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内镜下金属止血夹治疗消化道出血体会 被引量:26
1
作者 姜琼 黄永辉 车筑萍 《中国内镜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1003-1003,1005,共2页
目的探讨金属止血夹对消化道出血的止血效果。方法对16例消化道出血患者采用内镜下金属止血夹进行钳夹止血。结果所有患者首次内镜下均止血成功,金属止血夹最终止血率为87.5%,术后无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结论内镜下金属止血夹是一种简便... 目的探讨金属止血夹对消化道出血的止血效果。方法对16例消化道出血患者采用内镜下金属止血夹进行钳夹止血。结果所有患者首次内镜下均止血成功,金属止血夹最终止血率为87.5%,术后无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结论内镜下金属止血夹是一种简便而有效的立即止血和预防再发出血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道出血 金属止血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食管异位胃黏膜的内镜诊断 被引量:7
2
作者 姜琼 车筑萍 +1 位作者 后冬梅 李娟 《中国内镜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32-333,共2页
目的认识食管胃黏膜异位症的临床、内镜和病理特征。方法通过胃镜观察上食管胃黏膜异位症的发生情况,并对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11000余例胃镜检查中发现18例上食管胃黏膜异位,发生率为0.16%;部分患者可出现一些临床症状。结... 目的认识食管胃黏膜异位症的临床、内镜和病理特征。方法通过胃镜观察上食管胃黏膜异位症的发生情况,并对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11000余例胃镜检查中发现18例上食管胃黏膜异位,发生率为0.16%;部分患者可出现一些临床症状。结论因其临床少见,在胃镜检查中又很容易漏诊,应引起内镜医生的重视,确诊依赖于胃镜活检术及病理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 异住胃黏膜 内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的临床应用体会 被引量:1
3
作者 黄永辉 姜琼 +1 位作者 车筑萍 后冬梅 《护士进修杂志》 北大核心 2003年第8期723-724,共2页
关键词 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 临床应用 体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胃黏膜电切术后止血治疗前后局部组织中CTGF和EGF-R的变化 被引量:3
4
作者 谭庆华 曾菁 +1 位作者 王健 周力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09年第15期7-9,共3页
目的:明确大鼠胃黏膜电切术后创面局部胃壁组织中CTGF和EGF-R变化的意义,以及止血治疗对这一变化的影响。方法:48只大鼠随机分成4组,正常对照组、未治疗组、酚磺乙胺组和6-氨基己酸组。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动物均接受剖腹手术,通过... 目的:明确大鼠胃黏膜电切术后创面局部胃壁组织中CTGF和EGF-R变化的意义,以及止血治疗对这一变化的影响。方法:48只大鼠随机分成4组,正常对照组、未治疗组、酚磺乙胺组和6-氨基己酸组。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动物均接受剖腹手术,通过胃窦前壁小切口行胃窦黏膜电切术。用酚磺乙胺注射液(0.09mg/kg)和6-氨基己酸注射液(0.72mg/kg)行腹腔内注射,2次/d。未治疗组术后用等量生理盐水腹腔注射。酚磺乙胺组、6-氨基己酸组和未治疗组大鼠分别于术后第1、2、4周用离断颈椎法分批处死。正常对照组不做特殊处理,适应性喂养1周后处死。留取电切术后局部胃壁组织行石蜡切片。用SABC法进行CTGF和EGF-R免疫组化染色。用图像分析测定2种生长因子阳性表达部位的积分密度值(IOD)。结果:正常大鼠胃壁组织中有少量CTGF及EGF-R表达。电切术后这种阳性表达明显增加;而酚磺乙胺注射液和6-氨基己酸注射液腹腔注射后,2种生长因子的IOD增加更明显,特别是术后第14天。结论:电切术后壁细胞参与了黏膜损伤修复的调节,酚磺乙胺与6-氨基己酸的运用有助于切除部位创面的愈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膜切除术 酚磺乙胺 6-氨基己酸 结缔组织生长因子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硬化肠道细菌移位与多器官组织病理功能变化的关系探讨 被引量:2
5
作者 胡艳艳 刘苓 +3 位作者 张驰乾 周力 张永宏 谭庆华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12年第5期477-481,F0003,共6页
目的探讨肝硬化(LC)肠道细菌移位(BT)与多器官组织病理及功能变化的相关性。方法 40只雄性SD大鼠,鼠龄3个月左右,体质量(250±20)g。随机分为对照组(NC组,10只)、肝硬化模型组(LC组,30只)。LC组采用改造的复合病因诱导大鼠LC模型,... 目的探讨肝硬化(LC)肠道细菌移位(BT)与多器官组织病理及功能变化的相关性。方法 40只雄性SD大鼠,鼠龄3个月左右,体质量(250±20)g。随机分为对照组(NC组,10只)、肝硬化模型组(LC组,30只)。LC组采用改造的复合病因诱导大鼠LC模型,将肠系膜淋巴结匀浆进行细菌培养,以细菌培养结果分为BT阳性组和BT阴性组;留取股动脉血检测肝、肾功能及血氨;行肝、回肠、肾、脑组织病理学检测(苏木精-伊红染色)。结果成功复制了LC大鼠模型。NC组大鼠未发生BT;LC组大鼠细菌移位,阳性率为69.23%,其中大部分为大肠埃希氏细菌(88.9%)。BT阳性组血清白蛋白及血氨水平分别显著低于和高于BT阴性组(均P<0.05)。与BT阴性组比较,BT阳性组有更为显著的肝、脑及回肠组织病理改变。结论BT是LC常见的病理生理变化,其发生与肠道屏障功能减弱、明显的肝功能减弱、潜在增加的发生肝性脑病的可能性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细菌移位 肝性脑病 肝肾综合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