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88篇文章
< 1 2 19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微流控实验的碳酸盐岩油藏纳米材料调驱效果及机理
1
作者 马梦琪 李俊键 +3 位作者 徐飞 于馥玮 第五鹏祥 姜汉桥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55-169,共15页
纳米材料调驱技术凭借其突出的尺度优势,在不同类型油藏代表性区块的先导试验中效果明显,此类调驱体系的作用机理尚未明确是阻碍其开展规模应用的根本原因。为深入探究纳米乳液和纳米微球2种典型纳米材料的调驱效果与作用机理,以碳酸盐... 纳米材料调驱技术凭借其突出的尺度优势,在不同类型油藏代表性区块的先导试验中效果明显,此类调驱体系的作用机理尚未明确是阻碍其开展规模应用的根本原因。为深入探究纳米乳液和纳米微球2种典型纳米材料的调驱效果与作用机理,以碳酸盐岩油藏作为研究对象,基于真实岩心制成的铸体薄片认识该油藏孔隙结构的复杂性,依据其特征设计并制作孔隙型、裂缝型和孔隙-溶洞型3类储层微观模型。选择调驱体系单独驱替和组合驱替方式分别进行微流控实验,获取作用前后的结果图像,并捕捉调驱过程中的微观现象。将调驱现象与数值变化规律相结合,从定性描述和定量分析两方面出发,探讨不同调驱措施在各类碳酸盐岩储层中的增产效果,同时明晰2种纳米材料的微观调驱机理。实验结果表明:在3类碳酸盐岩储层微观模型中,纳米乳液体系和纳米微球体系调驱措施的使用均可在水驱结果的基础上促使剩余油得到有效动用;其中孔隙型储层采出程度最高,裂缝型储层增产幅度最大,而孔隙-溶洞型储层效果相对较差。纳米乳液体系主要通过降低界面张力和改变润湿性作用,采出优势流动区域中滞留的剩余油以提高微观驱油效率;而纳米微球体系的调驱作用主要体现在封堵初始水流通道,后续流体转向进入未波及区域以扩大波及面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流控实验 碳酸盐岩储层 纳米乳液 纳米微球 调驱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废水回注环境中套管钢腐蚀行为实验研究
2
作者 冯永存 汪衍刚 +1 位作者 朱涛 段吉彬 《应用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8-32,共5页
研究开展了N80、L80-3Cr、L80-13Cr三种油田常用套管钢在废水回注环境中的腐蚀实验。发现N80套管钢呈现非均匀腐蚀,存在严重点蚀,L80-3Cr套管钢呈现均匀腐蚀,L80-13Cr套管钢腐蚀极其轻微,N80、L80-3Cr、L80-13Cr套管钢的均匀腐蚀速率分... 研究开展了N80、L80-3Cr、L80-13Cr三种油田常用套管钢在废水回注环境中的腐蚀实验。发现N80套管钢呈现非均匀腐蚀,存在严重点蚀,L80-3Cr套管钢呈现均匀腐蚀,L80-13Cr套管钢腐蚀极其轻微,N80、L80-3Cr、L80-13Cr套管钢的均匀腐蚀速率分别为0.5800,0.0320,0.0017 mm/y,N80套管钢点蚀速率为2.0100 mm/y,N80套管不适用于废水回注环境,L80-3Cr与L80-13Cr套管均满足废水环境中的防腐要求,但由于L80-13Cr套管成本较高,在满足防腐要求前提下建议现场采用L80-3Cr套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水回注 套管钢 腐蚀行为 腐蚀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实验室条件下的核磁共振测井束缚水饱和度计算方法研究 被引量:12
3
作者 张冲 毛志强 金燕 《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514-518,共5页
选取四川盆地须家河组54块砂岩岩样进行了核磁共振实验测量。通过T2谱面积比值法、称重法、SBVI法、统一T2截止值法和综合物性参数统计模型法确定了束缚水饱和度,对比分析了这五种方法,认为称重法和T2谱面积比值法可以作为建立束缚水饱... 选取四川盆地须家河组54块砂岩岩样进行了核磁共振实验测量。通过T2谱面积比值法、称重法、SBVI法、统一T2截止值法和综合物性参数统计模型法确定了束缚水饱和度,对比分析了这五种方法,认为称重法和T2谱面积比值法可以作为建立束缚水饱和度模型的基础数据;统一T2截止值法和综合物性参数统计模型法效果优于SBVI法,可以用这两种方法来确定须家河储层的束缚水饱和度模型。根据压汞毛管压力测量结果,考察了核磁实验所得到的束缚水饱和度的应用条件。研究认为,对于渗透率大于1×10-4μm2的样品,0.6897 MPa的驱替压力可以将全部可动水驱替干净,核磁实验测得的束缚水饱和度即为严格意义上的束缚水饱和度。对于渗透率小于1×10-4μm2的岩样,0.6897 MPa的驱替压力不能将可动水全部驱出,核磁实验测得的束缚水饱和度只是一定驱替条件下的含水饱和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束缚水饱和度 核磁共振 实验 T2分布 T2截止值 压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对称声源多极子随钻声波测井实验室测量研究 被引量:11
4
作者 王兵 陶果 +1 位作者 陈天润 朱正亚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327-332,共6页
现有的随钻声波测井通常采用三种测量方式:单极子、偶极子及四极子测量模式.分别采用单极子源、偶极子源和四极子源激发单极子、偶极子和四极子信号对地层速度信息进行测量.由于随钻测井环境比较复杂,钻杆在井孔中占据大部分空间,钻杆... 现有的随钻声波测井通常采用三种测量方式:单极子、偶极子及四极子测量模式.分别采用单极子源、偶极子源和四极子源激发单极子、偶极子和四极子信号对地层速度信息进行测量.由于随钻测井环境比较复杂,钻杆在井孔中占据大部分空间,钻杆速度高于地层速度,导致接收到的信号中仪器波能量占主导,无法有效地提取地层的纵横波速度信息.本文探讨一种采用非对称偏心的点声源,一次激发,利用方位分布的四个接收器接收,经过合成后同时分别得到单极子、偶极子和四极子模式波信号的测量方法,为建立同时利用多极模式波信号测量地层纵横波速度的随钻声波测井实用技术提供基础.本文利用1∶12的缩比模型在实验室对该方法进行了考察,实验结果证明,可以通过非对称点声源得到有效的地层单极子、偶极子和四极子模式波信号.通过分析和对比实测数据和理论模拟的频散曲线,本文进一步提出利用三种模式波的频散曲线联合反演确定地层横波速度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随钻声波测井 缩比模型 非对称偏心声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压水射流与完井实验室建设及安全管理 被引量:2
5
作者 史怀忠 李根生 +4 位作者 黄中伟 王海柱 田守嶒 宋先知 李敬彬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37-240,244,共5页
高压水射流与完井实验室是以高压、超高压流体为研究对象的国家油气资源与探测重点实验室分室,所用仪器设备均为高压、超高压设备,其危险性较高,故实验室建设与安全管理工作尤为重要。实验室从建设之初就开始从安全理念出发,对设备摆放... 高压水射流与完井实验室是以高压、超高压流体为研究对象的国家油气资源与探测重点实验室分室,所用仪器设备均为高压、超高压设备,其危险性较高,故实验室建设与安全管理工作尤为重要。实验室从建设之初就开始从安全理念出发,对设备摆放、供排水系统、高压管汇设计与制造、防火、用电、废弃物处理等进行统一规划,并制定实验室管理规章制度、安全实验申请流程、仪器安全操作规程及安全培训、设备运行记录与维护、人员安全培训等章程,从而保障实验室的安全高效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室建设 高压水射流 安全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方位远探测声波测井仪接收声系实验研究 被引量:7
6
作者 余志军 鞠晓东 +3 位作者 卢俊强 门百永 郝小龙 刘栋 《应用声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88-94,共7页
方位远探测声波测井仪接收声系中各通道接收换能器及相应采集电路的综合一致性极大地影响处理结果的精确度,必须测试并进行必要的校正。在实验室构建了接收声系测试系统,使用主频10 k Hz的单极子声源辐射声场,测量了阵列化声系中每个换... 方位远探测声波测井仪接收声系中各通道接收换能器及相应采集电路的综合一致性极大地影响处理结果的精确度,必须测试并进行必要的校正。在实验室构建了接收声系测试系统,使用主频10 k Hz的单极子声源辐射声场,测量了阵列化声系中每个换能器单独正对单极声源时所有通道的采集波形,分析了波形的时域和频域特征,对声系站内、站间的各通道综合一致性进行了评价并给出接收通道一致性不好时的校正公式;对比了相控接收子阵与单个阵元的接收特性。实验结果表明,该声系各通道综合一致性较好,不需要校正;软件相控处理后,接收阵的能量比单个阵元强、指向性更好,有利于提高有用信号的信噪比和空间的探测分辨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位声波测井 接收声系 一致性 相控接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岩心样品横波速度的实验室测量方法 被引量:1
7
作者 郭健 乔文孝 +1 位作者 车小花 段文星 《声学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41-344,共4页
准确测量声波在不同类型岩心中的传播速度是岩心声学性质分析的基础。一般实验室利用超声波透射法所测试的岩心样品均为小尺寸岩心样品。在测量小尺寸岩心样品横波波速时,难以消除的纵波余震信号会对横波的识别产生干扰。提出了一个在... 准确测量声波在不同类型岩心中的传播速度是岩心声学性质分析的基础。一般实验室利用超声波透射法所测试的岩心样品均为小尺寸岩心样品。在测量小尺寸岩心样品横波波速时,难以消除的纵波余震信号会对横波的识别产生干扰。提出了一个在实验室内测量小尺寸岩心样品中横波波速的"辅助块"超声波透射波测试方案,较好地实现了纵横波的分离,减小了横波波速的测量误差,提高了岩心样品横波波速测试的精度。给出了上述测量方案和测量实例分析,该方法亦可用于一般固体样品中横波波速的测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横波测量 辅助块 小尺寸岩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井地带高含水饱和度对火驱开发效果影响的实验 被引量:2
8
作者 李鑫 赵仁保 +4 位作者 孙梓齐 门子阳 何金堂 朱智辉 袁元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9-77,共9页
火驱技术是注蒸汽开发后的有效接替技术,然而注蒸汽后近井地带储层形成的高含水饱和度对火驱的点火、火线推进和开采效果的影响尚未明确。利用燃烧管实验装置将高含水饱和度的油砂填充到注气端附近,以模拟近井地带储层的高含水饱和度,... 火驱技术是注蒸汽开发后的有效接替技术,然而注蒸汽后近井地带储层形成的高含水饱和度对火驱的点火、火线推进和开采效果的影响尚未明确。利用燃烧管实验装置将高含水饱和度的油砂填充到注气端附近,以模拟近井地带储层的高含水饱和度,并研究了近井地带储层的高含水饱和度对火驱的点火、火线推进特征及开发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近井地带储层的含水饱和度高达91.7%时,依然可以实现成功点火,形成有效驱替。近井地带储层的水能起到蒸汽驱油作用,加快火线的推进速度,缩短油墙的形成时间,从而导致火驱受效时间提前,但也会降低火驱过程中的燃料消耗量和氧气利用率,导致火线前缘的燃烧效果变差和原油采收率的降低。研究成果可为蒸汽吞吐后转火驱技术的现场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驱技术 蒸汽吞吐 含水饱和度 燃烧效果 火线前缘 近井地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次生水体对火驱开发效果影响的实验
9
作者 孙梓齐 赵仁保 +3 位作者 王田田 龙海庆 黄田 陈昌剑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0-128,共9页
针对注蒸汽开发产生的次生水体对火驱开采效果影响尚不明确的问题,利用燃烧管实验装置,将不同含水量的油砂填充到燃烧管的中间部分,以模拟储层中的次生水体,研究次生水体对火线的传播特征和火驱开发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次生水体有利... 针对注蒸汽开发产生的次生水体对火驱开采效果影响尚不明确的问题,利用燃烧管实验装置,将不同含水量的油砂填充到燃烧管的中间部分,以模拟储层中的次生水体,研究次生水体对火线的传播特征和火驱开发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次生水体有利于提高火线的推进速度,但会降低火线的燃烧稳定性。当次生水体的含水饱和度高于75.4%时,火线穿过次生水体后难以稳定地推进至生产井,导致开发效果较差;含水饱和度低于50.0%且有一定含油量的次生水体对火驱的开发效果影响不大,火线可以穿过次生水体并稳定推进。研究结果对认识储层中次生水体对火线的稳定推进、火驱开发效果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可为注蒸汽开发油藏火驱技术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油藏 火烧油层 次生水体 燃烧稳定性 火线推进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纤维素的制备及在钻井液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0
作者 赵雄虎 王灿 +2 位作者 肖喆 张喜 赵月琴 《钻井液与完井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0-29,共10页
纤维素作为常用钻井液添加剂被广泛应用于多种水基钻井液体系中,可以有效降低钻井液失水、增强携带岩屑性能、改善钻井液流变性;纳米纤维素作为新型钻井液添加剂既具有常规纤维素的优点,又具有抗温、抗盐碱等性能,可以显著改善钻井液的... 纤维素作为常用钻井液添加剂被广泛应用于多种水基钻井液体系中,可以有效降低钻井液失水、增强携带岩屑性能、改善钻井液流变性;纳米纤维素作为新型钻井液添加剂既具有常规纤维素的优点,又具有抗温、抗盐碱等性能,可以显著改善钻井液的稳定性能和流变性能,有效降低钻井液的滤失量。介绍了目前制备纳米纤维素的方法以及纳米纤维素在钻井液中的应用,并对纳米纤维素在钻井液中的应用作了展望,旨为制备新型抗高温环保型钻井液处理剂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纤维素 制备 钻井液 应用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相断陷盆地全油气系统成藏动力场特征与有序分布模式——以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为例
11
作者 庞宏 刘国勇 +6 位作者 贾承造 姜福杰 姜林 王建伟 马学峰 陈迪 陈君青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36-1151,共16页
中国东部断陷盆地广泛发育联合共生的页岩、致密和常规等类型的油气藏,且分布规律复杂。基于全油气系统理论和成藏动力场模式,以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为例,通过典型油气藏剖析,判识不同类型油气藏动力学边界,划分油气动力场,研究不同动力... 中国东部断陷盆地广泛发育联合共生的页岩、致密和常规等类型的油气藏,且分布规律复杂。基于全油气系统理论和成藏动力场模式,以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为例,通过典型油气藏剖析,判识不同类型油气藏动力学边界,划分油气动力场,研究不同动力场内油气成藏特征,建立全油气系统动力场演化控藏模式,阐明油气藏成因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南堡凹陷存在浮力成藏下限、油气成藏底限、源岩供烃底限3个动力学边界,形成自由、局限和束缚3个动力场。这3个动力场分别控制常规、致密和页岩3类油气藏自上而下的有序分布。浮力成藏下限对应的临界孔隙度、渗透率和孔喉半径分别为10.0%,1×10^(-3)μm^(2)和0.380μm;油气成藏底限的临界孔隙度和孔喉半径分别为2.0%和0.037μm;源岩供烃底限预测临界孔隙度为1.0%,对应的镜质体反射率(Ro)约为3.3%。不同地区成藏动力学边界存在差异,主要受岩性和地温梯度的影响,岩性越粗,地温梯度越低,浮力成藏下限越深。在东营组沉积末期主要发育自由动力场形成的常规油气藏;明化镇组沉积末期主要发育局限动力场形成的致密油气藏;现今在中-浅层主要发育油气动力场形成的常规油气藏,中-深层主要发育局限动力场形成的致密油气藏,深层束缚动力场在高柳地区和林雀次洼发育页岩油气藏。南堡凹陷林雀次洼—高柳地区从洼陷到盆地边缘呈现古近系-新近系全油气系统“页岩油气藏—致密油气藏—常规油气藏”序列分布演化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力成藏下限 油气成藏底限 源岩供烃底限 油气动力场 全油气系统 油气成藏动力学 南堡凹陷 渤海湾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凸起石炭系火山岩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
12
作者 王千军 任新成 +2 位作者 张曰静 桂诗琦 罗群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311-2323,共13页
为研究火山岩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利用岩心观察、铸体薄片鉴定、物性测试以及测井资料分析对准噶尔盆地石炭系火山岩储层特征及分布、主控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车排子地区石炭系火山岩储层主要发育火山溢流相、爆发相,凝灰岩相和... 为研究火山岩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利用岩心观察、铸体薄片鉴定、物性测试以及测井资料分析对准噶尔盆地石炭系火山岩储层特征及分布、主控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车排子地区石炭系火山岩储层主要发育火山溢流相、爆发相,凝灰岩相和火山沉积相,岩性主要为安山岩、玄武岩、火山角砾岩、凝灰岩以及凝灰质砂岩;储集空间依据孔隙与裂缝的配置关系划分为连通孔隙型、裂缝型、裂缝-孔隙型以及孔-洞-缝型;受岩性岩相、风化淋滤作用以及构造作用影响,储集性能具有强非均质性,优势储层岩性为安山岩,火山角砾岩以及凝灰岩,石炭系顶部发育黏土层、水解层、风化淋滤层三层风化壳结构,极大地改善了储层物性,裂缝是储层发育的有效补充因素。区别于前人侧重于刻画火山岩优势储层特征,基于岩性岩相、风化淋滤、走滑断裂对储层的耦合控制作用,明确了研究区主要发育断壳体以及断缝体两种火山岩优势储层发育模式,研究结果对车排子地区石炭系油气资源由东向西开拓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火山岩储层 主控因素 风化淋滤作用 构造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流电压对油水界面张力及其化学特性的影响
13
作者 李强 宁正福 +3 位作者 王伟天 李军 贾泽江 康瑛 《油田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56-362,371,共8页
为准确评估直流电压对油水界面张力的影响,以胜利油田脱水原油和模拟地层水(CaCl_(2)水型)为研究对象,在0~15 V直流电压下进行油水电解实验,通过测定油水界面张力、温度和电流的变化,水相的pH值和离子含量,以及油相的组分和官能团含量,... 为准确评估直流电压对油水界面张力的影响,以胜利油田脱水原油和模拟地层水(CaCl_(2)水型)为研究对象,在0~15 V直流电压下进行油水电解实验,通过测定油水界面张力、温度和电流的变化,水相的pH值和离子含量,以及油相的组分和官能团含量,探讨了直流电压降低油水界面张力的机理。结果表明,随着直流电压的增大,油水界面张力显著降低,最大降幅达42.66%。模拟地层水中的Ca^(2+)溶解度随着温度升高而减小,从2.81 mg/L降至2.25 mg/L,削弱了直流电压对油水界面的影响;Na^(+)含量则从0.50 mg/L升高至0.72 mg/L,这有利于界面张力的进一步降低。在电化学效应的影响下,水相溶液的pH值由7.32升高至10.96,碱性条件促进了原油中酸性物质的反应,生成了表面活性物质羧酸盐。红外光谱表征结果表明,羧酸盐的归一化含量在0、5、10、15 V下分别为1.40、1.51、1.90和4.11。羧酸盐含量的增加进一步促进了油水界面张力的下降。此外,电化学反应促进了原油组成的简化。当直流电压从0 V增至15 V时,沥青质和胶质的含量由18.63%、12.96%分别降至12.11%、10.06%,而饱和烃的含量由47.57%增至55.89%。研究结果为推进直流电场在提高原油采收率方面的应用提供了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界面张力 电解 直流电压 模拟地层水 胜利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始新统卡拉塔组极热事件记录
14
作者 张现军 刘宣威 +6 位作者 王睦童 姜福杰 王东辰 燕卓越 陈君青 孙海涛 张京伟 《岩石矿物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39-854,共16页
古新世至早始新世是新生代重要的气候转折期,多次极热事件的发生导致地球表层碳汇能力减弱,海平面多次发生波动。始新世以来,海相沉积在中国仅有3处区域保留有记录,塔西南卡拉塔尔组保留了这一阶段完整的海侵记录,是研究新生代古气候及... 古新世至早始新世是新生代重要的气候转折期,多次极热事件的发生导致地球表层碳汇能力减弱,海平面多次发生波动。始新世以来,海相沉积在中国仅有3处区域保留有记录,塔西南卡拉塔尔组保留了这一阶段完整的海侵记录,是研究新生代古气候及特提斯洋演化的重要层位。本文针对卡拉塔尔组记录的极端气候沉积特征展开研究,结果显示:(1)卡拉塔尔组记录了可信的天文旋回周期,沉积时间持续6.6 Ma,与卢特泰阶一致;(2)卡拉塔尔组观察到风暴序列中的5个组成部分,即粒序层理、平行层理、丘状交错层理、波状层理和块状泥岩层,表明塔里木盆地区域沉积期处于风暴频发的热带-亚热带低纬度地区;(3)受沉积相和水动力差异影响,发育了10种类型的鲕粒,即原生沉积成因的放射鲕、同心鲕、表鲕、复鲕、椭形鲕和偏心鲕以及后生改造成因的泥晶鲕、变形鲕、负鲕和白云化鲕。始新世中期,异常气候事件推动了海平面上升,海水进入塔里木盆地,事件持续至卢特泰阶结束。沉积期内,温室效应控制下风暴作用频发,CO_(2)浓度升高,海水蒸发量变大,大陆风化作用加剧,长期恶化的环境使得生物化石具有机会主义选择特征。本文对新生代异常气候的研究补充了中国区域的海相剖面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卡拉塔尔组 风暴作用 鲕粒 极热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吸液式降当量循环密度工具及降压机理研究
15
作者 窦亮彬 程学彬 +3 位作者 彭先波 王婷 陈景杨 方勇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4-49,58,共7页
为进一步控制当量循环密度(Equivalent Circulating Density,简称ECD)值,设计了一套高温高压井新型环空降压井下工具——吸液式降ECD工具。利用该工具可以实现当量循环钻井液的井底压力接近其静水压力,进而实现更深的钻井深度。该工具... 为进一步控制当量循环密度(Equivalent Circulating Density,简称ECD)值,设计了一套高温高压井新型环空降压井下工具——吸液式降ECD工具。利用该工具可以实现当量循环钻井液的井底压力接近其静水压力,进而实现更深的钻井深度。该工具主要由涡轮马达、叶片、环空密封、钻柱组成。其工作原理为:利用其吸液作用及由涡轮提取循环流体液压能量,将能量转化为机械能,进而产生抽吸力来提高井底环空内的钻井液流动能量,降低当量循环密度。基于SolidWorks flow simulation分析模拟了不同钻井液密度、排量、工具尺寸下压降特征变化。模拟结果表明,钻井液密度为1.2 g/cm^(3)时,其降压效果达到了1.95 MPa;钻井液密度为1.5 g/cm^(3)时,降压大约1.8 MPa;钻井液密度为1.8 g/cm^(3)时,降压大约2.39 MPa。钻井液排量为1500~2500 L/min时,最高可降压3.06 MPa。对2种不同工具尺寸(Ф90.5、Ф215.9 mm),钻井液流经吸液式降ECD工具时,压降几乎没有变化,尺寸增大其压降效果略有降低,但对压降影响不大,且主要受等排量下流速的影响。研究结果可为高温高压钻井提供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量循环密度(ECD) 环空降压 降压工具 吸液式降ECD工具 高温高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改性材料在水基钻井液中的减阻性能
16
作者 郭磊 李模刚 +2 位作者 邓楚娈 贺垠博 耿铁 《钻井液与完井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08-317,共10页
水基钻井液在小井眼环空流动时波动性大,与井壁、钻具界面阻力大,导致流动能量损耗和钻井液当量循环密度(ECD)大,易引发井漏、卡钻等事故。以纳米二氧化硅为原料,接枝改性合成水基钻井液减阻剂DRA-1,并开展减阻性能研究,发现DRA-1具有... 水基钻井液在小井眼环空流动时波动性大,与井壁、钻具界面阻力大,导致流动能量损耗和钻井液当量循环密度(ECD)大,易引发井漏、卡钻等事故。以纳米二氧化硅为原料,接枝改性合成水基钻井液减阻剂DRA-1,并开展减阻性能研究,发现DRA-1具有降低钻井液流动阻力与改善钻井液流动流型的作用。结果表明,在基浆中加入3%DRA-1后,流性指数为0.5064,增幅达366.7%,稠度系数为0.4847 Pa·s^(n),降幅达90.6%,极压润滑系数降低率达81.82%,经120℃热滚16 h后减阻效果进一步提高,证明DRA-1具有抗高温能力;以相同条件在自制钢片和聚四氟乙烯板上流动时,DRA-1对基浆流动性的改善效果显著优于现场同类材料,具有更好的流动性;基于A井生产资料,在水基钻井液中加入1%DRA-1后,压耗降低1.937 MPa,降低率达21.61%,在整个井深范围也表现出更低的ECD,宏观上反映出DRA-1对钻井效率和安全性的提升,这对钻井现场提高经济效益和避免作业事故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基钻井液 纳米材料 流动减阻 润滑性能 EC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冰层钻具刮削刀头切削破碎冰层数值模拟研究
17
作者 史怀忠 孙金铭 +4 位作者 赫文豪 王海柱 熊超 陈晗 胡成涛 《极地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3-91,共9页
冰的力学性质是极地钻探极其重要的参数,主要包括压缩强度、抗拉强度、断裂韧度等。本文利用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刮削刀头切削破碎冰层特性,根据平均切削力和切削力变异系数来探究刮削刀头受力特征,并开展了切削工艺参数对刮削刀... 冰的力学性质是极地钻探极其重要的参数,主要包括压缩强度、抗拉强度、断裂韧度等。本文利用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刮削刀头切削破碎冰层特性,根据平均切削力和切削力变异系数来探究刮削刀头受力特征,并开展了切削工艺参数对刮削刀头切削破碎冰层效率的影响规律研究。数值模拟结果表明,(1)刮削刀头切削破冰过程中,在刀头前端有明显的应力集中现象,且在整个切削过程中,伴随着离散状冰屑的产生与四溅;(2)随着刮削刀头后倾角的增加,冰体塑性损伤程度增加、冰屑尺寸先减小后增大,随着切深的增加,塑性损伤程度增加,冰屑尺寸变化、飞溅范围也相应增大;(3)切削深度和后倾角的增加均会增大冰体的平均切削力,但后倾角在0°~15°、切深在1.0~3.0 mm这一范围内变化时波动小;(4)切削深度对切削力变异系数的影响显著于后倾角,小切深对应小切削力变异系数,但增大切深不代表变异系数一定升高。本研究成果可为极地钻探破冰中刮削刀头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刮削刀头 冰层钻进 数值模拟 变异系数 冰屑 极地钻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架边缘轨迹自动后退现象的二维数值模拟研究
18
作者 李莉 王俊辉 《沉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39-960,共22页
【目的】研究陆架边缘轨迹有助于分析陆架边缘沉积系统的演化及预测深水砂体的分布,一直以河流—三角洲体系的海岸线轨迹作为研究对象的海岸线自动后退原理同样适用于陆架边缘轨迹。为了验证陆架边缘轨迹的自动后退现象,开展了二维数值... 【目的】研究陆架边缘轨迹有助于分析陆架边缘沉积系统的演化及预测深水砂体的分布,一直以河流—三角洲体系的海岸线轨迹作为研究对象的海岸线自动后退原理同样适用于陆架边缘轨迹。为了验证陆架边缘轨迹的自动后退现象,开展了二维数值模拟研究。【方法】利用DionisosFlow沉积数值模拟软件,对沉积物由冲积河流稳定供给、基准面曲折上升(低频基准面上升复合高频基准面旋回)背景下的陆架边缘生长过程进行二维数值模拟。【结果与结论】模拟结果表明,在基准面曲折上升背景下,短期的基准面下降使得海岸线推进至最远端形成陆架坡折拐点(陆架边缘),陆架边缘随着基准面整体的缓慢上升不断抬升,其轨迹表现为早期的向海推进和晚期的向陆后退,上述过程即为陆架边缘轨迹自动后退现象。陆架边缘轨迹自动后退现象具有以下特征:(1)陆架边缘自动后退的轨迹遵循着和海岸线自动后退相似的理论轨迹;(2)相比于基准面稳定上升背景下生长的海岸线沉积系统,基准面曲折上升背景下的陆架边缘沉积系统受高频下降期间下切侵蚀的作用,在基准面下降结束后形成的顶积层坡度较陡,导致发生自动后退的时刻较晚;(3)陆架边缘自动后退现象主要受盆地初始地形几何特征及基准面低频上升(沉降)速率控制。在其他外部因素不变的条件下,初始冲积河流平原的坡度越小或基准面低频上升(沉降)速率越大,陆架边缘坡折发生自动后退和自动坡折的时刻越早,反之,陆架边缘发生自动后退和自动坡折的时刻越晚。南海北部珠江口盆地中中新世韩江组、上新世万山组为可能的沉积实例。验证陆架边缘轨迹的自动后退现象和了解其特征有助于解释不断沉降的被动型大陆边缘盆地陆架边缘的迁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值模拟 DionisosFlow 基准面曲折上升 陆架边缘轨迹 自动后退现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L_(1)/L_(2)正则化的高分辨率Radon变换反演方法
19
作者 薛亚茹 张程 +2 位作者 冯璐瑜 苏军利 梁琪 《地球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348-2363,共16页
Radon变换反演分辨率是其在地震资料处理中应用的关键因素.常规高分辨率Radon变换反演模型采用L_(1)范数实现稀疏正则化,其以Radon系数振幅总体大小衡量稀疏性,未能充分考虑到Radon系数振幅相对强弱,以此构建的反演方法旨在通过衰减弱... Radon变换反演分辨率是其在地震资料处理中应用的关键因素.常规高分辨率Radon变换反演模型采用L_(1)范数实现稀疏正则化,其以Radon系数振幅总体大小衡量稀疏性,未能充分考虑到Radon系数振幅相对强弱,以此构建的反演方法旨在通过衰减弱振幅来提高稀疏性,对Radon系数分辨率提高效果有限.本文提出一种以信号振幅相对大小衡量Radon系数稀疏性的尺度不变稀疏度量(Scale-Invariant Sparsity Measure,SSM)函数,并以L_(1)/L_(2)范数作为其光滑近似.针对L_(1)/L_(2)正则化的非线性,改进交替方向乘子法(Alternating Direction Method of Multipliers,ADMM)对其求解.合成数据与实际地震资料处理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增强一次波与多次波在Radon域的分辨率,降低Radon变换的能量扩散,提高多次波压制效果;同时该方法能够较好地压制随机噪声,方法具有一定的稳健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ADON变换 高分辨率反演 尺度不变稀疏正则化 多次波压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李四光对地质力学(Geomechanics)的开创性贡献——纪念李四光诞辰135周年
20
作者 童亨茂 《地质力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共7页
中国学术界熟知李四光创立了地质力学,但学术界对该“地质力学”的理解还存差异,部分学者对李四光创立Geomechanics(地质力学)还存在疑问,导致对李四光学术贡献的理解存在偏颇,对李四光创立的“地质力学”和国际上使用的“geomechanics... 中国学术界熟知李四光创立了地质力学,但学术界对该“地质力学”的理解还存差异,部分学者对李四光创立Geomechanics(地质力学)还存在疑问,导致对李四光学术贡献的理解存在偏颇,对李四光创立的“地质力学”和国际上使用的“geomechanics”属于同一术语还明显存在争议,这或多或少地影响地质力学(Geomechanics)术语的使用和该学科的发展。笔者在长期从事地质力学研究实践的基础上,通过对李四光地质力学著作(尤其是李四光1945年版的《地质力学之基础与方法》一书)的系统研读和分析,结合深入的调研分析,确认李四光不仅创立了地质力学(Geomechanics),而且对地质力学及构造变形力学分析有一系列开创性贡献,如提出主应力平面和主应力的概念;把摩尔圆引入构造变形力学分析;建立了广义胡克定律的解析表达式等。在此基础上,简要评述了李四光创立的地质力学,并简要回顾了地质力学的发展历史并展望其发展前景。该文在李四光诞辰135周年之际完成,以此纪念其对地质力学的开创性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四光 地质力学 构造变形力学分析 构造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9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