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利用基因组测序技术鉴定家蚕转基因位点方法的建立
1
作者 周昂 蒋晶晶 +4 位作者 左伟东 陈欣 童晓玲 代方银 李春林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3-122,共10页
建立一种基于基因组测序技术高效鉴定家蚕转基因插入位点的方法,并分析测序深度对位点鉴定准确性的影响,从而为家蚕及其他物种利用基因组测序技术开展低成本、高通量的转基因位点鉴定提供参考。首先,采集两份家蚕转基因材料的蛹,进行全... 建立一种基于基因组测序技术高效鉴定家蚕转基因插入位点的方法,并分析测序深度对位点鉴定准确性的影响,从而为家蚕及其他物种利用基因组测序技术开展低成本、高通量的转基因位点鉴定提供参考。首先,采集两份家蚕转基因材料的蛹,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并经过质量控制筛选出高质量的测序后读段(reads)。以载体序列和家蚕基因组为参考,经两轮比对分析,得到覆盖基因组和载体的目标reads。利用目标reads上的基因组序列在家蚕泛基因组数据库中进行比对分析,进而获得插入位点的具体位置。随后,运用Seqtk软件对数据进行抽样,分析不同测序深度对位点鉴定准确性的影响。两份材料的基因组测序数据分别为9.76 G和11.18 G,质控后读段(clean reads)数量分别为32639026和37394695,测序深度约为20×。序列比对分析和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实验验证结果显示:TransGene_1的插入位点位于1号染色体1899494 bp与1899495 bp之间;TransGene_2的插入位点位于21号染色体959510 bp与959515 bp之间,且插入位点均处于基因间区。利用两份转基因材料的基因组测序数据进行不同测序深度的模拟分析,发现转基因材料TransGene_1在测序深度为6×时就能够得到覆盖两侧断点的reads,实现精确定位,而TransGene_2则需要测序深度达到10×及以上才能实现精确定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 转基因插入位点 基因组测序 测序深度 转基因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墨化炭黑去除水产养殖尾水中恩诺沙星残留的研究
2
作者 李梦妍 齐梦钰 +3 位作者 吴佳龙 李铁军 胡红美 张小宁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85-795,共11页
本研究探究并评价了石墨化炭黑(graphitized carbon black,GCB)吸附去除水产养殖环境中恩诺沙星(enrofloxacin,ENR)的能力。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拉曼光谱以及Zeta电位对石墨化炭黑进行表征,探讨了p H值、吸附温... 本研究探究并评价了石墨化炭黑(graphitized carbon black,GCB)吸附去除水产养殖环境中恩诺沙星(enrofloxacin,ENR)的能力。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拉曼光谱以及Zeta电位对石墨化炭黑进行表征,探讨了p H值、吸附温度(T)、恩诺沙星初始质量浓度(C0)、吸附时间(t)对石墨化炭黑吸附恩诺沙星的影响。同时,从吸附热力学和吸附动力学等方面探究了石墨化炭黑对恩诺沙星的吸附机制。结果表明,石墨化炭黑对恩诺沙星具有良好的吸附能力,吸附过程符合伪二级动力学模型和弗罗因德利希(Freundlich)吸附等温模型。在p H=7、C0=200 mg/L、T=35℃的条件下,石墨化炭黑对溶液中恩诺沙星的吸附能力最强,最大吸附量可达74.43 mg/g。此外,石墨化炭黑对实际加标养殖淡水和加标养殖海水中恩诺沙星残留具有较好的吸附去除能力,单位吸附量分别为(32.47±0.99)、(31.84±1.46)mg/g。综上所述,石墨化炭黑具有去除实际水产养殖尾水中恩诺沙星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墨化炭黑 恩诺沙星 吸附 去除 水产养殖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饲料育和桑叶育对家蚕不同组织消化酶活性及其基因表达的影响
3
作者 杨伟克 杨丽莎 +5 位作者 王永生 Syed Ahmed Zia 杨海 袁亚杰 陈松 朱水芬 《西南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55-660,共6页
【目的】研究人工饲料育和桑叶育对5龄家蚕不同组织相关消化酶活性及其编码基因表达变化的影响,以期揭示饲料育与桑叶育对家蚕机体消化代谢的生理差异。【方法】利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饲料育和桑叶育家蚕不同组织脂肪酶、a-淀粉酶和类... 【目的】研究人工饲料育和桑叶育对5龄家蚕不同组织相关消化酶活性及其编码基因表达变化的影响,以期揭示饲料育与桑叶育对家蚕机体消化代谢的生理差异。【方法】利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饲料育和桑叶育家蚕不同组织脂肪酶、a-淀粉酶和类胰蛋白酶的活性差异,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消化酶基因BmLip-1、Bm Amy1和BmTryp的表达情况。【结果】与桑叶饲育组家蚕相比,人工饲料育家蚕脂肪体和中肠脂肪酶、a-淀粉酶活性显著降低,血淋巴的脂肪酶和a-淀粉酶活性有一定程度的降低,但差异不显著;血淋巴和中肠类胰蛋白酶活性极显著增高,脂肪体类胰蛋白酶活性无显著变化。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结果表明,BmLip-1和BmAmy1的表达量仅在饲料育家蚕脂肪体组织中显著高于桑叶饲育组,这与其酶活性变化差异趋势相反。BmTryp的表达量在饲料育家蚕血淋巴和中肠组织中显著或极显著高于桑叶饲育组,这与酶活性变化差异趋势一致。【结论】人工饲料育和桑叶育家蚕不同组织消化酶活性及其相关编码基因相对表达量存在差异,这些差异为筛选和培育人工饲料适应性优良家蚕新品种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饲料 桑叶 家蚕 消化酶活性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蚕丝蛋白止血材料研究进展
4
作者 李庆 王镟淇 蓝广芊 《蚕学通讯》 2025年第1期65-75,共11页
在创伤急救中,快速控制出血是降低失血性休克风险、提高救治成功率的关键。蚕丝蛋白(包括丝素蛋白和丝胶蛋白),凭借其优异的生物相容性、可调控的分子构象以及多重促凝机制,已成为新型止血材料研究的热点。本文从材料形态角度出发,系统... 在创伤急救中,快速控制出血是降低失血性休克风险、提高救治成功率的关键。蚕丝蛋白(包括丝素蛋白和丝胶蛋白),凭借其优异的生物相容性、可调控的分子构象以及多重促凝机制,已成为新型止血材料研究的热点。本文从材料形态角度出发,系统地综述了颗粒型、片层型、海绵型与水凝胶型蚕丝蛋白止血材料的最新研究进展。本文总结了这些材料的分子结构特性(如β-折叠构象和动态氢键网络)与其止血作用机制(包括凝血因子激活、血小板富集及物理封堵)之间的构效关系;同时,从临床应用维度评价了上述4类材料在体表创面、深部腔隙及动脉出血等不同场景中的性能优势与局限。进一步地,本文探讨了通过仿生结构设计、功能组分整合与智能化改性策略,构建兼具高效止血与组织修复功能的多级响应体系的可能性。本综述旨在为开发靶向性强、环境适应性优的蚕丝蛋白基止血材料提供理论支撑,并为推动创伤急救材料的临床转化提出指导性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蚕丝蛋白 止血材料 生物相容性 丝素蛋白 丝胶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蚕丝基创面修复材料的研究进展
5
作者 程岚 李晓冉 +1 位作者 孟思雨 代方银 《蚕学通讯》 2025年第1期55-64,共10页
蚕丝蛋白材料因其优异的生物相容性、可降解性和力学性能,在创面修复领域展现出重要的应用潜力。本文系统地综述了蚕丝基创面修复材料的3种主要形式——蚕丝纤维基敷料、再生丝素蛋白敷料和丝胶蛋白敷料,并探讨了其作用机制及研究进展... 蚕丝蛋白材料因其优异的生物相容性、可降解性和力学性能,在创面修复领域展现出重要的应用潜力。本文系统地综述了蚕丝基创面修复材料的3种主要形式——蚕丝纤维基敷料、再生丝素蛋白敷料和丝胶蛋白敷料,并探讨了其作用机制及研究进展。蚕丝纤维基敷料(蚕茧结构、织物和平板丝)通过仿生结构设计和抗菌改性,兼具良好的透气性、机械性能和成本优势;再生丝素蛋白敷料(海绵、水凝胶、微纳米颗粒和薄膜)能够模拟细胞外基质,提供力学支撑,并通过负载生长因子和调节氨基酸代谢促进组织再生;丝胶蛋白敷料(水凝胶、薄膜及3D打印支架)则凭借抗氧化、保湿和促细胞迁移等特性,在慢性创面修复中表现出显著优势。蚕丝基敷料在创面修复领域的研究仍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未来应进一步加强基础研究和临床转化,探索多功能复合材料、智能敷料以及大规模生产工艺,以促进其在医学领域的广泛应用,为临床创面修复提供更高效、安全的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蚕丝基敷料 蚕丝纤维 再生丝素蛋白 丝胶蛋白 创面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桑树品种扦插生长情况及其生根能力评价
6
作者 袁姜莲 李炎 +2 位作者 罗义维 轩亚辉 何宁佳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1-69,共9页
以10个桑树品种为研究对象,分析了ABT-1、IBA和IAA对桑树扦插的影响,并通过排队评分法和公式评分法对不同桑树品种扦插生根能力进行综合评价,结合聚类分析,以期筛选出易生根的优良品种,为实现桑树规模化扦插育苗提供理论参考。结果表明... 以10个桑树品种为研究对象,分析了ABT-1、IBA和IAA对桑树扦插的影响,并通过排队评分法和公式评分法对不同桑树品种扦插生根能力进行综合评价,结合聚类分析,以期筛选出易生根的优良品种,为实现桑树规模化扦插育苗提供理论参考。结果表明:整体上,不同激素处理提高了10个桑树品种的扦插成活率、新梢及根系指标,各指标在品种间、激素种类间及其互作间存在着显著或极显著差异。在不同激素处理下,新剑持的平均成活率和平均根数都最大,分别为78.00%和9.35根;足83122的平均新梢长、平均新梢质量和平均根直径都最大,分别为54.08 cm、31.35 g和1.47 mm;保坎的平均根质量最大,为17.36 g;双头荷叶白的平均根总长最大,为2385.46 cm。相关分析表明:成活率与根数呈显著正相关;新梢性状与根系性状总体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10个品种综合得分从高到低排序为:足83122、新剑持、双头荷叶白、伊达寿木桑、保坎、60178、沱桑、火桑、山西甜桑、葵桑。聚类分析将10个品种聚为易生根型、较易生根型和难生根型3类。足81322和新剑持在不同激素处理下平均成活率较高,且各扦插生长指标均表现良好,可作为桑树规模化扦插育苗的优选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树 扦插 生根能力 排队评分法 公式评分法 聚类分析 综合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