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宫颈癌新辅助化疗前后耐药基因的表达及其与化疗疗效的关系 被引量:13
1
作者 沈蓉 吴晓玲 +2 位作者 肖子文 张其柱 徐澎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0期3327-3330,共4页
目的:探讨术前新辅助化疗对宫颈癌组织耐药基因蛋白表达的影响及其与新辅助化疗临床疗效的关系。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4年6月在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行术前TP方案化疗并手术治疗的98例宫颈癌患者临床资料,对其宫颈活检组织及化疗后手... 目的:探讨术前新辅助化疗对宫颈癌组织耐药基因蛋白表达的影响及其与新辅助化疗临床疗效的关系。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4年6月在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行术前TP方案化疗并手术治疗的98例宫颈癌患者临床资料,对其宫颈活检组织及化疗后手术标本蜡块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P-gp、GST-π和Topo-Ⅱ的表达,比较化疗前、后表达差异及与新辅助化疗临床疗效的关系。结果:经术前化疗后,P-gp、GST-π的阳性表达分别由71.43%、64.29%增高到80.61%、74.49%,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Topo-Ⅱ的阳性表达由化疗前的48.98%降为28.57%,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gp、GST-π和Topo-Ⅱ的表达与患者的临床病理参数间无明显相关(P>0.05)。新辅助化疗前,GST-π在无效组中的阳性表达水平高于有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P-gp和Topo II阳性表达水平在不同疗效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耐药基因蛋白P-gp、GST-π和TopoⅡ的表达不受宫颈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影响,新辅助化疗可以诱导宫颈癌耐药基因蛋白表达的改变,监测其表达对于选择药物、判断预后以及指导治疗具有参考价值,GST-π表达状态有可能成为预测TP方案化疗效果的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肿瘤 新辅助化疗 疗效 多药耐药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燃煤型氟中毒对大鼠睾丸组织氧化应激效应的影响 被引量:10
2
作者 肖跃海 孙发 +5 位作者 李崇斌 石家齐 谷江 谢春 官志忠 于燕妮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57-361,479,共6页
目的研究燃煤型氟中毒对大鼠睾丸组织氧化效应的影响,探讨燃煤型氟中毒的生殖毒害机制。方法将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低氟组、中氟组、高氟组4组,每组10只。各染氟组喂饲含不同比例的燃煤型氟中毒病区煤烘玉米的饲料,构建燃煤... 目的研究燃煤型氟中毒对大鼠睾丸组织氧化效应的影响,探讨燃煤型氟中毒的生殖毒害机制。方法将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低氟组、中氟组、高氟组4组,每组10只。各染氟组喂饲含不同比例的燃煤型氟中毒病区煤烘玉米的饲料,构建燃煤型氟中毒动物模型。分别于120、180 d分批处死,各时间点每组处死大鼠数为5只。采用HE染色,光镜下观察睾丸组织病理学改变;制备睾丸组织匀浆,检测睾丸组织中丙二醛(MDA)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总一氧化氮合酶(T-NOS)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活性;氟离子选择电极法检测大鼠尿氟含量及睾丸组织氟含量。结果成功建立大鼠氟中毒模型。各染氟组大鼠睾丸组织氟含量均明显升高(P均<0.01),睾丸生精小管均发生不同程度的损害。120 d和180 d时,各染氟组大鼠睾丸组织T-NOS、iNOS活性和MDA含量均明显升高(P<0.05或P<0.01),且随染氟剂量增加而升高;120 d和180 d时,各染氟组大鼠睾丸SOD活性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或P<0.01)。结论燃煤型氟中毒可导致大鼠睾丸内氧化系统与抗氧化系统失衡,生殖细胞受损。氧化应激损伤在燃煤型氟中毒所致的雄性大鼠生殖毒性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煤型氟中毒 睾丸 氧化应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原发膀胱癌与单发膀胱癌中P53、Bcl-2、C-erbB-2、EGFR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5
3
作者 祝庆亮 谷江 +7 位作者 张永春 石家齐 孙发 龙义国 沈俊 万滨 杨永安 王楠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989-994,共6页
目的:研究多原发膀胱癌与单发膀胱癌中P53、Bcl-2、C-erbB-2、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的表达情况,探讨其临床意义,为多原发膀胱癌的临床诊断、鉴别诊断及靶向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运用免疫组化方... 目的:研究多原发膀胱癌与单发膀胱癌中P53、Bcl-2、C-erbB-2、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的表达情况,探讨其临床意义,为多原发膀胱癌的临床诊断、鉴别诊断及靶向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运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多原发膀胱癌15例,单发膀胱癌15例(临床分期、病理分级与多原发膀胱癌相同),正常膀胱组织15例,3组共45例中P53、Bcl-2、C-erbB-2、EGFR的表达情况,比较其阳性表达率及表达程度的差异。结果:多原发膀胱癌及单发膀胱癌中P53、Bcl-2、C-erbB-2、EGFR的阳性表达均高于正常膀胱组织(P<0.05),多原发膀胱癌组织中P53、Bcl-2的阳性表达高于单发膀胱癌组织(P<0.05),而C-erbB-2、EGFR的阳性表达低于单发膀胱癌组织(P<0.001)。结论:多原发膀胱癌与单发膀胱癌组织中P53、Bcl-2、C-erbB-2、EGFR表达有差异;联合检测P53、Bcl-2、C-erbB-2、EGFR对于多原发膀胱癌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一定临床价值,也为多原发膀胱癌的靶向治疗提供了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原发膀胱癌 膀胱癌 P53 BCL-2 C-ERBB-2 EGF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ASPP和ASPP2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特征的关系 被引量:6
4
作者 苏胜发 卢冰 +1 位作者 何常 李青松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94-199,共6页
目的:检测人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组织中P53凋亡刺激蛋白(apoptosis stimulating protein of P53,ASPP)家族的iASPP、ASPP2以及P53蛋白的表达,并探讨iASPP、ASPP2表达与P53蛋白表达及NSCLC临床病理特征的关... 目的:检测人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组织中P53凋亡刺激蛋白(apoptosis stimulating protein of P53,ASPP)家族的iASPP、ASPP2以及P53蛋白的表达,并探讨iASPP、ASPP2表达与P53蛋白表达及NSCLC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收集2005年1月至2005年12月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NSCLC术后的新鲜肺癌组织54例、癌组织边缘2cm以外的癌旁组织44例用于研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与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肺癌组织、癌旁组织中iASPP、ASPP2和P53的表达情况;比较iASPP、ASPP2在肺癌组织与癌旁组织中表达的差异,并分析其与P53表达及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结果:P53阴性时,NSCLC组织中iASPP蛋白表达阳性率为71.4%,显著高于癌旁组织的21.7%(P=0.001),NSCLC组织与癌旁组织中ASPP2蛋白表达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NSCLC组织iASPP表达水平显著高于癌旁组织[(0.57±0.36)vs(0.28±0.24),P=0.001],ASPP2表达水平在癌组织与癌旁组织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53阳性时,癌组织、癌旁组织中的iASPP、ASPP2蛋白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53阴性时癌组织中iASPP蛋白的表达显著高于P53阳性组织中的表达(P<0.05),P53阴性时癌组织中ASPP2蛋白表达与P53阳性组织中表达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性别、年龄、病理类型、病理分级、临床分期的iASPP、ASPP2蛋白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人NSCLC组织中iASPP表达与P53表达状态有关,P53阴性时iASPP高表达。iASPP、ASPP2蛋白表达与NSCLC临床病理特征无明显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 IASPP ASPP2 P5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淋巴结结核针吸细胞学特点及诊断分析 被引量:10
5
作者 曾红 夏星华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2期210-212,共3页
目的 总结淋巴结结核细针吸取细胞学特点 ,以提高诊断的正确性。方法 观察 2 4 1例颈部淋巴结结核的细胞学改变 ,并记录涂片中主要细胞成分出现的情况 ,根据所见细胞不同进行归类。记录抗酸染色情况 ,计算阳性率。结果 颈部淋巴结结... 目的 总结淋巴结结核细针吸取细胞学特点 ,以提高诊断的正确性。方法 观察 2 4 1例颈部淋巴结结核的细胞学改变 ,并记录涂片中主要细胞成分出现的情况 ,根据所见细胞不同进行归类。记录抗酸染色情况 ,计算阳性率。结果 颈部淋巴结结核根据细胞学所见大致分 6种情况 ,以大量干酪样坏死物、退化变性中性粒细胞及少量淋巴细胞同时出现最多见 ,其次是大量干酪样坏死物和退化变性淋巴细胞同时出现 ,干酪样坏死物、上皮样细胞及朗汉斯巨细胞同时出现少见。结论 干酪样坏死物、上皮样细胞及朗汉斯巨细胞三者中出现一种应考虑为淋巴结结核 ,涂片中见大量退化变性中性粒细胞 ,尤其有干酪样坏死物者 ,也应考虑为淋巴结结核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淋巴结结核 诊断 针吸活组织检查 细胞学特点 淋巴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口腔癌及癌前病变中PLK1蛋白表达及其意义 被引量:3
6
作者 李世灵 蔡扬 +1 位作者 于燕妮 成元华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08-109,111,共3页
目的探讨保罗样激酶1(PLK1)蛋白在口腔黏膜癌变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10例正常口腔黏膜、29例上皮非典型增生及47例口腔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s,OSCC)组织中PLK1及Ki-67蛋白表达情况,分析其在口腔黏... 目的探讨保罗样激酶1(PLK1)蛋白在口腔黏膜癌变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10例正常口腔黏膜、29例上皮非典型增生及47例口腔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s,OSCC)组织中PLK1及Ki-67蛋白表达情况,分析其在口腔黏膜癌变过程中的作用及意义。结果PLK1蛋白在正常口腔黏膜组中未见阳性表达;上皮非典型增生组和OSCC组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3.8%和70.2%,OSCC组PLK1蛋白阳性表达率高于上皮非典型增生组和正常组(P<0.05)。OSCC组中PLK1蛋白表达随着Ki-67表达增强而升高,两者间存在正相关关系(r=0.444、P<0.01)。PLK1阳性表达率在口腔鳞癌不同肿瘤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口腔黏膜癌变过程中,PLK1蛋白可能是一种肿瘤特异性蛋白,有可能成为鉴别口腔良、恶性病变的一个新指标。PLK1蛋白过表达与OSCC细胞恶性增殖有关并在口腔癌的发生中可能起一定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肿瘤 癌前病变 保罗样激酶-1 KI-6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生儿播散性皮肤肥大细胞增生症1例 被引量:2
7
作者 龙义国 刘琨 +4 位作者 陈晓霞 何勤 申小平 廖跃 凌淑清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87-188,共2页
肥大细胞增生症(mastocytosis.MC)是以肥大细胞在皮肤或其他器官内浸润为特征的疾病。本病发生于皮肤者占90%,称局灶性MC,也可累及肝、脾、甲状腺、骨髓、淋巴结和胃肠道等。播散性肥大细胞增生症是局灶性MC中罕见类型,笔者诊治... 肥大细胞增生症(mastocytosis.MC)是以肥大细胞在皮肤或其他器官内浸润为特征的疾病。本病发生于皮肤者占90%,称局灶性MC,也可累及肝、脾、甲状腺、骨髓、淋巴结和胃肠道等。播散性肥大细胞增生症是局灶性MC中罕见类型,笔者诊治1例,现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大细胞增生症 播散性 新生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散发性乳腺癌和乳腺增生细胞8p、16q微卫星DNA位点的杂合性缺失 被引量:2
8
作者 龙义国 文春蓉 +1 位作者 马骄 张小蕾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40-542,共3页
目的研究散发性乳腺癌细胞和乳腺增生细胞中位于8p和16q的3个微卫星DNA(microsatellite,MS)位点D8S264、D8S258、D16S413的杂合性缺失(loss of heterozygosity,LOH)的频率;探索3个MS的LOH频率同乳腺癌淋巴结转移状态的关系。方法分离乳... 目的研究散发性乳腺癌细胞和乳腺增生细胞中位于8p和16q的3个微卫星DNA(microsatellite,MS)位点D8S264、D8S258、D16S413的杂合性缺失(loss of heterozygosity,LOH)的频率;探索3个MS的LOH频率同乳腺癌淋巴结转移状态的关系。方法分离乳腺癌和乳腺增生病理切片上的病变细胞和正常对照细胞并分别提取DNA,采用PCR-变性PAGE电泳检测18例单纯增生(usual hyperplasia,UH)、15例不典型增生(atypical hyperplasia,AH)以及35例浸润性乳腺导管癌(invasive ductalcarcinoma,IDC)细胞中位于8p的D8S264、D8S258和位于16q的D16S413位点的LOH频率。结果 UH、AH、IDC组发生D8S264、D8S258和D16S413的LOH频率分别为7.1%、0、0,18.2%、11.1%、20%和42.8%、32%、34.7%,除D16S413外,IDC组的D8S264和D8S258的LOH频率明显高于UH组和AH组(P<0.05);UH、AH、IDC组3个MS位点总LOH频率分别为5.6%、40%、57.1%,UH组与其余两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H与ID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淋巴结转移阳性组和阴性组D8S264、D8S258、D16413的LOH频率及总LOH频率分别为36.4%、28.6%、42.9%、55.6%和47.1%、33.3%、31.7%、58.3%,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DC组频繁发生D8S264、D8S258、D16413的LOH,UH和AH组也发生了不同程度的LOH,其中发生于UH组的D8S264以及较高频率发生于AH组的D16S413值得关注和进一步研究;AH组与IDC组的3个MS位点总LOH频率较接近;D8S264、D8S258、D16413的LOH与淋巴结转移状态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浸润性乳腺导管癌 乳腺增生 显微切割 微卫星DNA 杂合性缺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义c-myc寡核苷酸诱导骨肉瘤细胞MG-63凋亡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胡军 王桂龙 +3 位作者 向阳 刘义 陈一升 丁茹虎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1343-1346,共4页
目的:研究反义c-myc寡核苷酸诱导人骨肉瘤MG-63细胞凋亡的作用。方法:设计反义c-myc寡核苷酸片段,转染入人骨肉瘤MG-63细胞,通过MTT法、流式细胞仪、HE染色及透射电镜方法,观察和分析其对人骨肉瘤MG-63细胞作用的效果。结果:MTT法示反义... 目的:研究反义c-myc寡核苷酸诱导人骨肉瘤MG-63细胞凋亡的作用。方法:设计反义c-myc寡核苷酸片段,转染入人骨肉瘤MG-63细胞,通过MTT法、流式细胞仪、HE染色及透射电镜方法,观察和分析其对人骨肉瘤MG-63细胞作用的效果。结果:MTT法示反义c-myc寡核苷酸可抑制人骨肉瘤MG-63细胞的增殖,10.0μmol/L、作用48h效果最明显;流式细胞仪检测证实反义c-myc寡核苷酸(终浓度10.0μmol/L)诱导瘤细胞的凋亡率达37.92%,出现明显的凋亡峰,并可抑制c-myc基因蛋白的表达;细胞呈典型凋亡特征。结论:反义c-myc寡核苷酸能有效诱导人骨肉瘤MG-63细胞的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 c—myc 寡核苷酸类 反义 骨肉瘤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口腔黏膜癌变过程中丝氨酸/苏氨酸激酶15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1
10
作者 卢虹 蔡扬 +1 位作者 于燕妮 杨宏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88-91,共4页
目的了解丝氨酸/苏氨酸激酶15(STK15)在口腔黏膜癌变过程中的表达变化,探讨P53/STK15转激活-非依赖通路在口腔鳞癌(OSCC)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正常口腔黏膜8例,上皮异常增生患者27例,OSCC患者43例,石蜡包埋组织,采用免疫组化SAB... 目的了解丝氨酸/苏氨酸激酶15(STK15)在口腔黏膜癌变过程中的表达变化,探讨P53/STK15转激活-非依赖通路在口腔鳞癌(OSCC)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正常口腔黏膜8例,上皮异常增生患者27例,OSCC患者43例,石蜡包埋组织,采用免疫组化SABC法了解STK15及P53蛋白表达情况,分析二者的相关性及其临床病理学意义。结果STK15在正常口腔黏膜无表达,在上皮异常增生及OSCC中阳性率分别为40.74%(11/27)和67.44%(29/43),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口腔鳞癌中STK15阳性率在P53阳性组高于P53阴性组,在OSCC有淋巴结转移组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TK15过表达是口腔黏膜癌变过程的早期事件,口腔鳞癌STK15过表达可能与p53突变有关并与OSCC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53/STK15转激活-非依赖通路在OSCC发生发展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丝氨酸/苏氨酸激酶15 癌前损害 异常增生 鳞状细胞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织胞质菌病2例 被引量:1
11
作者 徐利芬 陈佳 +1 位作者 刘晓丽 吴玉婷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145-1146,共2页
例1女性,71岁,平素体健,出生和生长均在原籍。因发现右腋下肿块6个月于2008年7月入院。查体:体温正常,右腋下扪及一4 cm×4 cm大小包块,质软,边界欠清,余体查无异常。入院诊断:右腋下包块(淋巴结炎)。
关键词 组织胞质菌病 淋巴结 鉴别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底节恶性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1例 被引量:1
12
作者 蒲伟 张英俊 +1 位作者 龙义国 余晖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2015年第4期312-314,共3页
患者,男性,14岁,因头痛伴右侧肢体无力20余天就诊,查体:神志清楚,问答切题,言语缓慢,无失语,GCS评分15分,眼睑无下垂,双瞳正圆形等大,光反射灵敏,右侧鼻唇沟浅,口有左偏,伸舌不偏,右上下肢感觉减退,右侧肢体肌力Ⅳ级... 患者,男性,14岁,因头痛伴右侧肢体无力20余天就诊,查体:神志清楚,问答切题,言语缓慢,无失语,GCS评分15分,眼睑无下垂,双瞳正圆形等大,光反射灵敏,右侧鼻唇沟浅,口有左偏,伸舌不偏,右上下肢感觉减退,右侧肢体肌力Ⅳ级,右侧肢体肌张力增高,左侧肢体肌力及肌张力正常,右侧巴氏征阳性,左侧巴氏征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底节 生殖细胞肿瘤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roteus综合征1例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波 何勤 +2 位作者 龙义国 李伟泽 温杰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368-369,共2页
Proteus综合征(Proteus syndrome,PS)是一种罕见、散发而复杂的先天性错构瘤类疾病,与基因变异有关,表现为皮肤、骨骼及软组织等多种组织非对称性、不规则的过度生长,脑回状结缔组织痣、表皮痣、血管畸形及脂肪组织异常、外生骨... Proteus综合征(Proteus syndrome,PS)是一种罕见、散发而复杂的先天性错构瘤类疾病,与基因变异有关,表现为皮肤、骨骼及软组织等多种组织非对称性、不规则的过度生长,脑回状结缔组织痣、表皮痣、血管畸形及脂肪组织异常、外生骨疣、脊柱侧凸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OTEUS综合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播散性隐球菌病
14
作者 蒋燕萍 宋守荣 +5 位作者 魏羽佳 刘素琴 申小平 廖跃 项一宁 欧阳雄峰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290-293,共4页
报告1例免疫功能正常的播散性隐球菌病。患儿女,11岁。全身包括肺、淋巴结、骨髓、肝脾、脑及皮肤等多器官受累,表现为痤疮样皮损。患儿临床症状进展缓慢,全身中毒症状轻微,嗜酸性粒细胞升高。皮损、淋巴结组织病理检查示组织细胞内、... 报告1例免疫功能正常的播散性隐球菌病。患儿女,11岁。全身包括肺、淋巴结、骨髓、肝脾、脑及皮肤等多器官受累,表现为痤疮样皮损。患儿临床症状进展缓慢,全身中毒症状轻微,嗜酸性粒细胞升高。皮损、淋巴结组织病理检查示组织细胞内、外大量隐球菌酵母细胞,PAS染色阳性。皮损、骨髓、淋巴液真菌培养阳性,菌种鉴定为新生隐球菌,经PCR扩增测序为新生隐球菌grubii变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球菌病 播散性 grubii变种 新生隐球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肾癌皮肤转移1例 被引量:2
15
作者 吴昊 龙义国 +2 位作者 何勤 廖跃 凌淑清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46-47,共2页
肾癌发生皮肤转移在临床上较为少见,现将笔者诊治的1例报告如下。 患者男,73岁。因胸部皮肤出现紫红色结节伴疼痛2年,于2007年5月14日就诊。2年前患者因肾透明细胞癌行外科根治术。当时即发现胸部皮肤有一结节,未引起重视。2年间... 肾癌发生皮肤转移在临床上较为少见,现将笔者诊治的1例报告如下。 患者男,73岁。因胸部皮肤出现紫红色结节伴疼痛2年,于2007年5月14日就诊。2年前患者因肾透明细胞癌行外科根治术。当时即发现胸部皮肤有一结节,未引起重视。2年间结节呈缓慢增长,偶有疼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木村病1例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2
16
作者 时光 张蓓 +1 位作者 项一宁 蒋燕萍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380-382,共3页
木村病(Kimura disease,KD)是一种少见的病因不明的累及头部、颈部软组织及浅表淋巴结的良性慢性炎症性疾病,现将我科诊治的1例报告如下。1病历摘要患者男,33岁。因项部出现包块3个月,
关键词 木村病 淋巴肉芽肿 嗜酸性 皮下肿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生儿弥漫性肥大细胞增生症1例 被引量:1
17
作者 邓仁远 陈兰 +2 位作者 龙义国 魏羽佳 曹煜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248-249,共2页
肥大细胞增生症(mastocytosis,MC)是以肥大细胞在皮肤或其他器官内浸润为特征的疾病。本病发生于皮肤者占90%,称皮肤MC,也可累及肝、脾、甲状腺、淋巴结和胃肠道。弥漫性MC是皮肤MC中的罕见类型[1],笔者诊治1例,现报告如下。1病历摘... 肥大细胞增生症(mastocytosis,MC)是以肥大细胞在皮肤或其他器官内浸润为特征的疾病。本病发生于皮肤者占90%,称皮肤MC,也可累及肝、脾、甲状腺、淋巴结和胃肠道。弥漫性MC是皮肤MC中的罕见类型[1],笔者诊治1例,现报告如下。1病历摘要患儿女,4 d。因出生后即全身散在丘疹、结节,于2012年10月8日就诊于我院皮肤科。患儿出生时躯干散在绿豆至蚕豆大丘疹及结节,部分皮损表面光滑,皮损逐渐增多,出现于头、面部及四肢,很快全身泛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大细胞增生症 弥漫性 新生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