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小儿口唇部血管瘤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叶晓星 肖海 +4 位作者 陶超 彭威 温霆宇 何晓东 刘潜 《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 CAS 2016年第3期127-132,共6页
目的探讨小儿口唇部血管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对14例小儿口唇部血管瘤进行病理组织学特点和免疫表型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14例口唇部血管瘤包括3例增生期婴幼儿血管瘤,9例非增生期婴幼儿血管瘤,1例丛状血管瘤,... 目的探讨小儿口唇部血管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对14例小儿口唇部血管瘤进行病理组织学特点和免疫表型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14例口唇部血管瘤包括3例增生期婴幼儿血管瘤,9例非增生期婴幼儿血管瘤,1例丛状血管瘤,1例化脓性肉芽肿。婴幼儿血管瘤CD31(+)、CD34(+)、SMA(+)、GLUT1(+);丛状血管瘤CD31(+)、CD34(+)、SMA(+)、GLUT1(-);化脓性肉芽肿CD31(+)、CD34(+)、SMA(+)、GLUT1(-);3例增生期婴幼儿血管瘤Ki 67增殖指数为30%~50%。结论婴幼儿血管瘤、丛状血管瘤和化脓性肉芽肿均可发生在小儿口唇部,不同类型的口唇部血管瘤临床病理特点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瘤 口唇部 临床病理 鉴别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型血管瘤的几点思考 被引量:5
2
作者 刘海金 何晓东 +4 位作者 傅忠 陶超 刘金平 Jiaren Liu 刘潜 《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 CAS 2015年第6期281-283,共3页
婴幼儿型血管瘤(Infantile hemangioma,IH)是儿童期常见疾病,发病率约为4%,可见于全身各个部位,头面部占40%-60%。临床治疗中涉及多个学科,治疗方法尚不统一,文献报道主要有手术、药物(口服、局部注射,少数情况下静脉给药)、同位素... 婴幼儿型血管瘤(Infantile hemangioma,IH)是儿童期常见疾病,发病率约为4%,可见于全身各个部位,头面部占40%-60%。临床治疗中涉及多个学科,治疗方法尚不统一,文献报道主要有手术、药物(口服、局部注射,少数情况下静脉给药)、同位素、冷冻、激光、光动力、铜针通电、微波治疗、血管介入治疗,以及定期观察随访等^([1])。2008年Leaute-Labreze等([2])报道口服普萘洛尔治疗11例IH取得良好疗效,其应用已逐渐成为临床一线选择。但其治疗机制仍不清楚,且对幼年群体安全性研究缺乏,影响了其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萘洛尔 血管瘤 光动力 静脉给药 观察随访 毒副作用 作用机制 节段性血管 HEMANGIOMA 文献报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静脉畸形骨肥大综合征 被引量:5
3
作者 刘建平 刘凤恩 +3 位作者 段训洪 何晓东 Jiaren Liu 刘潜 《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 CAS 2015年第6期284-285,共2页
静脉畸形骨肥大综合征(Klippel-Trenaunay syndrome,KTS)系毛细血管瘤或海绵状血管瘤伴深静脉阻塞和畸形者,常发生于下肢,皮肤毛细血管瘤可延伸到腹壁、背部甚至胸壁,多为单侧。1900年,由Klippel和Trenaunay-([1])首次报道,并且该... 静脉畸形骨肥大综合征(Klippel-Trenaunay syndrome,KTS)系毛细血管瘤或海绵状血管瘤伴深静脉阻塞和畸形者,常发生于下肢,皮肤毛细血管瘤可延伸到腹壁、背部甚至胸壁,多为单侧。1900年,由Klippel和Trenaunay-([1])首次报道,并且该病还有其他命名,如韦三氏综合征、血管肥大钙化综合征。文献报道,KTS的发病率在2/10万-5/10万-([2-3]),以血管畸形、骨肥大、软组织增生为主要临床表现,病变累及多个器官,治疗困难,目前多采用个体化治疗方案。针对多发的血管畸形,微创手术联合介入治疗可获得较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毛细血管瘤 联合介入治疗 静脉阻塞 血管畸形 畸形者 海绵状血管瘤 文献报道 组织增生 皮肤血管瘤 发病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国内儿童脉管性疾病诊疗现状的几点思考 被引量:5
4
作者 刘潜 何晓东 +2 位作者 齐鸿燕 沈卫民 Jiaren LIU 《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 CAS 2015年第5期226-228,共3页
儿童脉管性疾病(vascular anomolis)既往统称为"血管瘤",是儿童期一大类常见疾病,总体发病率4%-5%-([1])。由于病变可发生于躯体各个部位,故涉及多个学科,再加上种类较多,基础研究相对匮乏等原因,目前临床上认识仍欠统一,诊断及... 儿童脉管性疾病(vascular anomolis)既往统称为"血管瘤",是儿童期一大类常见疾病,总体发病率4%-5%-([1])。由于病变可发生于躯体各个部位,故涉及多个学科,再加上种类较多,基础研究相对匮乏等原因,目前临床上认识仍欠统一,诊断及治疗相对欠规范,过度治疗、不当治疗现象仍较严重。1关于诊断标准1982年,Mulliken等-([2])在病理学研究基础上,提出"血管瘤"并非都属肿瘤,而是包括肿瘤及畸形两大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管性疾病 血管瘤 总体发病率 诊疗现状 基础研究 病理学研究 交界性血管肿瘤 肿瘤学 诊断标准 同位素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慎用的方法:婴幼儿型血管瘤的同位素敷贴治疗 被引量:2
5
作者 黄海金 何晓东 +3 位作者 刘海金 徐仙赟 Jiaren LIU 刘潜 《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 CAS 2015年第6期286-288,共3页
同位素敷贴是一种低辐射强度-([1])的局部短距离放射治疗方法。目前,-(32)P、-(90)Sr/-(90)Y同位素敷贴较多地用于治疗婴幼儿型血管瘤-([2-3])。其贴敷于病灶局部,治疗30-90 min/d,8-9 d为一个疗程,总剂量1-3Gy/疗程,需要1-3... 同位素敷贴是一种低辐射强度-([1])的局部短距离放射治疗方法。目前,-(32)P、-(90)Sr/-(90)Y同位素敷贴较多地用于治疗婴幼儿型血管瘤-([2-3])。其贴敷于病灶局部,治疗30-90 min/d,8-9 d为一个疗程,总剂量1-3Gy/疗程,需要1-3个疗程。-(32)P、-(90)Sr/-(90)Y同位素敷贴治疗放射强度小局部反应和毒副作用轻微-([4-6])。但其对婴幼儿系统性损伤及远期损伤效应的研究不多,治疗安全性尚有争议,需进一步探讨。1低强度辐射与致癌风险的关系根据低剂量辐射致癌风险理论,低强度放射性仍存一定的风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敷贴治疗 血管瘤 放射强度 损伤效应 治疗安全性 放射治疗方法 辐射强度 毒副作用 总剂量 电离辐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口服普萘洛尔对婴幼儿血管瘤患儿血糖影响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陶超 刘海金 +6 位作者 彭威 黄海金 许露 阎金龙 黄皓瀚 刘潜 何晓东 《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 CAS 2016年第3期138-141,共4页
目的探讨口服普萘洛尔治疗血管瘤患儿血糖的变化情况。方法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69例婴幼儿血管瘤患儿,口服普萘洛尔治疗,将普萘洛尔均分为3份在三餐餐后短时间内服用,服药1h后监测血糖,梯度加量,连续监测3d,直至2mg/(kg·d)... 目的探讨口服普萘洛尔治疗血管瘤患儿血糖的变化情况。方法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69例婴幼儿血管瘤患儿,口服普萘洛尔治疗,将普萘洛尔均分为3份在三餐餐后短时间内服用,服药1h后监测血糖,梯度加量,连续监测3d,直至2mg/(kg·d)的维持剂量。结果服药前,所有患儿血糖在正常范围。服用不同剂量的普萘洛尔对血糖无明显影响。1例患儿服药第2d血糖下降至3.8 mmol/L,低血糖发生率为1.4%。结论通过连续性监测,口服普萘洛尔治疗的血管瘤患儿血糖未发现有显著性差异的变化,初步提示我们的临床用法相对安全,但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婴幼儿血管瘤 普萘洛尔 血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萘洛尔和美托洛尔体外调控小鼠血管瘤细胞增殖及凋亡作用的初步比较 被引量:1
7
作者 彭威 宁慧婷 +6 位作者 徐仙赟 许露 温俊程 温霆宇 马靓雯 何晓东 刘潜 《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 CAS 2016年第2期77-80,86,共5页
目的通过比较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普萘洛尔和选择性β_1受体阻滞剂美托洛尔对小鼠血管瘤(EOMA细胞)细胞体外增殖及凋亡的调控作用,初步探讨普萘洛尔对小鼠血管瘤的治疗作用及可能机制,为临床应用β受体阻滞剂治疗婴幼儿血管瘤提供参考... 目的通过比较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普萘洛尔和选择性β_1受体阻滞剂美托洛尔对小鼠血管瘤(EOMA细胞)细胞体外增殖及凋亡的调控作用,初步探讨普萘洛尔对小鼠血管瘤的治疗作用及可能机制,为临床应用β受体阻滞剂治疗婴幼儿血管瘤提供参考。方法体外培养EOMA细胞,取对数生长期EOMA细胞,随机分为药物组和对照组,用不同浓度普萘洛尔和关托洛尔作用:EOMA细胞,分别干预24h。通过连续光谱多功能酶标仪在570nm和630nm波长处测定以上质量浓度下光吸收值。应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法(MTT)检测细胞存活率、吖啶橙染色检测细胞凋亡情况,观察普萘洛尔和美托洛尔对EOMA细胞体外增殖和凋亡的影响。结果随着两种药物浓度逐渐升高,细胞存活率逐渐下降;两种药物在相同浓度时对EOMA细胞存活率的影响差异具有显著性,普萘洛尔组细胞存活率低于关托洛尔组。两种药物作用24h后,EOMA细胞凋亡数量与药物浓度呈正比;在药物浓度≥50μmol/L时,普萘洛尔组EOMA细胞凋亡数量高于美托洛尔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美托洛尔作用24h后,不同浓度组对EOMA细胞体外增殖的抑制作用明显低于相同浓度普萘洛尔,无明显诱导细胞凋亡作用(P>0.05)。结论与非选择性β肾上腺素受体阻滞剂普萘洛尔相比,选择性β_1肾上腺素受体阻滞药物关托洛尔并不能有效抑制小鼠血管瘤内皮细胞(EOMA细胞)体外增殖及诱导其凋亡。β肾上腺素受体阻滞剂类药物治疗血管瘤的具体机制尚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鼠血管瘤 普萘洛尔 美托洛尔 增殖 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β受体阻滞剂局部外用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的meta分析 被引量:16
8
作者 许露 刘海金 +6 位作者 陶超 彭威 黄海金 阎金龙 徐仙贇 何晓东 刘潜 《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 CAS 2016年第2期60-65,共6页
目的探讨β受体阻滞剂局部外用对婴幼儿血管瘤的疗效及安全性的研究现状,为临床提供循证医学依据及参考。方法在中英文数据库中检索截至2014年6月的所有关于β受体阻滞剂局部外用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利用上述检索... 目的探讨β受体阻滞剂局部外用对婴幼儿血管瘤的疗效及安全性的研究现状,为临床提供循证医学依据及参考。方法在中英文数据库中检索截至2014年6月的所有关于β受体阻滞剂局部外用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利用上述检索策略共检出76篇相关文献,最终纳入文献8篇。(1)β受体阻滞剂局部外用治疗组效果高于安慰剂生臣/观察组,差异有显著性(P<0.00001)。(2)β受体阻滞剂局部外用组疗效和口服普萘洛尔组疗效差异无显著性(P=0.41)。(3)β受体阻滞剂局部外用组全身不良反应少于口服普萘洛尔组,差异有显著性(P=0.002)。结论β受体阻滞剂局部外用疗效和口服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血管瘤无显著差异,全身不艮反应相对更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婴幼儿血管瘤 Β受体阻滞剂 噻吗洛尔 普萘洛尔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