫表形 治疗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他莫昔芬联合小剂量强的松治疗女性难治性ITP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张立群 陈懿建 +3 位作者 罗金莲 万通 刘礼平 李海亮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671-1673,共3页
目的:探讨雌激素受体拮抗剂-他莫昔芬联合小剂量强的松治疗女性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选择2006年1月至2012年6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42例女性难治性ITP患者,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测定患者及正常对照... 目的:探讨雌激素受体拮抗剂-他莫昔芬联合小剂量强的松治疗女性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选择2006年1月至2012年6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42例女性难治性ITP患者,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测定患者及正常对照者性激素6项指标;分两组治疗,联合治疗组22例,给予他莫昔芬片(10 mg/次,每日3次)+强的松片(0.5 mg/kg,每日3次),连续治疗3个月以上;强的松治疗组20例,给予强的松片(1 mg/kg,每日3次)治疗3个月以上。结果:难治性ITP组患者的性激素中雌二醇(E2)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联合治疗组10例患者血小板升至正常,6例患者血小板升至50×109/L~80×109/L,进步4例,具有非常好的疗效;联合治疗组较强的松治疗组的毒副作用更少。结论:他莫昔芬联合小剂量强的松治疗方案是治疗女性难治性ITP的一种疗效好、副作用小、价格便宜及易于推广的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癜 血小板减少性 特发性 他莫昔芬 强的松 难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炎症小体在血栓性疾病发病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2
作者 王金霞 刘爱飞 +1 位作者 李方林 陈懿建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263-1266,共4页
炎症小体是位于胞浆内的一组多蛋白复合体,其活化可诱导促炎性细胞因子IL-1β和IL-18的成熟与释放,在早期动脉粥样硬化中起促进作用。近年来发现血栓性疾病中炎症小体被激活,且活化后炎症小体及其活化诱导产生的细胞因子促进血栓性疾病... 炎症小体是位于胞浆内的一组多蛋白复合体,其活化可诱导促炎性细胞因子IL-1β和IL-18的成熟与释放,在早期动脉粥样硬化中起促进作用。近年来发现血栓性疾病中炎症小体被激活,且活化后炎症小体及其活化诱导产生的细胞因子促进血栓性疾病的发生、发展且不利于预后。随着对血栓性疾病发生发展机制的研究,炎症小体与血栓性疾病的关系逐渐成为研究的重点。最近关于炎症小体与血栓性疾病的关系的研究日益增多,本文就炎症小体与血栓性疾病的关系及其研究最新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炎症小体 血栓性疾病 外周动脉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人凝血因子Ⅷ在重型血友病A患者中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林传明 黄走方 +4 位作者 辛柳燕 李林 杨翔 李婷 陈懿建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787-1790,共4页
目的:应用myPKFiT计算重组人凝血因子Ⅷ在重型血友病A患者中的药代动力学参数,为血友病A患者提供个体化治疗方案。方法:纳入自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共42名应用重组人凝血因子Ⅷ进行预防治疗的重型血友病A患者,采用myPKFiT计算FⅧ药代... 目的:应用myPKFiT计算重组人凝血因子Ⅷ在重型血友病A患者中的药代动力学参数,为血友病A患者提供个体化治疗方案。方法:纳入自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共42名应用重组人凝血因子Ⅷ进行预防治疗的重型血友病A患者,采用myPKFiT计算FⅧ药代动力学参数,并制定血友病A患者个体化治疗方案。结果:42例重型血友病A患者中位年龄31(16-50)岁,平均体重为54.0±9.9 kg,FⅧ的半衰期为12.05±1.6 h,FⅧ活性至基线1%以上的时间为62.3±15.3 h,应用myPKFiT指导后0出血率由39%显著提高至49%,年出血率由3.6±2.5降低至2.1±2.0,年关节出血率由3.2±2.2降低至1.9±0.9,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重型血友病A患者通过myPKFiT测定药代动力学参数指导个体化治疗可以显著降低患者的年出血率和年关节出血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型血友病A 重组人凝血因子Ⅷ 药代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途径输注PMSC对再生障碍性贫血鼠造血调控因子水平的影响
14
作者 林传明 刘礼平 +6 位作者 谢水玲 赖文鸿 许希 胡彩东 廖长风 陈小芸 李海亮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937-941,共5页
目的:探讨不同途径输注的胎盘间充质干细胞(placental mesenchymal stem cell,PMSC)对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AA)大鼠血清IL-4、IL-17、TNF-α、IFN-γ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5-氟尿嘧啶联合白消安建立再生障碍性贫血大鼠模... 目的:探讨不同途径输注的胎盘间充质干细胞(placental mesenchymal stem cell,PMSC)对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AA)大鼠血清IL-4、IL-17、TNF-α、IFN-γ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5-氟尿嘧啶联合白消安建立再生障碍性贫血大鼠模型(AA大鼠);大鼠分为对照组、实验组、尾静脉注射PMSC组、髓腔注射PMSC组;治疗前后详细观察各组大鼠一般状态;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治疗后1、3和5周各组大鼠血清白介素-4(IL-4)、白介素-17(IL-17)、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干扰素-γ(IFN-γ)水平。结果:实验组血清TNF-α、IFN-γ和IL-17水平均明显高于同期对照组,而IL-4水平则显著降低(P<0.05);经PMSC治疗后TNF-α、IFN-γ、 IL-17水平逐渐降低,IL-4水平回升,至第5周上述指标均接近对照组(P>0.05),其中髓腔注射PMSC组TNF-α、IFN-γ、 IL-17水平较尾静脉注射PMSC组下降更为显著,而IL-4水平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结论:再障鼠血清造血负调控因子水平显著增高,促造血因子水平下降;PMSC能下调再障鼠造血负调控因子水平,而上调促造血因子水平,其中髓腔注射较尾静脉注射对造血负调控因子的抑制作用更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胎盘间充质干细胞 髓腔注射 再生障碍性贫血 造血细胞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氨蝶呤目标血药浓度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5
作者 张玉玲 刘承梅 +6 位作者 曾小青 陈小芸 刘礼平 严志民 钟雯婷 林传明 李海亮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8期3093-3096,共4页
目的根据甲氨蝶呤(MTX)的血药浓度调整MTX的剂量,探讨MTX目标血药浓度(T系ALL48μmol/L,B系ALL 34μmol/L)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3年3月-2017年1月在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诱导治疗完全缓解的... 目的根据甲氨蝶呤(MTX)的血药浓度调整MTX的剂量,探讨MTX目标血药浓度(T系ALL48μmol/L,B系ALL 34μmol/L)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3年3月-2017年1月在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诱导治疗完全缓解的ALL患儿56例,分为2组,对照组34例,经验性使用MTX;实验组22例,根据MTX血药浓度调整MTX剂量。统计分析ALL患儿MTX的血药浓度、不良反应及复发率、死亡率。结果 3、4、5 g/m^2MTX治疗的ALL患儿24 h MTX血药浓度分别是(44.80±31.35)μmol/L、(57.09±42.07)μmol/L、(74.25±63.73)μmol/L,5 g/m^2与3、4 g/m2血药浓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实验组第2、3疗程MTX血药浓度达目标血药浓度百分率高于对照组(P <0.05)。实验组肝功能损害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 <0.05)。两组ALL儿童复发率、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MTX血药浓度监测能保障疗效和安全,是个体化治疗的有效手段,应在临床推广使用。根据MTX血药浓度调整MTX剂量,提高MTX血药浓度达目标血药浓度百分率,安全性好,复发率、死亡率不高于经验性使用MTX。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氨蝶呤 血药浓度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不良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28
16
作者 袁永平 杨翔 陈懿建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706-1710,共5页
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是一种复杂的自身免疫疾病,以外周血中血小板计数<100×10^9/L为特点。ITP的发病机制复杂,尚未完全阐明,目前对ITP发病的研究主要针对于体液免疫失调以及细胞免疫失调等... 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是一种复杂的自身免疫疾病,以外周血中血小板计数<100×10^9/L为特点。ITP的发病机制复杂,尚未完全阐明,目前对ITP发病的研究主要针对于体液免疫失调以及细胞免疫失调等方面。近年来,研究该发病机制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包括非依赖FcγR介导的血小板清除途径,可以调节T、B细胞的金属蛋白酶(ADAM)10,遗传因素中的微小RNA的表达异常等。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机体免疫系统的失衡,导致ITP的发生。本文就近年来针对ITP研究的体液免疫,细胞免疫以及其他可能的新发病机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自身抗体 CD4+T细胞 AMR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小板外泌体在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中的作用 被引量:11
17
作者 陶冬连 邓珊 +2 位作者 胡越 吴修全 陈懿建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975-978,共4页
外泌体是细胞活化或凋亡过程中释放的含多种细胞特有的蛋白质、脂质和核酸的细胞外囊泡亚型,在不同的生理和病理过程中发挥细胞间通讯介质的作用。随着近年来研究的深入,血小板外泌体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本文就血小... 外泌体是细胞活化或凋亡过程中释放的含多种细胞特有的蛋白质、脂质和核酸的细胞外囊泡亚型,在不同的生理和病理过程中发挥细胞间通讯介质的作用。随着近年来研究的深入,血小板外泌体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本文就血小板源性外泌体(platelet-derived exosomes)在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中的作用,以及血小板外泌体作为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疾病诊断和治疗的生物标志物的潜在作用及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血栓形成 血小板外泌体 炎症 凝血 血管生成 内皮细胞功能障碍及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人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新型药物治疗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18
作者 袁永平 杨翔 +2 位作者 胡贝妮 朱宏基 陈懿建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677-681,共5页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是一种免疫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血小板计数降低所导致的出血性风险增高。当前已经出现的一线、二线治疗方案尚不能完全缓解或者保持持续缓解ITP。最近研究中的新型治疗药物包括:刺激血小...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是一种免疫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血小板计数降低所导致的出血性风险增高。当前已经出现的一线、二线治疗方案尚不能完全缓解或者保持持续缓解ITP。最近研究中的新型治疗药物包括:刺激血小板生成药物、Syk抑制剂、分子靶向类药物等,这些针对疾病进程的关键步骤起到作用,其中,新型的刺激血小板生成药物从作用机制以及临床研究方面具有较为良好的治疗前景,Syk抑制剂药物在治疗血液系统恶性疾病中有着独特的作用,间充质干细胞的移植更是一种新的治疗思路。这些治疗方法有希望提高ITP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文就ITP的新型治疗药物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 脾脏酪氨酸激酶 间充质干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治疗新进展 被引量:9
19
作者 胡贝妮 杨翔 +1 位作者 袁永平 陈懿建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633-637,共5页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是一种罕见的侵袭性淋巴结外非霍奇金淋巴瘤,目前基于甲氨蝶呤的大剂量化疗是新诊断的PCNSL的标准诱导治疗方案,但复发/难治性和老年PCNSL的有效治疗仍不明确,随着临床试验的进行,不断出现新的药物和联...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是一种罕见的侵袭性淋巴结外非霍奇金淋巴瘤,目前基于甲氨蝶呤的大剂量化疗是新诊断的PCNSL的标准诱导治疗方案,但复发/难治性和老年PCNSL的有效治疗仍不明确,随着临床试验的进行,不断出现新的药物和联合治疗方法,如利妥昔单抗和依鲁替尼的加入增加了难治复发患者的缓解率,而来那度胺对老年患者的维持治疗显示出良好的活性,本文将对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免疫调节药物、布鲁顿酪氨酸激酶和PI3K/AKT/mTOR通路抑制剂等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 化疗 免疫治疗 靶向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真实世界中国产伊马替尼治疗初诊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7
20
作者 叶宇凡 吕晓名 李海亮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456-461,共6页
目的:评价国产伊马替尼对初诊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慢性期(CP)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57例初诊且未接受其他任何抗CML治疗的CML-CP患者,给予口服国产伊马替尼治疗,400 mg/d,每日1次,观察评估治疗3、6、12个月的血液学、细胞遗... 目的:评价国产伊马替尼对初诊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慢性期(CP)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57例初诊且未接受其他任何抗CML治疗的CML-CP患者,给予口服国产伊马替尼治疗,400 mg/d,每日1次,观察评估治疗3、6、12个月的血液学、细胞遗传学和分子学反应及安全性。结果:治疗≥3个月和6个月均有56例患者,其中50例患者治疗≥12个月。治疗满3个月时,49例患者进行了血液学检测,47例(95.9%)获得完全血液学反应(CHR);49例患者进行了细胞遗传学检查,39例(79.6%)获得主要细胞遗传学反应(MCyR),12例(24.5%)获得完全细胞遗传学反应(CCyR);49例患者进行了BCR-ABL水平检测,其中BCR-ABL^(IS)≤10%的患者41例(83.7%),达到主要分子学反应(MMR:BCR-ABL^(IS)≤0.1%)的患者5例(10.2%)。治疗满6个月时,49例患者进行了血液学检测,49例(100%)全部获得CHR;49例患者进行了细胞遗传学检查,其中41例(83.7%)获得MCyR,31例(65.3%)获得CCyR;49例患者进行了BCR-ABL水平检测,BCR-ABL^(IS)≤1%的患者有33例(67.4%),达到MMR的患者15例(30.6%)。治疗满12个月时,45例进行了血液学检测,所有患者(100%)获得CHR;45例患者进行了细胞遗传学检查,其中41例(91.1%)获得MCyR,35例(77.8%)获得CCyR;45例进行了BCR-ABL水平检测,达到MMR的患者24例(55.3%)。Ⅲ级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及贫血发生率分别为14.0%、10.5%和8.7%。非血液学不良反应依次为水肿(64.9%)、恶心(50.9%)、呕吐(35.1%)、皮疹(24.5%)、发热(15.8%)、骨关节肌肉疼痛(38.6%)、腹泻(17.6%)、肝功能损害(3.5%)。无Ⅳ级血液学及非血液学不良反应。结论:在真实世界中,国产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初诊CML-CP患者的近期疗效肯定,安全性可靠,但仍需大宗数据进行长期追踪随访来验证其远期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产 伊马替尼 慢性髓系白血病 临床疗效 真实世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