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在胃癌病人治疗中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39
1
作者 谢荣臻 曾祥福 +2 位作者 邓伟 刘晓平 章新华 《肠外与肠内营养》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225-228,共4页
目的:运用快速康复理论,通过比较早期肠内营养(EEN)和常规肠内营养(EN)组间围手术期病人营养状况、炎症指标、免疫水平及临床指标,观察EEN对胃癌病人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前瞻性分析65例胃癌术后病人,按照不同时间EN支持分为EEN组(n=33... 目的:运用快速康复理论,通过比较早期肠内营养(EEN)和常规肠内营养(EN)组间围手术期病人营养状况、炎症指标、免疫水平及临床指标,观察EEN对胃癌病人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前瞻性分析65例胃癌术后病人,按照不同时间EN支持分为EEN组(n=33)和EN组(n=32)。比较两组病人术前1天、术后第3天和术后第7天的血清总蛋白、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白细胞总数、C反应蛋白以及T淋巴细胞亚群、免疫球蛋白(Ig G),同时观察病人早期胃肠道恢复时间、住院天数及平均住院费用等指标。结果:EEN组病人术后第7天营养指标和细胞免疫指标大多高于EN组,EEN组病人术后第3天炎症指标低于EN组,两组间有显著差异(P<0.05)。EEN组在术后短期内免疫水平和临床恢复及住院时间方面都优于EN组(P<0.05)。结论: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早期提高术后病人营养状况、免疫功能及减轻炎症反应具有显著作用,促进了胃肠功能的恢复,缩短了住院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早期肠内营养 免疫机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脐单孔+1孔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的可行性研究 被引量:10
2
作者 范琳峰 刘志坚 +3 位作者 曾翔辉 赖剑 赵书锋 曾祥福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567-570,共4页
目的:探讨经脐单孔+1孔腹腔镜(single-incision plus one-port laparoscopic surgery,SILS+1)结直肠癌根治术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0月至2019年11月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8例进行经脐SILS+1结直肠癌根治术患... 目的:探讨经脐单孔+1孔腹腔镜(single-incision plus one-port laparoscopic surgery,SILS+1)结直肠癌根治术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0月至2019年11月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8例进行经脐SILS+1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8例结直肠癌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中转开腹及增加戳卡孔数量,手术平均时间107(95~124)min,平均出血33(10~80)mL,2例患者出现术后发热,考虑术后吸收热可能,术后第3天自行退热,其余患者术后无明显外科并发症,术后1~3天胃肠道功能恢复,3~5天拔出腹腔引流管,术后住院时间约9.3(7~11)天。术后病理再次证实为结直肠腺癌,淋巴结检出平均数目为13.6(11~16)枚,均无围手术期严重并发症及死亡的发生。术后随访3~24个月,平均10个月,未发现肿瘤局部复发、腹壁戳孔切口种植转移。结论:经脐SILS+1结直肠癌根治术安全可行,创伤小,美容效果令人满意,但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脐 单孔+1孔 腹腔镜 结直肠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I-FABP、D-Dimer诊断急性肠缺血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李海坤 王敏华 +7 位作者 周小青 殷青辉 叶斌 曾祥福 刘晓平 朱贤森 胡艳 曾祥泰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B12期28-30,共3页
目的探讨联合检测血清血清肠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D-二聚体(D-Dimer)浓度变化对肠缺血早期诊断的意义。方法选取健康成年SD大鼠96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8只,两组内再随机分成6小组,每组8只。实验组结扎肠系膜上动脉,对照... 目的探讨联合检测血清血清肠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D-二聚体(D-Dimer)浓度变化对肠缺血早期诊断的意义。方法选取健康成年SD大鼠96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8只,两组内再随机分成6小组,每组8只。实验组结扎肠系膜上动脉,对照组仅行腹腔开关术。各小组大鼠分别对应在手术后0.5 h,1 h,2 h,4 h,8 h,12 h 6个时间点抽取静脉血检测I-FABP和D-二聚体浓度,对相应时间点大鼠切取病变肠管并观察肠管病理形态学改变。结果实验组在肠缺血0.5 h血清I-FABP开始升高,1 h达峰值(290.24±156.69)μg/L,之后逐渐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D-Dimer浓度在缺血2 h内升高不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肠缺血4 h之后开始升高,随缺血时间的延长而升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检测血清I-FABP、D-Dimer浓度变化对肠缺血早期诊断及对肠管血液供应状态的判断具有一定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缺血 早期诊断 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 D-二聚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降钙素原在腹腔感染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4
作者 王江(综述) 王建忠(审校)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110-1114,共5页
血清降钙素原(PCT)是提示细菌感染的一种重要指标,目前已被用于指导部分感染性疾病的诊治。在腹腔感染(IAI)患者中,PCT被证明有助于IAI的早期诊断、与IAI的严重程度存在相关性并有助于指导IAI的抗生素治疗。但在PCT对IAI早期诊断临界值... 血清降钙素原(PCT)是提示细菌感染的一种重要指标,目前已被用于指导部分感染性疾病的诊治。在腹腔感染(IAI)患者中,PCT被证明有助于IAI的早期诊断、与IAI的严重程度存在相关性并有助于指导IAI的抗生素治疗。但在PCT对IAI早期诊断临界值的确定,与C反应蛋白相比是否具有优势,能否进一步用作IAI严重程度分级以及指导IAI患者停用抗生素的截止值方面目前尚有争议。文章主要就PCT在感染性疾病诊治及IAI的早期诊断、严重程度评价、抗生素治疗中的指导作用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钙素原 腹腔感染 诊断 抗生素 严重程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