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方豆干贮藏期微生物群落及品质变化分析
1
作者 管兰兰 莫小引 +3 位作者 汤鹏宇 王宜崧 刘义 林茂 《食品与发酵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8期253-259,共7页
为探究大方豆干不同温度贮藏期微生物及品质变化特征,该研究采用Illumina Nova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新鲜样品及3个温度下贮藏的豆干样品的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并进行理化指标测定及感官评价。测序结果表明从21个样品中共注释到8个细菌门... 为探究大方豆干不同温度贮藏期微生物及品质变化特征,该研究采用Illumina Nova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新鲜样品及3个温度下贮藏的豆干样品的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并进行理化指标测定及感官评价。测序结果表明从21个样品中共注释到8个细菌门、62个细菌属、9个真菌门、314个真菌属,在属水平上,新鲜样品的优势细菌属为肠杆菌属(Enterbacter),37、25、4℃贮藏期的优势腐败细菌属分别为芽孢杆菌属(Bacillus)、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新鲜样品的优势真菌属为曲霉菌属(Aspergillus),37、25、4℃贮藏期的优势腐败真菌属分别为汉逊酵母属(Ogataea)、丝孢酵母属(Cutaneotrichosporon)、红酵母属(Rhodotorula)。此外,pH、质构、感官等主要理化指标随微生物的增长而变化。该研究结果对大方豆干的贮藏保鲜具有指导性意义,并为后期通过优势腐败菌靶向控制措施延长保质期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通量测序 大方豆干 优势菌 微生物多样性 品质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加工工艺油茶籽油品质及其挥发性风味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关天琪 杨旭卉 +3 位作者 李涛 谭兴海 吴志莎 魏林 《粮食与油脂》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36-43,共8页
以油茶籽为原料,对预处理后获得的油茶籽粉和制油、精炼工艺下的油茶籽油的理化性质、营养成分和挥发性风味成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预处理工艺采用自然晾晒法制得的油茶籽粉的酸价及过氧化值低于烘干处理油茶籽粉;角鲨烯、维生素E总量... 以油茶籽为原料,对预处理后获得的油茶籽粉和制油、精炼工艺下的油茶籽油的理化性质、营养成分和挥发性风味成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预处理工艺采用自然晾晒法制得的油茶籽粉的酸价及过氧化值低于烘干处理油茶籽粉;角鲨烯、维生素E总量、α-生育酚、β-生育酚含量均显著高于烘干处理油茶籽粉;自然晾晒粉也保持了油茶籽的原生态风味。制油工艺采用低温冷榨工艺制得的油茶籽油的酸价及过氧化值较低;角鲨烯、维生素E含量较高;且挥发性风味成分较丰富。精炼后油茶籽油的氧化稳定性较好,但生物活性物质损失严重,风味也较弱。综上,自然晾晒结合低温冷榨及适度精炼工艺可以生产更具营养和风味特色的油茶籽油产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籽油 加工工艺 品质 挥发性风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麻和苦荞复配液对灰树花胞外多糖合成的影响及其发酵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8
3
作者 雷露 吴天祥 王川南 《食品科学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53-59,共7页
通过向灰树花发酵体系中单一添加天麻醇提物、苦荞醇提物及两种提取物的复配液,研究其对灰树花菌体生长和胞外多糖合成的影响,同时对添加复配液后发酵体系中的残糖(还原糖)含量、pH值的动态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当复配液中天麻醇提... 通过向灰树花发酵体系中单一添加天麻醇提物、苦荞醇提物及两种提取物的复配液,研究其对灰树花菌体生长和胞外多糖合成的影响,同时对添加复配液后发酵体系中的残糖(还原糖)含量、pH值的动态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当复配液中天麻醇提物添加量为7 g/L、苦荞醇提物添加量为5 g/L时效果较佳,相比空白组(未添加提取物)和单一添加组(天麻、苦荞),胞外多糖产量分别增加了49.08%、13.76%、33.88%,菌丝体生物量分别增加了51.10%、11.35%、26.69%,均显著地高于空白组(P<0.01)和单一添加组(P<0.05)。发酵动力学研究表明,灰树花菌体生长和胞外多糖产量在第7天达到峰值,复配组相对于空白组能消耗更多的碳源物质促进胞外多糖的合成。因此,天麻和苦荞中的有效成分能够显著促进灰树花菌体生长与胞外多糖的合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灰树花 天麻 苦荞 胞外多糖 生物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