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子宫颈癌新辅助化疗采用流式细胞测定指导放射治疗最佳时机的探讨 被引量:4
1
作者 王鹤然 常建英 +4 位作者 李凤虎 李杰慧 王伟 邵春燕 冉立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16年第3期257-260,共4页
目的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新辅助化学治疗(简称化疗)子宫颈癌后不同时间肿瘤细胞周期分布状态,探讨放射治疗的最佳时机。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4年5月贵阳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Ⅱb期-Ⅲb期病理明确诊断为宫颈癌患者90例,中位年龄51岁... 目的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新辅助化学治疗(简称化疗)子宫颈癌后不同时间肿瘤细胞周期分布状态,探讨放射治疗的最佳时机。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4年5月贵阳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Ⅱb期-Ⅲb期病理明确诊断为宫颈癌患者90例,中位年龄51岁。治疗方案为新辅助化疗+同步放化疗。新辅助化疗为TP方案(紫杉醇+顺铂或紫杉醇+洛铂化疗)2周期;同步化疗采用顺铂或洛铂单药;放射治疗采用盆腔调强放射治疗(IMRT)及三维适形近距离治疗。分别收集治疗前、2周期化疗后、同期放化疗前5 d、开始同期放化疗、开始同期放化疗期间每5 d取材1次、同期放化疗结束、同期放化疗结束后10 d、同期放化疗结束后30 d时DNA倍体分析。DNA倍体分析采用BD FACSCantoⅡ流式细胞仪分析。结果 2周期新辅助化疗后处于高S期细胞所占比率与新辅助化疗前相比较明显升高,分别为42.0%和60.3%(P=0.0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周期新辅助化疗后10-15 d处于高S期细胞所占比率渐下降,与新辅助化疗前相接近(P=0.11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放射治疗至30.6 Gy时S期细胞所占比率与新辅助化疗前相比较略有下降,放射治疗结束后处于高S期细胞所占比率进一步下降,明显低于新辅助化疗前(P=0.009)。结论子宫颈癌新辅助化疗后肿瘤细胞再分布的存在提示放射治疗最好在新辅助化疗后10-15 d开始。通过DNA倍体分析了解细胞周期,有助于指导放射治疗时间,从而增加放射治疗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颈癌 细胞周期 放射治疗 治疗最佳时间 化学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