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双流神经网络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区分方法 被引量:4
1
作者 宁彬 李璐 +3 位作者 于腾飞 童挥 何文 赵明昌 《中国卒中杂志》 2019年第5期437-443,共7页
目的训练双流神经网络自动区分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方法使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后经病理证实的115例稳定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和110例易损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的844段超声造影视频,将其中744段视频作为训练集,训练双流神经... 目的训练双流神经网络自动区分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方法使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后经病理证实的115例稳定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和110例易损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的844段超声造影视频,将其中744段视频作为训练集,训练双流神经网络,得到在训练集上区分效果最佳的神经网络。将剩余的100段视频作为测试集,测试该神经网络自动区分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价值。结果神经网络在训练集上区分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准确率、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分别为93%、87%、97%、96%、90%、29和0.13,在测试集上相应的结果分别为80%、70%、90%、88%、75%、7和0.33。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上,训练集和测试集中双流神经网络判断斑块易损性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9和0.84,均P<0.001。结论利用已知病理结果的超声造影视频,将其输入到双流神经网络进行训练,能得到较好的自动区分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 斑块 超声造影 双流神经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头部CT血肿形态不规则对自发性脑出血行开颅血肿清除术患者术后再出血及预后的影响
2
作者 付媛媛 罗莉 +5 位作者 杨金花 王丽琨 何莲 伍国锋 任思颖 林世奇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601-611,共11页
目的探讨头部CT血肿形态不规则对行开颅血肿清除术的自发性脑出血(ICH)患者术后再出血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9年1月至2024年6月于贵州医科大学附属贵阳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行开颅血肿清除术的ICH患者。收集患者的基线... 目的探讨头部CT血肿形态不规则对行开颅血肿清除术的自发性脑出血(ICH)患者术后再出血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9年1月至2024年6月于贵州医科大学附属贵阳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行开颅血肿清除术的ICH患者。收集患者的基线及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病、糖尿病、抗凝剂应用史、入院收缩压、入院舒张压、入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入院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发病至首次头部CT时间、入院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入院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通过ICH患者入院头部CT评估患者血肿形态(规则、不规则)、血肿位置(基底节、脑叶、多部位)、血肿体积、血肿周围水肿体积、中线是否偏移、是否破入脑室。术后2 d经CT评估血肿体积。术后再出血定义为术后2周内CT血肿体积较前次增加12.5 ml以上或血肿完全清除后随访头部CT局灶区域再次出现高密度影。术后6个月对患者进行电话随访,评估患者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应用滑动二分法根据患者的基础情况及病情严重程度定义预后,预后评分=10×入院GCS评分-年龄-0.64×入院血肿体积,预后评分>27.672分为可能预后良好,预后评分≤27.672分为可能预后不良,对于可能预后良好的患者,mRS评分0~2分为预后良好,3~6分为预后不良;对于可能预后不良的患者,mRS评分0~3分为预后良好,4~6分为预后不良。将血肿形态规则和不规则患者基线与临床资料比较中P<0.05的因素纳入倾向性评分匹配(PSM)调整混杂因素,采用最邻近匹配法进行1∶1匹配,卡钳值设为0.25。将PSM后术后再出血与非术后再出血患者、预后良好与预后不良患者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别分析ICH患者行开颅血肿清除术后再出血及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并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肿形态不规则对ICH患者术后再出血及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结果(1)共纳入440例ICH患者,男342例,女98例,年龄20~84岁,平均(56±12)岁。PSM前血肿形态规则组和血肿形态不规则组患者基线及临床资料中年龄、入院GCS评分、NIHSS评分、NLR、血肿破入脑室患者比例、血肿体积、中线偏移患者比例、血肿周围水肿体积、血肿位于多部位患者比例及术后2 d血肿体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将上述因素进行PSM后共298例ICH患者被纳入统计学分析,其中男228例,女70例,年龄20~84岁,平均(57±12)岁。PSM后血肿形态不规则组和血肿形态规则组患者基线及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PSM后术后再出血患者28例,非术后再出血患者270例,两组间有抗凝剂应用史的患者比例、入院PLR、入院NLR、入院CT血肿形态不规则患者比例及术后2 d血肿体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余基线及临床资料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以术后再出血为因变量,将组间比较中P<0.05的因素作为自变量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入院CT血肿形态不规则(OR=2.821,95%CI:1.142~6.968,P=0.025)及术后2 d血肿体积大(OR=1.062,95%CI:1.026~1.099,P<0.01)是ICH患者行开颅血肿清除术后再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入院CT血肿形态不规则预测ICH患者行开颅血肿清除术后再出血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62,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1.4%、52.2%。(3)PSM后预后不良患者174例,预后良好患者124例,两组间年龄、入院GCS评分、入院NIHSS评分、入院CT血肿形态不规则、血肿位于基底节和脑叶患者比例及术后2 d血肿体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余基线及临床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以预后不良为因变量,将组间比较中P<0.05的因素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龄(OR=1.039,95%CI:1.015~1.064,P=0.002)、高入院NIHSS评分(OR=1.068,95%CI:1.025~1.113,P=0.002)、入院CT血肿形态不规则(OR=2.675,95%CI:1.582~4.524,P<0.01)、术后2 d血肿体积大(OR=1.033,95%CI:1.002~1.064,P=0.038)是ICH行开颅血肿清除术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血肿位于脑叶(OR=0.192,95%CI:0.073~0.504,P<0.01)是预后不良的保护因素。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入院CT血肿形态不规则预测ICH患者行开颅血肿清除术后预后不良的AUC为0.61,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59.2%、62.9%。结论入院头部CT血肿形态不规则是行开颅血肿清除术的ICH患者术后再出血及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预后 形态不规则 颅内血肿清除术 术后再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4HB在胶质母细胞瘤中的表达及其对临床预后和肿瘤细胞增殖与迁移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黄冠又 侯小红 +3 位作者 葛学成 甘鸿川 郝淑煜 吴震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59-467,共9页
目的探讨脯氨酸4-羟化酶β多肽(P4HB)在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GBM)中的表达及其对临床预后和肿瘤细胞增殖与迁移的影响。方法(1)根据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GTEx数据库和GEPIA2数据库,应用R软件分析P4HB基因在GBM与正常脑组织的表达差异。... 目的探讨脯氨酸4-羟化酶β多肽(P4HB)在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GBM)中的表达及其对临床预后和肿瘤细胞增殖与迁移的影响。方法(1)根据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GTEx数据库和GEPIA2数据库,应用R软件分析P4HB基因在GBM与正常脑组织的表达差异。(2)选取2017年2月-2019年12月在贵阳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52例GBM肿瘤标本,另选取10例正常脑组织作为对照。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GMB组织和正常脑组织中P4HB的表达水平。采用log-rank检验的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P4HB对GBM患者生存率的预测价值。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P4HB表达水平及相关临床病理因素与患者预后的关系。(3)将人源性GBM U87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NC-siRNA组和P4HB-siRNA组。P4HB-siRNA组转染siRNA干扰P4HB表达。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U87细胞中P4HB mRNA含量;CCK-8法和免疫荧光染色检测P4HB对U87细胞增殖活力的影响;划痕实验检测P4HB对U87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结果与正常脑组织比较,P4HB在GBM组织中表达明显上调(P<0.05);γδT细胞(r=-0.227)和滤泡辅助性T细胞(r=-0.226)与P4HB表达呈负相关,而自然杀伤(NK)细胞(r=0.417)、巨噬细胞(r=0.374)、中性粒细胞(r=0.344)和未成熟树突状细胞(r=0.263)与P4HB表达呈正相关。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显示,P4HB高表达组GBM患者中位生存期和中位疾病特异生存期均短于低表达组(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P4HB预测GBM患者总生存率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82,预测其1、3、5年生存率的AUC分别为0.655、0.724和0.861。免疫组化结果显示,P4HB蛋白在GBM组织中呈高表达。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P4HB高表达和TERT启动子突变是GBM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与对照组和NC-siRNA组比较,P4HB-siRNA组U87细胞转染siRNA后P4HB表达减少(P<0.01),细胞增殖能力和细胞划痕愈合率降低(P<0.001)。结论P4HB在GBM中高表达并提示患者预后不良;敲除P4HB可抑制GBM U87细胞的增殖和迁移。P4HB可能成为GBM的相关预测标志物和潜在治疗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脯氨酸4-羟化酶β多肽 胶质母细胞瘤 预后 增殖 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膜瘤术后复发生存分析:附176例报告 被引量:3
4
作者 黄冠又 郝淑煜 +3 位作者 王亮 张力伟 张俊廷 吴震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993-999,共7页
目的探讨脑膜瘤术后复发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0年5月至2011年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行显微外科手术切除的176例脑膜瘤患者,回顾总结其临床资料、影像学资料、肿瘤切除程度和术后病理分级分型。Kaplan-Meier生存曲线和L... 目的探讨脑膜瘤术后复发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0年5月至2011年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行显微外科手术切除的176例脑膜瘤患者,回顾总结其临床资料、影像学资料、肿瘤切除程度和术后病理分级分型。Kaplan-Meier生存曲线和Log-rank检验筛查术后复发相关影响因素,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行生存分析。结果术前Karnofsky功能状态评分(KPS)<70分者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短于KPS评分≥70分者[(8.04±1.98)年对(8.08±1.18)年;χ^(2)=5.370,P=0.020],瘤周水肿2~3级者中位PFS短于瘤周水肿0~1级者[(8.05±1.79)年对(8.06±1.09)年;χ^(2)=9.805,P=0.002],硬脑膜侵袭者中位PFS短于硬脑膜未侵袭者[(7.97±1.70)年对(8.06±1.09)年;χ^(2)=12.357,P=0.000],WHO 2~3级者中位PFS短于WHO 1级者[(5.14±2.07)年对(8.12±0.87)年;χ^(2)=113.774,P=0.000]。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显示,WHO 2~3级可增加脑膜瘤术后复发风险(RR=15.693,95%CI:5.905~41.707;P=0.000)。结论术前KPS评分、瘤周水肿、硬脑膜侵袭和WHO分级可能影响脑膜瘤术后复发,其中WHO 2~3级增加脑膜瘤术后复发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膜瘤 显微外科手术 复发 比例危险度模型 无进展生存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患者脑动静脉畸形的临床特点及治疗策略 被引量:2
5
作者 杨力军 舒波 +2 位作者 王硕 赵继宗 曹勇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64-267,共4页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脑动静脉畸形的临床特点及治疗策略。方法对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自1997年3月至2008年9月收治的老年脑动静脉畸形患者25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患者的临床症状、治疗策略及其预后。结果患者首发症状为颅内出血...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脑动静脉畸形的临床特点及治疗策略。方法对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自1997年3月至2008年9月收治的老年脑动静脉畸形患者25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患者的临床症状、治疗策略及其预后。结果患者首发症状为颅内出血者17例(68.0%),非出血引发的神经功能缺失者4例(16%),顽固性头痛、头晕者4例(16%)。25例患者中有4例行多种治疗方案,累计治疗共30次。选择保守治疗者7例,其中有4例(57.1%)患者在保守治疗期间发生出血或再出血;选择进行放射治疗者共7例,其中3例(42.9%)随访过程中出现出血,2例患者出现神经功能缺失;选择进行介入栓塞治疗者共5例,2例为完全栓塞,1例死于术后脑梗死;另外3例部分栓塞;选择进行手术治疗者共11例,其中急诊手术3例,择期手术8例,11例患者手术患者中死亡2例(18.2%),其余9例患者中,2例急性出血患者术后分别出现不全混合性失语和癫痫发作,7例择期手术患者未出现与手术相关的神经功能缺失,术前症状得到不同程度改善。结论老年患者脑动静脉血管畸形多见于男性,有较高出血率。显微神经外科手术切除是治疗老年脑动静脉畸形安全和有效的方法,高龄不是手术切除脑动脉畸形的禁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动静脉畸形 老年患者 手术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KT1基因多态性与中国人群脑膜瘤易感性关系 被引量:6
6
作者 黄冠又 郝淑煜 +4 位作者 冯洁 王亮 张力伟 张俊廷 吴震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70-374,共5页
目的研究AKT1基因多态性与脑膜瘤发病风险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18年1月在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的脑膜瘤患者200例和同期健康体检者200例血液标本并提取DNA,应用SNaPshot基因分型技术对AKT1基因多态位点rs1130214、rs2... 目的研究AKT1基因多态性与脑膜瘤发病风险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18年1月在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的脑膜瘤患者200例和同期健康体检者200例血液标本并提取DNA,应用SNaPshot基因分型技术对AKT1基因多态位点rs1130214、rs2494746和rs2494752检测,分析AKT1基因多态性与脑膜瘤的易感性。结果AKT1 rs1130214基因频率在脑膜瘤组和对照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499,P=0.510)。AKT1基因多态位点rs2494746和rs2494752基因频率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中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s2494746:χ^(2)=9.236,P=0.010;rs2494752:χ^(2)=9.044,P=0.012)。AKT1位点rs2494746在隐性和加性模型中,携带G等位基因个体脑膜瘤发病风险均增加(P<0.05)。rs2494752在隐性模型下,携带G等位基因个体患脑膜瘤风险增加(P<0.05)。单体型分析结果显示3个单体型(CCA、CGA和CGG)频率在脑膜瘤组和对照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AKT1基因多态位点rs2494746和rs2494752与脑膜瘤遗传易感性相关,两位点遗传变异均可显著增加脑膜瘤发病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KT1基因 脑膜瘤 基因多态性 遗传易感性 单体型 连锁不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F2基因多态性与脑膜瘤预后的相关性 被引量:1
7
作者 黄冠又 郝淑煜 +4 位作者 冯洁 王亮 张力伟 张俊廷 吴震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061-1068,共8页
目的探讨神经纤维瘤病Ⅱ型(NF2)基因多态性与中国人群脑膜瘤易感性及脑膜瘤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0年5月-2011年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中心接受手术治疗且经病理学检查确诊为脑膜瘤的215例患者为研究对象,... 目的探讨神经纤维瘤病Ⅱ型(NF2)基因多态性与中国人群脑膜瘤易感性及脑膜瘤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0年5月-2011年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中心接受手术治疗且经病理学检查确诊为脑膜瘤的215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SNaPshot基因分型技术对NF2基因多态位点rs2530673和rs2530662进行基因分型,分析NF2基因多态性与脑膜瘤预后的相关性。结果NF2基因rs2530673和rs2530662多态性与脑膜瘤易感性相关不显著(P>0.05)。按照WHOⅠ级病理亚型分层,在显性遗传模型下,携带NF2基因rs2530673位点CC基因型的人群发生过渡型脑膜瘤的风险降低(OR=0.506,95%CI 0.266~0.962,P=0.036);NF2基因rs2530673和rs2530662位点多态性与脑膜瘤术后复发相关不显著(P>0.05)。按肿瘤部位分层,在非颅底脑膜瘤组中,NF2基因rs2530673位点多态性与脑膜瘤术后复发相关(P<0.05),携带rs2530673位点CC基因型的脑膜瘤患者术后无进展生存时间缩短,复发风险增高(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NF2基因多态位点不是脑膜瘤预后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NF2基因rs2530673中C等位基因可能是过渡型脑膜瘤发病的保护性因素。NF2基因rs2530673和rs2530662多态性可能与脑膜瘤不相关;但在非颅底脑膜瘤中,NF2基因rs2530673位点多态性可能与肿瘤术后复发相关,且rs2530673位点CC基因型携带者术后复发风险增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纤维瘤病Ⅱ型基因 脑膜瘤 基因多态性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侵袭手术治疗26例大脑重要功能区胶质瘤效果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陈忠 田军 +3 位作者 童挥 赵毅 肖庆 陈常怡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3期1438-1440,共3页
大脑重要功能区主要是指中央前、后回的运动、感觉中枢,Broca氏区,基底节,丘脑等部位。该部位胶质瘤手术易导致术后神经功能障碍,且手术创口较大,恢复较慢,直接影响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故要最大限度切除肿瘤,又要尽可能保留神经... 大脑重要功能区主要是指中央前、后回的运动、感觉中枢,Broca氏区,基底节,丘脑等部位。该部位胶质瘤手术易导致术后神经功能障碍,且手术创口较大,恢复较慢,直接影响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故要最大限度切除肿瘤,又要尽可能保留神经功能,并减小手术创伤,手术难度大,是神经外科的棘手问题之一。我们采用微侵袭手术治疗此类患者26例,取得较好临床效果,现就术前精确定位,术中B超实时监测及显微手术技巧等问题进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侵袭 功能区 胶质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载药纳米递送系统在胶质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9
作者 舒波 甘鸿川 +1 位作者 出良钊 周顺军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6期1993-1997,共5页
胶质瘤是最常见且具有破坏性的原发性脑瘤。目前,临床治疗包括外科手术、放射治疗和化学疗法等,但上述治疗手段均不能有效延长胶质瘤患者的寿命。胶质瘤固有的非均质性,侵袭浸润性、完整的血脑屏障以及化疗耐药性是胶质瘤患者预后不良... 胶质瘤是最常见且具有破坏性的原发性脑瘤。目前,临床治疗包括外科手术、放射治疗和化学疗法等,但上述治疗手段均不能有效延长胶质瘤患者的寿命。胶质瘤固有的非均质性,侵袭浸润性、完整的血脑屏障以及化疗耐药性是胶质瘤患者预后不良的重要原因。胶质瘤微环境具有缺氧、低pH和高浓度的谷胱甘肽等异于正常组织的信号特点。本文针对胶质瘤的特点,总结了载药纳米递药系统在胶质瘤治疗中的应用,包括单药纳米递送系统、多药纳米递送系统和多模纳米递送系统。载药纳米递送系统可以通过响应胶质瘤部位的信号实现其智能化,减少对正常组织的毒性,提高对胶质瘤的治疗效果。并进一步讨论比较了三种载药纳米递送系统在胶质瘤治疗中存在的优缺点,概述了这些载药纳米递送系统在未来治疗胶质瘤中面临的挑战和治疗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质瘤 化疗耐药性 载药纳米递送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