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核桃肽铁螯合物的制备及其结构表征 被引量:1
1
作者 林栋 张咏清 +4 位作者 肖自芬 李雪 张丽赟 李莹 骆衡 《食品与发酵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21-227,235,共8页
为充分利用核桃粕资源,同时解决传统补铁剂生物可及性低的问题,该研究采用正交试验优化制备了核桃肽-铁螯合物;通过紫外光谱、荧光光谱、扫描电镜、氨基酸分析及红外光谱对核桃肽-铁螯合物的结构进行表征;通过体外胃肠模拟消化实验探究... 为充分利用核桃粕资源,同时解决传统补铁剂生物可及性低的问题,该研究采用正交试验优化制备了核桃肽-铁螯合物;通过紫外光谱、荧光光谱、扫描电镜、氨基酸分析及红外光谱对核桃肽-铁螯合物的结构进行表征;通过体外胃肠模拟消化实验探究核桃肽-铁螯合物Fe^(2+)释放率;运用噻唑蓝法探究螯合物对Caco-2细胞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核桃肽-铁螯合物的最佳制备条件为多肽质量浓度4%,pH 7,核桃肽/FeCl_(2)质量比3∶1,反应温度40℃,反应时间40 min。在此条件下,螯合物中Fe^(2+)螯合率可达91.99%。Fe^(2+)引入后,核桃肽的表观形貌由光滑平面转变为疏松多孔的颗粒。红外光谱结果表明,Fe^(2+)主要通过羧基氧和氨基氮原子与核桃肽螯合。体外模拟胃肠道消化和细胞毒性实验结果表明,相比于硫酸亚铁,核桃肽-铁螯合物具有更高的Fe^(2+)释放率和安全性。该研究结果将为核桃加工副产物的高值化利用及新型膳食铁补充剂的开发提供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桃 补铁剂 螯合物 结构表征 生物可及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散茶发花”发酵贵州绿茶的工艺优化及其特征挥发性化合物解析 被引量:2
2
作者 宋林瑶 徐辉 +8 位作者 吴思瑶 马风伟 费强 邓君怡 史大娟 刘宇泽 赵懿琛 董旋 许粟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3-44,共12页
以贵州瓮安县有机欧标绿茶为原料,利用冠突散囊菌固态发酵制备发酵茶,并对其工艺进行优化。同时,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仪(HS-SPME-GC-MS)对绿茶原料和成品发酵茶的挥发性化合物进行检测,并对其特征挥发性化合物进行解析。... 以贵州瓮安县有机欧标绿茶为原料,利用冠突散囊菌固态发酵制备发酵茶,并对其工艺进行优化。同时,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仪(HS-SPME-GC-MS)对绿茶原料和成品发酵茶的挥发性化合物进行检测,并对其特征挥发性化合物进行解析。将发酵茶的感官品质和特征功能性化学指标(水浸出物含量、茶多酚含量、游离氨基酸含量)相结合作为综合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优化试验研究发酵茶的最佳制备工艺条件。响应面试验表明,利用绿茶制备发酵茶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温度28℃、含水量40%、接种量1‰、发酵时间8 d,通过该工艺制得的成品发酵茶滋味醇厚、汤色橙黄明亮、香气纯正,且综合评分达到83.75±1.29分。共检测出18种特征挥发性化合物(OAV>1),同时研究发现成品发酵茶具有浓郁的“金花”香,其是由芳樟醇、水杨酸甲酯等8种特征挥发性化合物组成的一种复合花香。在品质评价方面,成品发酵茶水分含量为3.9%±0.47%、灰分为5.92%±0.21%、水浸出物含量为43.92%±0.07%,以上指标均符合茯茶国家标准(GB/T 32719.5-2018《黑茶第5部分:茯茶》)的要求,本研究可为利用“散茶发花”制备发酵茶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突散囊菌 散茶发花 工艺优化 响应面法 绿茶 挥发性化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豆腐贮藏、货架腐败机制和保鲜技术研究进展
3
作者 唐森林 王瑞 +5 位作者 刘贤志 吉宁 雷霁卿 陈存坤 张昊 张楠欣 《保鲜与加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48-156,共9页
豆腐因营养价值高、口感细腻而深受消费者喜爱,但由于其丰富的蛋白质、脂质等营养成分,且水分含量高使其在贮藏、货架过程中易受到微生物污染和脂质氧化的影响,导致品质下降。适宜的保鲜技术可最大程度地保留豆腐的营养成分,延长货架期... 豆腐因营养价值高、口感细腻而深受消费者喜爱,但由于其丰富的蛋白质、脂质等营养成分,且水分含量高使其在贮藏、货架过程中易受到微生物污染和脂质氧化的影响,导致品质下降。适宜的保鲜技术可最大程度地保留豆腐的营养成分,延长货架期。综述了物理保鲜技术(低温、等离子体活化水、冷常压等离子体等)、化学保鲜技术和生物保鲜技术(细菌素、精油、壳聚糖等)、复配保鲜技术在豆腐保鲜中的应用,旨在为豆腐的贮藏保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豆腐 贮藏 货架 腐败机制 保鲜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型保鲜剂对蓝莓贮藏品质及风味的影响
4
作者 周集豪 罗思悦 +6 位作者 刘帮迪 吉宁 雷霁卿 张楠欣 郑璞帆 陈存坤 王瑞 《保鲜与加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4-37,共14页
为探究不同保鲜剂对蓝莓果实贮藏品质及风味的影响,以‘奥尼尔’蓝莓为试材,采用自发气调包装联合不同类型保鲜剂(0.5μL/L 1-甲基环丙烯(1-MCP)、1.0μL/L 1-MCP、1.5%乙烯吸附剂、3.0%乙烯吸附剂、0.5μL/L 1-MCP+1.5%乙烯吸附剂)对... 为探究不同保鲜剂对蓝莓果实贮藏品质及风味的影响,以‘奥尼尔’蓝莓为试材,采用自发气调包装联合不同类型保鲜剂(0.5μL/L 1-甲基环丙烯(1-MCP)、1.0μL/L 1-MCP、1.5%乙烯吸附剂、3.0%乙烯吸附剂、0.5μL/L 1-MCP+1.5%乙烯吸附剂)对蓝莓果实进行低温(1.0±0.5)℃贮藏30 d,出库后测定、评价蓝莓果实的贮藏品质及风味。结果表明:贮藏30 d时,复合型保鲜剂(0.5μL/L 1-MCP+1.5%乙烯吸附剂)组的呼吸强度、乙烯生成速率、腐烂率显著低于对照(P<0.05),该处理有效维持了果实的固酸比,感官评分较高,在电子鼻气味轮廓上与蓝莓鲜果最为接近。基于GC-IMS检测结果的OPLS-DA与电子鼻、感官评价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1-MCP处理抑制了蓝莓果实中香气化合物(丁酸甲酯、2-甲基丙酸乙酯、α-蒎烯)的生成。复合型保鲜剂处理不仅能保持蓝莓果实较高的香气化合物相对含量,还抑制不良气味物质二丁胺的产生。综上所述,复合型保鲜剂的双重作用可适度抑制果实成熟,并及时清除环境中乙烯,从而有效维持了蓝莓果实的贮藏品质及风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莓 复合型保鲜剂 电子鼻 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法 品质 风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麻褐腐病病原真菌的分离鉴定及柠檬醛对其抑制效果
5
作者 王秀芬 黄添舆 +2 位作者 罗冬兰 张雨 曹森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48-155,共8页
为了明确天麻褐腐病病原菌的种类及柠檬醛对其抑制效果。以自然发病的天麻为试材,采用组织分离法、致病性检测、形态学观察以及rDNA-ITS序列分析对病原菌进行分离鉴定,并探讨不同浓度的柠檬醛对病原菌的体外抑制效果及其对天麻诱导抗病... 为了明确天麻褐腐病病原菌的种类及柠檬醛对其抑制效果。以自然发病的天麻为试材,采用组织分离法、致病性检测、形态学观察以及rDNA-ITS序列分析对病原菌进行分离鉴定,并探讨不同浓度的柠檬醛对病原菌的体外抑制效果及其对天麻诱导抗病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引起天麻褐腐病的主要致病菌为钩状木霉(Trichoderma hamatum)和三线镰刀菌(Fusarium tricinctum);病原菌的抑制率与柠檬醛浓度呈剂量依赖关系,MIC值为0.6μL/mL;在损伤接种3 d时,钩状木霉和三线镰刀菌的病斑直径分别为15.20、8.17 mm;确定钩状木霉为引起天麻褐腐病的主要致病菌;0.6μL/mL柠檬醛对钩状木霉的控制效果最佳;柠檬醛能诱导天麻体内总酚和类黄酮含量累积,并促进APX、PPO、POD、SOD和CAT酶活性增加,从而增强采后天麻对钩状木霉的抗性。本研究对控制天麻褐腐病和延长其保质期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麻 褐腐病 柠檬醛 体外 抗病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桐子油微胶囊的制备及其氧化稳定性分析
6
作者 冯红霞 叶英 +1 位作者 彭芳芳 常云鹤 《粮食与油脂》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0-64,共5页
为提高山桐子油的氧化稳定性,以海藻酸钠与明胶为壁材,采用复凝聚法制备山桐子油微胶囊。以包埋率为指标,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优化微胶囊的制备工艺条件,并对最佳工艺条件下获得的山桐子油微胶囊化产品进行氧化稳定性分析... 为提高山桐子油的氧化稳定性,以海藻酸钠与明胶为壁材,采用复凝聚法制备山桐子油微胶囊。以包埋率为指标,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优化微胶囊的制备工艺条件,并对最佳工艺条件下获得的山桐子油微胶囊化产品进行氧化稳定性分析。结果表明:最佳制备工艺条件为壁材质量分数2.5%、壁材质量比1∶4、芯壁质量比1∶2、乳化剂添加量3%(以山桐子油质量计),在此工艺条件下微胶囊的包埋率达到80.49%。氧化稳定性分析表明,在常温下储藏30 d后,微胶囊的油脂氧化稳定性指数为(4.63±0.09)h,显著高于山桐子油,证实了微胶囊化可提高山桐子油的稳定性,延长其货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凝聚法 山桐子油 微胶囊 氧化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联用及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对贵州红托竹荪鲜品特征性香气物质表征及分析
7
作者 孟令帅 郑婷婷 +3 位作者 王诗琦 陈桐杰 聂玉 许粟 《食品与发酵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6期314-323,共10页
为分析贵州红托竹荪鲜品中香气物质组成,评估贵州红托竹荪鲜品香气特征,该研究采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联用(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GC-IMS)及GC-MS法对鲜品红托竹荪中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latile organic comp... 为分析贵州红托竹荪鲜品中香气物质组成,评估贵州红托竹荪鲜品香气特征,该研究采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联用(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GC-IMS)及GC-MS法对鲜品红托竹荪中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成分进行检测分析,再结合相对气味活度值(relative odor activity value,ROAV)分析法解析红托竹荪鲜品的特征挥发性风味物质。结果表明,从GC-IMS中共检测出35种挥发性风味物质,其中包含醇类26%、酯类20%、醛类11%、醚类8.5%、酸类和酚类5%、酮类2.5%、其他类20%;从GC-MS中共检测出34种挥发性风味物质,其中包含醇类41%、醛类24%、酯类12%、酮类6%、酸类6%、其他类12%,2种方法检测的挥发性风味物质中含量最多的是醇类、醛类和酯类。通过对三维地形图、VOC指纹图谱分析,对红托竹荪鲜品中挥发性化合物中检测出的物质进行了很好的区分,其中醇类含量较高的化合物有乙醇、3-甲基-1-丁醇和2,3-丁二醇等;醛类含量较高的有己醛、苯乙醛和2-庚烯醛等;酯类含量较高的有辛酸乙酯、苯乙酸甲酯和2-丁氧基乙基乙酸酯等。最后再根据ROAV分析法得到红托竹荪鲜品的特征挥发性风味物质为1-辛烯-3-醇、(E)-2-壬烯醛、乙酸乙酯、戊酸乙酯、2-庚烯醛、辛酸乙酯等化合物,赋予红托竹荪鲜品青草、蘑菇、甜香、奶油香等的香气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托竹荪 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法 气相色谱-质谱法 挥发性风味物质 相对气味活度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肉及肉制品新鲜度影响因素及控制方法研究进展
8
作者 罗丽 许粟 +1 位作者 扶胜 陶光灿 《肉类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5-66,共12页
为深入分析肉及肉制品新鲜度影响因素及控制方法研究进展,采用CiteSpace软件对2014—2023年肉及肉制品新鲜度研究进行文献计量分析,剖析肉及肉制品腐败变质原因,综述肉品保鲜控制技术。肉及肉制品新鲜度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微生物、含氧量... 为深入分析肉及肉制品新鲜度影响因素及控制方法研究进展,采用CiteSpace软件对2014—2023年肉及肉制品新鲜度研究进行文献计量分析,剖析肉及肉制品腐败变质原因,综述肉品保鲜控制技术。肉及肉制品新鲜度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微生物、含氧量、含水量、光照、脂肪氧化、蛋白质氧化等,其中以微生物和温度对其品质影响最大。当前肉品主流保鲜技术以天然抑菌剂、添加抗氧化剂的生物膜结合冷藏为主,综合多种保鲜技术的栅栏技术具有能耗低、无污染、抑菌效果好等特点;检测技术逐步转向以电子鼻、电子舌检测等为代表的无损检测;监测技术与大数据、人工智能结合,可为肉品新鲜度的管理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制品 新鲜度 CITESPACE 影响因素 保鲜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刺梨多酚-海藻酸钠-大豆分离蛋白纳米复合物的制备表征及其抗氧化活性
9
作者 刘含 刘晓燕 +2 位作者 郭银萍 穆兴燕 石自慧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9-79,共11页
为了探究大豆分离蛋白(Soy protein isolates,SPI)与海藻酸钠(Sodium alginate,SA)、刺梨多酚(Rosa roxburghii Tratt polyphenols,RRTP)形成的二元复合物(SPI-SA、SPI-RRTP)和三元复合物(SPI-SA-RRTP)的稳定性与功能特性。以SPI、SA、R... 为了探究大豆分离蛋白(Soy protein isolates,SPI)与海藻酸钠(Sodium alginate,SA)、刺梨多酚(Rosa roxburghii Tratt polyphenols,RRTP)形成的二元复合物(SPI-SA、SPI-RRTP)和三元复合物(SPI-SA-RRTP)的稳定性与功能特性。以SPI、SA、RRTP为原料制备复合物,利用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试验优化制备条件。通过粒径、分散性系数(PDI)、Zeta电位、荧光光谱、表面疏水性、差示扫描量热仪、傅里叶红外光谱等分析手段对复合物进行表征,同时运用分子对接技术进行理论验证。结果表明,最适条件为SPI添加量为2.95%、SA添加量为0.036%、RRTP添加量为0.25%、pH为7.57,此时粒径为140.41 nm。实验上验证了理论结合。其中SPI-SARRTP三元复合物平均粒径(140.93±0.32 nm)、PDI(0.155±0.004)最小、Zeta电位(-31.06±2.20 mV)绝对值最大,三元复合物稳定性最好。相比于SPI和二元复合物,三元复合物结合紧密程度、亲水性、热稳定性、抗氧化性等都显著提高。本研究以期能使SPI-SA-RRTP纳米复合物广泛地应用在食品行业,为其应用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梨多酚 大豆分离蛋白 海藻酸钠 复合物制备 分子对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羊肚菌栽培过程中常见病虫害及防治措施 被引量:2
10
作者 杨森 丁丽 +3 位作者 吴文能 胡淑慧 郭军 张邦喜 《食用菌》 CAS 2024年第6期69-73,共5页
归纳分析羊肚菌栽培过程中常见病虫害的种类、发生规律,结合羊肚菌生产实际情况,提出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绿色生态防控技术体系。
关键词 羊肚菌 病虫害 细菌性病害 真菌性病害 防治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八月瓜果皮多糖提取工艺优化及其体外抗氧化、降糖活性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刘永玲 刘向炼 +2 位作者 陶欣 杨炜 许粟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9期17-24,共8页
本文旨在优化八月瓜果皮多糖的提取工艺,评估其体外抗氧化和降糖活性。通过单因素实验结合正交试验优化八月瓜果皮多糖的超声提取工艺;以DPPH自由基清除率及总还原能力为指标测定果皮多糖的抗氧化活性,以α-葡萄糖苷酶和α-淀粉酶抑制... 本文旨在优化八月瓜果皮多糖的提取工艺,评估其体外抗氧化和降糖活性。通过单因素实验结合正交试验优化八月瓜果皮多糖的超声提取工艺;以DPPH自由基清除率及总还原能力为指标测定果皮多糖的抗氧化活性,以α-葡萄糖苷酶和α-淀粉酶抑制率为指标测定其降糖活性。结果显示,八月瓜果皮多糖超声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超声功率280 W、超声时间60 min、提取温度50℃、料液比1:40 g/mL,在此条件下八月瓜果皮多糖的得率为5.91%±0.20%;在测定浓度范围内,果皮多糖具有较好的DPPH自由基清除力和还原能力,其中果皮多糖和VC清除DPPH自由基的半数抑制浓度(IC_(50))分别为0.329、0.077 mg/mL;果皮多糖抑制α-葡萄糖苷酶和α-淀粉酶活性的IC_(50)值分别为0.386、0.307 mg/mL。本研究表明,该工艺条件下纯化的八月瓜果皮多糖具有较好的体外抗氧化性和降糖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八月瓜果皮 多糖 提取工艺 抗氧化 降血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喹唑啉结构的苯甲酰胺类衍生物合成及抗菌活性
12
作者 刘莹 徐勇 田立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1-91,共11页
以溴代邻氨基苯甲酸为原料,运用活性结构拼接法,设计合成了17个新型的含喹唑啉结构的苯甲酰胺类衍生物(Ⅳ_(a)~Ⅳ_(q))。通过~1H NMR、^(13)C NMR、HRMS和元素分析对化合物进行了结构确认,并以叶枯唑为阳性对照药物,分别在50μg·mL... 以溴代邻氨基苯甲酸为原料,运用活性结构拼接法,设计合成了17个新型的含喹唑啉结构的苯甲酰胺类衍生物(Ⅳ_(a)~Ⅳ_(q))。通过~1H NMR、^(13)C NMR、HRMS和元素分析对化合物进行了结构确认,并以叶枯唑为阳性对照药物,分别在50μg·mL^(-1)、100μg·mL^(-1)浓度下,测试了所有产物对3种常见植物细菌(水稻白叶枯细菌(Xoo)、猕猴桃溃疡病菌(Psa)、柑橘溃疡病菌(Xac))的体外抗菌活性。由于化合物Ⅳ_(d)在两个浓度时对3种细菌抑菌率普遍高于其他16个化合物,且对水稻白叶枯细菌(Xoo)的抑菌率高达100%,明显高于化合物Ⅳ_(d)对另外2种细菌的抑菌率,因此对化合物Ⅳ_(d)进行了抗水稻白叶枯细菌(Xoo)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大部分目标化合物对三种病菌都具有一定的抑制活性,其中化合物Ⅳ_(d)表现出较好的抑菌作用。在菌体浓度为10~8CFU/mL,化合物Ⅳ_(d)对Xoo的最低抑菌浓度(MIC)为100μg·mL^(-1),化合物Ⅳ_(d)可通过改变Xoo细胞膜的通透性,在一定程度上破坏菌体的细胞膜,使病原菌细胞内的蛋白质发生泄露,并且化合物Ⅳ_(d)浓度越高,对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越大;当目标化合物Ⅳ_(d)浓度达到2MIC时,可显著降低3种关键菌体胞内酶活性,从而影响Xoo菌体正常的能量代谢,起到抑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喹唑啉 苯甲酰胺类衍生物 合成 抗菌活性 抑菌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硒化天麻多糖的制备、结构表征及其抗氧化活性评价 被引量:14
13
作者 温启华 陆逸昊 +5 位作者 杨露芳 陈江旭 程永友 刘莹 许粟 马风伟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8-30,共13页
本文以天麻多糖(Gastrodia elata Blume polysaccharides,GEP)和亚硒酸钠为原料,以硒含量为指标,利用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试验优化硝酸-亚硒酸钠(HNO_(3)-Na_(2)SeO_(3))法制备硒化天麻多糖(Selenated Gastrodia elata polysaccharides,S... 本文以天麻多糖(Gastrodia elata Blume polysaccharides,GEP)和亚硒酸钠为原料,以硒含量为指标,利用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试验优化硝酸-亚硒酸钠(HNO_(3)-Na_(2)SeO_(3))法制备硒化天麻多糖(Selenated Gastrodia elata polysaccharides,SeGEP)的工艺。采用紫外光谱、红外光谱、核磁共振、粒径和Zeta电位、刚果红试验、碘-碘化钾试验、扫描电镜等对GEP和SeGEP进行结构表征分析;并采用体外抗氧化活性试验研究硒化修饰对天麻多糖的活性影响。结果表明,硒化天麻多糖最佳制备工艺条件为:反应温度74℃、硝酸浓度0.041%、反应时间8.4 h,在此条件下SeGEP的硒含量为3891.05±10.86μg/g;结构表征结果显示天麻多糖被成功硒化修饰,硒化修饰后可使GEP粒径降低、Zeta电位的绝对值变大、多糖溶液的稳定性改善,同时发现GEP和SeGEP可能具备三股螺旋结构,且含有较长的侧链和支链结构;扫描电镜分析显示硒化修饰可改变GEP的微观形态。体外抗氧化活性实验表明,在浓度为10 mg/mL时,SeGEP对DPPH自由基清除率为98%±1.52%、最大铁还原力为0.99±0.24,在浓度为1 mg/mL时SeGEP对ABTS+自由基清除率为97.49%±1.16%,均比天麻多糖高,表明硒化修饰可提高天麻多糖抗氧化能力。本研究可为硒化天麻多糖相关的补硒制剂、功能食品开发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麻多糖 硒化修饰 工艺优化 结构表征 抗氧化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自发气调袋对玛瑙红樱桃贮藏品质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3
14
作者 李昱昕 吉宁 +5 位作者 王瑞 刘仁婵 聂华丽 张妮 刘梦琦 陶秋运 《包装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5期106-115,共10页
目的探究不同自发气调袋(WK、PE20、PE30和PE40)对玛瑙红樱桃在贮藏期间外观品质和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方法以玛瑙红樱桃为材料,采用不同自发气调袋对其进行包装,贮藏至(1±0.3)℃环境中21 d,每隔7 d测定一次玛瑙红樱桃相关指标,... 目的探究不同自发气调袋(WK、PE20、PE30和PE40)对玛瑙红樱桃在贮藏期间外观品质和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方法以玛瑙红樱桃为材料,采用不同自发气调袋对其进行包装,贮藏至(1±0.3)℃环境中21 d,每隔7 d测定一次玛瑙红樱桃相关指标,研究贮藏期间自发气调袋内玛瑙红樱桃的品质变化,以探寻其最佳贮藏包装条件。结果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PE包装贮藏能有效降低果实的腐烂率,抑制呼吸强度和可溶性固形物(Soluble Solids,TSS)含量的增加,维持了较高的果实硬度,提高果实品质和营养价值。其中,PE20包装贮藏显著延缓了果实维生素C和多酚含量的下降,抑制了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的积累,并保持了较高的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活性。此外,主成分分析(PCA)综合得分表明,在玛瑙红樱桃贮藏过程中,PE20包装具有最佳的综合效果。结论玛瑙红樱桃的低温贮藏过程中,PE20包装最为有助维持果实的贮藏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玛瑙红樱桃 自发气调袋 贮藏品质 主成分分析 相关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风险分级技术的中国肉制品质量安全演化规律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廖盛美 张清海 +1 位作者 陶光灿 胡康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7期232-240,共9页
对肉制品中的风险物质进行风险分级,探讨风险物的时空分布规律。采用熵值法计算流通、生产和餐饮环节中风险物的风险大小,并采用二八原则对风险物进行了分类,利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对肉制品生产环节进行时空分布规律的研究;通过全局和部... 对肉制品中的风险物质进行风险分级,探讨风险物的时空分布规律。采用熵值法计算流通、生产和餐饮环节中风险物的风险大小,并采用二八原则对风险物进行了分类,利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对肉制品生产环节进行时空分布规律的研究;通过全局和部分的关联分析,研究了高风险、较高风险物质全国空间分布的特点。生产和流通环节中的高风险物质是N-二甲基亚硝胺、苯并[a]芘、镉、过氧化值、新红、亚硝酸盐、砷、汞、大肠菌群、菌落总数,餐饮环节中的较高风险物质是菌落总数;2017~2021年肉制品不合格率最高的是2017年,为0.21%,其次是2020年,为0.19%;各地区中不合格率最高的宁夏为0.30%,全国各省肉制品中高及较高风险物合格率只有砷、诱惑红和菌落总数存在全局空间相关性(P<0.05);局部相关分析时,只有砷、敌敌畏、铬、诱惑红和菌落总数存在高-高值聚集或低-低值聚集的现象。通过风险物分级等级及相关时间空间分布特征,提出有针对性的监管意见,对监管计划进行动态调整,为肉制品安全监管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制品 熵值法 风险分级 空间自相关 演化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苗族、水族红酸汤滋味与香气差异分析 被引量:7
16
作者 平洪睿 王亚萍 +1 位作者 陈佳妮 王金华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73-283,共11页
为评价水族红酸汤的品质特征,以苗族红酸汤为参比,采用国标法、氨基酸分析法与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Headspace-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 mass spectrometry,HS-SPME-GCMS)对苗族、水族红酸汤的... 为评价水族红酸汤的品质特征,以苗族红酸汤为参比,采用国标法、氨基酸分析法与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Headspace-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 mass spectrometry,HS-SPME-GCMS)对苗族、水族红酸汤的理化成分、游离氨基酸及香气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水族红酸汤的总酸、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等含量均高于苗族红酸汤;两种红酸汤中共检测出19种游离氨基酸,水族红酸汤中呈味氨基酸与总氨基酸含量是苗族红酸汤的2倍,其中丙氨酸和谷氨酸的滋味活度值(taste activity value,TAV)>1,是两种红酸汤的关键呈味氨基酸;在红酸汤中共检测出101种挥发性物质。利用正交偏最小二乘法(orthogonal least partial squares,OPLS-DA)的重要性变量投影(VIP)筛选出十六酸丙酯、4-乙基-2甲氧基苯酚、5-环己基-2戊酮、山梨酸等32个关键差异物。通过相对香气活性值(Relative odor activity value,ROAV)发现苗族红酸汤中酸味较水族红酸汤明显,水族红酸汤果香味特征较苗族红酸汤明显,两种红酸汤中脂香均由水杨酸甲酯提供,但主要呈酒香的挥发性物质不同,苗族红酸汤主要由乙醇提供,而水族红酸汤主要由4-乙基苯酚提供;感官评价显示,水族红酸汤的感官评分高于苗族酸汤。综上所述,水族红酸汤作为贵州红酸汤的一种,其品质和风味较优,具有很高的市场开发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苗族红酸汤 水族红酸汤 理化成分 游离氨基酸 挥发性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紫皮百香果果腐病病原菌的鉴定及其与各发育阶段真菌微生物群落的关系 被引量:1
17
作者 雷霁卿 石银娜 +2 位作者 巴良杰 吉宁 王瑞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7-64,共8页
对分离自贵州紫皮百香果果腐病病原菌进行形态学及分子鉴定,确定致病菌15株,分属可可毛色二孢菌(Lasiodiplodia brasiliensis),层出镰孢菌(Fusarium proliferatum),间作壳菌(Diaporthe tectonendophytica、D.unshiuensis、D.tectonae、D... 对分离自贵州紫皮百香果果腐病病原菌进行形态学及分子鉴定,确定致病菌15株,分属可可毛色二孢菌(Lasiodiplodia brasiliensis),层出镰孢菌(Fusarium proliferatum),间作壳菌(Diaporthe tectonendophytica、D.unshiuensis、D.tectonae、D.hubeiensis);致病性观察显示,15株致病菌中包括弱致病力菌株1株、中致病力菌株4株、较强致病力菌株4株、强致病力菌株6株,L.brasiliensis菌株BXG-Z-1及D.hubeiensis菌株均为强致病力菌株。分析百香果不同发育阶段真菌微生物多样性,结果表明,百香果花、百香果幼果、百香果成熟果实真菌OTU数量分别为26、23、20,Simpson指数为0.095~0.113,真菌群落多样化程度低;Shannon指数均低于0.5,真菌微生物类群落分布均匀程度低,与之相对应的,Microdium spp.相对丰度在百香果不同发育阶段均超过90%;百香果花中Cladosporium spp.、Ruinenia spp.相对丰度最高,幼果时降至最低,至成熟果实期又再次上升;百香果花中Trichoderma spp.、Bipolaris spp.、Amanita spp.、Monilinia spp.、Cercospora spp.相对丰度显著高于百香果幼果的,并随着果实发育成熟降至最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皮百香果 病原菌 微生物多样性 贵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桐子粕多酚提取工艺优化及抗氧化活性的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辛文燕 何劲 汪艳群 《中国粮油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47-154,共8页
以山桐子粕为研究对象,选取乙醇体积分数、料液比、超声温度、超声时间进行单因素试验,评价各因素对山桐子粕多酚提取率的影响,采用响应面法优化山桐子粕多酚提取工艺。通过真空冷冻干燥得到一种具有一定抗氧化活性的山桐子粕多酚冻干粉... 以山桐子粕为研究对象,选取乙醇体积分数、料液比、超声温度、超声时间进行单因素试验,评价各因素对山桐子粕多酚提取率的影响,采用响应面法优化山桐子粕多酚提取工艺。通过真空冷冻干燥得到一种具有一定抗氧化活性的山桐子粕多酚冻干粉,采用DPPH自由基清除率、ABTS自由基清除率、总抗氧化能力、还原能力测定方法,评价山桐子粕多酚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各因素的影响顺序为乙醇体积分数>超声时间>料液比>超声温度。最佳提取工艺为乙醇体积分数65%,料液比1∶60,超声温度63℃,超声时间110 min,山桐子粕多酚提取率为14.16%。山桐子粕多酚冻干粉对DPPH和ABTS自由基清除效果随着浓度的增加而持续上升,分别在1.6941 mg/mL和0.6128 mg/mL质量浓度时,其清除率大于同浓度的抗坏血酸对照。其还原能力与总抗氧化能力随浓度增加而增强,IC 50分别为2.50704 mg/mL和2.67736 mg/mL,为山桐子粕多酚的高质化利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和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桐子粕 多酚 抗氧化 超声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百里香酚对蜂糖李采后真菌多样性的影响
19
作者 张昊 王瑞 +2 位作者 田一鸣 马超 马玉华 《食品与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35-143,共9页
[目的]提高对蜂糖李果实采后病害的防控能力。[方法]采用200μL/L百里香酚浸泡蜂糖李果实60 s,贮藏于(2.0±0.5)℃,检测其腐烂率、呼吸强度、硬度、外果皮h°、果肉h°和表面真菌多样性。[结果]贵州蜂糖李果实侵染性病害的... [目的]提高对蜂糖李果实采后病害的防控能力。[方法]采用200μL/L百里香酚浸泡蜂糖李果实60 s,贮藏于(2.0±0.5)℃,检测其腐烂率、呼吸强度、硬度、外果皮h°、果肉h°和表面真菌多样性。[结果]贵州蜂糖李果实侵染性病害的致病真菌主要为葡萄孢属(Botrytis sp.)、镰刀菌属(Fusarium sp.)、青霉属(Penicillium sp.)和链格孢属(Alternaria sp.)。百里香酚处理可改变蜂糖李果实表面真菌群落结构,降低采后贮藏阶段表面真菌群落丰度和复杂性。并通过抑制上述4种致病菌属的增殖以及果实呼吸强度的上升,延缓蜂糖李果实硬度、外果皮h°、果肉h°的下降,从而显著抑制蜂糖李果实腐烂率,保证果实品质。[结论]百里香酚处理能有效降低蜂糖李果实贮藏过程中真菌群落丰度和复杂性,并有效抑制相关致病菌增殖,从而有效维持蜂糖李果实采后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蜂糖李 百里香酚 采后贮藏 品质 生物多样性 高通量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桐子油适度精炼温度优化及其对品质及货架期的影响
20
作者 冯红霞 刘宇 +5 位作者 王文亲 马立志 刘晓燕 何劲 宋明发 常云鹤 《中国粮油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58-165,共8页
为研究山桐子油加工过程中适度精炼工艺温度的优化及其对山桐子油品质及货架期的影响。通过单因素实验对脱胶、脱酸、脱色、脱臭4个精炼工艺温度进行参数优化,得出最佳适度精炼温度,基于氧化稳定性的分析验证四个精炼工艺温度的最佳参... 为研究山桐子油加工过程中适度精炼工艺温度的优化及其对山桐子油品质及货架期的影响。通过单因素实验对脱胶、脱酸、脱色、脱臭4个精炼工艺温度进行参数优化,得出最佳适度精炼温度,基于氧化稳定性的分析验证四个精炼工艺温度的最佳参数并进行货架期的预测。最佳适度精炼温度为脱胶65℃、脱酸85℃、脱色90℃和脱臭190℃。在该温度条件精炼后,脱胶、脱酸、脱色、脱臭4个环节酸价、过氧化值显著降低;温度对油脂的氧化稳定性有显著影响,随着氧化时间的延长,氧化稳定性逐渐增强;Schaal加速氧化实验表明,山桐子油能在20℃的温度下储存长达176 d。温度优化后的精炼工艺能较大程度地保留山桐子油中的特征组分,适合工业化生产,精炼温度的优化不但降低了山桐子油营养成分的损失,而且提高了产品的氧化稳定性和油的品质,同时也使其货架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延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桐子油 精炼温度 氧化稳定性 货架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