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InVEST模型的安徽省时间序列生境质量评价 被引量:1
1
作者 汪左 王畅畅 +2 位作者 鞠森 万海霞 李虎 《生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6-156,共11页
生境质量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生态环境评价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1980、1990、1995、2000、2005、2010和2015年7期土地利用数据,运用InVEST模型和GIS空间分析方法,计算安徽省时间序列生境质量指数、生境退化程度指数和生境稀... 生境质量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生态环境评价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1980、1990、1995、2000、2005、2010和2015年7期土地利用数据,运用InVEST模型和GIS空间分析方法,计算安徽省时间序列生境质量指数、生境退化程度指数和生境稀缺性指数,分析安徽省1980—2015年生境质量时空变化特征,从而实现安徽省生境质量的时间序列定量评估。结果表明:(1)1980—2015年安徽省生境退化程度不断加剧,栅格单元之间的空间差异性逐渐扩大,生境退化程度低的区域主要在皖南地区,而沿江地区和巢湖附近区域生境退化程度较高。(2)1980—2005年生境质量降低的速度较为缓慢,2000—2015年则下降较快。安徽省生境质量皖西及皖南地区普遍高于皖北地区,且生境质量水平与土地覆盖类型有着高度的一致性,其中生境质量低的区域对应的主要是建设用地,生境质量高的区域对应的是耕地、林地、草地和水域等。(3)安徽省生境稀缺性整体表现为皖北地区稀缺性高于皖南地区,沿江地区及巢湖附近的生境稀缺性较高。研究结论可为安徽省生态规划和生态空间布局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境质量 InVEST模型 时间序列 安徽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0—2015年安徽省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时空分布特征及其驱动因素 被引量:75
2
作者 王芳 汪左 张运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2754-2767,共14页
安徽省是我国的农业大省,其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直接关系粮食安全。植被NPP的变化可以有效反映生态系统的变化。基于MOD17A3 NPP数据、气象数据和土地利用类型数据,采用偏差分析法、变异系数、趋势分析法和相关分析法对安徽省2000—2015... 安徽省是我国的农业大省,其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直接关系粮食安全。植被NPP的变化可以有效反映生态系统的变化。基于MOD17A3 NPP数据、气象数据和土地利用类型数据,采用偏差分析法、变异系数、趋势分析法和相关分析法对安徽省2000—2015年植被NPP的时空格局、变化趋势及驱动因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2000—2015年安徽省植被NPP平均值为476.6gC/m^2;波动范围为396.6—531.8gC/m^2;植被NPP具有较强的空间分异性,整体上呈现南高北低趋势;(2)不同土地覆盖类型的年均NPP差异明显,其中林地最高,为535.5gC/m^2,而且不同地类的NPP年际变化幅度不同,主要表现在林地和草地的变化幅度相对较大;(3)植被NPP受气候、环境变化以及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共同影响,其中受气候因素中降雨影响较大,但是随着人类活动日益频繁,城市化逐渐成为NPP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徽省 NPP 时空分布 驱动因子 土地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省农田水分利用效率时空特征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11
3
作者 王芳 汪左 +3 位作者 黄静 杨淑杰 贺广均 张运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7期6268-6279,共12页
生态系统水分利用效率(Water Use Efficiency,WUE)是衡量碳水循环耦合程度的重要指标,估算安徽省农田生态系统的WUE并分析其时空变异规律,探究其影响因素,对该区域农田水资源的科学配置和合理利用有着重要的意义。基于MODIS遥感数据和... 生态系统水分利用效率(Water Use Efficiency,WUE)是衡量碳水循环耦合程度的重要指标,估算安徽省农田生态系统的WUE并分析其时空变异规律,探究其影响因素,对该区域农田水资源的科学配置和合理利用有着重要的意义。基于MODIS遥感数据和气象数据,分析安徽省近15年农田WUE的年际、年内时空变化特征以及与气候因子的关系,研究表明:(1) 2000—2014年间安徽省农田WUE的变化范围为1.38—1.66 g C mm^(-1)m^(-2),多年均值为1.54 g C mm^(-1)m^(-2),整体上农田WUE年际呈现增长变化趋势,变化率为0.011 g C mm^(-1)m^(-2);具有较强的空间分异性规律,整体上呈现北高南低趋势,淮河以北各市的农田WUE较高,高于全省多年均值,淮河以南地区的农田WUE则低于全省水平。(2)安徽省农田WUE的年内变化呈现双峰型变化格局,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差异,表现为春季>秋季>夏季>冬季;以淮河为界,南北各市变化趋势略有不同,淮河以南地区的最大值在4月份,淮河以北则以3月份为最高。(3)安徽省农田WUE动态变化受到气候因子降雨影响的区域占比17.14%;气温影响的区域占比0.73%;降雨和气温综合影响所占0.71%,而农田WUE与气温和降雨影响均不显著的区域占比为81.42%;因此,气候因素中降雨在安徽省农田WUE的变化中起主导作用,由于人为因素的干预,非气候因素对农田WUE变化的影响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分利用效率 农田 时空分布 气候变化 安徽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机器学习算法的安徽省农业旱灾风险动态评估 被引量:8
4
作者 孙鹏 刘果镍 +3 位作者 梁媛媛 李虎 陈冬花 刘玉锋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22-35,共14页
基于安徽省及周边139个气象站点1960-2016年气象数据和2002-2017年的统计年鉴数据,通过机器学习算法随机森林、聚类分析方法构建安徽省农业旱灾风险评估模型,从致灾因子的危险性和孕灾环境与承灾体的脆弱性角度,动态评估安徽省农业旱灾... 基于安徽省及周边139个气象站点1960-2016年气象数据和2002-2017年的统计年鉴数据,通过机器学习算法随机森林、聚类分析方法构建安徽省农业旱灾风险评估模型,从致灾因子的危险性和孕灾环境与承灾体的脆弱性角度,动态评估安徽省农业旱灾风险时空演变规律并揭示其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旱灾危险性在不同年代的空间分布变化较大。在2000 s期间,安徽省南部北部出现干湿反转,南部危险性超过北部。在农作物关键生长期(3-8月份),4月和7-8月的危险性高值区域超过全省1/2面积。2001-2016年安徽省旱灾危险性由南向北递减,北部区域危险性变化(2.86)大于南部区域(0.55),南部区域危险性存在减小趋势,北部存在增大趋势。(2)脆弱性指标中复种指数、人均水资源量、农村居民纯收入、人均GDP、人均粮食产量、森林覆盖率这6个指标权重最高,占整个指标权重一半以上(57.6%)。加权评分得到2001-2016年安徽省农业旱灾脆弱性,其均值由南向北递增,各个区域脆弱性存在下降趋势,南部区域下降趋势更大,而北部区域下降趋势不显著。(3)2001-2016年安徽省农业旱灾综合风险均值达到中等级(0.208~0.339),旱灾综合风险均值由西南向东北呈现“高(0.367)-低(0.084)-高(0.281)”分布,变异系数大(0.64~2.86)。安徽省南部区域农业旱灾综合风险存在减小趋势,而北部区域作为重要粮食主产区,其农业旱灾综合风险存在上升趋势。(4)各市受灾面积与绝收面积在时间上具有同步性,且旱灾受灾率与脆弱性均值空间分布一致,旱灾绝收率与危险性均值空间分布一致。安徽省农业旱灾综合风险和旱灾受灾率、绝收率通过了99%的显著性检验,表明构建的安徽省旱灾综合风险评估体系具有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EI 随机森林 旱灾 危险性 脆弱性 动态风险评估 干旱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省1980—2015年生态系统健康时空演变 被引量:5
5
作者 汪左 王萌 +2 位作者 王畅畅 李虎 张运 《自然资源遥感》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59-168,共10页
为探索现代城市化背景下安徽省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基于时间序列土地利用类型数据,利用“活力—组织力—弹力”(vigour-organization-resilience,VOR)模型构建安徽省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体系,采用熵权法确定系统指标权重,在县级尺度对安徽省1... 为探索现代城市化背景下安徽省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基于时间序列土地利用类型数据,利用“活力—组织力—弹力”(vigour-organization-resilience,VOR)模型构建安徽省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体系,采用熵权法确定系统指标权重,在县级尺度对安徽省1980—2015年生态系统健康开展分级评估与时空演变分析。结果表明:①安徽省不健康等级区县最多,亚健康等级区县次之,面积占比分别为56.37%和16.83%;安徽省生态系统多年平均健康综合指数与多年平均健康等级空间分布整体呈现南高北低格局,且均与地貌类型有较强关联,健康和很健康等级区域集中分布于皖南丘陵山地区和皖西丘陵山地区,不健康等级区域连片分布于淮河平原区、江淮丘陵区以及沿江平原区,其中生态系统健康综合指数最高的地区为黄山市祁门县,约0.92,最低地区位于合肥市庐阳区,约0.17。②1980—2015年安徽省整体生态系统健康水平趋向健康发展,共24个区县健康等级上升,无区县健康等级下降,全省平均健康等级由不健康提升至亚健康;仍有13个区县的健康综合指数下降,生态系统健康水平不稳定,健康等级有下降风险。研究结论对安徽省制定合理的土地利用政策、保护治理生态环境、优化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等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空演变 生态系统 健康评价 安徽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省PM_(2.5)污染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6
6
作者 程煜 黄薇薇 +3 位作者 沈非 罗耀 陈铭杨 任雅茹 《安徽农学通报》 2021年第2期144-147,共4页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逐渐深化,以PM_(2.5)为首要污染物的空气质量问题尤为凸显,严重危害着人们的身心健康和区域可持续发展。基于2017年安徽省136个PM_(2.5)浓度监测站点数据,分析了全省PM_(2.5)污染的时空分布特征;利用地理探测器分...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逐渐深化,以PM_(2.5)为首要污染物的空气质量问题尤为凸显,严重危害着人们的身心健康和区域可持续发展。基于2017年安徽省136个PM_(2.5)浓度监测站点数据,分析了全省PM_(2.5)污染的时空分布特征;利用地理探测器分析了影响因子的影响力以及彼此的交互作用。结果表明:安徽省PM_(2.5)浓度时空特征差异明显,在时间上,冬季>春季>秋季>夏季;在空间上,皖北>皖中>皖南;各风险因子的影响力中,年均气温最高,社会用电量次之,人口密度和一产占比也相对较高。交互作用显示,各影响因子关系均为双因子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_(2.5) 安徽省 时空特征 影响因素 地理探测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opula函数的淮河流域非平稳气象干旱特征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王易 姚蕊 +1 位作者 孙鹏 葛晨昊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6-38,共13页
【目的】淮河流域干旱时空变化显著,部分地区易发生严重干旱,研究其干旱特征对于该地区的农业生产、水资源管理以及生态保护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方法】对1980—2019年淮河流域195个气象站点月非平稳的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NSPEI)... 【目的】淮河流域干旱时空变化显著,部分地区易发生严重干旱,研究其干旱特征对于该地区的农业生产、水资源管理以及生态保护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方法】对1980—2019年淮河流域195个气象站点月非平稳的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NSPEI)数据进行分析研究该地区的气象干旱,并通过游程理论识别历史干旱事件提取出干旱历时、干旱烈度,而后对干旱历时和干旱烈度依次使用用单变量函数和多变量Copula函数进行分析。【结果】结果显示:淮河流域干旱事件主要表现为轻旱和中旱,分别占干旱事件总数的39%和47%,且主要分布在流域西北部和南部,极旱事件极少。Generalized Pareto函数在对干旱历时、干旱烈度的单变量分布拟合都为最合适,87个站点显示t-Copula函数为拟合效果最好的的联合分布函数。重现期在20a以上时,干旱历时和干旱烈度的空间分布特征大致相同,高值区为流域西南部。联合重现期和同现重现期概率空间分布随着重现期增长几乎不变,同现重现期高值区主要为流域南部和西部。【结论】结果表明:淮河流域的干旱事件以月内中旱、季内轻旱和季内中旱为主,极端干旱发生频率很低;随着重现期增大,干旱历时和干旱烈度的高值区主要分布在淮河流域西南部,因此该区域的干旱灾害风险最大;联合重现期和同现重现期的空间分布特征变化不显著,当重现期为100 a时西南部会发生干旱历时可达10.8个月,干旱烈度可达11.9的长历时高烈度的干旱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平稳气象干旱 干旱特征 COPULA函数 淮河流域 气候变化 非平稳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NSPEI) 水资源 极端干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河上游高寒山区土壤水分模拟对Noah-MP模型参数化方案的敏感性评估
8
作者 黄克秀 尤元红 +3 位作者 卢燕宇 郝莹 汪左 孙京 《高原气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70-779,共10页
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利用陆面过程模型准确模拟土壤水分对气象预报、农业生产和水文过程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黑河上游阿柔站的气象观测资料作为Noah-MP模型的驱动数据,开展了土壤水分模拟试验,评估了Noah-MP模型在黑河上游高寒山... 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利用陆面过程模型准确模拟土壤水分对气象预报、农业生产和水文过程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黑河上游阿柔站的气象观测资料作为Noah-MP模型的驱动数据,开展了土壤水分模拟试验,评估了Noah-MP模型在黑河上游高寒山区的土壤水分模拟性能。在不考虑模型参数和驱动数据不确定性的条件下,对Noah-MP模型不同物理过程的参数化方案进行任意组合,设计了包含17280种不同组合方案的土壤水分多参数化方案集合模拟试验,选用Natural Selection敏感性分析方法分析了浅层土壤水分模拟结果对参数化方案的敏感性,并进一步量化了土壤水分多参数化方案集合模拟结果的不确定性范围。研究结果表明,Noah-MP模型可用于黑河上游高寒山区的土壤水分模拟,模型对浅层土壤水分的模拟精度较高,模拟的土壤水分变化趋势与观测资料基本一致;而深层土壤水分模拟结果精度较差,模拟的土壤水分变化趋势与观测资料偏差较大。浅层土壤水分模拟结果对冻结土壤中过冷液态水、冻结土壤渗透、雨雪分离和第一层积雪或土壤温度的时间方案4个物理过程的参数化方案敏感,其中对冻结土壤渗透物理过程的参数化方案特别敏感。上游高寒山区土壤冻融循环过程中,冻结时段内的土壤水分模拟结果对参数化方案更加敏感,使得土壤冻结物理过程参数化方案的选择是导致土壤水分多参数化方案集合模拟结果不确定性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水分 集合模拟 参数化方案敏感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对SHS探测仪的中高层OH自由基临边观测仿真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张洪海 高一博 +3 位作者 李超 麻金继 方雪静 熊伟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2685-2691,共7页
大气OH自由基是大气中各组分光化学反应的重要媒介,对大气其他成分的形成和转化起重要作用。利用MLS传感器2005年—2009年的OH全球浓度数据产品构建OH浓度时空数据库和Lifbase光谱分析软件构建OH发射光谱数据库,改进了SCIATRAN辐射传输... 大气OH自由基是大气中各组分光化学反应的重要媒介,对大气其他成分的形成和转化起重要作用。利用MLS传感器2005年—2009年的OH全球浓度数据产品构建OH浓度时空数据库和Lifbase光谱分析软件构建OH发射光谱数据库,改进了SCIATRAN辐射传输模型,计算了基于空间外差光谱(SHS)技术的探测仪的临边探测仿真图像,并提取了大气OH自由基荧光发射在观测能量中的贡献。基于辐射传输理论,通过定量计算分析了仿真过程中各个参量不确定度对仿真结果和OH荧光能量的定量影响。该研究结果不仅能为我国构建中高层OH自由基探测仪提供科学理论支撑,还能为探测仪器相关参数设计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光线 辐射传输 OH自由基 临边观测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遥感影像的线状地物宽度变化规律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邓玲玲 吕成文 尉雪敬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3-36,共4页
采用数理统计回归分析方法,通过对安徽省中南部地区195个随机样本的实际宽度量测、定位和图片采集,与其在LandsatTM-5卫星影像上的实际表现相结合,主要从像元数、下垫面性质和走向3方面进行数理统计分析,得出线状地物在LandsatTM-5遥感... 采用数理统计回归分析方法,通过对安徽省中南部地区195个随机样本的实际宽度量测、定位和图片采集,与其在LandsatTM-5卫星影像上的实际表现相结合,主要从像元数、下垫面性质和走向3方面进行数理统计分析,得出线状地物在LandsatTM-5遥感影像中的变化规律:随着影像像元数的增加,线性夸张逐渐不明显;南—北(东—西)走向的线状地物宽度稳定性好于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走向,线性夸张程度小;水域最易产生线性夸张现象,其次为公路和土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影像 线状地物宽度 变化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耦合敏感参数实时识别的新型数据同化算法研究——以湖泊藻类模拟为例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帅 彭福利 +6 位作者 季雨来 张京 张奇谋 李琪 钱瑞 齐凌艳 黄佳聪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877-1889,共13页
数据同化是提升复杂机理过程模型精度的关键技术之一,而湖泊藻类模型的敏感参数具有随时间动态变化的特征,导致数据同化过程中无法精准更新某一时段的敏感参数,影响数据同化的模型精度提升效果.针对上述问题,本研究耦合了参数敏感性分... 数据同化是提升复杂机理过程模型精度的关键技术之一,而湖泊藻类模型的敏感参数具有随时间动态变化的特征,导致数据同化过程中无法精准更新某一时段的敏感参数,影响数据同化的模型精度提升效果.针对上述问题,本研究耦合了参数敏感性分析与集合卡尔曼滤波,研发了一种能够实时识别模型敏感参数的新型数据同化算法;为验证研发算法的效率,依托巢湖的高频水质自动监测数据,测试算法对藻类动态模型的精度提升效果.测试结果表明:研发算法能够精准跟踪模型敏感参数的动态变化,并根据监测数据实时更新模型敏感参数,实现了水质高频自动监测数据与藻类动态模型的深度融合,藻类生物量模拟精度提升了55%,即纳什系数(NSE)从0.49提升到0.76,模拟精度提升效果也显著优于传统数据同化算法(NSE=0.63).研发算法可应用于其它水生态环境模型的数据同化,为水生态环境相关要素的精准模拟预测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巢湖 集合卡尔曼滤波 参数敏感性分析 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非平稳的淮河流域干旱时空演变特征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胡玉乾 胡磊 +3 位作者 孙鹏 温庆志 冯安兰 刘威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16-124,共9页
基于非平稳性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non-stationary standardized precipitation evapotranspiration index,NSPEI)表征气象干旱程度,运用游程和Copula理论识别气象干旱特征演变规律,分析淮河流域干旱持续时间与烈度及干旱时间与强度的联... 基于非平稳性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non-stationary standardized precipitation evapotranspiration index,NSPEI)表征气象干旱程度,运用游程和Copula理论识别气象干旱特征演变规律,分析淮河流域干旱持续时间与烈度及干旱时间与强度的联合频率特征,并初步揭示干旱对植被覆盖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淮河流域中部NSPEI较低,区域内68%的站点NSPEI呈上升趋势,淮河沿岸及其以南地区干旱程度增强;2)长历时、高强度的干旱事件主要集中在南部大别山区与蚌埠附近,高烈度干旱事件集中分布在中北部定陶附近,干旱事件历时集中在0.5~1.5个月,烈度基本<3,强度大多为10~30;3)干旱事件历时与烈度联合重现期低值(1.6 a)集中出现在信阳、蚌埠、菏泽附近地区,历时与强度联合重现期低值(1.7 a)同样集中出现在信阳、蚌埠站附近;4)1990-2015年淮河流域耕地面积减少2.01%,建设用地增加2.07%,土地利用类型变化集中在区域北部,区域内NDVI变化趋势通过95%显著性检验的面积仅占0.89%,植被覆盖度变化趋势不明显,干旱对其影响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平稳性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 游程理论 COPULA函数 淮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InVEST模型的青弋江流域土壤侵蚀与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8
13
作者 黄振华 余健 +6 位作者 房莉 方凤满 苗雨青 支俊俊 徐光来 水恒涛 曹雨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89-197,共9页
为探究安徽省青弋江流域土壤侵蚀的演变规律和驱动因素,采用InVEST模型对该流域2000—2018年的土壤侵蚀特征开展了研究,量化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海拔、坡度下土壤侵蚀状况,并借助地理探测器对流域土壤侵蚀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为探究安徽省青弋江流域土壤侵蚀的演变规律和驱动因素,采用InVEST模型对该流域2000—2018年的土壤侵蚀特征开展了研究,量化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海拔、坡度下土壤侵蚀状况,并借助地理探测器对流域土壤侵蚀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2000年、2010年、2018年该流域平均土壤侵蚀模数分别为15.29,14.14,10.74 t/(hm^(2)·a),侵蚀总量分别为1.08×10^(7),1.00×10^(7),0.76×10^(7)t,呈现逐渐减小特征;(2)流域内土壤侵蚀空间差异显著,呈现“北低南高”的分布格局;(3)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侵蚀模数大小表现为裸地>草地>林地>耕地>建设用地>水体,全流域林地侵蚀量最大,占总侵蚀量的73.71%;(4)地形因子对流域内土壤侵蚀存在显著影响,坡度是青弋江流域土壤侵蚀主导因子,因子间交互作用对土壤侵蚀的解释力均大于单因子,其中坡度与年降水量和土地利用的协同作用解释力最强,分别达22.93%和22.29%;(5)坡地坡度降缓及增加草地和林地覆盖可以有效降低土壤侵蚀。研究结果为厘清青弋江流域土壤侵蚀分布格局和驱动因素,以及为青弋江流域推进水土保持治理工作和提高生态效益提供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InVEST模型 土壤侵蚀 地理探测器 青弋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entinel-2数据多特征优选的农作物遥感识别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陈健 李虎 +3 位作者 刘玉锋 常竹 韩伟杰 刘赛赛 《自然资源遥感》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92-300,共9页
本研究以滁州市全椒县为研究区,借助GEE平台,基于Sentinel-2卫星数据构建光谱特征、传统植被指数特征、红边植被指数特征、纹理特征等90个特征,选用基于随机森林的递归特征消除算法(random forest-recursive feature elimination,RF_RFE... 本研究以滁州市全椒县为研究区,借助GEE平台,基于Sentinel-2卫星数据构建光谱特征、传统植被指数特征、红边植被指数特征、纹理特征等90个特征,选用基于随机森林的递归特征消除算法(random forest-recursive feature elimination,RF_RFE)、基于Relief拓展的Relief F算法、基于相似性的特征优选算法(correlation-based feature selection,CFS)结合随机森林分类器对农作物种植类型进行识别,探究不同的特征优选算法在农作物遥感识别中的效果优劣。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最佳特征优选算法在不同机器学习分类方法中的分类效果。研究表明:①光谱特征在农作物识别中最为重要,其次是红边指数特征,纹理特征影响较小;②基于RF_RFE特征优选方法的遥感识别结果精度最好,总体精度为92%,Kappa系数为0.89;③在RF_RFE特征优选方法下,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的Kappa系数比支持向量机分类(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和最小距离分类(minimum distance classification,MDC)分别高0.01和0.41,说明基于多特征的RF_RFE特征优选方法结合RF算法可以有效提高农作物遥感识别精度和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oogle Earth Engine Sentinel-2 农作物识别 特征优选 随机森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铜陵红土石英颗粒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15
作者 赵亚军 杨立辉 +1 位作者 张硕 董有进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69-181,共13页
目前我国南方网纹红土的成因、物源存在争议,通过分析铜陵红土剖面石英粒度和石英颗粒表面形态特征,并结合已发表年代数据探讨了红土沉积物的搬运动力和物质来源。结果表明,铜陵剖面石英粒度表现出明显的风力搬运特征,粒径整体偏细,剖... 目前我国南方网纹红土的成因、物源存在争议,通过分析铜陵红土剖面石英粒度和石英颗粒表面形态特征,并结合已发表年代数据探讨了红土沉积物的搬运动力和物质来源。结果表明,铜陵剖面石英粒度表现出明显的风力搬运特征,粒径整体偏细,剖面自下而上粒径变粗,粗粉砂(10~50μm)组分为众数粒组,粒度频率分布曲线总体呈现出双峰且主峰明显的特征,并在粗粒端含有隐峰,颗粒总体分选较差,呈正偏态,峰态尖锐;石英颗粒大多呈次棱角状或次圆状,颗粒表面既出现水下磨光面、V型坑、三角型坑等水成特征,也出现碟型坑、新月型坑、麻坑等风成特征,还具有两种特征叠加的现象。剖面自上而下颗粒磨圆度逐渐变好,风成特征更加明显。综合分析推测铜陵网纹红土是风力搬运近源与远源物质共同沉积,并随着东亚季风的变化,不同物源区物质的贡献程度也发生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英粒度 表面特征 网纹红土 搬运动力 物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型湖库滨岸带蓝藻水华堆积风险评估--以巢湖为例 被引量:11
16
作者 钱瑞 彭福利 +7 位作者 薛坤 齐凌艳 段洪涛 邱银国 陈青 陈粉丽 高俊峰 黄佳聪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49-60,共12页
淡水湖库富营养化与蓝藻水华是全球性的突出水环境问题,尤其是滨岸带严重蓝藻水华堆积甚至造成了水体黑臭、威胁饮用水安全等严重危害,科学评估滨岸带蓝藻水华堆积风险、精准识别蓝藻水华易堆积区域是水环境管理与研究中亟待解决的关键... 淡水湖库富营养化与蓝藻水华是全球性的突出水环境问题,尤其是滨岸带严重蓝藻水华堆积甚至造成了水体黑臭、威胁饮用水安全等严重危害,科学评估滨岸带蓝藻水华堆积风险、精准识别蓝藻水华易堆积区域是水环境管理与研究中亟待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本研究以我国长江中下游的大型浅水富营养化湖泊巢湖为研究对象,依托流域水文与湖泊水动力模拟、遥感反演、GIS空间分析等技术,综合考虑藻类生物量、岸线形态、湖泊水动力、风速和风向等要素,创新构建了蓝藻水华堆积风险评估指标体系,量化评估了2018-2019年的巢湖滨岸带的蓝藻水华堆积风险,并将滨岸带蓝藻水华堆积风险等级划分为5级(Ⅰ、Ⅱ、Ⅲ、Ⅳ、Ⅴ),绘制了蓝藻水华滨岸带堆积风险的空间分布,识别了蓝藻水华的易堆积区域.评估结果表明:巢湖滨岸带蓝藻水华堆积的高风险区域呈连续片状分布于西巢湖西岸与西北岸,占巢湖沿岸区域的12.1%,是巢湖蓝藻水华应急处置管理的关键区域,评估结果与调研结论总体一致.研发的蓝藻水华堆积风险评估方法可应用于其他大型富营养化湖库,为蓝藻水华应急处置管理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营养化 湖泊水动力 蓝藻水华 岸线 应急处置 巢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淮河流域干旱时空演变特征及成因 被引量:14
17
作者 姚蕊 夏敏 +3 位作者 孙鹏 温庆志 刘果镍 梁媛媛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333-347,共15页
基于淮河流域149气象站点1962—2016年标准化降水蒸散发指数、16个气候因子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通过小波分析和旋转经验正交函数等手段,分析淮河流域干旱重心的转移轨迹,研究气象干旱与气候因子的相关关系,并通过大气环流的异常特征... 基于淮河流域149气象站点1962—2016年标准化降水蒸散发指数、16个气候因子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通过小波分析和旋转经验正交函数等手段,分析淮河流域干旱重心的转移轨迹,研究气象干旱与气候因子的相关关系,并通过大气环流的异常特征揭示气象干旱的主要成因。结果表明:(1)干旱重心分布主要从淮河流域中心向四周扩散,淮河流域大范围区域呈干旱化态势。2013年干旱重心从西北部→中部→西南部→中部变化,随着干旱面积的增大,干旱重心由四周向中心移动。(2)PDO、ONI、Nino4、Nino3.4、MEI、BEST与SPEI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SOI、TNI与SPEI则呈显著负相关关系。(3)干旱周期主要集中在1970年代、1990年代和2000年代存在2—5年显著周期,气候因子在3.4—4.5年存在显著周期。(4)春季高纬度地区的气流南下,与印度洋、孟加拉湾北上气流导致南湿北干;夏季蒙古气旋偏弱与异常偏北风覆盖导致东干西湿;秋季大陆高压控制,偏北风和南风相互影响造成东干西湿;冬季盛行下沉气流与盛行东南风造成东湿西干的气候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 干旱重心 气候因子 大气环流 淮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淮北平原区浅层地下水埋深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14
18
作者 姚蕊 孙鹏 +3 位作者 张强 蒋尚明 夏敏 汪军红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10-119,共10页
基于淮北平原区104个观测井1980~2007年的月地下水埋深数据和97个气象站点月降水数据,研究地下水埋深的时空变化规律,并探讨影响地下水埋深的主要影响因素。主要结果如下:①年代际来看,地下水埋深1980年代是最浅的,1990年代地下水埋深最... 基于淮北平原区104个观测井1980~2007年的月地下水埋深数据和97个气象站点月降水数据,研究地下水埋深的时空变化规律,并探讨影响地下水埋深的主要影响因素。主要结果如下:①年代际来看,地下水埋深1980年代是最浅的,1990年代地下水埋深最深,最大地下水埋深发生在淮河流域的特大干旱、严重干旱和中度干旱的当年或下一年。②南部地区地下水埋深小于北部地区,东北部的地下水埋深最深;夏季地下水埋深平均最小,春季最大,其次是秋季和冬季。③1980~1985年和1990~2007年地下水埋深在作物生长季节(3~9月)呈增加趋势,1985~1990年地下水埋深呈减小趋势。④3~5月和9月的中西部地区尽管地下水埋深减少,但是降水呈减小趋势。8~9月中东部地区地下水位下降主要是因为降水减小引起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埋深 趋势变化 特征分析 淮北平原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酸培养时间和种类对煤矸石碎屑组成及速效养分的影响 被引量:3
19
作者 余健 王鑫鑫 +5 位作者 房莉 汪梦甜 卞正富 周光 解进飞 张经纬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28-235,共8页
为研究有机酸添加后煤矸石碎屑组成及其速效养分变化,以淮南潘集矿区为研究区域,选取矿区内多处煤矸石山上大块煤矸石人工破碎后作为供试材料,向其中添加10 mmol/L低分子量有机酸和腐殖酸水溶液,恒温培养120 d,在不同培养阶段取出部分... 为研究有机酸添加后煤矸石碎屑组成及其速效养分变化,以淮南潘集矿区为研究区域,选取矿区内多处煤矸石山上大块煤矸石人工破碎后作为供试材料,向其中添加10 mmol/L低分子量有机酸和腐殖酸水溶液,恒温培养120 d,在不同培养阶段取出部分样品测定煤矸石碎屑颗粒组成、EC、pH和速效养分等指标。结果表明,有机酸的添加总体上促进了煤矸石碎屑颗粒的细化。其中,黏粒平均增幅达81.90%,极细砂增幅在42%以上,粉粒和极粗砂粒含量平均下降幅度分别为21.05%、62.34%。有机酸添加有助于煤矸石碎屑颗粒基质结构向好的方向发展,并且以柠檬酸和腐殖酸效果最好。培养后的各处理pH值、电导率、速效养分对有机酸种类和培养时间的响应存在显著差异。有机酸添加后,酒石酸、草酸和腐殖酸处理pH均上升较大,平均pH值分别为7.69、7.75和7.71,显著大于对照处理(P<0.05),达到微碱性水平。除苹果酸处理外,其他处理的pH随培养时间的变化表现“N”型特征。电导率的变化与pH值变化正好相反,以苹果酸处理上升最大,比培养前增幅达146.78%;有机酸添加极大促进了煤矸石碎屑碱解氮(AN)和速效磷(AP)的释放,前者以苹果酸效果较好(释放量最大为CK的1.56倍和培养前的13.03倍),后者以柠檬酸效果较好(释放量最大为培养前的2.56倍和CK的3.39倍)。随着培养时间延长,碱解氮和速效磷释放量均逐渐增加;水分浸润和有机酸溶液添加均在前期表现一定抑制煤矸石碎屑颗粒速效钾(AK)释放的作用,后期逐渐表现一定促进释放的作用,但各有机酸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有机酸对煤矸石山生态修复肯有一定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矿 修复 有机酸 煤矸石 腐殖酸 理化性质 淮南矿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17年新疆干旱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46
20
作者 黄静 张运 +3 位作者 汪明秀 王芳 汤志 何好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077-1088,共12页
新疆是我国西北区重要的粮食和商品棉生产基地,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干旱频发,给社会经济及农业生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基于MODIS遥感数据和气象数据,估算温度植被干旱指数(Temperature Vegetation Dryness Index, TVDI),分析新疆2000-201... 新疆是我国西北区重要的粮食和商品棉生产基地,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干旱频发,给社会经济及农业生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基于MODIS遥感数据和气象数据,估算温度植被干旱指数(Temperature Vegetation Dryness Index, TVDI),分析新疆2000-2016年干旱的年际、年内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TVDI可以有效地描述新疆的干旱状况,适用于对该地区进行干旱监测;2)2000-2016年间新疆TVDI空间分布具有较强的地域分异性,呈现为天山山脉以北及昆仑山脉地区较湿润,塔里木盆地地区较干旱,新疆TVDI多年均值为0.751,整体上处于中旱状态。年内TVDI季节空间分布差异显著,不同季节的干旱程度大小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3)新疆各地州TVDI年内月变化整体上呈现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最小值在1月(0.267),最大值在6月(0.930),在14个地州中,伊犁哈萨克、阿勒泰和博尔塔拉多年间基本处于无旱状态;4)17年间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干旱程度表现为林地<草地<建筑用地<耕地,干旱类型转移的主要特点为无旱类型转入和轻旱类型、中旱类型、重旱类型、特旱类型转出;5)新疆干旱动态变化与地形、气温、降雨量以及太阳辐射等因子密切相关,其中非气象因子影响所占比例最大,降雨量与气温综合影响占面积较小,气象因子中降雨量影响所占面积较大,因此,在气象因子中新疆干旱主要受降雨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 时空分布特征 温度植被干旱指数 新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