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6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地方院校生物工程专业化工原理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 被引量:4
1
作者 杨军君 赵小红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4年第20期6894-6895,共2页
化工原理是生物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根据课程特点及生物工程的专业特点,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对化工原理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化工原理 生物工程 教学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细管电泳-电化学检测法测定淮山中8种必需氨基酸含量 被引量:11
2
作者 胡月芳 黄志强 李金芳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71-475,共5页
将8种人体内必需氨基酸(苏氨酸、缬氨酸、蛋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苯丙氨酸、赖氨酸、色氨酸)与邻苯二甲醛(OPA)发生衍生化反应,再采用毛细管电泳-电化学检测(CE-ED)方法对其含量进行测定。考察了衍生化时间、检测电位、运行... 将8种人体内必需氨基酸(苏氨酸、缬氨酸、蛋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苯丙氨酸、赖氨酸、色氨酸)与邻苯二甲醛(OPA)发生衍生化反应,再采用毛细管电泳-电化学检测(CE-ED)方法对其含量进行测定。考察了衍生化时间、检测电位、运行缓冲液浓度和p H值、分离电压及进样时间等的影响。在优化条件下,8种氨基酸在12 min内实现了分离,线性范围为0.1-1 500μg/L;检出限为0.01-0.05μg/L,峰高的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3%-1.8%,迁移时间的RSD为0.6%-1.0%。该方法已用于淮山样品中8种必需氨基酸的测定,加标回收率为96.8%-102.0%,RSD均不大于2.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细管电泳 电化学检测 淮山 氨基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喀斯特土壤微生物和活性有机碳对生态恢复的快速响应 被引量:13
3
作者 唐政 李继光 +3 位作者 李慧 张丽敏 李忠芳 娄翼来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130-1135,共6页
喀斯特地区普遍面临生态退化的问题,退耕还林作为其重要的生态恢复措施之一而备受关注。土壤活性有机碳通常较总有机碳对环境变化和干扰更加敏感,此外土壤微生物对环境变化和干扰亦十分敏感。然而,关于喀斯特不同时间尺度退耕还林土壤... 喀斯特地区普遍面临生态退化的问题,退耕还林作为其重要的生态恢复措施之一而备受关注。土壤活性有机碳通常较总有机碳对环境变化和干扰更加敏感,此外土壤微生物对环境变化和干扰亦十分敏感。然而,关于喀斯特不同时间尺度退耕还林土壤活性有机碳和微生物的系统研究尚少见报导。为了揭示土壤活性有机碳和微生物对喀斯特生态恢复的快速指示作用,为喀斯特生态恢复评价和生态环境治理提供科学依据,以广西古周村典型喀斯特景观为代表,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选取不同年限(2 a、4 a、8 a、12 a)退耕还林地和玉米耕地对照样地,研究了表层土壤微生物指标和活性有机碳指标随退耕还林的变化特征。研究结果显示,较耕地对照相比,退耕还林8 a后,土壤总有机碳(TOC)质量分数才发生显著变化,提升24%;而还林2 a后,土壤水溶性有机碳(WSOC)、颗粒有机碳(POC)和易氧化有机碳(KMnO4-C)的绝对含量便分别显著提高62%、36%和38%,相对含量分别显著提升60%、34%和36%,且随还林年限的延长呈升高趋势;退耕还林2 a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基础呼吸(BR)和微生物商(MBC︰TOC)分别显著增加56%、27%和54%,并随还林年限的延长呈逐渐升高趋势;土壤微生物代谢熵(qCO2)在退耕还林2 a后显著降低19%,之后随还林年限延长呈下降趋势。本研究表明,土壤活性有机碳及土壤微生物指标可以作为喀斯特生态恢复的早期指示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微生物 土壤有机碳 生态恢复 喀斯特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细管电泳-电化学检测法测定淮山中薯蓣皂苷和腺苷含量 被引量:5
4
作者 胡月芳 黄志强 李金芳 《分析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795-799,共5页
建立了毛细管电泳-电化学检测(CE-ED)法测定淮山中薯蓣皂苷和腺苷的含量。考察了检测电位、运行缓冲液浓度和pH、分离电压及进样时间等的影响。在优化的实验条件下,对0.1mg/L薯蓣皂苷、腺苷在9min内实现了分离,其线性范围分别为0.1~1 ... 建立了毛细管电泳-电化学检测(CE-ED)法测定淮山中薯蓣皂苷和腺苷的含量。考察了检测电位、运行缓冲液浓度和pH、分离电压及进样时间等的影响。在优化的实验条件下,对0.1mg/L薯蓣皂苷、腺苷在9min内实现了分离,其线性范围分别为0.1~1 000μg/L和0.1~1 200μg/L;检出限分别为0.04μg/L和0.03μg/L,峰电流的相对标准偏差(RSD,n=6)分别为1.7%、1.5%,迁移时间的RSD分别为0.7%、0.6%。该方法已用于淮山样品中薯蓣皂苷和腺苷的测定,样品加标回收率在98.0%~102.5%之间,RSD≤2.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细管电泳-电化学检测 淮山 薯蓣皂苷 腺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外光谱法结合化学计量法鉴别茶油掺假的研究 被引量:11
5
作者 胡月芳 黄志强 王灿玲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15年第23期112-116,共5页
采用紫外光谱法结合化学计量法对茶油掺假鉴别进行研究.对纯茶油与掺假花生油、掺假菜籽油、掺假棕榈油样品进行紫外光谱扫描.结果表明,3种掺假样品与纯茶油的紫外光谱有不同程度的差异.光谱数据在200~400 nm波长范围内经过平滑后,采... 采用紫外光谱法结合化学计量法对茶油掺假鉴别进行研究.对纯茶油与掺假花生油、掺假菜籽油、掺假棕榈油样品进行紫外光谱扫描.结果表明,3种掺假样品与纯茶油的紫外光谱有不同程度的差异.光谱数据在200~400 nm波长范围内经过平滑后,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数据压缩,通过建立模型进行识别,并对主成分进行投影.3种掺假样品的前3个主成分的累计可信度均达到要求;在二维组合投影中,3种掺假油的PC1对PC2的投影分布最好,不同掺假比例的花生油、菜籽油和棕榈油与纯茶油的投影可明显区分,且掺假比例越大,掺假样品与纯茶油投影的鉴别效果越好;纯茶油与3种掺假油样品的鉴别效果顺序为:掺假花生油>掺假菜籽油>掺假棕榈油.紫外光谱法结合化学计量法可作为一种简单、可靠的方法用于鉴别茶油的掺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油 紫外光谱法 化学计量法 掺假 鉴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细管电泳-电化学发光法检测淮山中乐果的残留量 被引量:4
6
作者 胡月芳 李金芳 +2 位作者 周彩媛 李健逢 钟锦兰 《分析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843-846,共4页
采用毛细管电泳-电化学发光(CE-ECL)法检测淮山中乐果的残留量。考察了检测电位、缓冲液浓度及其pH值、分离电压、进样电压和时间等实验参数对测定乐果的影响。在优化的实验条件下,乐果在0.50~10 000μg/L范围内与ECL强度呈良好线性,... 采用毛细管电泳-电化学发光(CE-ECL)法检测淮山中乐果的残留量。考察了检测电位、缓冲液浓度及其pH值、分离电压、进样电压和时间等实验参数对测定乐果的影响。在优化的实验条件下,乐果在0.50~10 000μg/L范围内与ECL强度呈良好线性,检出限为0.050μg/L。对0.500mg/L乐果溶液连续6次测定,峰高的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8%,迁移时间的RSD为1.0%。该方法用于淮山中乐果残留量的测定,加标回收率在98.3%~103.0%之间,RSD≤2.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细管电泳 电化学发光 乐果 淮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性广西柑橘皮生物吸附剂对水溶液中重金属Pb^(2+)吸附工艺研究 被引量:15
7
作者 何彩梅 龚福明 《应用化工》 CAS CSCD 2014年第4期658-661,665,共5页
以广西柑橘皮(OP)为原料,经乙醇、氢氧化钠皂化处理,得改性柑橘皮生物吸附剂(SOP),经乙醇、氢氧化钠、氯化镁皂化交联处理,得改性柑橘皮生物吸附剂(MgOP)。研究OP、SOP、MgOP对水溶液中Pb2+的吸附性能,并考察pH、温度、吸附时间、固液比... 以广西柑橘皮(OP)为原料,经乙醇、氢氧化钠皂化处理,得改性柑橘皮生物吸附剂(SOP),经乙醇、氢氧化钠、氯化镁皂化交联处理,得改性柑橘皮生物吸附剂(MgOP)。研究OP、SOP、MgOP对水溶液中Pb2+的吸附性能,并考察pH、温度、吸附时间、固液比4种因素对水溶液中Pb2+吸附率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利用正交实验研究了MgOP对水溶液中Pb2+的最优吸附工艺条件。结果表明,MgOP对水溶液中Pb2+的最优吸附工艺条件为:pH 6,温度20℃,吸附时间60 min,固液比8 g/L。在此条件下,MgOP对水溶液中Pb2+的吸附率为97.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性柑橘皮 生物吸附剂 PB^2+ 吸附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细管电泳-电化学检测法测定淮山中5种活性成分 被引量:6
8
作者 胡月芳 《分析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33-536,共4页
建立了毛细管电泳-电化学检测法同时测定淮山中活性成分甘露糖、鼠李糖、葡萄糖、半乳糖和阿拉伯糖的分析方法。考察了检测电位,运行缓冲溶液的浓度及pH值,分离电压及进样时间等的影响。在优化条件下,13min内可实现甘露糖、鼠李糖、葡... 建立了毛细管电泳-电化学检测法同时测定淮山中活性成分甘露糖、鼠李糖、葡萄糖、半乳糖和阿拉伯糖的分析方法。考察了检测电位,运行缓冲溶液的浓度及pH值,分离电压及进样时间等的影响。在优化条件下,13min内可实现甘露糖、鼠李糖、葡萄糖、半乳糖和阿拉伯糖的基线分离。甘露糖、鼠李糖、葡萄糖、半乳糖和阿拉伯糖的浓度与峰电流均在3个数量级范围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其检出限分别为0.45、0.56、0.35、0.78、0.65μmol/L。峰电流的相对标准偏差(RSD)分别为2.03%、1.23%、1.25%、1.27%和1.21%。该方法已用于淮山样品中甘露糖、鼠李糖、葡萄糖、半乳糖和阿拉伯糖的测定,加标回收率在97.8%~100.8%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2.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细管电泳 电化学检测 淮山 活性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种改良剂对油菜生物量及吸收镉、铊浓度的影响 被引量:2
9
作者 胡月芳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54-157,共4页
连续盆栽3季油菜,研究海泡石、钙镁磷肥、石灰、腐殖酸对油菜生物量的影响及降低油菜镉、铊浓度的效果。结果表明,海泡石、钙镁磷肥、腐殖酸、石灰的施入提高油菜生物量的效果第2季比第1季、第3季好。4种改良剂对油菜生物量的影响顺序... 连续盆栽3季油菜,研究海泡石、钙镁磷肥、石灰、腐殖酸对油菜生物量的影响及降低油菜镉、铊浓度的效果。结果表明,海泡石、钙镁磷肥、腐殖酸、石灰的施入提高油菜生物量的效果第2季比第1季、第3季好。4种改良剂对油菜生物量的影响顺序依次为海泡石>腐殖酸>石灰>钙镁磷肥;第2季海泡石降低油菜镉浓度效果最好,第3季以腐殖酸效果最好。降低油菜铊浓度效果,第1季以钙镁磷肥、石灰最佳,第2季以海泡石效果最佳,第3季以腐殖酸效果最佳。虽然4种改良剂抑制土壤镉、铊进入油菜的效果不同,但均有降低油菜中镉、铊浓度的效果。应用时可根据改良剂特点适时施入土壤,充分发挥改良剂吸附、固定镉、铊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剂 油菜 生物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学镀温度对无纺布表面镍镀层结构影响规律研究
10
作者 黄俊俊 王辉 +5 位作者 孙志平 陈珍明 高敏 李梦雨 刘琦 程薇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217-219,共3页
采用Pd^(2+)活化结合化学镀镍工艺制备金属化的植物纤维无纺布,借助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四探针等分析测试手段,研究化学镀温度对植物纤维无纺布表面镀镍层结构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延长化学镀温度,植物纤维无纺布表面化学镀镍层... 采用Pd^(2+)活化结合化学镀镍工艺制备金属化的植物纤维无纺布,借助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四探针等分析测试手段,研究化学镀温度对植物纤维无纺布表面镀镍层结构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延长化学镀温度,植物纤维无纺布表面化学镀镍层结晶性能变好,颗粒尺寸变大,当化学镀温度由30℃增加到100℃时,植物纤维化学镀镍前后质量变化由0.029g/cm^2增加到0.038g/cm^2,而表面电阻由650Ω·cm降低到0.25Ω·cm。表明延长化学镀温度有利于在植物纤维无纺布表面制备结晶性能优异、紧密、连续的金属镍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织造布 化学镀 电磁屏蔽 纤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几丁质酶的研究进展及应用现状 被引量:8
11
作者 龚福明 何彩梅 +1 位作者 唐小艳 柳陈坚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20-25,共6页
几丁质酶(chitinase)是一类可催化几丁质水解为N-乙酰氨基葡萄糖寡聚体或单体的糖苷水解酶,广泛存在于微生物(真菌、细菌、放线菌与病毒)及动植物中,因其特殊的生理功能而被广泛应用于生物防治、医学应用、废弃物处理及环境保护等领域... 几丁质酶(chitinase)是一类可催化几丁质水解为N-乙酰氨基葡萄糖寡聚体或单体的糖苷水解酶,广泛存在于微生物(真菌、细菌、放线菌与病毒)及动植物中,因其特殊的生理功能而被广泛应用于生物防治、医学应用、废弃物处理及环境保护等领域。文章综述了微生物几丁质酶的来源与分类、发酵条件、酶学性质及应用领域,以期为几丁质酶的进一步开发应用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几丁质 微生物几丁质酶 发酵条件 酶学性质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学镀时间对无纺布表面镍镀层结构影响规律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黄俊俊 王辉 +5 位作者 陈珍明 孙志平 高敏 李梦雨 刘琦 程薇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96-198,共3页
采用Pd2+活化结合化学镀镍工艺制备金属化的植物纤维无纺布,借助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四探针等分析测试手段,研究化学镀时间对植物纤维无纺布表面镀镍层结构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延长化学镀时间,植物纤维无纺布表面化学镀镍层结晶... 采用Pd2+活化结合化学镀镍工艺制备金属化的植物纤维无纺布,借助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四探针等分析测试手段,研究化学镀时间对植物纤维无纺布表面镀镍层结构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延长化学镀时间,植物纤维无纺布表面化学镀镍层结晶性能变好。当化学镀时间为10min时,植物纤维无纺布的质量为0.038g/cm2,镀层表面电阻率为0.2Ω·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织造布 化学镀 镍镀层 纤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土壤食物网的生态系统复杂性-稳定性关系研究进展 被引量:16
13
作者 陈云峰 唐政 +3 位作者 李慧 韩雪梅 李钰飞 胡诚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2173-2186,共14页
复杂性-稳定性关系是生态学核心问题之一。作为模式食物网,土壤食物网在探索生态系统复杂性-稳定性关系中起了极大的作用。总结了以Moore、de Ruiter、Neutel等为代表的理论生态学家以土壤食物网为工具研究生态系统复杂性-稳定性关系的... 复杂性-稳定性关系是生态学核心问题之一。作为模式食物网,土壤食物网在探索生态系统复杂性-稳定性关系中起了极大的作用。总结了以Moore、de Ruiter、Neutel等为代表的理论生态学家以土壤食物网为工具研究生态系统复杂性-稳定性关系的方法、结论及不足之处,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Moore、de Ruiter、Neutel等将土壤食物网功能群生物量数据、土壤食物网Lotka-Volterra模型和面向过程模型三者结合起来,描述相互作用强度大小格局、分室、能流组织形式等复杂性特征;将土壤食物网Lotka-Volterra模型与群落矩阵结合起来分析局域稳定性,进而探讨生态系统复杂性-稳定性关系的一般规律。在此基础上,Moore、de Ruiter、Neutel等证明了与随机食物网相比,真实食物网的相互作用强度格局、分室等复杂性特征提高了生态系统稳定性,生产力与稳定性共同决定了食物链的长度,并指出建立在平衡态基础上的静态土壤食物网模型在探索生态系统复杂性-稳定性关系方面具有较大的不足,动态土壤食物网是未来以土壤食物网为工具研究生态系统复杂性-稳定性关系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互作用强度 格局 分室 生产力 动态食物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施肥条件下我国南方双季稻产量的变化趋势 被引量:18
14
作者 李忠芳 徐明岗 +2 位作者 张会民 孙楠 娄翼来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943-949,共7页
系统分析我国南方双季典型稻区福建白沙、江西进贤、江西南昌和湖南望城4个水稻长期施肥试验资料,研究化肥N、P、K(氮、磷、钾)的不同组合(NENK,NPK)、化肥配施有机肥(NPKM)及不施肥(CK)各处理水稻的产量差异、变化趋势。结... 系统分析我国南方双季典型稻区福建白沙、江西进贤、江西南昌和湖南望城4个水稻长期施肥试验资料,研究化肥N、P、K(氮、磷、钾)的不同组合(NENK,NPK)、化肥配施有机肥(NPKM)及不施肥(CK)各处理水稻的产量差异、变化趋势。结果显示,不同施肥条件下各试验点上水稻产量差异大,试验期内各施肥处理较CK的总增产率分别为NPKM84.3%、NPK68.1%、NP42.9%和NK39.9%,其中NPKM总体上显著高于NPK。长期配施NPK或NPKM肥产量较稳定或呈上升趋势,尤其是晚稻,而仅施NK均呈下降或极显著下降趋势(周年变化幅度为-103~-201kg hm^-2),其他施肥处理晚稻产量相对稳定。不同试验点问年施磷量较高(52kg hm^-2)的南昌点产量相对稳定,而年施磷量较低(24kg hm^-2)的白沙点各处理均呈显著下降趋势。本试验条件下,施肥投入不足又特别是施磷肥量低或不施磷为早稻产量下降的主要驱动因素。合理施用NPK肥,配合有机肥,为推荐的施肥模式,为了使试验点双季稻产量稳定且不呈下降趋势,需年施纯磷50.0~63.9kg hm^-2,且适当偏重于早稻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施肥 水稻 产量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有机碳分组方法概述 被引量:40
15
作者 张丽敏 徐明岗 +2 位作者 娄翼来 王小利 李忠芳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6,共6页
土壤有机碳与土壤肥力和气候变化密切相关而成为当今土壤学等相关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由于土壤有机碳是具有某一特性的一类化合物的混合物,存在高度异质性,所以选用合理的方法有效区分不同碳组分是深入研究土壤有机碳的关键。首先回顾... 土壤有机碳与土壤肥力和气候变化密切相关而成为当今土壤学等相关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由于土壤有机碳是具有某一特性的一类化合物的混合物,存在高度异质性,所以选用合理的方法有效区分不同碳组分是深入研究土壤有机碳的关键。首先回顾了土壤有机碳的传统分组方法 (包括物理分组、化学分组和生物分组),进而介绍了Stewart等人近年提出的土壤有机碳物理-化学联合分组方法,最后对土壤有机碳分组方法的未来趋势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 分组方法 物理-化学联合分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问题学习方式的仪器分析实验教学改革 被引量:17
16
作者 谢微 汤泉 +2 位作者 陈秋娟 苏辉兰 罗杨合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205-208,共4页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强化综合性实验和开放性实验设计,精选仪器分析实验内容,结合"基于问题的学习"方式的仪器分析实验教学方法的改革,提出实验室课堂教学与科研项目相结合的教学改革模式,以大型精密仪器设备为依托,以开...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强化综合性实验和开放性实验设计,精选仪器分析实验内容,结合"基于问题的学习"方式的仪器分析实验教学方法的改革,提出实验室课堂教学与科研项目相结合的教学改革模式,以大型精密仪器设备为依托,以开放性实验项目为载体,让学生通过合作来解决真正的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目的是培养多元化发展、技能灵敏化、适应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通过仪器分析实验教学改革,学生自主性强,创造空间大,仪器操作能力、分析能力得到增强,科研能力得到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BL模式 仪器分析实验教学 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瓜子薄层热风干燥特性及其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11
17
作者 陈振林 郭婷 +2 位作者 赵广河 梁民聪 张志 《食品与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23-26,共4页
研究不同温度条件下红瓜子薄层热风干燥特性,并建立定量描述红瓜子热风干燥特性规律的动力学数学模型。结果表明:红瓜子热风干燥过程分为加速干燥和减速干燥2个阶段,大部分处于减速阶段;温度对红瓜子的干燥特性有重要的影响,随着温度升... 研究不同温度条件下红瓜子薄层热风干燥特性,并建立定量描述红瓜子热风干燥特性规律的动力学数学模型。结果表明:红瓜子热风干燥过程分为加速干燥和减速干燥2个阶段,大部分处于减速阶段;温度对红瓜子的干燥特性有重要的影响,随着温度升高,干燥时间缩短,干燥速率提高;不同干燥温度下红瓜子热风干燥符合单项扩散模型,其中A、k与干燥温度为二次方程式关系,相关系数R2分别为0.994,0.98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瓜子 热风干燥 干燥特性 干燥动力学 数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子束辐照对党参营养品质及药效成分的影响评价 被引量:13
18
作者 陈云堂 商飞飞 +8 位作者 吕晓华 董晓红 范家霖 杨保安 谢玉花 董威杰 许勃 崔龙 王娟娟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711-1717,共7页
为研究电子束辐照对党参品质及药效成分的影响,采用0、1、3、5、7 k Gy不同剂量的电子束辐照党参,于辐照当天、6、12个月检测党参样品,结果表明:随着辐照剂量的增加和贮藏时间的延长,党参的蛋白质变化不大,但辐照组党参粗脂肪与可溶性... 为研究电子束辐照对党参品质及药效成分的影响,采用0、1、3、5、7 k Gy不同剂量的电子束辐照党参,于辐照当天、6、12个月检测党参样品,结果表明:随着辐照剂量的增加和贮藏时间的延长,党参的蛋白质变化不大,但辐照组党参粗脂肪与可溶性糖在贮藏6个月后有一定的下降;0-3k Gy剂量辐照不影响党参氨基酸总含量,5-7k Gy剂量组的氨基酸总含量在贮藏的6和12个月明显低于0-3k Gy组。辐照剂量在3k Gy时党参炔苷下降趋势不明显,电子束辐照对党参多糖含量无影响。综合考量认为,电子束辐照加工技术可以用于党参的养护,其最佳工艺剂量为3k Gy,在此剂量条件下可保证党参的药效成分和主要营养品质不受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党参 电子束 辐照 营养品质 药效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南方潴育性水稻土产量演变及其肥力驱动因素分析 被引量:9
19
作者 李忠芳 徐明岗 +4 位作者 逄焕成 张会民 孙楠 娄翼来 李慧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953-962,共10页
系统分析了我国广西桂林、钦州及玉林3个潴育性水稻土长期常规施肥(F)和不施肥(CK)处理下,双季稻产量及土壤肥力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并借助通径分析探明主要肥力因素对各点水稻产量的驱动差异和关联。结果显示,不施肥条件下,桂林点的... 系统分析了我国广西桂林、钦州及玉林3个潴育性水稻土长期常规施肥(F)和不施肥(CK)处理下,双季稻产量及土壤肥力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并借助通径分析探明主要肥力因素对各点水稻产量的驱动差异和关联。结果显示,不施肥条件下,桂林点的基础地力较低,其产量随时间呈显著下降趋势(各季产量均值666-846 kg hm-2),而玉林和钦州点基础地力相对较高,其产量在试验期间相对稳定(各季产量均值3 500-4 577 kg hm-2)。常规施肥下,桂林点产量显著提高(较CK增产522%),且随时间呈显著上升趋势,另两试验点较CK增产20%-67%。常规施肥下,土壤肥力随时间呈稳定或不同程度的上升趋势,其中土壤有效磷初始值低于10 mg kg-1的桂林和钦州点上升幅度最大且均达到显著水平,而初始值为50 mg kg-1的玉林点变化不大。土壤有机质与全氮变化在各地不同,气温偏低的桂林点有机质呈上升趋势且全氮含量较高(〉3 g kg-1),气温偏高的玉林和钦州点有机质呈下降趋势且全氮含量较低(1-2.5 g kg-1),表明有机质的累积和释放上存在差异。双季稻产量的主要肥力驱动因子各地有差异,桂北地区桂林点土壤有效磷为首要因素,桂南地区玉林和钦州点土壤有机质及氮含量为主要的肥力因素。因此,依据区域特征采取有针对性措施是持续、高效培肥土壤的保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施肥 双季稻 产量演变 土壤肥力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富川主要脐橙园土壤养分特征及其与有机质间的关联 被引量:6
20
作者 李忠芳 黄昌治 +4 位作者 潘中田 陈小香 唐政 陈春岚 陈金瑛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996-1001,共6页
【目的】对广西富川县9个脐橙园的土壤养分进行肥力特征分析,为该区域可持续性生产及土壤培育提供参考。【方法】采样测定并分析富川县脐橙园中土壤肥力指标(包括有机质、p H、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的特征及其频数分布,并采用... 【目的】对广西富川县9个脐橙园的土壤养分进行肥力特征分析,为该区域可持续性生产及土壤培育提供参考。【方法】采样测定并分析富川县脐橙园中土壤肥力指标(包括有机质、p H、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的特征及其频数分布,并采用通径分析法定量解析这些指标对土壤有机质的驱动作用及方向。【结果】富川县脐橙园土壤有机质、p H、全氮、有效磷、速效钾的平均值分别为22.50 g/kg、5.63、1.20 g/kg、48.48 mg/kg和159.76 mg/kg,均达到中上肥力水平,但氮、钾养分在少数果园还需提高1-2个肥力等级,有效磷含量过高(55.4%为大于40.00 mg/kg)。土壤全氮对有机质主要为直接驱动作用(通径系数为0.767),而土壤酸碱度和速效钾主要呈间接作用(通径系数分别为0.188和0.261)。【结论】富川县果园土壤需在原有管理措施下通过控施磷肥、低钾区(占总面积的30%)增施钾肥、适当提高土壤p H等方法培育土壤肥力,从而保障优质脐橙的可持续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肥力 土壤有机质 频数分布 脐橙园 广西富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