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贵州汉族TGF-β_1基因多态性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相关性的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王豫萍 肖林生 +2 位作者 周艳 费樱 李君萍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415-417,共3页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基因启动子-509C/T多态性与贵州汉族人群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分析80例SLE患者及95例正常对照组的TGF-β1基因启动子-509C/T多...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基因启动子-509C/T多态性与贵州汉族人群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分析80例SLE患者及95例正常对照组的TGF-β1基因启动子-509C/T多态性。结果:SLE组与正常对照组-507C/T基因型频率分布有差异(P<0.05),-509CC基因型SLE组高于对照组(35% vs 21.1%),而-509TT型SLE组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18.75% vs 36.8%);SLE患者组-509位点的等位基因频率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也有显著性(P<0.005),SLE组C等位基因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58.1% vs 42.1%),T等位基因频率低于对照组(41.9% vs 57.9%)。结论:贵州汉族人群TGF-β1基因启动子-509C/T多态性与SLE显著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 基因多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GF-β1基因+869T/C多态性与贵州汉族结核病易感性的关系
2
作者 王豫萍 蒋红梅 王永霞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710-710,F0003,共2页
关键词 TGF-Β1基因 遗传多态性 结核病 易感性 宿主防御反应 汉族 贵州 社会经济地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786例血小板输注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21
3
作者 杨眉 罗洪 +3 位作者 舒彬 安邦权 夏世勤 王茂玲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038-1041,共4页
本研究旨在观察及分析临床血小板输注的疗效。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1786例患者血小板输注前及输注后20-24 h静脉血中血小板数,计算血小板回收率(PPR),结合输注血小板后出血表现判断输注疗效,并根据病因、输注次数、输注的血小板种... 本研究旨在观察及分析临床血小板输注的疗效。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1786例患者血小板输注前及输注后20-24 h静脉血中血小板数,计算血小板回收率(PPR),结合输注血小板后出血表现判断输注疗效,并根据病因、输注次数、输注的血小板种类及是否一次性足量输注对血小板输注有效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1786例患者总血小板输注有效率为52.5%。按不同病因分组的组间血小板输注有效率有统计学差异(P<0.01),其中白血病组和再生障碍性贫血(AA)组血小板输注有效率最低,与其余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手术组的血小板输注有效率最高。按血小板输注次数分组的组间血小板输注有效率有统计学差异(P<0.01),且随着输注次数的增加,血小板输注有效率逐步降低。按输注的血小板种类分组,浓缩血小板组(一次足量输注)和单采血小板组血小板输注有效率有统计学差异(P<0.01)。浓缩血小板输注按是否一次性足量输注分组:血小板输注有效率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患者病因和输注次数与血小板输注有效率密切相关;血小板输注次数越多,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可能性越高;单采血小板疗效明显优于浓缩血小板;浓缩血小板血小板是否足量输注与输注有效率无显著性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输注无效 血小板回收率 再生障碍性贫血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感染猪囊尾蚴的家猪组织中不同时间IL-6、IL-8、TNF-α和sIL-2R含量变化 被引量:8
4
作者 方文 包怀恩 +1 位作者 肖靓靓 牟荣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556-559,共4页
目的研究实验家猪感染猪囊尾蚴不同时间组织中细胞因子IL-6、IL-8、TNF-α和sIL-2R含量变化,从细胞因子角度探讨家猪抗猪带绦虫免疫应答的机制。方法用猪带绦虫虫卵直接灌胃20d龄健康乳猪4头,并以健康乳猪4头作对照。于感染后第40、60... 目的研究实验家猪感染猪囊尾蚴不同时间组织中细胞因子IL-6、IL-8、TNF-α和sIL-2R含量变化,从细胞因子角度探讨家猪抗猪带绦虫免疫应答的机制。方法用猪带绦虫虫卵直接灌胃20d龄健康乳猪4头,并以健康乳猪4头作对照。于感染后第40、60、80和120 d取实验组猪肝脏、骨骼肌、心肌、舌肌及脑组织中囊尾蚴寄生处组织200 mg匀浆,用ELISA法测定匀浆上清液中细胞因子IL-6、IL-8、TNF-α和sIL-2R的含量。结果1.肝脏病变组织中4种细胞因子的含量在40d时均明显高于同期对照组(P<0.01);随感染时间延长,4种细胞因子的含量逐渐降低,至80d时与同期对照组差别缩小(P<0.05),120d时肝脏已无囊尾蚴寄生;对照组肝脏组织中4种细胞因子的含量在不同时间始终保持基本稳定。2.肌肉和脑部份病变组织中4种细胞因子的含量在40d时也明显高于同期对照组(P<0.01);随感染时间延长至80d时与同期对照组差别变小(P<0.05),120d时与同期对照组差别无显著性(P>0.05)。3.对照组家猪肝脏中4种细胞因子的含量绝对值高于肌肉和脑组织(P<0.01);实验组肝组织在40d时各种细胞因子的增量更明显高于肌肉和脑组织中的增量(P<0.01)。结论家猪感染猪带绦虫早期,IL-6、IL-8和TNF-α作为前炎性反应因子在家猪肝脏的高水平表达诱导肝脏发生严重的炎症反应,限制和杀灭肝内的早期囊尾蚴,而肌肉和脑组织中这些细胞因子表达稍低,炎症反应相对较轻,因而囊尾蚴易于在这些部位存活。这一点可以从感染后期肌肉、脑组织中的囊尾蚴数量远多于肝脏而得到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带绦虫 猪囊尾蚴 IL-6、IL-8、TNF-α SIL-2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胰岛素对严重烧伤早期大鼠心肌氧化应激的影响 被引量:6
5
作者 王伟 蒋红梅 +4 位作者 李伟人 孔豫苏 鲁加祥 李嘉琥 喻翔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709-1711,1724,共4页
目的:探讨胰岛素对严重烧伤早期大鼠心肌氧化应激的影响。方法:24只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分别是对照组(假烫伤组)、烫伤组和烫伤+胰岛素组。后2组大鼠背部造成30%烧伤总面积(TBSA)的Ⅲ度烫伤,伤后立即腹腔注射生理盐水(40 mL/kg)。... 目的:探讨胰岛素对严重烧伤早期大鼠心肌氧化应激的影响。方法:24只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分别是对照组(假烫伤组)、烫伤组和烫伤+胰岛素组。后2组大鼠背部造成30%烧伤总面积(TBSA)的Ⅲ度烫伤,伤后立即腹腔注射生理盐水(40 mL/kg)。烫伤+胰岛素组大鼠复苏补液后皮下注射胰岛素(1 U/kg),烫伤组同法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于伤后24 h采集腹主动脉血和心脏组织标本。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血糖(BG)、乳酸脱氢酶(LDH)和肌酸激酶(CK)活性及心脏组织中氧化、抗氧化指标,包括丙二醛(MDA)含量、黄嘌呤氧化酶(XO)、髓过氧化物酶(MP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活性。结果:(1)烫伤组BG含量与对照组比较显著升高(P<0.05),烫伤+胰岛素组BG水平较烫伤组显著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显著升高(P<0.05)。(2)烫伤组LDH和CK活性与对照组比较显著升高(P<0.05),烫伤+胰岛素组LDH和CK活性与烫伤组比较显著降低(P<0.05)。(3)烫伤组心肌MDA含量、XO与MPO活性与对照组比较显著升高(P<0.05),SOD、CAT和GPx活性与对照组比较显著降低(P<0.05);烫伤+胰岛素组心肌MDA含量、XO与MPO活性较烫伤组显著降低(P<0.05),SOD、CAT和GPx活性较烫伤组显著升高(P<0.05)。结论:胰岛素干预减轻烧伤后早期大鼠心肌的氧化应激,使升高的心肌酶活性下降,呈现心肌保护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胰岛素 心肌 氧化性应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纤维蛋白原β-455G/A基因多态性与大肠癌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杨芳 严芝强 +2 位作者 祝丽丽 黄吉娥 曾小菁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064-1067,共4页
目的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g)基因与肿瘤生长和转移有一定的相关性。文中探讨Fgβ-455G/A与大肠癌遗传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olymerasechainreaction-re—strictionfragm... 目的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g)基因与肿瘤生长和转移有一定的相关性。文中探讨Fgβ-455G/A与大肠癌遗传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olymerasechainreaction-re—strictionfragmentlengthpolymorphism,PCR—RFLP)方法对大肠癌患者115例和健康对照110例的Fgβ-455进行基因分型,并比较不同基因型与大肠癌发病的相关性。结果Fgβ-455-GA型在大肠癌中的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39.13%vs23.64%,P=0.0160;OR=2.036,95%CI为1.144—3.624)。结论Fgt5-455GA杂合型与与大肠癌有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癌 纤维蛋白原 基因多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脂高糖饮食结合链脲佐菌素建立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的改良 被引量:32
7
作者 蒋朝晖 吕玉晶 +3 位作者 赵芳 朱丽英 杨国珍 潘卫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AS 2011年第1期33-35,44,87,共5页
目的对目前常用的高脂高糖饮食结合链脲佐菌素建(STZ)建立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的方法进行改良。方法选择40只雄性SD幼鼠,对传统方法进行改良。改良的方法包括:1.采用幼鼠(4周龄)造模;2.用实验方法确定STZ致糖尿病的亚致病剂量;3.大鼠生化... 目的对目前常用的高脂高糖饮食结合链脲佐菌素建(STZ)建立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的方法进行改良。方法选择40只雄性SD幼鼠,对传统方法进行改良。改良的方法包括:1.采用幼鼠(4周龄)造模;2.用实验方法确定STZ致糖尿病的亚致病剂量;3.大鼠生化指标检测根据用血量不同采取尾静脉、尾动脉和摘除眼球取血等多种取血方式。结果实验组大鼠血糖明显升高(13.7±1.57 mmol/L)。大鼠肝脏、胰腺、脑组织和肾脏等多个器官出现了病变,实验大鼠生存时间较长(9个月以上)。结论本研究完善了2型糖尿病的建模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模型 动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吴茱萸的AFLP指纹图谱的初步研究(英文) 被引量:5
8
作者 冉贵萍 黄海 黄金宝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720-725,共6页
首次报道中草药植物吴茱萸基因组DNA指纹图谱的研究。吴茱萸是贵州省内经济价值极高的中草药之一,采用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FLP)技术来分析来自不同地区的石虎、疏毛、大花吴茱萸3个品种的DNA指纹图谱,从18对引物中筛选出3对引物对19份... 首次报道中草药植物吴茱萸基因组DNA指纹图谱的研究。吴茱萸是贵州省内经济价值极高的中草药之一,采用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FLP)技术来分析来自不同地区的石虎、疏毛、大花吴茱萸3个品种的DNA指纹图谱,从18对引物中筛选出3对引物对19份材料的DNA检测,共得到93条带,其中多态性片段57条(平均61.3%)。3对引物组合从DNA指纹图谱上将19份材料完全区分开,结果表明AFLP技术是鉴别吴茱萸相近品种的有效方法,是形态学鉴定方法的有益补充;UPGMA方法聚类分析显示19份种质材料间的相似系数为0.235~0.941,表明吴茱萸种质间的遗传多样性丰富;余庆地区种植基地的石虎和疏毛样本聚为一类,提示人工栽培影响到吴茱萸的遗传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茱萸 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 指纹图谱 聚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氧对人白血病细胞株HL-60细胞增殖及HIF-1α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
9
作者 张亚莉 徐琳 +5 位作者 邱健 李志樑 王剑青 李锐 刘会 朱红敏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890-1894,共5页
探讨模拟低氧环境对人白血病细胞株HL-60细胞增殖及低氧诱导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 常规方法复苏、传代培养细胞,待细胞进入对数生长期后用于实验。将细胞分为低氧处理组和常氧对照组,常氧对照组采取常规培养,低氧处理组分别用50、200... 探讨模拟低氧环境对人白血病细胞株HL-60细胞增殖及低氧诱导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 常规方法复苏、传代培养细胞,待细胞进入对数生长期后用于实验。将细胞分为低氧处理组和常氧对照组,常氧对照组采取常规培养,低氧处理组分别用50、200、400、800 μmol/L二氯化钴(CoC1 2 )处理,并于24、48、72 h收集细胞进行以下指标检测:①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变化;②MTT比色法检测细胞增殖抑制率;③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HIF-1α在转录水平的表达。结果 1:低氧模拟环境下,细胞在形态上呈较明显变化,并随CoCl 2 浓度和处理时间的延长变化显著;2:MTT实验结果显示,与常氧对照组比较,CoCl 2 处理组均产生明显抑制作用,抑制率随着药物浓度增加而增大;3: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与对照组(24 h)相比,50 μmol/L CoCl 2 和200 μmol/L CoCl 2 低浓度处理组HIF-1α mRNA的表达均有上调,且上调呈剂量和时间依赖关系;结论 1:CoCl 2 模拟低氧后,细胞生长明显受抑;2:低浓度(50~200 μmol/L)CoCl 2 组HIF-1α mRNA表达上调并呈现时间、浓度依赖性;3:本研究涉及的低氧模拟环境对HL-60细胞未引起明显的诱导分化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氧诱导因子 HL-60细胞 白血病 氯化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南方地区正常人群血清肌酐水平的变化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6
10
作者 罗敏琪 吴帆 +1 位作者 黄建林 刘占钰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1843-1844,1847,共3页
目的:探讨中国南方地区正常人群各年龄阶段的血清肌酐水平变化,并初步建立酶学检测中国人群血清肌酐的参考范围。方法:采用酶法检测2 000例不同年龄阶段的健康人群血清肌酐水平,其中男性1 200例,女性800例,年龄从1个月至80岁,通过统计... 目的:探讨中国南方地区正常人群各年龄阶段的血清肌酐水平变化,并初步建立酶学检测中国人群血清肌酐的参考范围。方法:采用酶法检测2 000例不同年龄阶段的健康人群血清肌酐水平,其中男性1 200例,女性800例,年龄从1个月至80岁,通过统计学方法分析各年龄阶段人群的血清肌酐水平。结果:正常人群的血清肌酐水平随年龄增长而增高,在同一年龄组中,两性之间的血清肌酐水平存在显著差异。10岁以下的男女血清肌酐分别为(26.67±7.84、25.20±6.40)μmol/L;11-20岁组分别为(68.26±12.74、54.72±7.78)μmol/L;21-30岁组分别为(77.74±8.09、57.17±8.18)μmol/L;31-40岁组分别为(79.35±10.36、55.65±9.07)μmol/L;41-50岁组分别为(81.21±12.86、62.40±10.91)μmol/L;51-60岁组分别为(79.49±11.54、61.11±12.65)μmol/L;61-70岁组分别为(83.87±16.74、60.62±11.47)μmol/L;年龄大于71岁组分别为(96.61±25.26、64.55±12.01)μmol/L。结论:不同年龄正常人群的血清肌酐水平存在显著的差异;在同一年龄阶段,男女之间也存在显著的差异,在临床诊断中应该建立对应的参考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酸酐 酶法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OLE基因外显子2区SNP与先天性心脏病的关联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张亚莉 徐琳 +2 位作者 蒙仕仁 王剑青 邱健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9期3511-3513,共3页
目的:研究HOLE基因外显子2区SNP与人类先天性心脏病(CHD)的相关性。方法:以病例组179例CHD患者和对照组183例门诊体检健康人为研究对象,酚-氯仿法提取外周血DNA,PCR扩增产物经变性丙烯酰胺电泳鉴定基因型,应用卡方检验分析组间基因型频... 目的:研究HOLE基因外显子2区SNP与人类先天性心脏病(CHD)的相关性。方法:以病例组179例CHD患者和对照组183例门诊体检健康人为研究对象,酚-氯仿法提取外周血DNA,PCR扩增产物经变性丙烯酰胺电泳鉴定基因型,应用卡方检验分析组间基因型频率及等位基因频率差异。结果:(1)粤黔两地汉族人群中存在HOLE基因SNPrs10569304的插入缺失(GCC/-)多态性,对应为等位基因A/B。(2)对照组和病例组的基因型频率及等位基因频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两组AA、AB和BB三种基因型频率分别为21.31%、54.09%、24.59%和16.75%、46.36%、36.87%,经卡方检验基因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51,P<0.05),与对照组相比,病例组中BB基因型频率升高,AA、AB基因型频率降低。(3)对照组与病例组A和B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48.36%,51.64%和39.94%,60.06%,病例组B等位基因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布差异有显著性(χ2=5.20,P<0.05)。结论:粤黔两地汉族人群中HOLE基因SNPrs10569304存在插入缺失(GCC/-)多态性,具有BB基因型的个体罹患CHD的危险度增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缺损 先天性 HOLE基因 单核苷酸多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猪囊尾蚴谷胱甘肽S-转移酶的表达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方文 肖靓靓 +1 位作者 包怀恩 牟荣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398-402,共5页
目的应用免疫组化、双向电泳(2-DE)结合蛋白质印迹(Western-blotting)技术分析猪囊尾蚴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的表达。方法用猪带绦虫卵1 mL(8万个/mL)灌胃20d龄健康乳猪6头,于感染后40d、80d和120 d分别宰杀2头猪并取含囊尾蚴... 目的应用免疫组化、双向电泳(2-DE)结合蛋白质印迹(Western-blotting)技术分析猪囊尾蚴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的表达。方法用猪带绦虫卵1 mL(8万个/mL)灌胃20d龄健康乳猪6头,于感染后40d、80d和120 d分别宰杀2头猪并取含囊尾蚴的肌肉及肝脏(120 d除外)制作4μm厚石蜡切片,采用Envision二步法,观察不同时期寄生在肌肉及肝脏的猪囊尾蚴GST的表达;同时制备感染后40d取自肌肉的猪囊尾蚴蛋白进行2-DE分析,将凝胶蛋白斑点转移至聚偏氟乙烯膜(PVDF膜),用本课题组自制的大鼠抗猪带绦虫GST血清作为一抗、健康大鼠血清作为阴性对照进行western-blotting分析。结果不同时期寄生在肌肉及肝脏的猪囊尾蚴均表达GST,随感染时间增加,寄生在肌肉的猪囊尾蚴GST的表达变化不大(P〉0.05),寄生在肝脏的猪囊尾蚴GST的表达升高(P〈0.05);双向电泳凝胶共检测到207±9个蛋白质斑点,相对分子质量(Mr)为14 400-94 000,等电点(pI)为3.0-10.0。Western-blotting分析显示,实验组特异性抗原抗体阳性杂交斑点为1个,阴性对照未见阳性杂交斑点。将Western-blotting检测的抗原抗体阳性杂交斑点与原双向电泳凝胶斑点进行比对,找到对应蛋白斑点,经ImageMaster 2D Platinum 5.0软件分析后初步确定该蛋白斑点的pI/Mr为6.6/25 548,与猪带绦虫GST的理论推导值接近。结论感染时间及感染部位组织学特征不同,猪囊尾蚴GST的表达略有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带绦虫 囊尾蚴 谷胱甘肽S-转移酶 免疫组化 双向电泳 蛋白质印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谷胱甘肽S-转移酶和乳酸脱氢酶在亚洲带绦虫囊尾蚴中的表达 被引量:1
13
作者 方文 肖靓靓 +1 位作者 包怀恩 牟荣 《贵州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50-153,共4页
为开发相关疫苗和治疗靶分子,应用免疫组化、双向电泳(2-DE)结合蛋白质印迹(Western-blotting)技术对亚洲带绦虫囊尾蚴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和乳酸脱氢酶(LDH)的表达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亚洲带绦虫囊尾蚴表达GST,囊尾蚴的... 为开发相关疫苗和治疗靶分子,应用免疫组化、双向电泳(2-DE)结合蛋白质印迹(Western-blotting)技术对亚洲带绦虫囊尾蚴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和乳酸脱氢酶(LDH)的表达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亚洲带绦虫囊尾蚴表达GST,囊尾蚴的双向电泳凝胶共检测到204±11个蛋白质斑点,相对分子质量为Mr14 400~94 000,等电点(pI)为3.0~10.0;Western-blotting分析显示,GST和LDH特异性抗原抗体阳性杂交斑点均为1个,阴性对照均未见阳性杂交斑点;将Western-blotting检测的抗原抗体阳性杂交斑点与原双向电泳凝胶斑点进行比对,均找到对应蛋白斑点,经ImageMaster 2D Platinum 6.0软件分析后初步确定,该蛋白斑点的pI/Mr分别为6.5/25 588和8.2/35 318,与亚洲带绦虫GST和LDH的pI/Mr理论推导值接近。亚洲带绦虫囊尾蚴表达GST和LD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带绦虫 囊尾蚴 谷胱甘肽S-转移酶 乳酸脱氢酶 免疫组化 双向电泳 蛋白质印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L-18抗体对小鼠微小病变型阿霉素肾病的治疗作用 被引量:2
14
作者 陈珊琳 王彩霞 肖林生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617-620,共4页
目的探讨应用抗白细胞介素18抗体(IL-18Ab)中和内源性IL-18活性对阿霉素(ADR)小鼠微小病变型肾病综合征(MCNS)的治疗作用。方法雄性昆明种小鼠,一次性尾静脉注射ADR7.5mg/kg建立MCNS模型,对照组注射同等容量的生理盐水。给予ADR后第5、7... 目的探讨应用抗白细胞介素18抗体(IL-18Ab)中和内源性IL-18活性对阿霉素(ADR)小鼠微小病变型肾病综合征(MCNS)的治疗作用。方法雄性昆明种小鼠,一次性尾静脉注射ADR7.5mg/kg建立MCNS模型,对照组注射同等容量的生理盐水。给予ADR后第5、7、12及21天模型组小鼠分别注射IL-18Ab(10μg/只,IL-18Ab组)或等容量PBS(非治疗组)。于实验第1、14、28及42天检测尿蛋白水平,第42天处死小鼠,常规方法测血清总蛋白(TP)、白蛋白(Alb)、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及IL-4、IL-18、IFN-γ和TNF-α水平,电镜观察肾脏组织病理改变。结果注射阿霉素后,小鼠均出现肾病综合征表现,以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高胆固醇血症为特征。大量蛋白尿于实验第2周出现,第4周达到高峰。对照组、非治疗组及IL-18Ab组分别为(3.13±0.82)mg/24h、(34.27±5.16)mg/24h及(27.51±3.34)mg/24h(P<0.01),第7周非治疗组尿蛋白水平为(30.45±2.13)mg/24h,IL-18Ab治疗组尿蛋白水平明显降低为(21.83±2.67)mg/24h(P<0.01)。非治疗组及IL-18Ab组TC分别为(6.51±0.23)mmol/L及(5.15±0.9)mmol/L(P<0.01),TG为(3.31±0.32)mmol/L及(1.67±0.17)mmol/L(P<0.01),Alb分别为(15.99±0.89)g/L及(19.23±1.53)g/L(P<0.05)。电镜显示:非治疗组肾脏上皮细胞足突广泛融合,而IL-18Ab组肾脏组织学改变显著减轻,仅有部分足突融合。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非治疗组血清IL-18、IFN-γ和TNF-α显著增高。而IL-18Ab治疗后上述细胞因子均明显降低(P<0.01)。结论IL-18Ab对ADR诱导的MCNS的治疗作用可能与中和内源性IL-18活性、抑制Th1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有关,抑制或中和内源性IL-18的释放及活性,有可能成为MCNS治疗的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霉素 微小病变型肾病综合征 白细胞介素-18抗体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PA3和传统危险因素在急性心肌梗死的交互作用 被引量:1
15
作者 陈赟 曾小菁 +2 位作者 杨芳 张婧 罗福敏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56-261,共6页
【目的】探讨人类血小板抗原(HPA3)基因多态性与传统危险因素在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交互作用。【方法】选择215例AMI患者和21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多聚酶链反应(SSP-PCR)技术扩增目的基因,进行HPA基因分型,分... 【目的】探讨人类血小板抗原(HPA3)基因多态性与传统危险因素在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交互作用。【方法】选择215例AMI患者和21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多聚酶链反应(SSP-PCR)技术扩增目的基因,进行HPA基因分型,分析其在AMI中的危险因素,使用叉生分析法分析HPA3基因与传统危险因素在AMI中的交互作用。【结果】①HPA3基因多态性在AMI组和对照组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HPA3b等位基因与年龄≤60岁对AMI发病不存在交互作用(OR=1.361,95%CI=0.824-2.250);HPA3b等位基因与有吸烟史、伴高血压、糖尿病或血脂异常病史对AMI发病存在拮抗作用(OR=0.238,95%CI 0.130~0.436;OR=0.415,95%CI 0.248~0.695;OR=0.279,95%CI0.122~0.640;OR=0.372,95%CI 0.212~0.654)。【结论】HPA3b等位基因在AMI发病中的作用可能与有吸烟史、伴高血压、糖尿病或血脂异常病史相互抵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血小板抗原 急性心肌梗死 交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癌细胞线粒体的纯化及双向凝胶电泳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兴 邱宗荫 +2 位作者 潘卫 田昆仑 邱峰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5年第2期163-165,177,共4页
目的:建立纯化肝癌细胞线粒体的方法,通过双向电泳及酶活力测定确认纯化效果。方法:使用蔗糖密度梯离心法分离纯化线粒体,双向凝胶电泳分析纯化过程中样品蛋白质图谱的变化。结果:通过标志酶活力的监测,梯度离心后线粒体纯提高近12倍,... 目的:建立纯化肝癌细胞线粒体的方法,通过双向电泳及酶活力测定确认纯化效果。方法:使用蔗糖密度梯离心法分离纯化线粒体,双向凝胶电泳分析纯化过程中样品蛋白质图谱的变化。结果:通过标志酶活力的监测,梯度离心后线粒体纯提高近12倍,线粒体蛋白质在双向凝胶电泳中得到很好的显现。结论:使用蔗糖密度梯度心法可有效地分离纯化线粒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粒体 梯度离心 双向凝胶电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裂解质粒DNA能力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谷俊莹 钟筑宁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2000年第6期523-524,共2页
关键词 自身抗体 裂解抗体 质粒 自身免疫性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黔产艾纳香黄酮抗氧自由基的研究 被引量:6
18
作者 李琴山 刘洋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3年第19期8449-8450,共2页
[目的]研究黔产艾纳香黄酮对氧自由基的清除能力。[方法]以黔产艾纳香为研究对象,提取其黄酮;采用邻二氨菲-Fe(Ⅱ)/H2O2体系产生羟自由基(·OH),用联苯三酚法在碱性溶液中自氧化反应产生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并采用分光光... [目的]研究黔产艾纳香黄酮对氧自由基的清除能力。[方法]以黔产艾纳香为研究对象,提取其黄酮;采用邻二氨菲-Fe(Ⅱ)/H2O2体系产生羟自由基(·OH),用联苯三酚法在碱性溶液中自氧化反应产生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并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黔产艾纳香黄酮对O2-·和·OH的清除作用。[结果]高剂量组的黔产艾纳香黄酮对O2-·具有明显的清除及抑制作用,对·OH也有一定的清除作用,清除率为(19.82%±0.17%)。[结论]黔产艾纳香黄酮对O2-·具有明显清除及抑制作用,对·OH也有一定的清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纳香 分光光度法 超氧阴离子自由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PA1~6、15基因多态性与急性心肌梗死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陈赟 曾小菁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3期2416-2420,共5页
目的研究贵州地区人类血小板抗原(HPA1~6、15)基因多态性与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的相关性。方法选择AMI患者86例(61.05±10.27岁),符合1979年WHO诊断标准,并行冠脉造影证实;对照组85例(60.74±6.88... 目的研究贵州地区人类血小板抗原(HPA1~6、15)基因多态性与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的相关性。方法选择AMI患者86例(61.05±10.27岁),符合1979年WHO诊断标准,并行冠脉造影证实;对照组85例(60.74±6.88岁),排除心脑血管疾病及血栓性疾病。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SSP-PCR)技术扩增目的基因,进行HPA基因分型,回归分析其在AMI中的危险因素。结果①与对照组比较,AMI组HPA2基因多态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OR=34.169,95%CI 14.553~80.221),而HPA1、3~6、15基因多态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影响AMI发病的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与对照组比较,AMI组中HPA1ab基因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其在AMI发病的危险度比HPA1aa纯合子增加了4.256倍;HPA2aa基因型和HPA2b等位基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OR=0.148,95%CI 0.071~0.307;P<0.01,OR=6.221,95%CI 3.201~12.091)。结论①HPA1ab杂合子患AMI的危险度较HPA1aa纯合子增加;②HPA2aa纯合子可能是AMI发病的保护因子,而HPA2b等位基因可能是AMI发病的独立遗传性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血小板抗原 基因多态性 急性心肌梗死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生四烯酸及其衍生物对肿瘤坏死因子诱导的中性粒细胞超氧基释放的影响 被引量:5
20
作者 黄铁生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347-350,共4页
目的:通过两种炎症介质、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AA)及其衍生物在人体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产生超氧基的作用,研究其对控制炎症性疾病的发展的作用。方法:采用光泽精依赖性光释放... 目的:通过两种炎症介质、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AA)及其衍生物在人体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产生超氧基的作用,研究其对控制炎症性疾病的发展的作用。方法:采用光泽精依赖性光释放法测定TNFα对高级脂肪酸及其衍生物激发中性粒细胞产生超氧基的能力。结果:TNFα预温细胞极大增强AA激发粒细胞产生超氧基,高级脂肪酸中多聚不饱和脂肪酸,如二十五碳五烯酸(eicosapentaenoic acid)、二十二碳六烯酸(docosahexaenoic acid)、亚麻酸(linoleic acid)、亚油酸(linolenic acid),以及单不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油酸(oleic acid)也象 AA一样受 TNFα的影响。 AA的羟化物(C20:4,n-6 hydroxy)羟过氧化物(C20:4,n-6hy-droperoxy)则不受TNFα的影响。结果还表明:分别是AA的脂氧化物和环氧合酶代谢产物的白三烯(LTB4)和前列腺素E2(PGE2)是两种主要的炎症介质,前者激发粒细胞产生超氧基,后者则抑制。结论:各种免疫反应中起作用的介质联网的复杂性,不饱和脂质和细胞因子的相互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四烯酸 肿瘤坏死因子 超氧化物 炎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