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培养技术型人才的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
1
作者 于文清 李珊珊 刘文志 《江西农业》 2025年第3期88-90,共3页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掌握先进科技的技术人才则是推动社会持续进步和行业发展创新的核心力量。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作为园林学科的专业课程,旨在培养能准确识别、有效监测和科学防治园林植物病虫害的专业技术人才。围绕这个培养目标...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掌握先进科技的技术人才则是推动社会持续进步和行业发展创新的核心力量。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作为园林学科的专业课程,旨在培养能准确识别、有效监测和科学防治园林植物病虫害的专业技术人才。围绕这个培养目标,需要不断优化完善课程内容,改革创新课程教学方法与模式。文章概述了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的课程性质、主要内容和教学任务等,剖析了现阶段该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以培养技术型人才为导向探索课程教学的改革措施。文章旨在提升课程教学效果,培养更多理论与实践能力兼备的高素质园林实用型技术人才,推动整个行业的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 技术型人才 课程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项目式教学法在园林植物栽培养护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探讨
2
作者 于文清 何江琴 +1 位作者 冯佳莉 刘文志 《江西农业》 2024年第14期140-142,共3页
项目式教学法在园林植物栽培养护课程中的应用,顺应了现代教育理念的转变以及行业对综合实践能力需求的提升。在全球教育改革浪潮中,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培养的教学模式日益受到推崇。园林植物栽培养护作为一门实践性... 项目式教学法在园林植物栽培养护课程中的应用,顺应了现代教育理念的转变以及行业对综合实践能力需求的提升。在全球教育改革浪潮中,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培养的教学模式日益受到推崇。园林植物栽培养护作为一门实践性强、与生态环境紧密相关的专业课程,其教学目标不仅在于传授植物栽培养护的理论知识,更在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问题解决能力、团队协作精神以及对园林美学的理解与应用。基于此,文章将围绕项目式教学法在园林植物栽培养护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意义,对具体的应用策略进行分析与探讨,以期能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与实践提供有意义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项目式教学法 园林植物栽培养护 课程教学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香果树种子萌发的光照需求及其转录组响应分析
3
作者 程薪宇 郭梦桥 +3 位作者 官海云 茹剑 白琰 郭连金 《植物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46-557,共12页
为探究中国特有濒危植物香果树(Emmenopterys henryi)种子萌发所需光照时间及不同光照时间下种子形态性状与萌发率间相关性,以香果树种子为研究材料,比较0、1、2(8 h/1st day+4 h/2nd day)、2、4、6、8 d光照处理下种子萌发率差异,观察... 为探究中国特有濒危植物香果树(Emmenopterys henryi)种子萌发所需光照时间及不同光照时间下种子形态性状与萌发率间相关性,以香果树种子为研究材料,比较0、1、2(8 h/1st day+4 h/2nd day)、2、4、6、8 d光照处理下种子萌发率差异,观察并分析种子形态与萌发时间相关性。同时,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经避光(2 d)与基础光照(种子萌发率≥50%所需的最短光照时间,2 d)处理的香果树种子进行转录组测序与分析。结果显示:光照处理条件下,供试种子萌发率随光照时间延长而提高,8 d光照处理种子培养至10 d萌发率为98.89%;种子形态特征与萌发时间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种仁长、种仁长宽比与萌发时间呈显著负相关(P<0.05)。避光(2 d)与基础光照(2 d)处理的种子转录组响应及其生物信息学解析共发现4657个显著差异表达基因(DEGs),上调表达的基因为2950个,下调表达的基因为1707个。鉴定出的185个转录因子中,光照处理组HSF家族成员全部表达下调,蛋白质代谢相关GO term被显著富集。DEGs在二萜生物合成(ko00904)、半胱氨酸与甲硫氨酸代谢(ko00270)和植物-病原菌互作(ko04626)等与胚发育、种苗抗逆性相关的KEGG通路上显著富集(P-adjust<0.05)。综上,香果树种子中种仁较大者萌发更早,光照2 d可满足香果树种子萌发的基本需求。该研究为揭示香果树野外种群结构异常的形成机制及推动野外种群复壮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果树 种子 光照 萌发 转录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粘类芽胞杆菌新菌株X-11及其对番茄和水稻的促生效应 被引量:2
4
作者 刘文志 贺丹 +4 位作者 李鹏 傅应林 张译心 温华杰 于文清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49-259,共11页
【目的】从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根际筛选到了一株细菌菌株(编号X-11),为该菌株在植物促生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结合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16S rDNA序列及基因组测序对其进行了鉴定,并测定其对番茄(Solanum lycopersicum)... 【目的】从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根际筛选到了一株细菌菌株(编号X-11),为该菌株在植物促生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结合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16S rDNA序列及基因组测序对其进行了鉴定,并测定其对番茄(Solanum lycopersicum)和水稻(Oryza sativa)的促生效应。【结果】该菌株菌落圆形、半透明、凸起、黏稠;菌体杆状,形成芽胞,革兰氏阴性;具有固氮,还原硝酸盐,产吲哚、分泌铁载体及分解有机磷的功能。基于16S rDNA序列比对将X-11菌株归类为多粘类芽胞杆菌种群,基于非冗余蛋白数据库的基因比对表明其与最近缘菌株基因相似率55.7%,证明其为一个新菌株。X-11菌液浸种显著增加了番茄发芽率和胚根伸长度,灌根(R)及灌根结合叶面喷施(R+L)显著提高了番茄叶片中过氧化物酶(POD)活性,R+L处理使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提高了34.58%。水稻1叶1心期施用X-11菌液,根长增加了6.8%;立针期或1叶1心期施用X-11菌液,使秧苗SOD活性分别提高了90.4%和51.8%。【结论】X-11被鉴定为多粘类芽胞杆菌新菌株,是多种功能的植物根际促生菌,在植物促生方面具有开发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粘类芽胞杆菌 植物根际促生菌 番茄 水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理论结合实践的土壤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5
作者 刘文志 汪丽鑫 于文清 《江西农业》 2024年第15期140-142,共3页
土壤学属于农业资源与环境科学等多个学科领域中的重要课程,承载着培养学生构建完备土壤知识体系、解决土壤相关问题的能力以及提升土壤资源保护意识的职责。但现阶段,在土壤学的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例如过度偏重于理论教学、教学... 土壤学属于农业资源与环境科学等多个学科领域中的重要课程,承载着培养学生构建完备土壤知识体系、解决土壤相关问题的能力以及提升土壤资源保护意识的职责。但现阶段,在土壤学的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例如过度偏重于理论教学、教学方法单调枯燥以及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培养的忽视等,不符合当前的高等教育改革方向和新型农业科学的进步趋势。基于此,探究理论结合实践的土壤学课程教学改革措施,意义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论 实践 土壤学 教学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叶青地上部分显微结构多样性与总黄酮含量相关性 被引量:1
6
作者 程薪宇 郭梦桥 +4 位作者 王靖茹 徐璐珂 张彩霞 曾荧 洪森荣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754-1766,共13页
为揭示不同种源地三叶青(Tetrastigma hemsleyanum Diels&Gilg)茎、叶显微结构多样性,及其与地上部分总黄酮含量的相关性,以49个三叶青种质资源(简称“资源”)为研究对象,对各资源茎、叶的16个比例性状进行比较,采用相关性分析对茎... 为揭示不同种源地三叶青(Tetrastigma hemsleyanum Diels&Gilg)茎、叶显微结构多样性,及其与地上部分总黄酮含量的相关性,以49个三叶青种质资源(简称“资源”)为研究对象,对各资源茎、叶的16个比例性状进行比较,采用相关性分析对茎叶比例性状及其与种源地位置和地上部分总黄酮含量关系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茎维系数(NSB/LSL)、茎韧纤比(SPF/LSL)、茎维宽比(SXW/LSS)和茎木比(TSL/LSS)等,以及叶部的柄翅高比(PWL/PH)、柄翅宽比(DPW/PW)、柄皮层比(PCT/PH)和气孔密度(SD)等性状资源间变异系数较大,可作为资源间鉴别的解剖学依据。各资源比例性状与种源地地理位置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随着种源地的南移,茎维管组织越来越发达,叶柄两翅逐渐变得不明显,皮层发达;随着种源地由东向西推移,叶气孔密度逐渐降低,叶柄两翅逐渐靠近,髓部变得发达。组织化学定位及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三叶青地上部分黄酮类化合物主要分布于茎部薄壁组织中,地上部分总黄酮含量与茎长宽比(LSL/LSS)、茎皮层比(SCT/LSL)、茎韧纤比(SPF/LSL)和茎木比(TSL/LSS)存在极显著相关性,这些茎性状可作为高黄酮三叶青品种的形态学筛选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叶青 显微结构 总黄酮含量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香果树幼苗低温胁迫下的生理响应与适应机制
7
作者 程薪宇 程霖锐 +3 位作者 陈寒瑶 江恩文 郭梦桥 郭连金 《西北林学院学报》 2025年第5期107-121,共15页
探明香果树幼苗在低温胁迫下的生理响应规律,为该物种野外种群复壮提供理论基础。以香果树一苗龄幼苗(Y1)与二苗龄幼苗(Y2)为研究对象,进行1、4、7、10、15、25℃处理,测定根与叶片的丙二醛(MDA)含量、渗透调节物含量及抗氧化酶活性,观... 探明香果树幼苗在低温胁迫下的生理响应规律,为该物种野外种群复壮提供理论基础。以香果树一苗龄幼苗(Y1)与二苗龄幼苗(Y2)为研究对象,进行1、4、7、10、15、25℃处理,测定根与叶片的丙二醛(MDA)含量、渗透调节物含量及抗氧化酶活性,观察根与叶片的显微结构特性,并对低温胁迫下叶片的细胞膜透性和快速叶绿素荧光诱导动力学特性进行比较。Y1与Y2半致死温度(LT_(50))分别为6.73℃和1.36℃。Y1和Y2根与叶片的渗透调节物含量及抗氧化酶活性存在显著差异。大幅降温下,一苗龄幼苗叶片(Y1L)与二苗龄幼苗叶片(Y2L)J点相对可变荧光强度(V_(J))大幅提升,并出现K-带与L-带。随温度下降,Y2L JIP-test参数变化趋势较Y1L平缓。Y1L与Y2L的第二代综合生物反应指数(IBRv2)与光系统Ⅱ最大光化学效率(φ_(Po))呈极显著负相关。20℃左右下,香果树幼苗对光能的吸收利用效率最高。Y2与Y1相比,Y2根部皮层占比低,次生结构相对发达,叶片栅海比高。香果树幼苗耐低温能力相对较弱,但不同苗龄幼苗应对低温胁迫的生理响应与适应机制存在差异,二苗龄幼苗低温适应性高于一苗龄幼苗,低温对根的影响小于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果树 幼苗 低温胁迫 生理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