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贝叶斯概率统计预测模型在三峡工程水库地震重点监视区地震预测中的应用与检验
1
作者 凌江筑 廖欣 +4 位作者 姚运生 石云 钱建秀 胡陈悦 秦维秉 《地震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01-910,共10页
水库地震是由人类工程活动引发的地震活动,具有群发性、高频次和大烈度的特点,对其进行预测研究有助于评估水库地震灾害风险。将三峡工程水库地震重点监视区划分为若干个1 km×1 km的预测单元,运用贝叶斯概率统计预测模型,依据库水... 水库地震是由人类工程活动引发的地震活动,具有群发性、高频次和大烈度的特点,对其进行预测研究有助于评估水库地震灾害风险。将三峡工程水库地震重点监视区划分为若干个1 km×1 km的预测单元,运用贝叶斯概率统计预测模型,依据库水深度、岩体类型、区域构造应力状态、断层活动性、岩溶发育程度、库水透水深度、与库水沟通关系、地震活动背景8个诱震因素,预测诱发震级的概率。结果表明:在重点监视区,以碳酸盐岩为主的库岸附近区域,诱发地震概率较高;仙女山断裂北端、高桥断裂近库岸段及牛口断裂近库岸段,存在诱发中强震(6.0>M3≥4.5)的可能;而三峡坝址区和远离库岸区域,不发震或诱发微震的概率较高。使用三峡水库175 m蓄水以来的实际地震情况对预测模型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实际地震的发生地点及震级与预测结果存在明显的一致性,采用精细划分方式的贝叶斯概率统计预测方法在水库诱发地震危险性评定方面具有很好的效果。研究的概率预测结果对于确定地震风险区域、制定地震预警和防范策略,以及保障水库工程的安全运行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库地震 贝叶斯统计预测法 三峡工程水库重点监视区 诱震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格化城市内涝风险积水深度CID计算模型 被引量:3
2
作者 薛丰昌 杨盟 +1 位作者 陈剑飞 信佳岑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4383-4390,共8页
针对传统城市内涝风险评估方法存在较强主观性问题,将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与云化信息扩散(Cloud-based Information Diffusion,CID)模型相结合,提出了一种网格化城市内涝风险积水深度CID计算模型。将郑州市中原区、二七区、金水区和管城回... 针对传统城市内涝风险评估方法存在较强主观性问题,将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与云化信息扩散(Cloud-based Information Diffusion,CID)模型相结合,提出了一种网格化城市内涝风险积水深度CID计算模型。将郑州市中原区、二七区、金水区和管城回族区交界处街区作为研究区,对研究区2013—2021年气象站点逐小时降雨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提取24 h累计连续降雨量超40 mm的27场典型降雨过程作为降水过程样本,利用基于暴雨管理模型二次开发的城市雨洪模型构建研究区城市内涝模拟模型,对模拟模型进行参数率定、模型精确性验证后,通过选定的27场降水过程数据模拟形成研究区27幅百米网格内涝分布图,形成网格化最大雨强-最大积水深度二维数据集;在二维正态信息扩散模型中引入云化信息模型的期望E_(x)、熵E_(n)和超熵H_(e)指标,形成二维云化信息扩散模型;建立信息扩散模型知识表达系统,并用于表达信息扩散模型的信息量分配关系,实现网格单元风险积水深度的预测计算。研究区进行格网剖分后,共形成了5760个网格,以100 mm/h雨强为降水场景示例,计算研究区所有网格单元在示例降水条件下的风险积水深度预测值,形成区域内涝预报图。研究结果显示,该方法能够显著降低灾害样本信息中的模糊性和随机性,有效实现网格化内涝风险积水深度预测,有助于提高内涝防灾减灾技术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安全 洪灾风险 积水深度 信息扩散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变权理论的河北省洪涝灾害风险评估研究
3
作者 唐彦东 牛紫霄 +2 位作者 于汐 林裕梅 李如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8-147,共10页
灾害风险评估是减轻灾害损失的重要手段。遵循风险系统理论,结合河北省灾害特征、经济发展等因素,选取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敏感性、承灾体易损性和防灾减灾能力四个维度指标,采用熵权法确定指标常权权重,构建河北省洪涝灾害风险评... 灾害风险评估是减轻灾害损失的重要手段。遵循风险系统理论,结合河北省灾害特征、经济发展等因素,选取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敏感性、承灾体易损性和防灾减灾能力四个维度指标,采用熵权法确定指标常权权重,构建河北省洪涝灾害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利用气象水文、地形地貌及社会经济等数据,构建符合洪涝灾害风险评估特征的状态变权向量,建立河北省洪涝灾害风险变权评估模型,对河北省县域单元进行精细化风险评估。结果表明,河北省洪涝灾害风险主要呈东部沿海县域高、南部平原县域中等、北部山区县域低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险评估 洪涝灾害 变权 熵值法 县域单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汶川8.0级地震震后InSAR形变及机制研究
4
作者 曹梦圆 季灵运 +5 位作者 廖欣 刘艳慧 刘传金 石云 朱良玉 熊国华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633-639,共7页
收集2014-10—2019-04覆盖龙门山断裂带的243景降轨Sentinel-1 SAR数据,获取汶川地震震后形变场,并基于同震破裂模型和区域介质分层模型开展震后黏弹性松弛模拟与震后余滑反演,估算黏弹性松弛和震后余滑对震后形变的相对贡献率,探讨汶... 收集2014-10—2019-04覆盖龙门山断裂带的243景降轨Sentinel-1 SAR数据,获取汶川地震震后形变场,并基于同震破裂模型和区域介质分层模型开展震后黏弹性松弛模拟与震后余滑反演,估算黏弹性松弛和震后余滑对震后形变的相对贡献率,探讨汶川地震震后形变机理。结果表明:1)龙门山断裂带两侧震后形变明显不同,断裂带西北盘表现为LOS向隆升,最大累积形变量约为41.1 mm,位于映秀附近;2)黏弹性松弛模拟值无法解释近场InSAR观测的实际震后形变,但在中远场区域黏弹性松弛引起的形变与InSAR观测结果一致;3)震后断层余滑主要集中在震中邻近区域,且位于同震中未发生明显滑动或滑动较小的区域。本文认为,汶川地震震后形变机制主要包含震后余滑和震后黏弹性松弛,且近场形变以震后余滑为主,中远场形变基本由地壳黏弹性松弛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震后形变机制 黏弹性松弛 断层余滑 InSAR形变观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S-InSAR技术的北京平原区地面沉降与影响因素
5
作者 葛畅 石云 +2 位作者 龚文瑜 廖欣 张国宏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8期7502-7510,共9页
采取系列防治措施后北京平原区的地面沉降发展趋势如何变化尚待深入分析。基于2017—2022年Sentinel-1A影像数据,采用PS-InSAR技术评估北京平原区地面沉降现状,利用地理探测器分析影响地面沉降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交互作用。结果表明:北... 采取系列防治措施后北京平原区的地面沉降发展趋势如何变化尚待深入分析。基于2017—2022年Sentinel-1A影像数据,采用PS-InSAR技术评估北京平原区地面沉降现状,利用地理探测器分析影响地面沉降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交互作用。结果表明:北京平原区地面沉降分布不均匀,最大沉降速率达到90 mm/a,非漏斗区的沉降速率自2020—2021年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减缓趋势,漏斗区的沉降速率的减缓趋势则较不明显。地面沉降的主要影响因素首先是地下水,其次是可压缩层厚度。所有影响因素交互作用后均表现为因子增强关系,其中地下水与地铁交互作用对地面沉降的影响最为显著,反映出地下水开采和城市建设共同驱动北京平原区的地面沉降。研究结果可为北京平原区地面沉降的全面评估、准确预测与综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平原区 地面沉降 影响因素 PS-INSAR 地理探测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RD-MRIO模型的台风灾害间接损失评估研究
6
作者 李如 唐彦东 +2 位作者 于汐 蒋新宇 江斌 《灾害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61-166,共6页
基于MRIO模型,构建了考虑恢复重建需求的RD-MRIO模型,并以2014年海南省“威马逊”台风为例,评估了灾害对全国6区域9行业的间接损失,识别出高敏感地区和行业。结果显示:(1)全国6区域间接经济损失达158.96亿元,为灾区直接损失的1.34倍;(2... 基于MRIO模型,构建了考虑恢复重建需求的RD-MRIO模型,并以2014年海南省“威马逊”台风为例,评估了灾害对全国6区域9行业的间接损失,识别出高敏感地区和行业。结果显示:(1)全国6区域间接经济损失达158.96亿元,为灾区直接损失的1.34倍;(2)华东地区受影响最严重,农业和工业损失较大;(3)华东和东北为高敏感地区,西南和西北为低敏感地区;(4)灾区恢复重建投入拉动全国经济增长9.03亿元。综合间接损失和重建收益,全国净损失约149.93亿元,为灾区直接损失的1.26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灾害 间接损失评估 RD-MRIO模型 恢复重建 “威马逊”台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日韩灾后临时住房制度的比较研究
7
作者 郇璇 田蕊 +2 位作者 赵詠熳 郭晓洁 于汐 《灾害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29-234,共6页
我国现行灾后临时住房制度难以满足当前复杂多变的灾后安置需求,暴露出法律体系、标准制定、实施和评估等深层次问题。该文通过对比中日韩三国法律框架与管理模式,指出我国现行法律标准体系存在的问题,并借鉴日本多层次法律架构经验以... 我国现行灾后临时住房制度难以满足当前复杂多变的灾后安置需求,暴露出法律体系、标准制定、实施和评估等深层次问题。该文通过对比中日韩三国法律框架与管理模式,指出我国现行法律标准体系存在的问题,并借鉴日本多层次法律架构经验以及韩国兼具灵活性的标准化供应,提出完善建议:(1)尽快出台灾害救助法及其附属条例,明确临时住房法律范畴,强化法律约束力;(2)制定灵活详尽的标准指南,提升临时住房质量并保障多样化需求;(3)建立技术驱动的供需评估机制,确保资源精准投放与高效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灾害 灾后临时住房 法律制度 标准指南 对比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中游地区ESV与LER的时空演变及相关性分析
8
作者 李魁明 石云 +2 位作者 唐彦东 李婷婷 姚罗兰 《安全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02-1212,共11页
生态系统服务和生态风险防范是影响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近年来,关于大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生态风险管理的研究和实践较少,对其相互作用机制的研究也不够充分。黄河流域正处于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阶段,研究以中游地区228... 生态系统服务和生态风险防范是影响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近年来,关于大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生态风险管理的研究和实践较少,对其相互作用机制的研究也不够充分。黄河流域正处于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阶段,研究以中游地区228个县区为例,以2000年、2010年和2020年为评价年份,探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cosystem Service Value,ESV)与景观生态风险(Landscape Ecological Risk,LER)的交互机制,以为流域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提出新思路。通过建立单位面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Area Ecosystem Service Value,AESV)与景观生态风险(LER)的评价模型,进一步揭示了AESV与LER的交互作用机制。结果显示:(1)黄河中游地区ESV呈先上升再下降的趋势,从2000年的3992.72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4011.37亿元再降低到2020年的3982.62亿元。其中,林地对黄河中游地区ESV贡献率最大,占总价值的45%左右;AESV的空间分布差异明显。(2)黄河中游地区的LER整体上呈上升趋势,平均风险从2000年的0.258上升到2010年的0.259继续上升到2020年的0.267,高风险区数量所占比例逐渐增加。在空间分布上,高风险区集中在山西省。各风险等级面积占比相对稳定。(3)黄河中游地区AESV和LER两个变量之间整体上存在正相关关系。在局部尺度上存在4种类型的空间相关性:高价值与高风险、高价值与低风险、低价值与高风险、低价值与低风险。研究结果可为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学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景观生态风险 时空演变 交互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未来不同气候情景下的汉源县滑坡易发性评估
9
作者 孙福路 朱红 +3 位作者 崔成玲 孟健 吴馨悦 韩丹 《自然灾害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6-78,共13页
汉源县滑坡地质灾害频发,对于未来不同气候情景下的滑坡地质灾害易发性情况的预测研究,可为未来气候变化下的防灾减灾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文中基于EC-Earth3模式下的3种未来不同气候情景(SSP1-2.6、SSP2-4.5、SSP5-8.5)数据,在Pearson相... 汉源县滑坡地质灾害频发,对于未来不同气候情景下的滑坡地质灾害易发性情况的预测研究,可为未来气候变化下的防灾减灾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文中基于EC-Earth3模式下的3种未来不同气候情景(SSP1-2.6、SSP2-4.5、SSP5-8.5)数据,在Pearson相关性分析与多重共线性分析的基础上,最终选取坡度、坡向、剖面曲率、地形湿度、土地利用、距断层距离、降雨量和径流量共8个影响因子作为滑坡易发性评估指标,采用信息量-熵指数模型与支持向量机模型开展不同气候情景下滑坡易发性评估。结果表明:在SSP1-2.6、SSP2-4.5以及SSP5-8.5情景下,信息量-熵指数模型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值均为0.928,在SSP1-2.6、SSP2-4.5以及SSP5-8.5情景下,支持向量机模型的AUC值分别为0.957、0.967、0.969。支持向量机模型在未来不同气候情景下的滑坡易发性预测精度方面具有更强的鲁棒性,在SSP1-2.6、SSP2-4.5以及SSP5-8.5情景下发生滑坡灾害的区域面积分别为23.02%、21.09%、26.39%,表明在高排放、高发展的情景下,滑坡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将会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气候情景 信息量-熵指数模型 支持向量机模型 滑坡易发性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东昌都地区典型地热温泉水化学和同位素特征及其成因
10
作者 邵杰 陈喜庆 +10 位作者 滕超 杨欣杰 易锦俊 李晓明 董美玲 曹军 汪艳芸 毕海超 井德刚 纪广轩 吕菲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27-140,共14页
该文基于西藏昌都地区的地热地质背景,综合运用野外地质调查、水文地球化学、环境同位素方法,并结合泉华地球化学特征,探究了区内出露在怒江断裂带、澜沧江断裂带和金沙江断裂带内典型地热温泉的发育特征及其成因机制。结果表明:夏里温... 该文基于西藏昌都地区的地热地质背景,综合运用野外地质调查、水文地球化学、环境同位素方法,并结合泉华地球化学特征,探究了区内出露在怒江断裂带、澜沧江断裂带和金沙江断裂带内典型地热温泉的发育特征及其成因机制。结果表明:夏里温泉(约31.6℃)、恩达温泉(约12.7℃)、娘曲温泉(约10.8℃)、曲登温泉(约55.9℃)和阿旺温泉(约78.6℃)及其周边河流水化学常量组分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且温泉泉水的水化学含量值基本都显示出大于河水的水化学含量值的特征。泉水阳离子以Ca^(2+)、Mg^(2+)和Na^(+)为主,阴离子以HCO_(3)^(-)和SO_(4)^(2-)为主,温泉水化学类型为HCO_(3)-Ca·Mg型、HCO_(3)·SO_(4)-Ca·Mg型和HCO_(3)-Na型,温泉水化学类型与周边地表冷水水化学类型呈现出一定差异性,5个温泉水-岩相互作用以岩石溶滤作用控制类型为主。通过5个典型温泉成因模式对比分析,共同特征是5个温泉成因均受到断裂带控制,不同之处在于夏里温泉、恩达温泉和娘曲温泉为岩溶泉类型,且温泉温度相对较低,曲登温泉和阿旺温泉为砂岩或砂砾岩泉类型,且温泉温度相对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热温泉 藏东 水文地球化学 氢氧稳定同位素 泉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咪唑离子液体与辛烷磺酸钠复配体系的聚集行为
11
作者 赵学艳 黄静宜 +1 位作者 肖瑞杰 曹桂荣 《日用化学工业(中英文)》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887-894,共8页
采用表面张力法测定了辛烷磺酸钠(SOS)/溴化1-癸基-3-甲基咪唑鎓([C_(10)mim]Br)以及SOS/溴化1-十四烷基-3-甲基咪唑鎓([C_(14)mim]Br)复配体系的表面活性,得到了临界胶束浓度(cmc)、平衡表面张力(γ_(cmc))、表面压(Π_(cmc))、饱和吸... 采用表面张力法测定了辛烷磺酸钠(SOS)/溴化1-癸基-3-甲基咪唑鎓([C_(10)mim]Br)以及SOS/溴化1-十四烷基-3-甲基咪唑鎓([C_(14)mim]Br)复配体系的表面活性,得到了临界胶束浓度(cmc)、平衡表面张力(γ_(cmc))、表面压(Π_(cmc))、饱和吸附量(Γ_(max))和气液界面吸附分子的最小截面积(A_(min))等参数。应用Rubingh正规溶液理论,计算了混合胶束的组成(X_(1)^|(m))、活度系数(f_(1)^(m)和f_(2)^(m))及分子相互作用参数(β^(m)),所研究的体系均表现出了强协同增效作用,与[C_(10)mim]Br相比,SOS与[C_(14)mim]Br间的相互作用更强。热力学参数的计算结果也表明了混合胶束是自发形成的,且为热力学稳定体系。利用分光光度法测定了体系的浊度,结合目视观察与吸光度数值绘制了各体系的相图,SOS与[C_(10)mim]Br和[C_(14)mim]Br的复配体系均存在3个浓度区,即低均相溶液区、两相区和高均相溶液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活性离子液体 混合胶束 聚集行为 协同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兴城市典型海水入侵区水文地球化学特征
12
作者 张耀文 李海君 +2 位作者 赵倩 贾进军 王贺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32-41,共10页
为了揭示兴城滨海平原区海水入侵过程中地下水化学成分演化规律和复杂的水文地球化学作用,在兴城河曹庄镇段至烟台河沙后所镇段内采集了44个地下水样本和1个海水样本,测定其水化学成分及氢氧同位素,通过分析其变化特征探讨兴城典型海水... 为了揭示兴城滨海平原区海水入侵过程中地下水化学成分演化规律和复杂的水文地球化学作用,在兴城河曹庄镇段至烟台河沙后所镇段内采集了44个地下水样本和1个海水样本,测定其水化学成分及氢氧同位素,通过分析其变化特征探讨兴城典型海水入侵区的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形成作用。结果表明:①区内地下水化学场呈明显的水平分带性,水质由内陆到滨海依次为淡水、微咸水-咸水,地下淡水的水化学类型主要为HCO_(3)-Ca、HCO_(3)·Cl-Ca以及SO_(4)-Ca型等,微咸水及咸水的水化学类型主要为Cl-Na型或Cl-Ca型;②区内地下水主要由大气降水补给,地下淡水主要受控于溶滤作用,而微咸水因受到蒸发作用及混合作用影响,造成氧漂移;③微咸水以Cl^(−)组分为代表的海水与淡水混合比例为0.45%~3.46%,咸水的混合比例约为15.85%,微咸水、咸水的形成为混合作用、蒸发浓缩作用以及阳离子交替吸附作用等共同影响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兴城滨海平原区 同位素特征 水化学类型 海水入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矿山迹地生态修复效果评价及应用研究:以涞源县南马庄乡矿山为例 被引量:4
13
作者 杜康硕 鲁明星 +2 位作者 刘硕 李小光 李富平 《矿业安全与环保》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72-178,共7页
针对河北省内矿山的生态修复现状及修复工作中的问题和难点,明确了建立矿山生态修复(以下简称“矿山修复”)效果评价体系的必要性。基于前人研究成果,总结提出了由植被覆盖度指数、植物物种多样性指数、修复工程稳定性指数、土壤质量指... 针对河北省内矿山的生态修复现状及修复工作中的问题和难点,明确了建立矿山生态修复(以下简称“矿山修复”)效果评价体系的必要性。基于前人研究成果,总结提出了由植被覆盖度指数、植物物种多样性指数、修复工程稳定性指数、土壤质量指数、持续时间指数、修复治理难度指数等6项评价指标构成的矿山修复效果评价体系,并确定了指标的量化方式。通过对保定市涞源县南马庄乡矿山修复实例的评价应用,细化了各指标的计算方式,得出南马庄乡矿山的生态修复效果指数EREI为0.822。结果表明,其生态修复效果总体良好但仍有不理想之处,该评价体系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与适应性,可对后续矿山修复工作提供一定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山生态修复 修复效果评价 评价指标 量化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污泥生物炭添加对铁尾矿土植物生长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鲁明星 郭竟 +3 位作者 张晓颉 方玲慧 刁振杨 杨阔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59-68,共10页
以河北省迁安市铁尾矿为基质,通过黑麦草的盆栽试验,研究污泥生物炭为改良剂在短期内对黑麦草生长情况的影响,旨在为城市污泥资源化利用及铁尾矿土壤植物修复提供依据。以城市污泥为主要原料,农业废弃物秸秆为添加剂,在不同温度(300℃、... 以河北省迁安市铁尾矿为基质,通过黑麦草的盆栽试验,研究污泥生物炭为改良剂在短期内对黑麦草生长情况的影响,旨在为城市污泥资源化利用及铁尾矿土壤植物修复提供依据。以城市污泥为主要原料,农业废弃物秸秆为添加剂,在不同温度(300℃、700℃)及秸秆添加量(0%、15%、30%)条件下,进行热解制备生物炭,并以此生物炭为改良剂,与铁尾矿砂混合,以黑麦草为代表植物进行60 d盆栽试验,观察生物炭的添加对铁尾矿土壤的植物生长情况。研究结果表明:300℃热解温度下,添加15%秸秆制备的污泥生物炭(85SC300)和700℃热解温度下,添加30%秸秆制备的污泥生物炭(70SC700)对植物生长的促进效果最好,发芽率分别为86%、94%,高于对照组的49%;株高由对照组的10.52 cm增长至25.32 cm、24.84 cm;叶宽由对照组的4.5 mm增长至8.2 mm、7.2 mm;生物量由对照组的5.21 g增长至10.49 g、9.84 g。选用以上两种污泥生物炭进行不同添加量对黑麦草生长情况影响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污泥生物炭添加量的升高,植物生长情况逐渐改善,在添加量为10%时,综合效果达到最佳,发芽率分别为87%、90%,株高分别为27.21 cm、26.91 cm,叶宽分别为9.0 mm、8.7 mm,生物量分别为10.85 g、11.21 g,进一步增加污泥生物炭的添加量,植物生长情况反而受到抑制。综上所述,城市污泥可以热解制备污泥生物炭,将其与铁尾矿混合后,有助于提高铁尾矿土壤的植物生长,为铁尾矿植物修复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泥生物炭 铁尾矿 黑麦草 生长指标 植物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