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320排动态容积CT冠状动脉成像与冠脉造影对冠心病诊断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16
1
作者 张玉平 李屏 +1 位作者 梁金峰 杨吉操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570-572,共3页
目的比较320排动态容积CT冠状动脉成像(CTA)与冠状动脉造影对冠心病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2例接受CTA检查,又接受了冠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检查的疑诊冠心病患者的资料,以CAG为"金标准",评价CTA对冠心病(c... 目的比较320排动态容积CT冠状动脉成像(CTA)与冠状动脉造影对冠心病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2例接受CTA检查,又接受了冠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检查的疑诊冠心病患者的资料,以CAG为"金标准",评价CTA对冠心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CAD)、冠脉不同节段病变诊断的一致性以及对冠脉狭窄程度诊断的差异。结果 CTA对冠心病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Kappa系数分别为91.3%、98.5%、93.1%、98.0%和0.904。CTA对CAD、冠脉不同节段病变诊断的一致性较高,对冠脉狭窄程度诊断与CAG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临床疑诊冠心病、拟行外科大手术的患者以及CAD高危人群,如不愿接受创伤性的CAG检查,可考虑首选320排CT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20排CT 动态容积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冠状动脉成像 心血管造影术 冠心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激素型受体对AngⅡ诱导肥厚心肌细胞的影响 被引量:2
2
作者 杨永曜 李隆贵 +2 位作者 吴强 胡琴 耿昭华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8期1840-1842,共3页
目的探讨同时激活PPARα、PPAR s激活剂对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诱导肥大心肌细胞的影响。方法体外原代培养新生大鼠心肌细胞,分别以不同浓度非诺贝特(PPARα激活剂)和或吡格列酮(PPARγ激活剂)预处理24 h后,加用AngⅡ刺激诱导肥大心肌细... 目的探讨同时激活PPARα、PPAR s激活剂对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诱导肥大心肌细胞的影响。方法体外原代培养新生大鼠心肌细胞,分别以不同浓度非诺贝特(PPARα激活剂)和或吡格列酮(PPARγ激活剂)预处理24 h后,加用AngⅡ刺激诱导肥大心肌细胞模型。采用软件分析细胞表面积,以MTT比色法测定心肌细胞活力,用RT-PCR法检测α-MHC和胚胎基因β-MHC mRNA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非诺贝特、吡格列酮显著逆转了AngⅡ诱导的心肌细胞肥大,抑制AngⅡ引起细胞活力改变,增加α-MHC mRNA表达,降低β-MHC mRNA的表达,α/-βMHC mRNA比值明显增加;相对两药处理组,上述指标与两药合用组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PPAR s信号通路激活能有效预防心肌细胞肥大,PPARαγ配体合用未见明显叠加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活化型受体 非诺贝特 吡格列酮 心肌肥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氨基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联合血红蛋白对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病情的评估价值 被引量:12
3
作者 向凝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500-502,共3页
目的评价氨基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NT-proBNP)联合血红蛋白(Hb)测定对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病情的评估价值。方法测定107例CHF住院患者入院时的NT-proBNP、Hb水平等指标,对患者进行心功能分级,观察其住院期间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 目的评价氨基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NT-proBNP)联合血红蛋白(Hb)测定对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病情的评估价值。方法测定107例CHF住院患者入院时的NT-proBNP、Hb水平等指标,对患者进行心功能分级,观察其住院期间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贫血患者的NT-proBNP、Hb水平与无贫血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YHA分级不同,患者的NT-proBNP、Hb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贫血且NT-proBNP≥中位数的患者,中重度心力衰竭发生率(100.0%)及住院期间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52.9%)显著高于单独贫血患者(70.6%和23.7%)及NT-proBNP≥中位数患者(70.9%和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检测NT-proBNP及Hb可以更全面地评估CHF患者的病情和预测住院期间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基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 血红蛋白 心力衰竭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炎衣原体感染与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血液流变特性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刘大男 何作云 李金生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915-917,共3页
目的 探讨肺炎衣原体(Cpn)感染与冠心病心肌梗死的关系。方法 测定5 1例急性心肌梗死(AMI)和42例陈旧性心肌梗死(OMI)患者及3 1例冠脉造影正常者(NC)血Cpn抗体水平及DNA ,同时观测纤维蛋白原(Fg)和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 AMI组CpnIgG... 目的 探讨肺炎衣原体(Cpn)感染与冠心病心肌梗死的关系。方法 测定5 1例急性心肌梗死(AMI)和42例陈旧性心肌梗死(OMI)患者及3 1例冠脉造影正常者(NC)血Cpn抗体水平及DNA ,同时观测纤维蛋白原(Fg)和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 AMI组CpnIgG、CpnIgM阳性率及水平高于NC组(P <0 0 5 ) ,CpnDNA检测结果与之吻合。校正冠心病危险因素前、后,CpnIgG阳性与AMI均有关系(OR =3 65 3 ,P =0 0 2 5 ;OR =3 .174,P =0 .0 3 3 )。AMI组中Cpn(+ )组IgG、Fg、血浆粘度(ηP)、高/低切(15 0s-1/ 10s-1)全血粘度(ηb)、红细胞聚集指数(EAI)高于,而红细胞变形指数(TK)低于Cpn( )组(P均<0 0 5 ) ,且IgG与ηb(10s-1)、ηb(15 0s-1)、ηp、EAI呈正相关,与TK呈负相关,调整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前、后,IgG与Fg均呈正相关。结论 Cpn感染与AMI之间存在明显的关系,与Fg、血液流变特性指标也存在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肺炎衣原体 纤维蛋白原 衣原体 肺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相关细胞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5
作者 莫显刚 张莉 +1 位作者 吴立荣 蒋金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106-1108,共3页
慢性心力衰竭是以进行性心脏功能下降及心腔扩大为特征,其致病机制涉及众多细胞信号通路。虽拮抗神经内分泌激素治疗,预后明显改善,但心力衰竭发病率及病死率仍居高不下。部分心力衰竭患者表现为心脏收缩不同步心力衰竭(DHF),而... 慢性心力衰竭是以进行性心脏功能下降及心腔扩大为特征,其致病机制涉及众多细胞信号通路。虽拮抗神经内分泌激素治疗,预后明显改善,但心力衰竭发病率及病死率仍居高不下。部分心力衰竭患者表现为心脏收缩不同步心力衰竭(DHF),而收缩不同步可显著增加心力衰竭发病率及病死率。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是一种极有希望的DHF非药物治疗手段,可促进急慢性心脏同步收缩,逆转心室重构,明显改善心脏功能,降低病死率,但30%患者对CRT 无效。近年利用犬左束支导管射频消融术、心房快速起搏和双心室起搏技术,成功创建 DHF及 CRT 的实验动物模型, CRT心力衰竭相关细胞分子机制获得重要进展。CRT逆转心脏节段性表达差异,下调应激信号,增强β-肾上腺素受体反应性,改善离子通道功能,调节钙信号,改善线粒体能量代谢功能,抑制细胞凋亡[1]。随着CRT 相关细胞分子机制探索,不断揭示出心力衰竭全新信号通路,有望筛选CRT反应者生物标记物,深入探讨心力衰竭发生、发展病理生理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类 肿瘤坏死因子Α 离子通道 心室重构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树突状细胞亚群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 被引量:2
6
作者 宋翔 刘兴德 何艳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557-559,共3页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免疫相关的大中动脉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固有免疫应答和适应性免疫应答均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树突状细胞(DC)是联系固有性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的桥梁,在启动机体免疫应答和维持免疫耐受中处于中心地位。本文综述了动...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免疫相关的大中动脉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固有免疫应答和适应性免疫应答均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树突状细胞(DC)是联系固有性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的桥梁,在启动机体免疫应答和维持免疫耐受中处于中心地位。本文综述了动脉壁中的DC亚群组成以及DC亚群在动脉粥样硬化炎症免疫中的作用,包括摄取脂质、释放细胞因子和通过调控T细胞从而影响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并总结了基于DC疫苗在防治动脉粥样硬化中的研究现状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树突状细胞 炎症 免疫调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快速右心室起搏心力衰竭犬模型的建立
7
作者 周声安 史扬 +3 位作者 李小鹰 吴立荣 米亚非 付治卿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029-1031,共3页
目的应用改进的快速右心室起搏的方法制备慢性心力衰竭犬模型,分析模型相应的临床和血流动力学及病理变化。方法选择比格犬12只,随机分为起搏组(7只)和对照组(5只),起搏组采用230 ppm的频率快速右心室起搏4周,之后改用180 ppm的频率维... 目的应用改进的快速右心室起搏的方法制备慢性心力衰竭犬模型,分析模型相应的临床和血流动力学及病理变化。方法选择比格犬12只,随机分为起搏组(7只)和对照组(5只),起搏组采用230 ppm的频率快速右心室起搏4周,之后改用180 ppm的频率维持右心室起搏4周。对照组正常喂养不处理,4周后测量相应指标。起搏组起搏前、起搏1、8周后,分别行心脏超声、血流动力学检测,之后处死取心脏做病理切片检查。结果与对照组和同组起搏前比较,起搏组犬起搏4、8周后,出现慢性心力衰竭的相应临床表现;超声心动图示各心腔内径均变大,左心室射血分数明显下降,左心导管示左心室舒张末压力增加,左心室收缩末压力及左心室内压最大上升及下降速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经过改进的快速右心室起搏方法,可以产生相对稳定的慢性心力衰竭犬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心室功能 心脏起搏器 人工 血流动力学 超声心动描记术 每搏输出量 模型 动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