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葛根素对家兔胸主动脉条收缩的影响 被引量:14
1
作者 曾靖 李良东 +2 位作者 赖飞 黄志华 叶和杨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66-568,共3页
目的:研究葛根素(Puerarin, Pur)对家兔胸主动脉条的作用及其与Ca2+的关系。方法:采用常规动脉条收缩的实验方法。结果:Pur可使NE、KCl(PD2 值为3. 32±0. 21)、和CaCl2 (PD2 值为3. 96±0. 35)引起的家兔胸主动脉条量一效收缩... 目的:研究葛根素(Puerarin, Pur)对家兔胸主动脉条的作用及其与Ca2+的关系。方法:采用常规动脉条收缩的实验方法。结果:Pur可使NE、KCl(PD2 值为3. 32±0. 21)、和CaCl2 (PD2 值为3. 96±0. 35)引起的家兔胸主动脉条量一效收缩曲线右移,最大效应降低。与维拉帕米(Ver)相似都是通过钙拮抗来实现的。而Pur与Ver拮抗Ca2+的方式基本相似。可选择性地阻断电压依赖性(VDC)Ca2+通道,而对受体控制性(ROC)Ca2+通道无影响。结论:Pur具有选择性阻断电压依赖性Ca2+通道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葛根素 主动脉条 钙通道阻滞剂 VD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其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之比、同型半胱氨酸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 被引量:21
2
作者 程小兵 罗娟娟 +6 位作者 陈燕 韩卫星 单其俊 杨玉雯 潘文博 钟万生 陈东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9期2684-2689,共6页
目的评价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sdLDL-C)及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之比(sdLDL-C/LDL-C)和同型半胱氨酸(Hcy)三者与颈动脉硬化的关系。方法随机选取我科在2017年10月至2019年10月的住院患者200例,根据颈动脉超声结果分为颈动脉内膜(IMT... 目的评价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sdLDL-C)及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之比(sdLDL-C/LDL-C)和同型半胱氨酸(Hcy)三者与颈动脉硬化的关系。方法随机选取我科在2017年10月至2019年10月的住院患者200例,根据颈动脉超声结果分为颈动脉内膜(IMT)异常组122例和对照组78例,其中颈动脉内膜异常组又分为颈动脉增厚组30例及颈动脉斑块组92例,Spearman直线相关分析颈动脉斑块与sdLDL-C的相关性,logistic回归模型评估颈动脉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颈动脉异常组sdLDL-C、sdLDL-C/LDL-C和Hcy明显高于对照组。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年龄、糖尿病、同型半胱氨酸、sdLDL-C/LDL-C、sdLDL-C是颈动脉增厚和颈动脉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95%CI:1.021~1.213,P<0.001)、糖尿病(95%CI:1.009~1.0394,P<0.001)、sdLDL-C/LDL-C(95%CI:1.012~1.449,P<0.001)、sdLDL-C(95%CI:0.876~0.934,P<0.001)、Hcy(95%CI:0.439~0.81,P<0.001)。结论sdLDL-C/LDL-C、sdLDL-C、Hcy具有颈动脉斑块的诊断价值,且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斑块 颈动脉增厚 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同型半胱氨酸 颈动脉粥样硬化 sdLDL-C/LDL-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臭牡丹通过促炎细胞因子和NF-κB缓解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 被引量:5
3
作者 江茜 王英 黄诚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336-342,共7页
目的:探讨中药臭牡丹(clerodendrum bungei steud,CBS)对坐骨神经分支选择性损伤(spared nerve injury,SNI)所致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的镇痛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雄性成年SD大鼠32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Ctrl)、假手术组(Sham)、模型组(S... 目的:探讨中药臭牡丹(clerodendrum bungei steud,CBS)对坐骨神经分支选择性损伤(spared nerve injury,SNI)所致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的镇痛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雄性成年SD大鼠32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Ctrl)、假手术组(Sham)、模型组(SNI)和给药组(30 g/kg CBS组)。CBS组于SNI术后第7天给予30 g/kg CBS,0.5 ml/100 g灌胃,持续28天;其它3组给予同等体积生理盐水灌胃。于术前1天、术后7、14、21、28、35天测定机械缩足反射阈值(Paw withdrawal threshold,PWT)。灌胃28天后,应用qPCR及Western blot检测臭牡丹对NF-κB、TNF-α、IL-6和IL-1β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影响。结果:与SNI组相比,CBS干预后的第14、21和28天,机械缩足反射阈值显著上升(P<0.05);给予30 g/kg CBS灌胃后可使SNI大鼠脊髓和背根神经节NF-κB、TNF-α、IL-6和IL-1β的mRNA和蛋白含量的表达显著下调(P<0.05,P<0.01)。结论:CBS对SNI模型所致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机械痛敏具有缓解作用,其镇痛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促炎细胞因子与NF-κB信号通路来发挥其作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病理性疼痛 臭牡丹 NF-ΚB 促炎细胞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次联合注射可乐定与氯胺酮对单发性佐剂性关节炎的治疗作用 被引量:2
4
作者 王韵 黄诚 +1 位作者 曹羽 韩济生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1999年第2期91-96,共6页
目的:观察多次联合注射氯胺酮(ketamine)及可乐定(clonidine)对关节炎的治疗作用。方法:用半剂量法设计实验,观察皮下联合注射氯胺酮(剂量固定)及可乐定(剂量变动)对单发性佐剂性关节炎的治疗作用。给药方... 目的:观察多次联合注射氯胺酮(ketamine)及可乐定(clonidine)对关节炎的治疗作用。方法:用半剂量法设计实验,观察皮下联合注射氯胺酮(剂量固定)及可乐定(剂量变动)对单发性佐剂性关节炎的治疗作用。给药方式为每天皮下注射一次,每周5次,共治疗4周。疼痛评分采用背屈踝关节测痛试验,一周评分一次。动物的一般状况以体重增长速率为指标,炎症程度用踝周长表示。结果:(1)皮下联合注射氯胺酮(5mg/kg)及可乐定(20μg/kg或者40μg/kg)产生的镇痛效应显著大于单独注射氯胺酮(10mg/kg)或可乐定(40μg/kg或80μg/kg)。(2)联合注射组动物的关节肿胀程度与单独注射可乐定或氯胺酮组无显著差异。(3)长期应用有协同镇痛作用的剂量组合对动物体重增长无明显影响。结论:氯胺酮与一定剂量的可乐定联合应用时具有显著的协同镇痛作用,但无协同消炎作用。有协同镇痛效应的剂量组合长期应用时对动物未产生明显的毒副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胺酮 可乐定 炎症痛 镇痛 佐剂性关节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列腺素对胃粘膜的保护作用及抗溃疡作用 被引量:5
5
作者 孙庆伟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2期121-124,共4页
胃粘膜能不断合成和释放前列腺素(PG),这类物质对胃粘膜有强力的纫胞保护作用和抗溃疡作用。一、外源性前列腺素对胃粘膜的保护作用早在1967年,Robert就首先观察到PG可阻止大鼠Shay(幽门结扎)溃疡。此后。
关键词 前列腺素 胃粘膜 保护作用 抗溃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麻风病人血液超氧化物歧化酶的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黄林邦 张志渊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83-85,共3页
用亚硝酸法测定各型麻风病人(n=73)及健康人(n=15)血浆中SOD总量、Mn-SOD和Cu、Zn-SOD含量;发现各型麻风病人血浆中SOD总量和Mn-SOD含量均比正常人高(P<0.01),而Cu、Zn-SOD含... 用亚硝酸法测定各型麻风病人(n=73)及健康人(n=15)血浆中SOD总量、Mn-SOD和Cu、Zn-SOD含量;发现各型麻风病人血浆中SOD总量和Mn-SOD含量均比正常人高(P<0.01),而Cu、Zn-SOD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5)。提示麻风病人血浆中SOD总量升高,受Mn-SOD的影响,后者存在于细菌体内,从而证明麻风病人体内的SOD主要来源于麻风分枝杆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风 分枝杆菌 超氧物歧化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 Hz电针对SNI诱导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背根神经节IRF8的作用 被引量:5
7
作者 王英 江茜 黄诚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409-415,共7页
目的:探讨2 Hz电针(electroacupuncture,EA)是否通过抑制坐骨神经分支选择性损伤(spared nerve injury,SNI)所致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的干扰素调节因子8(transcription factors interferon regulator... 目的:探讨2 Hz电针(electroacupuncture,EA)是否通过抑制坐骨神经分支选择性损伤(spared nerve injury,SNI)所致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的干扰素调节因子8(transcription factors interferon regulatory factor 8,IRF8)的mRNA和蛋白表达,从而缓解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痛敏行为。方法:雄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Sham)、模型组(SNI)和电针组(SNI+EA)。SNI+EA组于SNI术后第1天给予双侧的足三里和三阴交穴位进行电针治疗,隔日电针,持续21天;于术前1天、术后第3、5、7、10、14、21天分别测定机械缩足反射阈值(paw withdrawal threshold,PWT)。在电针的第3、7、14、21天,分别取大鼠L4-6的DRG,应用RT-PCR及Western blot检测IRF8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IRF8的蛋白表达分布情况。结果:与SNI组相比,在电针干预后的第3、7、10、14和21天,机械缩足反射阈值显著上升(P<0.05);与SNI组相比,给予电针治疗后,SNI大鼠DRG的IRF8 mRNA和蛋白表达以及CD11b的mRNA的表达均显著下调(P<0.05,P<0.01,P<0.001);与SNI组相比,在电针干预后的第7天,免疫荧光结果显示大鼠DRG的IRF8和CD11b表达明显减少,IRF8与CD11b共定位减少。结论:2 Hz电针对SNI所致的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的机械痛敏具有缓解作用,可能镇痛机制是通过下调DRG的IRF8表达抑制DRG小胶质细胞的活化,进而抑制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干扰素调节因子 -8 神经病理性疼痛 背根神经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R-204-3p靶向EphB2调控非小细胞肺癌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1
8
作者 谢传华 陈海龙 +5 位作者 黄萍 郭守俊 邱伊连 王硕 潘宜云 胡志苹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716-725,共10页
【目的】探究miR-204-3p靶向EphB2基因对非小细胞肺癌增殖、凋亡、侵袭的调控机制。【方法】培养将非小细胞肺癌A549细胞系分为5组NC mimic组(miR-204-3p过表达阴性对照组)、miR-204-3p mimic组(miR-204-3p过表达组)、oe-NC组(EphB2过... 【目的】探究miR-204-3p靶向EphB2基因对非小细胞肺癌增殖、凋亡、侵袭的调控机制。【方法】培养将非小细胞肺癌A549细胞系分为5组NC mimic组(miR-204-3p过表达阴性对照组)、miR-204-3p mimic组(miR-204-3p过表达组)、oe-NC组(EphB2过表达阴性对照组)、oe-EphB2组(EphB2过表达组)、miR-204-3p mimic+oe-EphB2组(miR-204-3p与EphB2均过表达组)。MTT、流式细胞术、Transwell、划痕实验分别检测细胞增殖、周期、凋亡、侵袭、迁移情况。双荧光素酶报告分析miR-204-3p与EphB2靶向关系。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miR-204-3p、EphB2 mRNA和蛋白表达情况。【结果】在A549细胞系中,miR-204-3p与EphB23′UTR区存在结合位点,miR-204-3p高表达明显抑制EphB2 mRNA和蛋白的表达(P<0.01);与阴性对照组相比,miR-204-3p mimic组A549细胞增殖能力明显下降(P<0.05),凋亡率明显增加(P<0.05),细胞迁移及侵袭能力明显下降(P<0.05),共转染EphB2后逆转上述变化;此外,在非小细胞肺癌中,miR-204-3p与EphB2表达呈负相关(r=0.636,P<0.001),且EphB2高表达较低表达的总生存期短(logrankχ2=3.899,P=0.049)。【结论】miR-204-3p可通过靶向下调EphB2来抑制非小细胞肺癌的增殖、侵袭、迁移,诱导细胞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R-204-3p EPHB2 非小细胞肺癌 增殖 凋亡 侵袭 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