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美国“工作学院”体系及其参考价值 被引量:3
1
作者 聂有兵 《高教发展与评估》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34-43,I0004,共11页
美国“工作学院”起源于19世纪,定义于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形成了独具一格的体系并成立了“工作学院”联盟。作为一种小规模、实用主义、服务地方性质突出的、提供四年制本科学位教育的高等教育机构,美国“工作学院”其特殊的产学合作... 美国“工作学院”起源于19世纪,定义于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形成了独具一格的体系并成立了“工作学院”联盟。作为一种小规模、实用主义、服务地方性质突出的、提供四年制本科学位教育的高等教育机构,美国“工作学院”其特殊的产学合作教育模式对解决美国大学生学业贷款、提高美国欠发达地区的人力资源水平、促进地方经济发展都具有现实意义。美国“工作学院”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参考价值是:欠发达地区的高等教育需要调整视角,研究借鉴新的产学合作模式,更多地招收本地学生,降低受教育成本,培养留存本地的人才,从根本改善人力资源问题,最终消除贫困、减少区域差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工作学院” 产学合作 应用型大学 生产劳动与大学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国文化诗学中的“暝色起愁”抒情范型 被引量:1
2
作者 侯艳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72-179,共8页
“暝色起愁”最早出自《诗经·王风·君子于役》,此后成为中国诗歌重要的抒情范型之一。在审美情感方面,它存在意义之两柄:漂泊孤独与安宁和谐,此二元情感相互流转而相生,互渗以强化,构成了其艺术张力与深意诗味。“暝色起愁”... “暝色起愁”最早出自《诗经·王风·君子于役》,此后成为中国诗歌重要的抒情范型之一。在审美情感方面,它存在意义之两柄:漂泊孤独与安宁和谐,此二元情感相互流转而相生,互渗以强化,构成了其艺术张力与深意诗味。“暝色起愁”范型的主要意象是黄昏,黄昏是一昼夜中最具温馨人伦情味的时光,既沉淀着农业人生的美好思想,又承载着诗人生命缺憾的痛苦情结,从先秦到唐宋其内涵发生了重要的新变:今典即伤今的分量加重、情感忧乐圆融与意象精致细密。这些新变使“暝色起愁”范型所抒发的情感更为丰富,其审美色彩也更为缤纷,“暝色起愁”范型的情感内容和审美基调随之亦逐渐由二元性走向多元化。然而,无论二元性还是多元化,“暝色起愁”范型之情感皆以思归为最终归旨,深蕴着中国士人的仁道精神,即对家、国通一之仁的精神的追求、对自适自由之道统精神的执着与持守,同时还具有心同理同即贯通古今、打通中西的中国文化诗学精神,因此,在中国文化诗学中具有不容忽视的价值与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君子于役 暝色起愁 黄昏意象 二元情感 思归 仁道 心同理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明末清初话本小说的劝善性及其文化背景——以其与善书关系为考察中心 被引量:1
3
作者 杨宗红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48-54,共7页
明末清初话本小说与劝善书关系密切。在故事类型、情节结构、语言、人物命运走向、主题等方面,二者具有很大的相似性。话本小说与善书同受文言志怪小说或史传影响,具有很强的亲缘关系,一些善书的文学性色彩浓郁,小说性特征明显。由于统... 明末清初话本小说与劝善书关系密切。在故事类型、情节结构、语言、人物命运走向、主题等方面,二者具有很大的相似性。话本小说与善书同受文言志怪小说或史传影响,具有很强的亲缘关系,一些善书的文学性色彩浓郁,小说性特征明显。由于统治者对善书教育的推行,善书对民众的影响相对文言志怪或史传而言更早,也更大。受古代小说劝善传统及明末清初劝善运动的影响,话本小说家也视小说为劝善书,对社会进行劝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话本小说 善书 劝善性 文化背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廊”文化生态适应研究
4
作者 张晓春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S4期148-152,共5页
明廊与外界相连,既能通风透气,又能看到房屋外面远方优美的景观。故"明廊"与"楼梯"连接成一个整体,明廊是楼梯的延伸部分。明廊与梯式结构是形成人类空间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柱子的主要功能是限定人的活动空间,独... 明廊与外界相连,既能通风透气,又能看到房屋外面远方优美的景观。故"明廊"与"楼梯"连接成一个整体,明廊是楼梯的延伸部分。明廊与梯式结构是形成人类空间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柱子的主要功能是限定人的活动空间,独立的柱子必须要符合"人的尺度"。古代侗族先民对明廊与梯式结构有一种普遍的、形而上的宇宙空间观念,即建筑是人的建筑、空间是人性的空间,它显现了人的本质力量,更表现出一种生态建筑宇宙观和传统建筑的人文主义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阑建筑 明廊梯式结构 文化生态 适应法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蒋彦伟作品
5
作者 蒋彦伟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4期F0003-F0003,共1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我和我的祖国》看命题式主旋律集锦式电影的创作 被引量:6
6
作者 刘安经 黄桂明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18-124,共7页
命题式主旋律集锦式电影是一种特殊的电影类型,在创作上有别于一般的电影。《我和我的祖国》作为其中的一部代表性作品,在创作思路、叙事结构与叙事内容,视点、时空与节奏,场面调度与声音叙事、风格统摄与情感基调等方面都在一定程度上... 命题式主旋律集锦式电影是一种特殊的电影类型,在创作上有别于一般的电影。《我和我的祖国》作为其中的一部代表性作品,在创作思路、叙事结构与叙事内容,视点、时空与节奏,场面调度与声音叙事、风格统摄与情感基调等方面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命题式主旋律集锦式电影创作的特性。研究命题式主旋律集锦式电影的创作,可为当下的电影市场注入一股新的活力,提升人们的观影体验感,使观众获得身份认同、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我和我的祖国》 主旋律电影 集锦式电影 创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沙飞传奇》叙事与传播探析 被引量:1
7
作者 刘安经 刘倩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98-100,共3页
腾讯新闻中心出品的《大师》系列专题,是一档触碰历史,听大师们分享人生智慧的深度视频类节目.采访对象涉及各个行业翘楚,国学家、史学家、翻译家、书法家、舞蹈家、摄影家、电影艺术家等均囊括其中.该节目曾在网络上引起较大影响,每-... 腾讯新闻中心出品的《大师》系列专题,是一档触碰历史,听大师们分享人生智慧的深度视频类节目.采访对象涉及各个行业翘楚,国学家、史学家、翻译家、书法家、舞蹈家、摄影家、电影艺术家等均囊括其中.该节目曾在网络上引起较大影响,每-期的节目点击率都不低于十万,超过百万、千万点击率的也不在少数,中科院院士欧阳自远、天文学家王绶琯的专题更是达到了5829.3万及6257.4万的点击率.在所有节目中,《摄影家系列访谈录》以记录“记录着的人们”,梳理出“中国摄影史的影像史”,让笔者印象深刻,《沙飞传奇》是其中代表作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奇 沙飞 传播 叙事 电影艺术家 中科院院士 点击率 新闻中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永恒和一日》的边界跨越与生命隐喻 被引量:1
8
作者 刘倩 刘安经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39-41,共3页
希腊,被视为西方文明的起点,也是西方文学、西方戏剧的发源地,承载了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历史背景。西奥·安哲罗普洛斯是希腊著名导演,他同波兰的基耶斯洛夫斯基和西班牙的阿尔莫多瓦一同,构成了欧洲电影的最后一道"大师阵线",因其... 希腊,被视为西方文明的起点,也是西方文学、西方戏剧的发源地,承载了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历史背景。西奥·安哲罗普洛斯是希腊著名导演,他同波兰的基耶斯洛夫斯基和西班牙的阿尔莫多瓦一同,构成了欧洲电影的最后一道"大师阵线",因其对人与历史的深刻思考而成为世界电影巨匠,为世人所熟知。本文将以电影《永恒和一日》(1998)为例,从主题探讨、叙事手法与隐喻方式三个方面对西奥·安哲罗普洛斯导演的电影风格进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喻方式 基耶斯洛夫斯基 生命 边界 欧洲电影 阿尔莫多瓦 西方文明 西方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类文本的美学审视 被引量:4
9
作者 付煜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3-26,共4页
自第八次语文课程改革以来,在教学一线,虽然应试教育思想依然根深蒂固,“双基”训练仍然大有市场,但不可讳言,如今的语文课堂“人文之风”也是越吹越劲,“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课程性质得以贯彻实施。然而,现今的语文教育有一... 自第八次语文课程改革以来,在教学一线,虽然应试教育思想依然根深蒂固,“双基”训练仍然大有市场,但不可讳言,如今的语文课堂“人文之风”也是越吹越劲,“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课程性质得以贯彻实施。然而,现今的语文教育有一大弊端没有得到根本性的弥补,这就是语文美育。从操作层面说,语文美育要以文本中的审美因素为抓手来相机进行,而语文教材选择了丰富的文质兼美的文学经典,最具审美本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学审视 文本 文学类 语文课程改革 应试教育思想 “双基”训练 语文美育 语文课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拟话本小说冥游故事的仪式解读
10
作者 杨宗红 曾秀芳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4年第6期231-235,共5页
话本小说的形式结构类似于僧讲、俗讲仪式。小说中众多冥游故事,显示了冥游者从一种境况到另一种境况的转变,冥游成为冥游者成长过程的通过仪式。对冥游者的经历及冥游场景的描写,揭示了边缘人物作为"替罪羊"的必然性以及考... 话本小说的形式结构类似于僧讲、俗讲仪式。小说中众多冥游故事,显示了冥游者从一种境况到另一种境况的转变,冥游成为冥游者成长过程的通过仪式。对冥游者的经历及冥游场景的描写,揭示了边缘人物作为"替罪羊"的必然性以及考验仪式对部分冥游者的必要性,冥府的恐怖也成为伸张正义的仪式象征。冥游不仅具有仪式功能,也具有文学功能,它实现了虚与实的交融,叙事时空的转换,巧合与必然的联系,实现了娱乐与恐惧情感的无缝结合,将庄严与狂欢融为一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拟话本 冥游 仪式 文学性 虚实交融 时空转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角度有创意地解读小说
11
作者 付煜 刘永康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44-47,共4页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阅读实施建议”部分指出:“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渎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因为语文教学中的文本解读不仅要求学生获...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阅读实施建议”部分指出:“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渎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因为语文教学中的文本解读不仅要求学生获得课文内容最初的直接的字面意义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本解读 创意 小说 语文课程标准 阅读期待 课文内容 义务教育 思维空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清拟话本小说前世、转世叙事研究——以韦皋、韩滉为例
12
作者 杨宗红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93-96,共4页
话本小说中涉及前世与转世的篇目甚多,尤其是《石点头》与《西湖二集》中有关韦皋、韩滉的两篇。"前世""转世"增加了小说的叙事长度和人物身世的奇异性,为其思想及命运的转变提供了潜在支撑,为"儿女情"中... 话本小说中涉及前世与转世的篇目甚多,尤其是《石点头》与《西湖二集》中有关韦皋、韩滉的两篇。"前世""转世"增加了小说的叙事长度和人物身世的奇异性,为其思想及命运的转变提供了潜在支撑,为"儿女情"中的"英雄气"书写作好了铺垫。更有价值的是,小说借转世的框架,表达了人们对类似人才的呼唤以及作者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的创作心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韦皋 韩滉 前世 转世 叙事效应 叙事旨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络文学、语言传统与文学经典
13
作者 刘弟娥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54-160,共7页
20世纪90年代,中国网络文学作为一种流行文化开始在青少年中传播。当下,网络文学“大神级别”的写手又以大IP的姿态引爆当今中国文坛。网络文学兴起于民间,这种建基于现代普通话语言体系中的小说写作,流行于青少年为读者群的文学语言,... 20世纪90年代,中国网络文学作为一种流行文化开始在青少年中传播。当下,网络文学“大神级别”的写手又以大IP的姿态引爆当今中国文坛。网络文学兴起于民间,这种建基于现代普通话语言体系中的小说写作,流行于青少年为读者群的文学语言,无疑合于20世纪初期“白话文”先驱基于俗文学体系上对白话文发展的构想。随着20世纪80年代“推普运动”的开展,以及21世纪以来中、小学语文中文言文比重的增加,网络文学的语言逐渐由纯粹的普通话写作走向了向古文借鉴的趋势。这种当初符合“白话文”构想的语体文在发展过程中,在体现“网络性”与“新媒体性”的同时,对经典化的追求是否能同时兼顾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文学 语言传统 白话文 语言本体论 文学经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宋诗歌苍梧意象的丰富内涵与诗美品格
14
作者 侯艳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06-110,共5页
"苍梧"是唐宋诗歌中的一个重要意象,它既承载了唐宋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情和济苍生的坚毅,又承载了唐宋诗人的离愁别忧和超世旷达的情怀。"悲凉之雾,遍被华林"是其主流美学品格,而苍梧荒远之地理空间,更是... "苍梧"是唐宋诗歌中的一个重要意象,它既承载了唐宋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情和济苍生的坚毅,又承载了唐宋诗人的离愁别忧和超世旷达的情怀。"悲凉之雾,遍被华林"是其主流美学品格,而苍梧荒远之地理空间,更是增强了此悲剧情韵。研究唐宋诗歌苍梧意象的丰富内涵与诗美品格,有助于对中国文化意象与唐宋诗歌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苍梧意象 内涵 诗美品格 唐宋诗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语文教学预设的“是”与“非”
15
作者 张朝昌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7期44-46,共3页
语文教学预设的话题由来已久,在具体的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有的教师赞成,有的教师反对,认识分歧,莫衷一是而深感困惑。因此,亟须辨清这预设的“是”与“非”,助力语文教学。一、语文教学预设是教师主导作用的体现所谓语文教学预设,是指... 语文教学预设的话题由来已久,在具体的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有的教师赞成,有的教师反对,认识分歧,莫衷一是而深感困惑。因此,亟须辨清这预设的“是”与“非”,助力语文教学。一、语文教学预设是教师主导作用的体现所谓语文教学预设,是指语文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之前,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特点、学生学习状况、现有教学条件和教师自身的教学风格等,来设计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考虑重点难点,安排教学环节,选择教学方法,分配教学时间的设想和计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学预设 学生学习状况 语文教学 课标要求 教师自身 认识分歧 教师主导作用 教学风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解构与认同:《雪花秘扇》的伦理阐释
16
作者 胡严艳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8期94-96,共3页
电影《雪花秘扇》改编自邝丽莎的同名小说,获得第七届中美电影节"金天使"奖。该片情节构思独特,在讲述两对老同的故事过程中反思儒家伦理思想。建立于父权社会的儒家伦理以维护男权为目的,其中不合理的伦理思想束缚、压迫女... 电影《雪花秘扇》改编自邝丽莎的同名小说,获得第七届中美电影节"金天使"奖。该片情节构思独特,在讲述两对老同的故事过程中反思儒家伦理思想。建立于父权社会的儒家伦理以维护男权为目的,其中不合理的伦理思想束缚、压迫女性的身心。两对老同都在不同程度上以自我的方式颠覆、解构压迫女性的儒家伦理思想以及所构建的男性权威。但是,影片在批判儒家伦理对女性压迫的同时,也认同儒家伦理中"和"的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雪花秘扇》 儒家伦理 解构与认同 老同 女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读者中心与多视角解读
17
作者 付煜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7-19,共3页
长期以来,语文教研者着重强调的是文本中心和多层次解读。比如,赖瑞云曾大声疾呼:"回到文本中心吧!中心并非一切,中心更非排他,所有其他因素,作家、读者、背景都是解读文本不可或缺的,但作品是中心。"段双全也曾紧扣文本中心,提出了... 长期以来,语文教研者着重强调的是文本中心和多层次解读。比如,赖瑞云曾大声疾呼:"回到文本中心吧!中心并非一切,中心更非排他,所有其他因素,作家、读者、背景都是解读文本不可或缺的,但作品是中心。"段双全也曾紧扣文本中心,提出了文学文本解读的"言、象、情、志"四个层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读者中心论 瑞云 阅读文本 解读文本 文本批评 文学传统 文学批评理论 心理图式 解构主义 修辞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场核磁共振技术结合主成分分析法对4种植物油的快速鉴别 被引量:5
18
作者 李定金 段秋霞 +2 位作者 段振华 刘艳 孔祥辉 《保鲜与加工》 CAS 2021年第12期104-110,共7页
为了研究一种快速且准确鉴别不同种类植物油的方法,采用低场核磁共振技术测定4种不同种类植物油样品的低场核磁弛豫特性,并结合主成分分析法分析低场核磁弛豫特性数据。结果表明:采用低场核磁共振技术的CPMG脉冲序列测定山茶油、花生油... 为了研究一种快速且准确鉴别不同种类植物油的方法,采用低场核磁共振技术测定4种不同种类植物油样品的低场核磁弛豫特性,并结合主成分分析法分析低场核磁弛豫特性数据。结果表明:采用低场核磁共振技术的CPMG脉冲序列测定山茶油、花生油、大豆油和玉米油4种植物油横向弛豫时间T_(2);T_(2)谱包含许多样品内部的信息试验结果,仅通过分析T_(2)谱的方法不能快速直观地同时辨别4种植物油,而通过结合主成分分析法分析处理低场核磁共振T2谱数据能够快速而准确地对4种植物油进行识别。该方法可为4种植物油的鉴别及市场监督体系的完善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场核磁共振 主成分分析法 植物油 鉴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隐藏·静观·探索:“直接电影”的美学余响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刘文卓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27-33,共7页
本文以“后直接电影”时代①的虚构电影《冈仁波齐》为切入点,并将传统“直接电影”的技巧和叙事学的理论作为研究方法,就传统“直接电影”的美学风格对虚构电影的表现形式以及故事构建所产生的影响进行讨论。本文研究认为:虚构电影采... 本文以“后直接电影”时代①的虚构电影《冈仁波齐》为切入点,并将传统“直接电影”的技巧和叙事学的理论作为研究方法,就传统“直接电影”的美学风格对虚构电影的表现形式以及故事构建所产生的影响进行讨论。本文研究认为:虚构电影采取传统“直接电影”的工作方法让影片获得“客观”外表的过程,也是让影片的作者作为叙事主体不断放弃“叙事权威”进行艺术探索的过程,最终叙事对象(客体)的某种文化意识形态会凸显出来,并成为故事一个强有力的向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冈仁波齐》 直接电影 视点 叙事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电影崇高感的影像表达 被引量:2
20
作者 陈岩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8期53-57,共5页
"电影崇高感"的提出,是依据美学中崇高范畴时代特性延伸而来,也是对当下影像表达中"消解崇高感"创作倾向的学理性回应。本文也以此论调为基础,着眼《四个春天》关乎崇高感的文本创作和影像呈现,从人生存在的过往情... "电影崇高感"的提出,是依据美学中崇高范畴时代特性延伸而来,也是对当下影像表达中"消解崇高感"创作倾向的学理性回应。本文也以此论调为基础,着眼《四个春天》关乎崇高感的文本创作和影像呈现,从人生存在的过往情感、劳作表征下的当下生活以及仪式诉求中的未来期许三个方面,阐释关乎"四个春天"的"崇高感"影像表达。也希望如此的个案分析和学理期许,能够为"电影崇高感"的论调明确,提供些许可观照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崇高感 生命感知 情感 劳作 仪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