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撂荒地植被恢复过程中中小型土壤节肢动物群落动态
被引量:3
- 1
-
-
作者
杨大星
叶婷
杨文佳
李灿
-
机构
贵阳学院
-
出处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517-1527,共11页
-
基金
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喀斯特洞穴土壤节肢动物的群落结构及其对特殊环境的响应”(31760130)
贵州省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百层次项目[黔科合人才(2016)4020]
+2 种基金
贵州省一流学科建设项目贵阳学院生态学学科建设项目[黔教科研发(2017)85]
贵阳市科技局贵阳学院专项资金项目[GYU-KYZ[2018]02-07]
贵州省贵阳学院院士工作站项目[黔科合平台人才[2019]5605]。
-
文摘
【目的】了解撂荒地自然恢复对中小型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影响。【方法】于2015年10月至2016年7月在黔南州惠水县选取农田和撂荒地使用改良干漏斗法调查中小型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结构。【结果】共获得9纲16目132科106属5103个中小型土壤节肢动物,优势类群为双节行军蚁属(Aenictus)。农田与撂荒地中小型土壤节肢动物类群数、个体密度及多样性指数无显著差异,季节变化对中小型土壤节肢动物类群数和个体密度的影响达显著水平(P<0.05)。相关性分析表明,中小型土壤节肢动物类群数、密度和多样性与pH、有机质、TN、TP、TK、AN、AP、AK、温度和降雨量的相关性不显著。【结论】喀斯特地区撂荒地中小型土壤节肢动物的恢复具有滞后性。不同中小型土壤节肢动物恢复能力有差异,双节行军蚁属由于抗旱能力强,更容易恢复。
-
关键词
撂荒地
中小型土壤节肢动物
恢复
喀斯特地区
黔南
-
Keywords
Abandoned farmland
Soil meso-micro arthropod
Restoration
Karst area
South Guizhou
-
分类号
S154.5
[农业科学—土壤学]
-
-
题名喀斯特洞穴小型土壤节肢动物多样性
被引量:2
- 2
-
-
作者
杨大星
杨娟
李灿
-
机构
贵阳学院贵州省山地珍稀动物与经济昆虫重点实验室
-
出处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5089-5102,共14页
-
基金
国家自然基金项目(31760130)
贵阳市财政支持贵阳学院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项目(SH-2020)
+1 种基金
贵州省教育厅创新群体项目(黔教合KY字[2021]013号)
贵州省贵阳学院院士工作站项目(黔科合平台人才[2019]5605)。
-
文摘
研究洞穴土壤节肢动物,有助于了解土壤节肢动物对特殊环境的响应,对于深入认识喀斯特生态过程具有重要意义。以喀斯特洞穴生态系统小型土壤节肢动物为研究对象,采用主成分分析、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和冗余分析等方法探讨了小型土壤节肢动物与环境因子的相互作用关系。调查共获得小型土壤节肢动物2399个,隶属7纲15目121科。其中,自然林优势类群为等节跳科(Isotomidae),洞穴优势类群为奥甲螨科(Oppiidae)。PCA分析显示,洞穴与自然林小型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组成差异明显。洞穴小型土壤节肢动物类群数、密度和Shannon-Wiener指数(H′)显著低于自然林(P<0.05),自然林小型土壤节肢动物类群数、密度和Shannon-Wiener指数(H′)季节差异显著(P<0.05),洞穴类群数、密度和Shannon-Wiener指数(H′)季节差异不明显。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小型土壤节肢动物类群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H′)与pH值、全磷和光照强度显著相关(P<0.05),密度与pH值、全磷、有机质和光照强度显著相关(P<0.05)。RDA分析表明,土壤pH值是影响小型土壤节肢动物多样性的最主要因子。研究结果表明,小型土壤节肢动物多样性受生境类型的影响,洞穴生态系统生境脆弱,稳定性差,不利于小型土壤节肢动物的生存。因此,应该加强洞穴生物多样性保护,避免不合理的开发利用。
-
关键词
洞穴
小型土壤节肢动物
多样性
喀斯特
-
Keywords
cave
soil microarthropod
diversity
karst
-
分类号
S154.5
[农业科学—土壤学]
-
-
题名气候对余庆县稻纵卷叶螟发生与危害的影响
被引量:1
- 3
-
-
作者
刘维
孙思思
于飞
吴俨
石光印
彭方晨
-
机构
贵州省余庆县气象局
贵州省山地环境气候研究所贵州省山地气候与资源重点实验室
贵阳学院贵州省山地珍稀动物与经济昆虫重点实验室
贵州省播州区气象局
-
出处
《贵州农业科学》
2024年第1期50-57,共8页
-
基金
贵州省科技计划项目(黔科合基础-ZK〔2021Z〕一般210)
贵阳市科技计划项目(筑科合同〔2021〕43-16)。
-
文摘
【目的】探明近10年余庆县前期气候条件对稻纵卷叶螟主害代种群发生发展规律的影响,为稻纵卷叶螟的预测预报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2011-2020年余庆县稻纵卷叶螟虫情资料和10年的平均温度、降水量、相对湿度、日照和风速等气候资料,探究10年间种群迁入和发生发展规律,并结合提前1候、提前2候和提前3候气候数据分析其对田间稻纵卷叶螟种群发生发展的影响。【结果】2011-2020年余庆稻纵卷叶螟田间赶蛾和灯下诱蛾始见期最早分别出现在2014年4月4日和4月23日,最晚分别出现在2011年5月30日和2018年5月23日,近10年其始见期主要在4月下旬至5月中旬,主害代第3代迁入峰期主要在5月下旬至6月上中旬,主害代第4代迁入峰期主要在6月底至7月上中旬;第3代主迁入峰期的成虫迁入量决定第3代幼虫的发生程度;最低温度、降水量和平均相对湿度是影响余庆县稻纵卷叶螟种群发生发展的关键气候因子,提前10~15 d的日最低温度越高、降水量越多、平均相对湿度越高,越有利于田间种群的增殖扩张,水稻的卷叶率危害越重。【结论】稻纵卷叶螟迁入期早、迁入峰次多、迁入量大和前期水汽条件充足都是稻纵卷叶螟大发生的关键影响因素;温度、降水量和相对湿度等气候因子也是稻纵卷叶螟大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
-
关键词
气候条件
稻纵卷叶螟
主害代第3代
主害代第4代
余庆
贵州
-
Keywords
climatic conditions
Cnaphalocrocis medinalis
the third main pest generation
the fourth main pest generation
Yuqing
Guizhou
-
分类号
S435.112.1
[农业科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
S161
[农业科学—农业气象学]
-
-
题名扁角豆芫菁成虫雌雄异型触角感器精细结构观察
被引量:1
- 4
-
-
作者
刘洋洋
李国勇
杨琳
陈祥盛
-
机构
贵州大学昆虫研究所
贵州大学贵州省昆虫资源开发利用特色重点实验室
贵阳学院贵州省山地珍稀动物与经济昆虫重点实验室
-
出处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42-452,共11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1460571)
贵州省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项目(黔科合人才20154021)
贵州省科技创新人才团队建设项目(黔科合人才团队20144001)~~
-
文摘
【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扁角豆芫菁Epicauta impressicornis主要触角感器的形态特征,为进一步开展扁角豆芫菁生物学和行为机制研究提供基础参考,也为今后的触角感受器电生理研究提供前提条件。【方法】对扁角豆芫菁E. impressicornis雌雄成虫触角感器进行了扫描电镜观察,并对雌雄成虫触角感器数量、分布及其差异进行了统计和比较分析。【结果】结果表明,其雌雄成虫触角感器存在性二型现象,二者的感器类型、数量及分布既有共性又存在明显差异。雌雄成虫触角共有的感器分为7种,即2种刺形感器(CH1和CH2),2种锥形感器(SB1和SB2),1种B9hm氏鬃毛(BB),1种耳形感器(SA)和1种钟形感器(CA);雄虫触角特有的感器类型包括1种刺形感器(CH3)和1种锥形感器(SB3),而雌性触角特有的感器类型包含2种锥形感器(SB4和SB5)和1种凹槽钉形感器(GP)。【结论】扁角豆芫菁成虫触角感受器类型丰富多样。根据触角感受器的形态、分布以及与之前报道结果的比较分析,推测其功能可能为信息素感器(CH1)、化学感器(CH2和GP)、嗅觉受体(CH3,SB1-SB5,SA和CA)、机械感器(BB)和温度感器(GP和CA)。
-
关键词
扁角豆芫菁
性二型
触角感器
形态
分布
扫描电镜
-
Keywords
Epicauta impressicornis
sexual dimorphism
antennal sensilla
morphology
distribution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
分类号
Q964
[生物学—昆虫学]
-
-
题名葡萄酒文化课程教学探索与实践
被引量:1
- 5
-
-
作者
秦红玫
-
机构
贵阳学院贵州省山地珍稀动物与经济昆虫重点实验室
-
出处
《农业技术与装备》
2022年第10期96-98,共3页
-
基金
贵州省教育厅自然科学研究项目(黔教合KY字[2019]094)资助。
-
文摘
葡萄酒文化课程作为一门公共选修课,为改进教学方法,文章以理论教学为主,以实践教学为辅,融合文化性、科学性、艺术性和实用性于一体,服务于大学生素质教育,从课程定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总结与探讨,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
关键词
葡萄酒文化
公共选修课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
Keywords
wine culture
public elective course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method
-
分类号
G642.0
[文化科学—高等教育学]
-
-
题名EMS诱变对蓝花丹形态和生理的影响
被引量:1
- 6
-
-
作者
秦红玫
-
机构
贵阳学院/贵州省山地珍稀动物与经济昆虫重点实验室
-
出处
《南方园艺》
2022年第5期15-20,共6页
-
基金
贵州省教育厅自然科学研究项目(黔教合KY字[2019]094)资助。
-
文摘
采用甲基磺酸乙酯(EMS)诱变剂对蓝花丹进行种子诱变研究,探讨EMS对蓝花丹的形态和生理的影响。结果表明,EMS诱变导致蓝花丹在形态特征、生理生化指标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差异,形态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长势、叶片、花、株高和分枝等方面,生理生化指标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游离脯氨酸(Pro)、丙二醛(MDA)、可溶性蛋白(SP)、可溶性糖(SS)含量变化上,说明EMS对蓝花丹种子具有一定的诱变作用。
-
关键词
蓝花丹
甲基磺酸乙酯(EMS)
诱变效应
-
Keywords
Plumbago auriculate Lam.
Ethyl Methyl Sulfonate
mutagenic effect
-
分类号
S685.99
[农业科学—观赏园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