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贵阳地区幽门螺杆菌临床分离株中ureA、cagA、vacA、iceA基因的分布及分析 被引量:6
1
作者 王菲 康沛萍 +1 位作者 吴晓娟 陈峥宏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918-920,共3页
目的了解贵阳地区临床分离的幽门螺杆菌(Hp)的毒力基因ureA、cagA、vacA、iceA的分布特征,探讨不同毒力基因型与上消化道疾病的关系。方法用特异的16SrDNA聚合酶链反应进行临床分离Hp的菌种鉴定,对经过鉴定的152株幽门螺杆菌进行ureA、c... 目的了解贵阳地区临床分离的幽门螺杆菌(Hp)的毒力基因ureA、cagA、vacA、iceA的分布特征,探讨不同毒力基因型与上消化道疾病的关系。方法用特异的16SrDNA聚合酶链反应进行临床分离Hp的菌种鉴定,对经过鉴定的152株幽门螺杆菌进行ureA、cagA、vacA、iceA基因及亚型的PCR检测。结果 ureA基因的检出率为100%(152/152),vacA基因的检出率为100%(152/152),vacA基因亚型以s1a-m2型为主,占76.3%(116/152),cagA基因检出率为39.5%(60/152),ieeA1基因检出率36.8%(56/152),iceA2基因检出率为34.2%(52/152),13.2%(20/152)的菌株iceA1和iceA2基因均阳性,不同基因型菌株在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中的检出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贵阳地区幽门螺杆菌毒力基因vacA以s1a-m2型为主,cagA阴性比例高于cagA阳性,不同基因型菌株与消化性疾病间无明显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 毒力基因 上消化道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市一些地区生肉标本中单增李斯特菌的分离及其分子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被引量:25
2
作者 马爱静 王艳 +5 位作者 王毅 李东迅 许华青 袁雪娇 刘凯 叶长芸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403-407,共5页
目的了解北京市一些地区生肉中单增李斯特菌的污染情况及其分子流行病学特征。方法采用北欧食品分析标准(NMKL)对北京市一些地区采集的340份牛、羊、猪、鸡和鸭生肉标本进行单增李斯特菌的分离鉴定,并对分离菌株进行血清学分型(Serotypi... 目的了解北京市一些地区生肉中单增李斯特菌的污染情况及其分子流行病学特征。方法采用北欧食品分析标准(NMKL)对北京市一些地区采集的340份牛、羊、猪、鸡和鸭生肉标本进行单增李斯特菌的分离鉴定,并对分离菌株进行血清学分型(Serotyping)、脉冲场凝胶电泳(Pulsed 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PFGE)分型及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MLST)分析。结果生肉标本中单增李斯特菌污染率为6.2%(21/340)。分离菌株含3种血清型(1/2a,1/2b和1/2c),以1/2c为优势血清型(占47.6%)。PFGE分析中,使用内切酶AscI酶切电泳将21株单增李斯特菌分为12个型别,可聚类为3个群。MLST分析将21株单增李斯特菌分为7个ST型,其中ST9型最多(10株)。结论北京市一些地区的生肉类食品中存在6.2%的单增李斯特菌污染率,这些单增李斯特菌以家系II菌株占据绝对优势(80.1%),其中1/2c型,GX6A16.CN0004和ST9型分别为血清型、PFGE带型以及MLST序列型的优势型别,与我国食源性单增李斯特菌的优势菌群特征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增李斯特菌 血清型分型 脉冲场凝胶电泳分型 多位点序列分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分离的大肠埃希菌O157∶H7的毒力基因检测分析 被引量:15
3
作者 王涛 刘丽云 +4 位作者 王娉 熊衍文 白雪梅 叶长芸 徐建国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515-518,共4页
目的了解我国部分省区分离的大肠埃希菌O157∶H7菌株特异基因和毒力基因携带特点及在不同动物宿主来源的菌株分布情况。方法采用PCR对分离菌株的O157、H7抗原特异基因rfbEO157、fliCH7以及stx1、stx2、eaeA和hlyA四种毒力基因进行检测... 目的了解我国部分省区分离的大肠埃希菌O157∶H7菌株特异基因和毒力基因携带特点及在不同动物宿主来源的菌株分布情况。方法采用PCR对分离菌株的O157、H7抗原特异基因rfbEO157、fliCH7以及stx1、stx2、eaeA和hlyA四种毒力基因进行检测。结果在1992-2006年收集的O157及H7抗原阳性的345株大肠埃希菌株中,rfbEO157、fliCH7特异基因均为阳性,eaeA和hlyA的阳性率分别为99.4%和99.1%,stx2的阳性率为91.9%,stx1阳性率仅为13.3%,stx1+stx2的阳性率为13.0%,来源于病人和动物菌株的stx2阳性率均高于stx1。检测菌株中毒力基因型以eaeA+hlyA+stx2为主。携带毒力基因的O157∶H7菌株在羊、牛等动物宿主中广泛存在。结论 stx2是病人及羊、牛等动物来源的产志贺毒素大肠埃希菌O157∶H7携带的主要毒素基因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埃希菌O157∶H7 毒力基因 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胞壁缺陷结核分枝杆菌耐药性的基因研究 被引量:10
4
作者 王和 罗振华 +1 位作者 徐艳 梁菁苹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636-640,共5页
目的检测与分析细胞壁缺陷结核分枝杆菌的耐药性相关基因,探讨细胞壁缺陷结核分枝杆菌耐药性的基因基础。方法分别分离16株自发形成和用利福平、异烟肼、乙胺丁醇诱导形成的结核分枝杆菌的染色体DNA,PCR扩增IS986序列以及rpoB、katG和e... 目的检测与分析细胞壁缺陷结核分枝杆菌的耐药性相关基因,探讨细胞壁缺陷结核分枝杆菌耐药性的基因基础。方法分别分离16株自发形成和用利福平、异烟肼、乙胺丁醇诱导形成的结核分枝杆菌的染色体DNA,PCR扩增IS986序列以及rpoB、katG和embB基因后进行凝胶电泳和序列分析。结果自发形成及抗结核药物诱导形成的结核分枝杆菌稳定L型可在含利福平(4μg/ml)、异烟肼(0.2μg/ml)、乙胺丁醇(7.5μg/ml)的培养基内生长与传代培养。基因检测与分析显示,结核分枝杆菌稳定L型仍然保留IS986基因,rpoB、katG、embB基因也未见突变。结论结核分枝杆菌稳定L型可自发形成,也可被利福平、异烟肼和乙胺丁醇诱导形成。结核分枝杆菌稳定L型对利福平、异烟肼、乙胺丁醇形成耐药性,但其染色体上耐药相关基因并没有发生突变。除染色体耐药相关基因突变可造成结核分枝杆菌形成耐药性外,细胞壁缺陷也是造成结核分枝杆菌形成耐药性的一个重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分枝杆菌 细胞壁 基因 耐药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地区土壤中需氧放线菌的分离鉴定 被引量:9
5
作者 金方 刘涛华 +3 位作者 牟丽丽 吕倩 王颜颜 康颖倩 《贵州农业科学》 CAS 2015年第3期114-117,共4页
为了解贵州土壤需氧放线菌的分布特点、系统发育和物种多样性,采集贵州贵阳、遵义、安顺、铜仁、毕节、黔南、六盘水、黔东南、黔西南9个区域的农耕地、湿地、森林3个类型土壤标本进行需氧放线菌的分离纯化,扩增其16SrDNA基因序列后在Ge... 为了解贵州土壤需氧放线菌的分布特点、系统发育和物种多样性,采集贵州贵阳、遵义、安顺、铜仁、毕节、黔南、六盘水、黔东南、黔西南9个区域的农耕地、湿地、森林3个类型土壤标本进行需氧放线菌的分离纯化,扩增其16SrDNA基因序列后在GenBank中进行Blast比对分析,并以邻接法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在贵州9个区域108份土壤中分离出173株需氧放线菌,其中链霉菌属(Streptomyces)165株、北里孢菌属(Kitasatospora.)5株、诺卡氏菌属(Nocardioides)2株,在遵义农耕地土壤中分离出链霉菌属潜在新种1株(GYM8-3)。贵州土壤需氧放线菌主要为链霉菌属,在种间水平上存在分类多样性和地域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需氧放线菌 链霉菌 土壤 贵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幽门螺杆菌临床菌株克拉霉素耐药性及耐药基因突变位点分析 被引量:8
6
作者 司书梅 张涛 +4 位作者 陈峥宏 王菲 吴晓娟 綦廷娜 杨廷秀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117-1119,共3页
目的检测贵阳地区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临床菌株对克拉霉素耐药性及相关基因突变情况。方法采用琼脂稀释法对临床分离鉴定的Hp菌株,进行体外抗生素敏感试验,选取Hp克拉霉素耐药的临床菌株10株、克拉霉素敏感的临床菌株4... 目的检测贵阳地区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临床菌株对克拉霉素耐药性及相关基因突变情况。方法采用琼脂稀释法对临床分离鉴定的Hp菌株,进行体外抗生素敏感试验,选取Hp克拉霉素耐药的临床菌株10株、克拉霉素敏感的临床菌株4株和质控菌株2株,进行23SrRNA基因功能区V区片段的PCR扩增和测序,与GenBank中公布的Hp菌株相关序列进行比对分析。结果贵阳地区Hp临床分离株对克拉霉素的耐药率达30.9%(13/42)。贵阳地区10株Hp耐药菌的23SrRNA基因片段的碱基突变包括T2183C(10/10)、T2245C(9/10)、A2144G(6/10)、C2196T(1/10)、A2224G(1/10),4株敏感菌株在2183、2196、2224和2245位点也存在碱基差异,2144位点的基因突变仅存于耐药菌株中。结论贵阳地区Hp克拉霉素耐药率较高,耐药菌株23SrDNA与耐药性相关的基因突变主要为A2144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 克拉霉素 耐药性 基因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免疫磁珠分离法及荧光定量PCR技术快速检测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O157:H7 被引量:6
7
作者 王涛 刘凯 +3 位作者 王艳 綦廷娜 叶长芸 熊衍文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291-293,315,共4页
目的建立免疫磁珠分离法(immunomagnetic separation,IMS)联合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技术快速检测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O157∶H7的方法。方法根据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O157∶H7抗原特异性基因rfbEO157设计引物和荧光探针,建立real-time... 目的建立免疫磁珠分离法(immunomagnetic separation,IMS)联合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技术快速检测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O157∶H7的方法。方法根据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O157∶H7抗原特异性基因rfbEO157设计引物和荧光探针,建立real-time PCR检测体系,并检测其特异性及敏感性;用O157免疫磁珠特异性捕获标本菌液中的O157∶H7大肠埃希菌,结合real-time PCR对磁珠捕获菌细胞的DNA进行检测分析。结果 Real-time PCR检测结果显示,O157∶H7大肠埃希菌可产生荧光信号,而其他常见致病菌均未见明显荧光信号;采用IMS-real-time PCR方法检测标本,菌液含菌量为3.3×102CFU/mL时即可被检出,检测全过程需时约4h。结论 IMS-real-time PCR检测方法具有特异性强、敏感度高、快速易操作等特点,该检测方法能提高O157∶H7大肠埃希菌的检出率和准确性,可用于标本的快速诊断、疾病监测和暴发疫情的病原学调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磁珠分离法 荧光定量PCR 大肠埃希菌O157∶H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9株临床分离的不同基因型白假丝酵母菌和丝状真菌的抗真菌药物敏感性及其耐药性趋势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王和 康颖倩 +2 位作者 刘姝 罗振华 王丹霓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711-715,共5页
目的了解常见致病性真菌的药物敏感性及其耐药性趋势。方法检测临床分离白假丝酵母菌和丝状菌的抗真菌药物敏感性。结果176株白假丝酵母菌A型(55.1%)、B型(29.O%)和c型(15.9%)的FC和AP敏感率较高(88.7%-100%),FL、IT... 目的了解常见致病性真菌的药物敏感性及其耐药性趋势。方法检测临床分离白假丝酵母菌和丝状菌的抗真菌药物敏感性。结果176株白假丝酵母菌A型(55.1%)、B型(29.O%)和c型(15.9%)的FC和AP敏感率较高(88.7%-100%),FL、IT及VR敏感率较低(小于26%)。各基因型菌株在FC、AP、FL、IT、VR敏感性无明显差异(P〉0.05),在FC与AP、FL、IT、VR,AP与FL、IT、VR之间存在显著的敏感率差异(P〈0.001)。33株丝状菌的MIC值,9株(27.3%)AP≥3μg/mL,7株(21.2%)FC≥3μg/mL,32株(97%)FL〉256μg/mL。各菌株的FC、AP、FL、IT、CS敏感率有差异,AP与FL、CS,IT与FL、CS,FC与FL、CS,FL与CS之间的敏感率差异显著(p=0.001)。结论白假丝酵母菌基因A型、B型和C型对所测试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无明显差异。白假丝酵母菌和丝状菌多数菌株表现出较高的耐药率和明显的耐药性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酵母菌 霉菌 基因型 耐药性 趋势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鉴定单增李斯特菌四个进化家系及两个亚系的多PCR方法的建立(英文) 被引量:3
9
作者 王毅 王艳 +5 位作者 叶正兴 马爱静 代航 许华清 李东迅 叶长芸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151-1156,共6页
目的利用多重PCR(multiplex PCR)技术,建立针对单增李斯特菌4个进化家系(LineageⅠ、LineageⅡ、LineageⅢ、LineageⅣ)及2个亚系(LineageⅢA、LineageⅢC)的鉴定方法。方法以InlA、Lmo0733、Lmo0038、Lmo0735和LmaA作为靶基因设计引物... 目的利用多重PCR(multiplex PCR)技术,建立针对单增李斯特菌4个进化家系(LineageⅠ、LineageⅡ、LineageⅢ、LineageⅣ)及2个亚系(LineageⅢA、LineageⅢC)的鉴定方法。方法以InlA、Lmo0733、Lmo0038、Lmo0735和LmaA作为靶基因设计引物,建立同时鉴别LineageⅠ、LineageⅡ、LineageⅢA、LineageⅢC和LineageⅣ菌株的多重PCR反应体系,并对387株单增李斯特菌进行了所属进化家系及亚系的鉴定。结果 387株单增李斯特菌可用本方法进行所属家系和亚系的分型,包括LineageⅠ246株、LineageⅡ123株、LineageⅢA 4株、LineageⅢC 13株和LineageⅣ1株。结论本方法能准确鉴定单增李斯特菌的4个进化家系及2个亚系的菌株,可用于食品、临床标本中单增李斯特菌的病原学诊断和疫情暴发时的溯源调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增李斯特菌 进化家系 多重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南方地区马尔尼菲青霉分子流行病学初步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赵亮 唐秀文 +6 位作者 王梅竹 曹煜 牟丽丽 金方 李小玲 陈玉如 康颖倩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36-39,11,共5页
目的分离及鉴定贵州、广西、广东各地临床分离的马尔尼菲青霉(Penicillium marneffei,PM),通过微卫星基因多态性分析进行分子流行病学初步研究。方法从贵州、广西、广东地区临床病人标本中分离马尔尼菲青霉,通过形态学及ITS序列进行鉴定... 目的分离及鉴定贵州、广西、广东各地临床分离的马尔尼菲青霉(Penicillium marneffei,PM),通过微卫星基因多态性分析进行分子流行病学初步研究。方法从贵州、广西、广东地区临床病人标本中分离马尔尼菲青霉,通过形态学及ITS序列进行鉴定,运用多位点微卫星分型法(multilocus microsatellite typing,MLMT)和SPSS18.0软件对分离的马尔尼菲青霉进行基因多态性及其相关性分析。结果贵州、广西和广东共收集鉴定马尔尼菲青霉临床株50株,3个微卫星位点PMMI、PMMII、PMMIII分别检测到29、9和8种等位基因,50株菌共分为47个微卫星型(PMMT);聚类分析将贵州及广西、广东地区马尔尼菲青霉分为6大类(Cluster1-Cluster 6)。结论贵州、广西、广东地区的马尔尼菲青霉具有较高的基因多态性,我国南方地区相邻省份马尔尼菲青霉的种群基因结构与地域分布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尔尼菲青霉菌 多位点微卫星基因分型 分子流行病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莫西林诱导L型形成对幽门螺杆菌感染治疗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3
11
作者 吴晓娟 陈峥宏 +1 位作者 王菲 杨廷秀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720-720,I0001-I0003,共4页
目的探讨不规范使用抗生素导致幽门螺杆菌(Hp)形成L型与感染复发的关系。方法以阿莫西林诱导Hp形成细胞壁缺陷型(即L型),以液体稀释法检测Hp及L型阿莫西林敏感性;以Hp灌胃感染小鼠,分别以生理盐水、常规或低于常规剂量阿莫西林或配伍克... 目的探讨不规范使用抗生素导致幽门螺杆菌(Hp)形成L型与感染复发的关系。方法以阿莫西林诱导Hp形成细胞壁缺陷型(即L型),以液体稀释法检测Hp及L型阿莫西林敏感性;以Hp灌胃感染小鼠,分别以生理盐水、常规或低于常规剂量阿莫西林或配伍克拉霉素治疗6d,20d后取胃组织行Hp及L型分离培养、16SrDNA片段PCR和病理学检查。结果阿莫西林对Hp和L型的MIC分别为0.0625和0.125μg/mL;单一阿莫西林治疗和感染对照小鼠胃粘膜L型分离、PCR均阳性,病理学检查呈慢性炎症表现;低剂量治疗和感染对照组均分离出Hp;配伍、盐水对照及空白组各项检测均阴性。结论不规范使用抗生素使Hp发生L型变异,L型生长或返祖可能是导致感染复发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 细胞缺陷型 阿莫西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伤寒沙门氏菌SOD的提取及抗原性研究 被引量:10
12
作者 徐军发 凌天翼 唐俊杰 《生物化学杂志》 CSCD 1996年第6期720-724,共5页
经硫酸铵分级沉淀,DEAE纤维素柱层析提取了伤寒沙门氏菌SOD。提取后酶的比活性为3270U/mg,经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蛋白质染色及酶活性染色显示提取的SOD达到了电泳纯。酶活性染色法和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结果表... 经硫酸铵分级沉淀,DEAE纤维素柱层析提取了伤寒沙门氏菌SOD。提取后酶的比活性为3270U/mg,经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蛋白质染色及酶活性染色显示提取的SOD达到了电泳纯。酶活性染色法和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结果表明提取的SOD为Fe-SOD。双向琼脂扩散试验结果显示抗伤寒沙门氏菌Fe-SOD血清与牛红细胞SOD不形成沉淀线,提示伤寒沙门氏菌Fe-SOD与牛红细胞SOD无交叉反应,抗体对酶活性抑制试验结果显示抗Fe-SOD血清可抑制伤寒沙门氏菌及鼠伤寒沙门氏菌的Fe-SOD和Fe/Mn-SOD活性,对Mn-SOD活性无抑制作用,说明伤寒沙门氏菌和鼠伤寒沙门氏菌的SOD之间有共同抗原,也提示SOD的辅基似乎决定了其抗原特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沙门氏菌 超氧化物歧化酶 提取 抗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核分枝杆菌稳定L型粘附ECa_(109)细胞的荧光染色法观察 被引量:2
13
作者 陈峥宏 朱以勇 王和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761-763,共3页
目的采用荧光染色法观察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稳定L型对ECa109细胞的粘附和探讨其致病作用与机理。方法将结核分枝杆菌稳定L型感染食管癌上皮细胞(ECa109细胞)单层培养物,经荧光染料(Ho-echst33258)染色后在荧... 目的采用荧光染色法观察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稳定L型对ECa109细胞的粘附和探讨其致病作用与机理。方法将结核分枝杆菌稳定L型感染食管癌上皮细胞(ECa109细胞)单层培养物,经荧光染料(Ho-echst33258)染色后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L型的细胞粘附与致病作用。分别用胰蛋白酶、盐酸(0.1mol/L)或氢氧化钠(0.1mol/L)、过碘酸钠、结核分枝杆菌纯蛋白衍生物(PPD)进行粘附阻断试验。结果结核分枝杆菌稳定L型可粘附于ECa109细胞和引起细胞病变,但L型菌细胞经沸水浴、胰蛋白酶、盐酸或氢氧化钠处理及ECa109细胞经胰蛋白酶或过碘酸钠处理,结核分枝杆菌稳定L型对ECa109细胞的粘附作用明显降低或消失。结核分枝杆菌纯蛋白衍生物(PPD)对结核分枝杆菌稳定L型的粘附性未见显著影响。结论结核分枝杆菌稳定L型能够粘附ECa109细胞和引起细胞病变,其粘附作用与L型细胞膜表面蛋白暴露并与ECa细胞表面糖蛋白受体特异性结合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分枝杆菌 细菌L型 荧光染色 粘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趋势推测数学模型(MMI)的构建及其在大肠埃希菌头孢他啶耐药趋势与规律的应用 被引量:2
14
作者 黄晓明 丁凡 王和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388-390,共3页
目的构建耐药趋势推测的数学模型(MMI)并用于对大肠埃希菌头孢他啶耐药性规律推测应用的价值。方法收集1996年至2006年期间发表的国内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大肠埃希菌头孢他啶耐药性数据,分别用趋势χ2检验和MMI对耐药数据进行推测并... 目的构建耐药趋势推测的数学模型(MMI)并用于对大肠埃希菌头孢他啶耐药性规律推测应用的价值。方法收集1996年至2006年期间发表的国内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大肠埃希菌头孢他啶耐药性数据,分别用趋势χ2检验和MMI对耐药数据进行推测并与以误差平方和(SSE)、误差标准差(RSE)、平均绝对误差(MAD)衡量推测结果的准确性。结果根据MMI数学模型建立的曲线,1996年至2006年期间大肠埃希菌头孢他啶耐药率显示逐渐增高的趋势(P<0.01),与实际数据趋势吻合。在构建的MMI中,当参数取(M=2,K=2/3)时的SSE、RSE、MAD值均为最小,则推测效果最好。结论 MMI可用于细菌耐药性数据的分析与推测,对大肠埃希菌头孢他啶耐药性数据的分析与推测显示较高的准确度,其中M和K参数的取值可对推测结果产生较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学模型 时间序列 耐药性 应用 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鉴定单增李斯特菌4b血清型亚型的多重PCR方法的建立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毅 王艳 +5 位作者 叶正兴 代航 王天殊 贺春月 许华青 叶长芸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7-11,共5页
目的利用多重PCR(multiplex PCR)技术,建立针对单增李斯特菌4b血清型亚型(ECI、ECII、ECIV、non-EC)的鉴定方法。方法以LMOf2365_2798、LMOh7858_0487、ORF2110和gtcA作为靶基因设计引物,建立同时鉴别ECI、ECII、ECIV、non-EC的多重PCR... 目的利用多重PCR(multiplex PCR)技术,建立针对单增李斯特菌4b血清型亚型(ECI、ECII、ECIV、non-EC)的鉴定方法。方法以LMOf2365_2798、LMOh7858_0487、ORF2110和gtcA作为靶基因设计引物,建立同时鉴别ECI、ECII、ECIV、non-EC的多重PCR反应体系,并对16株4b血清型单增李斯特菌进行亚型鉴定。结果 16株4b血清型单增李斯特菌可用本方法进行分型:其中ECI亚型11株,ECII亚型1株,ECIV亚型2株,非流行克隆群(non-EC)2株。结论本方法能准确鉴定单增李斯特菌4b血清型菌株的4个亚型,可用于食品、临床标本的病原学诊断和疫情暴发的溯源调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增李斯特菌 亚型 多重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猪胆囊中沙门菌L型的分离培养与invA基因检测 被引量:1
16
作者 佘晓玲 王涛 +5 位作者 丁文静 吴文娟 潘耀振 汤可立 王丹霓 王和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5-28,共4页
为了解猪胆囊中沙门菌L型携带情况,在贵阳市屠宰场采集970例健康生猪的胆囊组织与胆汁标本,用常规细菌学方法和非高渗分离培养法分离沙门菌及其细菌L型,用PCR和核酸序列分析方法对稳定L型纯培养物进行沙门菌的invA基因检测。结果显示,97... 为了解猪胆囊中沙门菌L型携带情况,在贵阳市屠宰场采集970例健康生猪的胆囊组织与胆汁标本,用常规细菌学方法和非高渗分离培养法分离沙门菌及其细菌L型,用PCR和核酸序列分析方法对稳定L型纯培养物进行沙门菌的invA基因检测。结果显示,970例生猪胆囊标本未检出沙门菌细菌型,细菌L型检出率为8.25%;80例细菌L型分离物中有50例invA检测阳性,占5.15%;占细菌L型阳性分离物62.50%。研究结果为生猪胆囊沙门菌L型感染的流行病学及其检查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胆囊 沙门菌细菌L型 基因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醛化鹅红细胞在流行性出血热病毒血凝和血凝抑制实验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军 唐俊杰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3期9-12,共4页
本文用醛化鹅红细胞(AGRBC)与流行性出血热病毒(EHFV)的A血凝素(A-HAN)和R血凝素(R-HAN)作血凝试验(HAT)和血凝抑制抗体的检测,结果HA和血凝抑制(HI)滴度与用新鲜鹅红细胞(FGRBC)相同。用HIT和IFAT对20例流行性出血热病人血清抗体进行检... 本文用醛化鹅红细胞(AGRBC)与流行性出血热病毒(EHFV)的A血凝素(A-HAN)和R血凝素(R-HAN)作血凝试验(HAT)和血凝抑制抗体的检测,结果HA和血凝抑制(HI)滴度与用新鲜鹅红细胞(FGRBC)相同。用HIT和IFAT对20例流行性出血热病人血清抗体进行检测,结果阳性率分别为85%和90%。阳性符合率为94.4%。表明用AGRBC所作的HIT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用保存不同时间的AGRBC反复测定6例病人血清的HI滴度,结果各组之间并无显著性差异。A-HAN组的变异系数为1.29%;R-HAN组为1.04%。因此,我们认为在HAT和HIT中,用AGRBC队完全可以代替FGRB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醛化鹅红细胞 血凝试验 EHFV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菌R质粒在菌群中的转移及细菌耐药性扩散 被引量:3
18
作者 吴承龙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49-50,共2页
目的了解细菌耐药质粒在细菌间的转移与细菌耐药性扩散的关系。方法通过细菌的接合试验及细菌的转化试验进行研究。结果150株正常人大肠杆菌中耐药株85株,耐药质粒检出率为56.7%。可传递性质粒株为43,占耐药株50.6%。21株鼠伤寒沙... 目的了解细菌耐药质粒在细菌间的转移与细菌耐药性扩散的关系。方法通过细菌的接合试验及细菌的转化试验进行研究。结果150株正常人大肠杆菌中耐药株85株,耐药质粒检出率为56.7%。可传递性质粒株为43,占耐药株50.6%。21株鼠伤寒沙门氏菌全部耐药,均为可传递性质粒。金黄色葡萄球菌11株,全部为耐药株,但未检出可传递性质粒。奈瑟淋球菌13株,全部为耐药株,可传递性质粒3株。结论(1)耐药性质粒广泛存在于细菌群中。(2)耐药质粒可通过接合和转化在相同和不同菌群中转移。这是细菌耐药性扩散的形成及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药质粒 耐药性 接合 转化 细菌R质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肠埃希菌头孢他啶耐药趋势的logistic模型分析研究
19
作者 彭继世 王和 +1 位作者 黄晓明 丁凡 《中国卫生统计》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691-692,共2页
目的用logistic模型计算与分析1996~2006年期间大肠埃希菌的头孢他啶耐药率中文数据,探讨该模型在细菌耐药性变化趋势预测的应用。方法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收集1996~2006年期间大肠埃希菌的头孢他啶耐药率数据,建立大肠埃希菌... 目的用logistic模型计算与分析1996~2006年期间大肠埃希菌的头孢他啶耐药率中文数据,探讨该模型在细菌耐药性变化趋势预测的应用。方法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收集1996~2006年期间大肠埃希菌的头孢他啶耐药率数据,建立大肠埃希菌头孢他啶耐药率变化的logistic模型。对模型的微分方程形式离散,得一个二次函数,运用SPSS13.0进行回归分析,得出模型中参数的估计值。结果大肠埃希菌头孢他啶耐药率的变化趋势为N=44.439/(1+3.057e-0.232t),其增长的极限值是44.439%,以2001年前后耐药率增长最快。结论大肠埃希菌的头孢他啶耐药率变化规律以"早期增长缓慢、中期增长较快、后期增长缓慢"为基本特点,logistic模型可用于预测细菌耐药率的中长期变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药率 LOGISTIC模型 大肠埃希菌 头孢他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某屠宰场猪粪便中单增李斯特菌携带调查
20
作者 刘凯 王艳 +9 位作者 王天姝 贺春月 代航 于波 袁雪娇 叶正兴 王毅 许华青 孟双 叶长芸 《中国动物检疫》 CAS 2014年第6期47-49,67,共4页
为了初步探索猪的李斯特菌携带情况以及屠宰加工环境中污染的可能性,并进一步对分离到的单增李斯特菌进行分型分析,以了解其分子流行病学特征,为预防控制食源性李斯特菌病提供参考。2011年3月至2012年2月每月月初定点采集某一屠宰场的... 为了初步探索猪的李斯特菌携带情况以及屠宰加工环境中污染的可能性,并进一步对分离到的单增李斯特菌进行分型分析,以了解其分子流行病学特征,为预防控制食源性李斯特菌病提供参考。2011年3月至2012年2月每月月初定点采集某一屠宰场的猪粪便标本和加工场所环境水样标本,进行李斯特菌的病原学分离,对分离到的单增李斯特菌进行血清分型、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和脉冲场电泳分型(PFGE)分析。1322份猪粪便标本和104份环境标本中,共分离到7株单增李斯特菌、56株无害李斯特菌。5株单增李斯特菌属于1/2c血清型(ST9型),1株1/2a血清型(ST199型),1株1/2b血清型(ST5型)。4株1/2c型菌株具有完全相同的PFEG带型,与另外1株1/2c型菌株具有相似带型,而与其他2株菌株(分别为1/2a型和1/2b型)的带型具有较大差异。猪的单增李斯特菌携带率较低,但存在污染加工环境的可能性,进而导致生猪肉食品受到污染。对屠宰及加工场所采取有效的消毒灭菌措施能够避免单增李斯特菌的污染和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增李斯特菌 猪粪便标本 分子分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