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3,166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毕业生就业浅析 被引量:1
1
作者 王斌 张川 邓丽琴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S2期160-162,共3页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推进 ,社会产业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高科技产业迅猛发展 ,社会对人才显现出高学历、高素质的需求。然而 ,资源环境学院近几年来毕业生的专业与市场经济有着较大的差距 ,造成了毕业生的就...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推进 ,社会产业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高科技产业迅猛发展 ,社会对人才显现出高学历、高素质的需求。然而 ,资源环境学院近几年来毕业生的专业与市场经济有着较大的差距 ,造成了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不很乐观 ,笔者对此作一些初步的分析和探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环境学院 毕业生 就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资源环境学院三个专业学生考研、就业的调查与建议 被引量:2
2
作者 赵万菊 王昌全 干文芝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2004年第B09期95-96,共2页
对资源环境学院的学生就业和考研进行问卷调查,根据调查结果,提出了重视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重视专业教育、考研指导和构建信息网络系统平台的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 大学生 就业 考研 建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大学资源环境类本科生科教融合培养模式的实践——以华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为例 被引量:3
3
作者 马强 曾子焉 王建武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9年第24期278-279,282,共3页
分析了农业大学资源环境类本科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总结了华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科教融合提升资源环境类本科生人才培养质量的实践,介绍了本科生导师制、依托企业强化实践教学、搭建创新平台等有效措施,旨在为同类高校提供借鉴。
关键词 科教融合 资源环境类本科生 培养模式 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类高校第二课堂实践育人体系的构建——以华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为例
4
作者 刘璐 王建武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0年第20期277-279,282,共4页
以华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为例,介绍了学院围绕教学科研融合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本科生科研招募计划、千乡万村环保科普行计划、产业学院育人计划等构建的第二课堂实践育人体系,总结和分析了将第二课堂融入思... 以华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为例,介绍了学院围绕教学科研融合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本科生科研招募计划、千乡万村环保科普行计划、产业学院育人计划等构建的第二课堂实践育人体系,总结和分析了将第二课堂融入思想政治工作和专业培养中取得的效果,提出了进一步强化的具体措施,旨在为农业院校资源环境类专业第二课堂提升学生实践能力提供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二课堂 资源环境类专业 实践育人 新型人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负矩阵分解的江西省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
5
作者 唐勇波 丰娟 +1 位作者 龚国勇 彭涛 《生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3-73,共11页
基于系统论视角,从社会经济系统、资源系统、环境系统选取24个指标构建江西省资源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引入非负矩阵分解方法(NMF)进行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定义了基于NMF的综合承载力,对江西省资源环境承载力状况进行测度和系统分析,利... 基于系统论视角,从社会经济系统、资源系统、环境系统选取24个指标构建江西省资源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引入非负矩阵分解方法(NMF)进行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定义了基于NMF的综合承载力,对江西省资源环境承载力状况进行测度和系统分析,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和灰色关联法对承载力结果进行验证分析;构建基于NMF的障碍度模型,诊断影响承载力的主要障碍因子;建立基于NMF和支持向量机(SVM)的承载力预测模型对承载力的演变趋势进行预测。研究结果表明:(1)江西省资源环境承载力指数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由2004年的0.0956提高至2019年的0.8111,高速发展的社会经济是承载力的最直接驱动力。(2)NMF、主成分分析和灰色关联法三者反映的趋势和结论是一致的,NMF评价结果更客观。(3)社会经济系统和资源系统成为制约江西省资源环境承载力提高的主要因素,万元GDP工业废气排放量、人均建成区面积是重要的障碍因子。(4)与BP神经网络和灰色模型相比,基于NMF和SVM的承载力预测模型具有更好的精确度,能够预测江西省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演变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负矩阵分解 灰色关联度 主成分分析 资源环境承载力 江西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思政育人视域下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本科实验教学建设 被引量:1
6
作者 汪露 熊鹏 +4 位作者 朱泰峰 喻成龙 方熊 赵尊康 张小玲 《智慧农业导刊》 2025年第10期122-125,共4页
实验教学是完成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有助于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但目前与思政育人的理念结合不够深入。该文以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为例,从人才培养目标出发,以思政育人为视角,剖析实验课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制度建设、课程建设、... 实验教学是完成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有助于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但目前与思政育人的理念结合不够深入。该文以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为例,从人才培养目标出发,以思政育人为视角,剖析实验课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制度建设、课程建设、环境建设和文化建设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该专业本科实验教学建设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政育人 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 实验教学 建设 人才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农科背景下农业资源与环境法规课程“ 金课” 建设探索
7
作者 朱新萍 梁琼 +3 位作者 石生伟 刘云 王敬贤 华玲玲 《安徽农业科学》 2025年第2期277-279,共3页
结合新农科建设对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以农业资源与环境法规课程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为导向,从教学内容建设、教学方式与教学模式、课程考核评价方式、教学团队建设等方面入手,探索新农科背景下建设农业资源与环境法规课程“金课”的... 结合新农科建设对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以农业资源与环境法规课程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为导向,从教学内容建设、教学方式与教学模式、课程考核评价方式、教学团队建设等方面入手,探索新农科背景下建设农业资源与环境法规课程“金课”的改革思路,以期为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卓越农林人才培养和新农科教育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农科 农业资源与环境法规 金课 课程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三角洲典型城市经济-资源-环境系统协调发展评估和路径模拟:以滨州市为例
8
作者 宋佳雯 张晓平 +1 位作者 吴爱萍 练文华 《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06-618,共13页
以黄河三角洲典型城市山东省滨州市为例,构建耦合协调度模型,评估2000—2020年间其经济-资源-环境系统的耦合协调发展状态及演变特征;利用系统动力学原理,通过子系统间因果反馈关系和流图分析,基于71个指标构建滨州市经济-资源-环境的... 以黄河三角洲典型城市山东省滨州市为例,构建耦合协调度模型,评估2000—2020年间其经济-资源-环境系统的耦合协调发展状态及演变特征;利用系统动力学原理,通过子系统间因果反馈关系和流图分析,基于71个指标构建滨州市经济-资源-环境的系统动力学模型,设定现状趋势延续模式、第二产业主导模式、资源环境优先模式和协调稳定发展模式4种情景,对其可持续发展实现路径进行仿真模拟。结果表明:1)过去20年,滨州市耦合协调发展水平逐年提升,耦合协调类型由失调逐步过渡到良好协调状态,但系统存在不稳定性;2)通过对相互耦合复杂巨系统进行参数运算和多情景模拟分析,指出延续当前发展模式不能实现滨州市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兼顾经济、资源、环境效益的协调稳定发展模式是滨州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相对最优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资源-环境系统 系统动力学 耦合协调度 多情景模拟 黄河三角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水土保持学课程教学改革——以江西农业大学为例
9
作者 郑太辉 《中国水土保持》 2025年第9期47-50,共4页
为培养具备扎实理论基础和突出实践应用能力的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人才,以江西农业大学为例,针对当前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水土保持学课程教学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提出教学改革策略。首先,改变传统按章节顺序讲授式教学模式,对课程内容进行重... 为培养具备扎实理论基础和突出实践应用能力的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人才,以江西农业大学为例,针对当前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水土保持学课程教学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提出教学改革策略。首先,改变传统按章节顺序讲授式教学模式,对课程内容进行重组,分为基础模块、现代技术模块、综合治理模块、政策法规与管理模块、前沿与交叉模块5个模块,进行模块化教学,达到强基(理论知识教学)、塑骨(前沿知识与现代技术应用交叉)、健筋骨(融入家国情怀、生态文明素养、法治意识、科学精神、责任担当和工匠精神等思政元素)的目的。其次,运用最新科学技术,构建“理论-虚拟-实践”三位一体教学模式。最后,提出融合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和创新性评价的多元化评价体系。通过以上教学改革措施可有效提升新时期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水土保持学教学质量,为国家农业绿色发展、乡村振兴、“双碳”目标等重大战略目标实现提供人才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学改革 水土保持学 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 新时代 江西农业大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顶山东部矿区煤系气资源量估算及有利开发层段预测 被引量:2
10
作者 李延河 倪小明 +1 位作者 王保玉 赵锦程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7-155,共9页
近年的勘探开发实践已经证实平顶山矿区煤系气资源潜力巨大,但煤系气富集规律不清、有利区分布不明的问题制约了平顶山矿区煤系气勘探开发的快速推进。以平顶山东部矿区为例,从煤系气赋存地质条件、煤储层物性特征出发,剖析煤系气富集特... 近年的勘探开发实践已经证实平顶山矿区煤系气资源潜力巨大,但煤系气富集规律不清、有利区分布不明的问题制约了平顶山矿区煤系气勘探开发的快速推进。以平顶山东部矿区为例,从煤系气赋存地质条件、煤储层物性特征出发,剖析煤系气富集特征,提出有利层段优选模型。结果表明:二1煤层和四2煤层的平均实测含气量分别为12.36和9.77 m^(3)/t,平均含气量梯度分别为2.56和1.60 m^(3)/(t·hm);二煤段、三煤段和四煤段的平均实测全烃值分别为0.39%、1.04%和0.85%,含煤岩系的含气量随全烃值的增加呈线性增大;平顶山东部矿区的煤系气总资源量为214.20×10^(8) m^(3),资源丰度为2.15×10^(8) m^(3)/km^(2);在区域分布上,首山一矿煤系气的总资源量最高,平煤八矿和十三矿中等,平煤十矿较低;垂向上,二煤段煤系气总资源量最高,四煤段次之,三煤段最小;研究区的有利指数为0.005~0.475,平均为0.172,煤系气开发有利层段3个,较有利层段5个,不利层段4个;区域上的优先开发顺序依次为首山一矿、平煤十矿、平煤十三矿和平煤八矿,垂向上的优先开发层段依次为二煤段、四煤段和三煤段。研究成果可为平顶山东部矿区煤系气有利开发层段的优选提供地质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系气 含气量 资源量 有利层段 平顶山矿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珠江三角洲平原生物遗迹特征及对古环境的指示
11
作者 王媛媛 张亚斌 +1 位作者 王晓波 张国成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3-25,共13页
下珠江三角洲平原受河流和海洋共同影响,生物种类繁多且对环境响应灵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沉积环境特征。通过使用三维重构技术,对研究区内不同微环境中的生物遗迹组成进行了精细研究,对沉积环境中的盐度、粒度、浑浊度、TOC等因素进... 下珠江三角洲平原受河流和海洋共同影响,生物种类繁多且对环境响应灵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沉积环境特征。通过使用三维重构技术,对研究区内不同微环境中的生物遗迹组成进行了精细研究,对沉积环境中的盐度、粒度、浑浊度、TOC等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如下:(1)研究区内造迹生物有甲壳类动物螃蟹、环节动物沙蚕、双壳类动物河蚬、弹涂鱼以及鸟类等,其中甲壳类螃蟹和环节动物沙蚕为主要造迹生物。(2)研究区内主要生物遗迹有双壳类动物河蚬的进食迹、居住迹,甲壳类动物螃蟹的居住迹和爬行迹,环节动物沙蚕的居住迹,弹涂鱼的居住迹和爬行迹等,垂向潜穴主要呈I型、L型、Y型和U型。(3)研究区内潜穴形态与Arenicolites、Cylindrichnus、Diplocraterion、Ophiomorpha、Palaeophycus、Skolithos等遗迹化石进行了类比分析,并与Skolithos遗迹相存在相似之处。研究了下珠江三角洲平原生物遗迹组成及分布特征,绘制了生物及遗迹分布图,确定了下珠江三角洲平原的遗迹学特征,为下三角洲古遗迹学和古沉积环境提供了现代实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迹学 沉积环境 下三角洲平原 珠江三角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晋城市沁河流域秋季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12
作者 李艳利 李艳粉 +2 位作者 李林霞 高梦蝶 王明仕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51-159,共9页
目的为了摸清晋城沁河流域浮游动物的空间分布及关键驱动因子,方法于2020年10—11月对山西省晋城市沁河和丹河的61个采样点的浮游动物和环境因子进行调查分析。结果鉴定出浮游动物4门37种,其中,轮虫动物和原生动物种类数较多,分别占总... 目的为了摸清晋城沁河流域浮游动物的空间分布及关键驱动因子,方法于2020年10—11月对山西省晋城市沁河和丹河的61个采样点的浮游动物和环境因子进行调查分析。结果鉴定出浮游动物4门37种,其中,轮虫动物和原生动物种类数较多,分别占总物种数的48.6%和32.4%。沁河干流和支流丹河共有优势物种2种,分别为普通表壳虫、球形砂壳虫;差异优势物种3种,分别为沁河干流的长圆砂壳虫和丹河的英勇剑水溞和无节幼体;沁河晋城段浮游动物密度为0.4~16 ind./L,以原生动物居多,生物量为0.01~164.02μg/L,以桡足类居多;丹河中下游浮游动物密度和生物量最高;沁河晋城段浮游动物Shannon-Wiener(H′)多样性指数为0.28~2.94,均值1.28;丹河中上游点位和沁河大多点位属于α-中污染型水平,物种的优势种主要普通表壳虫和球形砂壳虫。丹河下游点位属于β-中污染水平,对应的优势物种为英勇剑水溞和无节幼体。典范对应分析结果表明:沁河晋城段浮游动物的主要驱动因子为氯离子、总氮、硝酸盐和水温。原生动物门的普通表壳虫、球形砂壳虫和长圆砂壳虫等优势种主要受硝酸盐、氨氮与化学需氧量影响,桡足类的英勇剑水溞和无节幼体与氯离子和硫酸盐显著正相关。为了阻止和缓解沁河晋城段持续退化,应减少化肥、采矿、化学材料制造的废水的排放以及增加河岸带林地和草地的比例等。结论研究结果可为晋城市沁河流域水环境质量评价和水资源合理利用与保护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动物 优势种 环境因子 典范对应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极端生态环境水循环关键参量监测设备与物联网监测系统研制和示范 被引量:1
13
作者 刘绍民 徐自为 +5 位作者 黄晓东 周纪 孙义博 陈莹莹 晋锐 徐同仁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51-1260,共10页
极端生态环境水循环关键参量监测设备基本依赖进口,部分关键参量尚无原位监测设备或缺乏大范围监测设备,且信息化、智能化水平低,亟需自主研发相关监测设备与物联网监测技术,填补国内外相关设备的空白或实现国产替代。本文主要介绍国家... 极端生态环境水循环关键参量监测设备基本依赖进口,部分关键参量尚无原位监测设备或缺乏大范围监测设备,且信息化、智能化水平低,亟需自主研发相关监测设备与物联网监测技术,填补国内外相关设备的空白或实现国产替代。本文主要介绍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典型脆弱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2023年立项的项目“极端生态环境水循环关键参量监测设备与物联网监测系统研制和示范”(2023YFF1303500)的立项背景、主要研究内容、实施方案以及考核指标与创新点等。本项目紧密围绕国家生态监测需求,瞄准极端生态环境水循环关键参量高精度、自动、稳定监测等技术难点,研制极端生态环境(高寒、干旱)水循环关键参量监测设备6套,研建极端生态环境物联网监测系统1套,并开展基于物联网监测系统的研制设备野外测试和示范应用。项目将满足国家“三区四带”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的重大科技需求,实现极端生态环境水循环关键参量监测设备的自主创新与升级换代,大幅度提升极端生态环境野外台站监测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服务于我国脆弱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生态环境 水循环 监测设备 物联网监测系统 野外测试与示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型遥感生态指数的兰州市主城区生态环境质量时空变化分析
14
作者 李霞 刘小慧 +3 位作者 马瑞 魏伟 祁发中 侯亚茸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22-230,共9页
【目的】研究河谷型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状况,为生态环境质量的可视化表达提供方法支撑。【方法】在RSEI的基础上引入PM2.5作为大气环境指标,提出了适用于河谷型城市的改进型遥感生态环境指数模型IRSEI。基于熵权法和指标和法计算IRSEI指数... 【目的】研究河谷型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状况,为生态环境质量的可视化表达提供方法支撑。【方法】在RSEI的基础上引入PM2.5作为大气环境指标,提出了适用于河谷型城市的改进型遥感生态环境指数模型IRSEI。基于熵权法和指标和法计算IRSEI指数,使用地理探测器进行因子探测,分析了兰州市主城区2012~2022年生态环境质量时空格局演变与驱动因素。【结果】2012~2022年夏季和冬季生态环境质量分布格局相似,大部分地区的IRSEI指数等级为“中等”和“良好”,这说明10 a间研究区生态环境整体向好发展。2012~2022年冬季生态环境质量较差的面积呈减小趋势,夏季生态环境质量较差的面积明显低于冬季。土地利用类型、GDP、人口密度、高程和气温成为影响研究区IRSEI空间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结论】使用IRSEI能够更全面地反映兰州市主城区的生态环境质量状况,2012~2022年兰州市主城区生态环境出现逐渐向好的趋势,2010年以来兰州市持续实施的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等措施,对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州市 河谷型城市 生态环境质量 IRSEI 时空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三角洲平原螃蟹遗迹特征及其对古环境的指示意义
15
作者 王媛媛 张亚斌 勾松林 《古地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67-683,共17页
螃蟹是生态环境工程师,可以灵敏反映和改造其所在的沉积和生态环境。珠江三角洲平原地区沉积环境复杂,螃蟹种类多样且数量丰富,但区域内不同种类螃蟹的分布和组成特征及其对古环境的指示意义尚缺乏研究。本文在珠江三角洲平原选取92个... 螃蟹是生态环境工程师,可以灵敏反映和改造其所在的沉积和生态环境。珠江三角洲平原地区沉积环境复杂,螃蟹种类多样且数量丰富,但区域内不同种类螃蟹的分布和组成特征及其对古环境的指示意义尚缺乏研究。本文在珠江三角洲平原选取92个采样点进行水样、土样采集,个别采样点进行生物潜穴的取心,同时观察和拍照记录各个采样点螃蟹遗迹的分布与特征,利用盐度、粒度分析、CT扫描和三维重构等方法对沉积环境和螃蟹遗迹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珠江三角洲平原主要生活的螃蟹有方蟹总科相手蟹属无齿东方相手蟹、中华东方相手蟹和沙蟹总科沙蟹属丽彩拟瘦招潮等,它们形成的遗迹包括足辙迹、觅食迹、排泄迹、潜穴等,潜穴形状大多为I形、J形,还有少量Y形。(2)螃蟹遗迹主要分布在受潮汐影响的潮间带位置,其中河口区域螃蟹遗迹的丰度最高,分流河道和滨海湿地相对较少。(3)类比发现,螃蟹遗迹的形态特征和沉积环境与遗迹化石Psilonichnus类似,主要分布在潮间带的坚固地面环境中,与螃蟹遗迹相关的遗迹相为Glossifungites相、Psilonichnus相和Skolithos相。该研究不仅补充了珠江三角洲平原的现代沉积学资料,而且还揭示出螃蟹遗迹对古环境的指示意义,为地质学和生态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线索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生物遗迹 遗迹学 螃蟹 遗迹化石 珠江三角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环境修复方案的模糊-改进AHP评价——以盘石头水库为例
16
作者 李建林 胡兴文 +3 位作者 张钰锋 邓晓颖 齐玉峰 郝成元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34-141,共8页
生态环境修复方案的可行性论证与修复效果评价是生态环境修复工程的重要内容,对生态环境修复工程的设计及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目的为确定生态环境修复方案可行性和修复的综合效果,以盘石头水库为例,对该水库生态修复方案进行综合评... 生态环境修复方案的可行性论证与修复效果评价是生态环境修复工程的重要内容,对生态环境修复工程的设计及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目的为确定生态环境修复方案可行性和修复的综合效果,以盘石头水库为例,对该水库生态修复方案进行综合评价研究。方法首先,参照OECD(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模型,构建由生态效益、景观效益、社会效益、维护管理共4个准则层和18个评价子指标组成的盘石头水库生态环境修复方案可行性和修复效果评价体系;其次,通过最优传递矩阵对层次分析法的权重计算进行改进,对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权重的计算;最后,将改进AHP与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相结合,对盘石头水库生态修复方案进行综合评价。结果结果表明,在盘石头水库生态环境修复方案中最重要的准则层指标是生态效益;在选取的18个评价子指标中,物种多样性、观赏价值、改善城市形象和降低灾害这4个指标的权重较大;所评价的鹤壁市盘石头水库生态环境修复方案的修复效果为优,方案可行。结论模糊-改进AHP法为生态环境修复及其方案可行性的评价提供了一种新的、更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盘石头水库 生态环境修复方案 最优传递矩阵 改进层次分析法 模糊综合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矿井下三维透明地质环境建设探索
17
作者 文广超 王一博 +3 位作者 冯雅杰 周彦斌 张一帆 赵梦余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1-80,共10页
目的为推进智慧矿山建设,保障掘进条件可视、可预、可控,实现煤炭安全精准回采,方法基于矿井钻探、物探、测绘、观测等相关数据,以地质学和地统计学为基础,考虑煤矿井下地质要素特征,综合运用数据标准化、三维建模、可视化表达、统计分... 目的为推进智慧矿山建设,保障掘进条件可视、可预、可控,实现煤炭安全精准回采,方法基于矿井钻探、物探、测绘、观测等相关数据,以地质学和地统计学为基础,考虑煤矿井下地质要素特征,综合运用数据标准化、三维建模、可视化表达、统计分析等技术手段,从煤矿井下地质要素三维建模与可视化、断层识别与可视化、井巷工程可视化3个方面开展研究。建立矿井地质大数据中心,制定煤矿井下透明地质环境动态可视化建设方案;构建三维地质动态模型,实现关键地质体及工作面透明化;提出基于钻孔、地形、剖面、井巷等数据的隐伏小断层识别方法,建立小断层识别模型,实现小断层自动识别及可视化;自主研发矿井地质环境三维可视化平台,并对以上成果进行案例验证,结果结果表明,地质要素三维可视化结果与实际揭露情况吻合较好,可以反映岩层、煤层、断层的空间展布特征,实现了煤矿井下地质环境的实时动态更新,能够较为准确地识别3 m以下小断层。结论研究结果可为煤矿安全生产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矿 三维可视化 透明地质 地质环境 钻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校土壤-植物-环境分析实验课准备工作探究
18
作者 李莎 王春宏 +3 位作者 李鹏飞 张璐阳 朱妍 刘智蕾 《智慧农业导刊》 2025年第8期105-108,共4页
土壤-植物-环境分析实验课是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必修课,是农科学生中唯一开设的农业系统分析化验课程。该课程内容复杂,操作难度大,但其综合的操作学习可以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全面开发学生创新性思维。其繁琐的实验课准备工作是很... 土壤-植物-环境分析实验课是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必修课,是农科学生中唯一开设的农业系统分析化验课程。该课程内容复杂,操作难度大,但其综合的操作学习可以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全面开发学生创新性思维。其繁琐的实验课准备工作是很多实验教辅人员面临的不小挑战。精准、细致的实验准备工作,不仅可以进一步提升实验教辅人员的工作能力,同时还能有力支撑实验教学,提高教学质量。该文结合东北农业大学土壤-植物-环境分析实验课程的实验准备工作,详细介绍系列精准细致化工作举措,结合具体实例展开实施细节,方便应用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植物-环境分析课程 实验课教学 准备实验 安全管理 实践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宽行距果蔬种植环境土壤检测机器人设计与试验
19
作者 张日红 陈德照 +2 位作者 王振豪 佘梓鹏 王宝娥 《农业机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7-228,共12页
为了实现宽行距果蔬种植环境下土壤参数高效检测,根据土壤自动化检测作业需求,本文对土壤多参数检测机器人的土壤钻孔模组和检测传感器运动模组分别进行了结构和控制电路设计,配置搭载了视觉导航模组。其中视觉导航控制模组使用DS-U^(2)... 为了实现宽行距果蔬种植环境下土壤参数高效检测,根据土壤自动化检测作业需求,本文对土壤多参数检测机器人的土壤钻孔模组和检测传感器运动模组分别进行了结构和控制电路设计,配置搭载了视觉导航模组。其中视觉导航控制模组使用DS-U^(2)Net轻量化分割模型进行路径识别,通过提取分割路径感兴趣区域,获取左右边界点计算中间导航点,之后运用最小二乘法拟合导航线,结合实时获取的机器人航向角,利用PID算法进行行走导航控制。试验结果表明,DS-U^(2)Net模型参数量仅为6.5×10^(5),识别帧率达到63.17 f/s,平均准确率为94.68%,F1值为89.87%,具有较好的实时性和准确性。初始位置无偏差情况下,不同速度平均误差不大于0.074 m,标准误差不大于0.044 m。初始位置有偏差情况下,平均误差不大于0.085 m,标准误差不大于0.088 m。土壤钻孔和检测传感器运动模组作业稳定,能够对不同深度土壤进行钻孔松土和参数检测。研究结果可为果蔬种植环境土壤自主检测提供技术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检测 机器人 视觉导航 宽行距 果蔬种植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遥感技术在农业资源与土壤环境综合监测上的应用 被引量:8
20
作者 鄂高阳 韩芳 +1 位作者 秦秉希 刘之广 《山东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63-170,共8页
近年来,遥感技术和遥感设备已被普遍应用于农业资源与土壤环境综合监测中,且在农业生产、环境保护和自然资源管理等几个方面成效卓著。但是,土壤问题依然影响着人类的生态文明建设,制约着人类健康和发展的稳定性。随着国内外对土壤问题... 近年来,遥感技术和遥感设备已被普遍应用于农业资源与土壤环境综合监测中,且在农业生产、环境保护和自然资源管理等几个方面成效卓著。但是,土壤问题依然影响着人类的生态文明建设,制约着人类健康和发展的稳定性。随着国内外对土壤问题研究和调查的不断深入,针对性提出的一系列解决方案和政策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土壤环境问题,但也暴露出监测技术不足、监测方法亟待改进等很多新问题。本文综述了遥感监测技术在农业生产、环境保护和自然资源管理三个方面的应用现状,重点对遥感监测手段、遥感技术在土壤监测方面的应用进行了较全面的阐述,对现有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并对今后的发展方向做出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技术 土壤综合监测 农业生产 环境保护 自然资源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