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EN-2 NGC株感染BALB/c小鼠TH1/TH2类细胞因子产生的差异 被引量:1
1
作者 陈文捷 左丽 +1 位作者 潘宇 商正玲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21-24,共4页
目的:通过观察2型登革病毒(DEN2)NGC株初次感染和再次感染BALB/c小鼠后小鼠血浆中TH1和TH2类细胞因子的产生及其动态变化,研究DEN2感染的免疫机制。方法:用不同量的DEN2NGC株经皮下多点注射,建立BALB/c小鼠感染模型,间接ELISA... 目的:通过观察2型登革病毒(DEN2)NGC株初次感染和再次感染BALB/c小鼠后小鼠血浆中TH1和TH2类细胞因子的产生及其动态变化,研究DEN2感染的免疫机制。方法:用不同量的DEN2NGC株经皮下多点注射,建立BALB/c小鼠感染模型,间接ELISA法测定感染后不同时间小鼠血浆IL-2、IFN-γ、IL-4、IL-5、IL-6、IL-10的含量。结果:(1)在初、再次感染阶段,DEN2 NGC株各感染组产生IL-4、IFN-γ、IL-2、IL-5、IL-6、IL-10与正常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①在初次感染阶段,NGC株各感染组血浆IL-2、IL-5、IL-6于第4、6、8天出现;在再次感染阶段,各感染组产生IL-2、IL-5、IL-6均于第1天迅速升高;IL-2水平于第4天达高峰(104448.46±13314.1pg/ml),维持5—7天后迅速下降;IL-5于48小时达到高峰(135.125±46.75pg/ml);各组小鼠IL-6产生的动态相似,在再次感染后第1天,达高峰(555.823±44.639pg/ml)后逐渐下降。②初次感染早期,IL-4水平明显升高,而IFN-γ处于较低水平;再次感染后第1天,IL-4水平达最高峰(4294.668±349.038pg/ml),IFN-γ则于第4天和第11天达较高水平,两者的产生彼消此长,且产生动态与感染病毒量有关。(2)在初、再次感染阶段,用不同量DEN2 NGC株感染组产生细胞因子水平有差异。结论:DEN2 NGC株初次和再次感染BALB/c小鼠后,TH1和TH2应答均可发挥一定作用,二者相互影响,TH细胞及其产生的CK在DEN感染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登革2型病毒 TH1 TH2 细胞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SCs及其上清液预防大鼠佐剂性关节炎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许键炜 何志旭 +1 位作者 申长清 赵芳芳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2-26,共5页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及其上清液对大鼠佐剂性关节炎(AA)的预防作用。方法培养扩增SD大鼠骨髓MSCs,收集MSCs及其上清液。将健康雄性SD大鼠右后足跖皮内一次性注射弗氏完全佐剂0.1 ml/只造模。造模后行MSCs及其上清液干预。造...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及其上清液对大鼠佐剂性关节炎(AA)的预防作用。方法培养扩增SD大鼠骨髓MSCs,收集MSCs及其上清液。将健康雄性SD大鼠右后足跖皮内一次性注射弗氏完全佐剂0.1 ml/只造模。造模后行MSCs及其上清液干预。造模前1 d、造模后7、14、21、28 d测量大鼠体重和后足爪体积,同时观察大鼠生存状况。干预后第28天,行四肢关节X线片及病理检查。结果 MSCs干预组和上清液干预组大鼠,原发性炎症和继发病变均不明显,关节X线片和病理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与模型组大鼠相比,体重和足爪体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SCs及其上清液可有效干预弗氏完全佐剂诱导的大鼠AA的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上清液 佐剂性关节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野生型斑马鱼胚胎中hoxd3基因mRNA的表达谱 被引量:3
3
作者 舒莉萍 何志旭 +3 位作者 姚冬静 马健娟 李涛 叶芝旭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69-74,共6页
目的:为探讨hoxd3基因在斑马鱼发育过程中与血管形成可能的作用机制,用hoxd3基因的反义mRNA探针进行斑马鱼全胚胎原位杂交,观测hoxd3基因在野生型斑马鱼胚胎发育过程中的表达情况。方法:提取斑马鱼胚胎总RNA,经RT-PCR扩增斑马鱼hoxd3基... 目的:为探讨hoxd3基因在斑马鱼发育过程中与血管形成可能的作用机制,用hoxd3基因的反义mRNA探针进行斑马鱼全胚胎原位杂交,观测hoxd3基因在野生型斑马鱼胚胎发育过程中的表达情况。方法:提取斑马鱼胚胎总RNA,经RT-PCR扩增斑马鱼hoxd3基因片段,将得到的hoxd3基因片段和pCS2+质粒经EcoRⅠ、XbaⅠ双酶切后插入pCS2+质粒中,挑选阳性克隆,通过双酶切、菌落PCR以及测序鉴定;将pCS2+-hoxd3重组子经EcoRⅠ酶切线性化,经T3RNA体外转录体系合成地高辛标记的hoxd3基因的反义mRNA探针。用hoxd3基因的反义mRNA探针进行斑马鱼全胚胎原位杂交。结果:构建和鉴定了pCS2+-hoxd3重组质粒,经斑马鱼全胚胎原位杂交检测hoxd3基因的表达,发现在Tuebingen野生型斑马鱼受精后24 h~72 h胚胎的中脑后脑交界处以及后脑中可以观察到hoxd3基因的表达。结论:hoxd3基因在Tuebingen野生型斑马鱼胚胎发育早期的神经系统高表达,未发现在血管生成区域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寡核苷酸类 反义/遗传学 原位杂交 基因表达 斑马鱼 胚胎发育 遗传载体 质粒/遗传学 转染 内皮 血管/细胞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ax5基因在野生型斑马鱼全胚胎发育早期的表达 被引量:1
4
作者 姚冬静 舒莉萍 +3 位作者 何志旭 马建娟 李涛 黄惠敏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21-25,共5页
目的为了深入了解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尤其是在早期B淋巴细胞的生成和中脑的发育过程中pax5基因可能的作用及其机制,选择斑马鱼作为实验动物,构建野生型斑马鱼pCS2+-pax5重组质粒,并观察pax5基因在野生型斑马鱼胚胎中的表达。方法提取斑... 目的为了深入了解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尤其是在早期B淋巴细胞的生成和中脑的发育过程中pax5基因可能的作用及其机制,选择斑马鱼作为实验动物,构建野生型斑马鱼pCS2+-pax5重组质粒,并观察pax5基因在野生型斑马鱼胚胎中的表达。方法提取斑马鱼胚胎总RNA后经RT-PCR克隆斑马鱼pax5基因片段,将得到的pax5基因片段和pCS2+质粒经EcoRⅠ、XbaⅠ双酶切后,在T4DNA连接酶的作用下插入pCS2+质粒中,通过对重组质粒进行双酶切、菌落PCR以及插入片段序列测定鉴定后,经T3RNA体外转录体系合成地高辛标记的pax5基因的反义mRNA探针。将得到的探针用全胚胎原位杂交技术检测pax5基因在斑马鱼早期发育过程中的表达。结果成功构建pCS2+-pax5重组质粒并制备了pax5基因的反义mRNA探针,通过斑马鱼原位杂交技术,发现在斑马鱼受精后18~72小时(18~72hpf)胚胎头部的小脑、中脑后脑交界处均可观察到pax5基因阳性杂交信号;在24~72hpf胚胎的耳蜗均可观察到pax5基因的阳性杂交信号,且随着时相的增长其表达逐渐增多;在18~48hpf胚胎的脊索部位可见pax5基因的阳性杂交信号。结论明确了pax5基因在斑马鱼胚胎的脑部、脊索神经系统高表达,并首次证实其在耳蜗听神经的早期发育过程中有表达,可能对斑马鱼早期胚胎神经系统的发育起着某些至关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马鱼 pCS2+载体 pax5基因 反义mRNA 原位杂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