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常压页岩气井生产特征及科学排采体系研究--以贵州正安区块为例
1
作者 杨文权 付洁 +4 位作者 杨峰 汪盛龙 陈忠云 吴松 贺前阳 《实验技术与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03-110,共8页
贵州常压页岩气地质构造复杂,投产后单井产量低、压力递减快、稳产期短,压裂改造后需使用人工举升方式开采;生产中后期井底压力较小,且区块微裂缝发育,压窜频率较高,影响了气井生产时率。文章总结了安场向斜页岩气地质特征和生产特征,... 贵州常压页岩气地质构造复杂,投产后单井产量低、压力递减快、稳产期短,压裂改造后需使用人工举升方式开采;生产中后期井底压力较小,且区块微裂缝发育,压窜频率较高,影响了气井生产时率。文章总结了安场向斜页岩气地质特征和生产特征,归纳了贵州常压页岩气的全生命周期生产模式,包括纯液返排、气井诱喷、产量下降、积液过渡和低压排采等5个生产阶段,针对区块问题井,根据物质平衡方程原理建立了区块问题井治理体系,提高了区块老井的贡献率,为其他区块气井生产提供了科学合理的开发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州常压页岩气 安场向斜 生产特征 科学排采 问题井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黔北正安地区安场向斜奥陶系五峰组—志留系龙马溪组页岩气富集规律 被引量:1
2
作者 吴松 冯冰 +5 位作者 于继良 蓝宝锋 李龙 王胜 沈家宁 李刚权 《岩性油气藏》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2-193,共12页
四川盆地外缘黔北地区具有良好的页岩气勘探开发前景。基于测井、录井及分析化验等资料,对黔北正安地区安场向斜奥陶系五峰组—志留系龙马溪组页岩气储层特征及富集规律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黔北正安地区安场向斜奥陶系五峰组—... 四川盆地外缘黔北地区具有良好的页岩气勘探开发前景。基于测井、录井及分析化验等资料,对黔北正安地区安场向斜奥陶系五峰组—志留系龙马溪组页岩气储层特征及富集规律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黔北正安地区安场向斜奥陶系五峰组—志留系龙马溪组岩性主要为硅质页岩与硅质岩,孔隙类型主要为有机孔隙及粒间孔、粒内溶孔、晶间孔等无机孔隙与页理缝和构造缝及微裂缝等。岩石中总有机碳(TOC)为0.34%~6.65%,平均为3.69%,纵向上自下而上总体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平面上在向斜核部的TOC含量较高,呈环带状向四周降低。岩心含气的质量体积为1.6~6.2 m^(3)/t,平均为3.9 m^(3)/t,龙马溪组总含气量垂向上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平面上从向斜中部向南北两端逐渐降低,从向斜核部向两翼逐渐降低。矿物脆性指数总体较高,具有很好的可压裂性。②研究区五峰组—龙马溪组为“陆棚边缘、改造残留、向斜浅埋”的独特地质背景,其有利的沉积环境及古生产力为页岩气富集成藏奠定了基础,良好的保存条件避免了页岩储层中天然气的大量逸散,上覆的新滩组盖层与下伏的宝塔组底板形成了“上盖下堵”的封堵组合。③盆外残余向斜页岩气在向斜中心明显富集,核部是页岩气聚集的有利位置,两翼低角度逆断层遮挡处也是页岩气的有利富集部位,微裂缝的发育有利于页岩气的聚集与稳产,因此中浅层残余向斜的井位部署应重点考虑“宽、缓、深”的核心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储层特征 脆性指数 上盖下堵 断层遮挡 核部富集 奥陶系五峰组—志留系龙马溪组 安场向斜 黔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页岩气储层压裂返排一体化裂缝导流能力变化规律 被引量:2
3
作者 许冬进 陶振强 +5 位作者 李常兴 熊齐 李静鹏 王俊亭 曲彦颖 吴应松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58-165,共8页
为研究页岩气储层压裂返排一体化过程中裂缝导流能力的变化规律,结合页岩气储层生产特点,模拟了整个压裂—返排—生产的过程,开展气测—液测—气测3个连续阶段裂缝导流能力测试实验,研究了整个过程中裂缝导流能力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 为研究页岩气储层压裂返排一体化过程中裂缝导流能力的变化规律,结合页岩气储层生产特点,模拟了整个压裂—返排—生产的过程,开展气测—液测—气测3个连续阶段裂缝导流能力测试实验,研究了整个过程中裂缝导流能力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闭合压力为35 MPa的条件下,采用蒸馏水模拟压裂后,由于页岩水化的作用,石英砂支撑剂的导流能力降低幅度高达80.4%;在模拟返排过程中,按初始气测排量的25%、50%、75%、100%进行气测导流能力实验,裂缝导流能力逐渐升高,实验方案中其最大恢复值为初始值的65.9%;实验模拟了生产过程中由于页岩气井产量变化造成的地层压力波动对裂缝导流能力的影响。研究结果对页岩气储层压裂方案设计优化和高效开发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储层 水力压裂 导流能力 压裂液返排 裂缝伤害 压力波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页岩气水平井暂堵坐封机制与可控暂堵压裂工艺 被引量:6
4
作者 李绍鹏 李常兴 +3 位作者 周鹏 蓝宝锋 蔡灿 钟涛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32-438,共7页
水平井暂堵转向压裂技术是页岩气增产的关键技术之一。文中采用流体动力学软件FLUENT与离散元方法(DEM)相结合的数值建模方法,研究了水平井暂堵转向压裂技术中暂堵球在井筒中的运移规律以及颗粒间的相互作用。通过建立DEM-DDPM耦合模型... 水平井暂堵转向压裂技术是页岩气增产的关键技术之一。文中采用流体动力学软件FLUENT与离散元方法(DEM)相结合的数值建模方法,研究了水平井暂堵转向压裂技术中暂堵球在井筒中的运移规律以及颗粒间的相互作用。通过建立DEM-DDPM耦合模型发现,施工排量、暂堵球密度、暂堵球直径和压裂液黏度是影响暂堵球坐封效果的主要因素。模拟结果表明:当施工排量在4~6 m^(3)/min时,暂堵球的密度小于或等于流体密度;射孔炮眼磨蚀率在6.15%以内可以有效提高封堵效率;同时,随着压裂液黏度的增加,封堵效率先升后降。该研究结果对于优化水平井压裂暂堵球用量以及施工工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指导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暂堵转向压裂 暂堵球 运移 DEM-DDPM耦合 坐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黔北地区安场向斜常压页岩气储层特征与主控因素 被引量:2
5
作者 李龙 吴松 +3 位作者 李刚权 王胜建 薛宗安 孟祥龙 《中国石油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8-69,共12页
黔北地区钻探揭示具有良好的页岩气勘探开发前景,已在正安地区安场向斜内取得重大突破,但表现出不同井间产量存在明显差异,储层发育及主控因素需进一步明确。基于黔北地区安场向斜6口直导眼井的测井、录井及分析化验资料,结合地震及生... 黔北地区钻探揭示具有良好的页岩气勘探开发前景,已在正安地区安场向斜内取得重大突破,但表现出不同井间产量存在明显差异,储层发育及主控因素需进一步明确。基于黔北地区安场向斜6口直导眼井的测井、录井及分析化验资料,结合地震及生产数据对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储层特征和主控因素开展系统分析。研究认为,黔北地区安场向斜五峰组—龙马溪组一段岩石类型主要为碳质页岩。储层矿物组分主要为石英,平均为58.66%,黏土矿物次之。总体脆性矿物含量高,龙马溪组一段脆性矿物含量平均为77.19%,龙马溪组一段上部脆性矿物含量明显低于下部。五峰组—龙马溪组优质页岩气层储集类型丰富,主要为有机质孔、无机孔和微裂缝;实测孔隙度平均为3.46%,渗透率平均为0.0022mD,总体表现为中—低孔、特低渗储层;有机质类型为Ⅰ型,为高成熟度页岩;总有机碳含量平均为4.58%,总含气量平均为4.85m^(3)/t。进一步分析认为,黔北地区安场向斜五峰组—龙马溪组沉积时期有利的贫氧到缺氧的沉积环境,为有机质的富集奠定了基础,有机质孔的大量发育为储层发育提供了保障,良好的保存条件对页岩气的富集成藏起着关键性作用,压力系数是页岩气产量的决定性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黔北地区 五峰组—龙马溪组 页岩气 储层特征 控制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西部打屋坝组页岩储层发育特征及孔隙结构控制因素
6
作者 苑坤 冯冰 +5 位作者 于继良 李龙 王胜 何新兵 刘松 王鹏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236-238,共3页
垭都—紫云—罗甸裂陷槽位于贵州西南部地区,是在早古生代褶皱基底上经晚古生代再次裂陷形成的大陆边缘盆地,以台盆—斜坡—台地相沿北西方向间或狭长分布为特征。早石炭世时期,贵州西部威宁地区位于裂陷槽的西北端点,自此向东,打屋坝... 垭都—紫云—罗甸裂陷槽位于贵州西南部地区,是在早古生代褶皱基底上经晚古生代再次裂陷形成的大陆边缘盆地,以台盆—斜坡—台地相沿北西方向间或狭长分布为特征。早石炭世时期,贵州西部威宁地区位于裂陷槽的西北端点,自此向东,打屋坝组页岩沉积向东南方向呈伞状散开(苑坤等,2022)。特殊的沉积环境导致该地区的岩性组合与裂陷槽内其他地区显著不同。黔宁地1井作为研究区的典型页岩气钻井(图1a,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垭紫罗裂陷槽 下石炭统 页岩 孔隙结构 主控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黔北正安地区页岩气钻探工程难点与对策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王胜建 迟焕鹏 +4 位作者 庞飞 王都乐 周志 李龙 姜鹍鹏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62-169,共8页
黔北正安地区安页1井实现了多套层系油气、页岩气的重要发现,为我国南方油气增储上产开辟了新区和新层系,但在安页1井的实施中也发现该区存在诸多钻井难点,给后续页岩气勘探开发带来很大挑战。根据安页1井的钻井工程实践,结合安场向斜... 黔北正安地区安页1井实现了多套层系油气、页岩气的重要发现,为我国南方油气增储上产开辟了新区和新层系,但在安页1井的实施中也发现该区存在诸多钻井难点,给后续页岩气勘探开发带来很大挑战。根据安页1井的钻井工程实践,结合安场向斜地质构造情况,分析了该地区钻井工程的难点,主要为:井场选择受限、上部地层井漏风险高、直井段防斜打直制约机械钻速、多套压力系统共存导致井控安全压力大等。在剖析造成难点的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应对上部地层恶性漏失和易斜、下部防漏堵漏、合理井身结构设计、借鉴四川盆地“井工厂”钻井技术等措施和建议。本次研究可为正安地区页岩气钻井工程技术体系的建立,以及为该地区后续页岩气勘探开发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钻探工程难点 井身结构 井漏 页岩气 正安地区 黔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黔北地区窄陡型向斜页岩气水平井地质导向技术对策 被引量:13
8
作者 吴松 于继良 +3 位作者 徐尚 蓝宝锋 李龙 李刚权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09-316,328,共9页
黔北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地层残留于窄陡型向斜中,具有地层速度变化大,地震资料靶点预测精度低;地层倾角变化频,地层走向及轨迹难以把控;地层稳定性差,井眼扩大严重等难点。增大了地质导向难度,水平井钻遇率低。针对这些问题,梳理... 黔北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地层残留于窄陡型向斜中,具有地层速度变化大,地震资料靶点预测精度低;地层倾角变化频,地层走向及轨迹难以把控;地层稳定性差,井眼扩大严重等难点。增大了地质导向难度,水平井钻遇率低。针对这些问题,梳理分析了实钻中地质导向遇到的难点,通过井震结合,完善三维地震速度模型,精确提取各地层、各方位地层视倾角;实钻中通过多元厚度建模,不断矫正细化对靶点深度的预测,优化随钻三维轨迹;进入箱体后,强化地球物理响应特征,对随钻曲线进行正演提取及反演对比,利用多元元素谱及成像技术精细刻画箱体成像特征。在7口井的钻探应用中靶点误差与设计降低至25 m,优质页岩钻遇率提高到99.2%,箱体钻遇率从87.6%提高至96.5%,其中3口实现了中靶率、优质页岩钻遇率和箱体钻遇率3个100%的地质导向成果。类似于黔北地区这种窄陡型残余留向斜地质导向难点通过该套技术对策可以及时避开小褶皱等细微构造变化,有效保障水平井箱体钻遇率,为水平井地质导向提供了扎实的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黔北地区 五峰组-龙马溪组 页岩气 窄陡型向斜 地质导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黔北正安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随钻C同位素特征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2
9
作者 吴松 于继良 +4 位作者 李海龙 蓝宝锋 李龙 何新兵 李刚权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15-624,共10页
C同位素分析已应用于钻探现场,可以实时连续监测随钻泥浆气及岩屑罐顶气C同位素值的变化情况,分析页岩气富集规律与勘探潜力。黔北正安地区3个平台(Ay1、Ay2、Ay4)随钻泥浆气与岩屑罐顶气的C同位素结果显示,泥浆气纵向上从石牛栏组至五... C同位素分析已应用于钻探现场,可以实时连续监测随钻泥浆气及岩屑罐顶气C同位素值的变化情况,分析页岩气富集规律与勘探潜力。黔北正安地区3个平台(Ay1、Ay2、Ay4)随钻泥浆气与岩屑罐顶气的C同位素结果显示,泥浆气纵向上从石牛栏组至五峰组的C同位素总体由重变轻,C同位素倒转主要出现在龙马溪组,C同位素从S_(1)l^(4)→S_(1)l^(2)→O3w先变重后变轻,S_(1)l^(2)的C同位素倒转程度明显。根据岩屑罐顶气C同位素分馏特征将五峰组–新滩组划分为5段,第2、3段C同位素分馏程度均匀且较高(2.51‰~4.59‰,平均3.60‰),放气量及气测值具有相应的响应特征;第2段(S_(1)l^(1)~S_(1)l^(2))中上部响应特征更明显,具备良好的孔隙度及含气性。龙马溪组δ^(13)C_(1)主要分布在−36‰~−32‰之间,平均−33.47‰,δ^(13)C_(2)主要分布在−38‰~−34‰之间,平均−35.58‰,δ_(13)C_(1)和δ^(13)C_(2)的倒转主要开始于S_(1)l^(3),龙马溪组页岩气主要由原油裂解气贡献。各平台间湿度存在差异(Ay1平台>Ay2平台>Ay4平台),反映了不同构造位置热演化程度的差异,五峰组–龙马溪组的热演化程度高于威远地区,低于焦石坝及长宁地区,与富顺–永川、南川地区相近。通过C同位素分馏特征、放气量及孔隙压力指数结合储层评价相关参数,对Ay1-X井五峰组–龙马溪组纵向上甜点划分3类,进一步确定了龙马溪组最优甜点段为龙马溪组底部3.2 m,具有岩屑罐顶气C同位素重、分馏程度高、生烃能力强、总含气量高、可压裂性好、有机孔发育、空隙压力指数大等特点,为黔北正安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箱体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五峰组–龙马溪组 C同位素录井 甜点识别 黔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黔北正安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硅质矿物成因及意义
10
作者 冯冰 沈家宁 +4 位作者 李龙 王胜 何新兵 秦仁月 李刚权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99-410,共12页
我国南方地区早古生代海相富有机质页岩硅质矿物含量较高,其成因和来源对页岩储层物性和压裂改造效果至关重要。本文以黔北正安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为研究对象,通过岩心和薄片观察、X衍射分析、场发射扫描电镜及主微量元素分析等... 我国南方地区早古生代海相富有机质页岩硅质矿物含量较高,其成因和来源对页岩储层物性和压裂改造效果至关重要。本文以黔北正安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为研究对象,通过岩心和薄片观察、X衍射分析、场发射扫描电镜及主微量元素分析等技术方法,精细识别不同类型硅质矿物的结构,定量计算不同来源硅质矿物的含量,探讨不同成因硅质矿物对页岩孔隙和压裂改造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硅质矿物含量较高(约为71.5%),主要为石英,多呈棱角状和椭圆状等形态,颗粒大小和结晶程度存在明显差异,反映陆源和生源两种成因,其中生物成因硅含量约为41.4%,陆源碎屑硅含量约为30.1%。相比于焦石坝地区,研究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硅质矿物含量较高,主要表现在碎屑硅含量的增加,生物成因硅含量相差不大。生物成因硅在沉积和成岩过程中,可以形成刚性颗粒支撑结构,有利于页岩储层的保存和压裂改造,而陆源碎屑硅对页岩脆性和压裂改造不利。因此,尽管研究区页岩硅质矿物含量总体较高,但在页岩储层物性和压裂改造效果方面不及焦石坝等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峰组—龙马溪组 页岩储层 硅质矿物成因 压裂改造 黔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裂缝性油藏凝胶封堵剂的性能评价 被引量:5
11
作者 于继良 鲍志东 +4 位作者 李海龙 贺桃娥 陈金 李清 周明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7-111,共5页
目的针对高温裂缝性油藏钻井过程井漏失严重的问题,利用有机碱式铬交联凝胶封堵剂进行封堵油藏漏失。方法采用黏度测试、高温老化、稠度测试以及模拟堵漏实验等方法,评价了凝胶封堵剂的流变性能、热稳定性、稠化性、岩心封堵后突破压力... 目的针对高温裂缝性油藏钻井过程井漏失严重的问题,利用有机碱式铬交联凝胶封堵剂进行封堵油藏漏失。方法采用黏度测试、高温老化、稠度测试以及模拟堵漏实验等方法,评价了凝胶封堵剂的流变性能、热稳定性、稠化性、岩心封堵后突破压力梯度及封堵性。结果以AM/AANa二元共聚物为凝胶封堵剂基液,有机碱式铬OACrC-1作为交联剂,乳酸为缓凝剂的凝胶封堵剂成胶前的表观黏度较低,稠度小于110 mPa·s,且稠化过渡期较短,表现出直角稠化性,且在120℃下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凝胶封堵剂注入效果在实验范围内随缝宽的增加变好,岩心突破压力梯度及封堵性表明凝胶封堵剂对缝宽不同的岩心均具有较好的封堵性能,封堵率可达85.9%及以上。结论该凝胶封堵剂在高温裂缝性油藏具有良好的封堵性,耐温能力达到120℃,在钻井过程中封堵漏失层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缝性油藏 凝胶封堵剂 直角稠化 性能评价 高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黔北正安区块牛栏组基于叠后地震属性的多尺度裂缝预测 被引量:4
12
作者 蓝宝锋 黄艺 +3 位作者 张福 李刚权 刘婷 张金川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81-87,共7页
黔北正安地区安场向斜石牛栏组为一套深水陆棚沉积的泥灰岩地层,前期钻探显示,石牛栏组气藏分布与裂缝发育程度密切相关,为典型的裂缝型气藏。为进一步对安场向斜石牛栏组储层的裂缝平面展布规律进行研究,该文通过岩心、成像测井等资料... 黔北正安地区安场向斜石牛栏组为一套深水陆棚沉积的泥灰岩地层,前期钻探显示,石牛栏组气藏分布与裂缝发育程度密切相关,为典型的裂缝型气藏。为进一步对安场向斜石牛栏组储层的裂缝平面展布规律进行研究,该文通过岩心、成像测井等资料分析目的层的裂缝发育特征,优选裂缝预测敏感地震属性,基于地震像素处理的裂缝增强属性对石牛栏组裂缝分布进行了预测。研究结果表明:利用常规的地震曲率属性预测裂缝识别能力有限,而基于地震像素处理的地震数据能够有效改善小断层及构造形变特征成像,在此基础上开展的裂缝增强属性可大大提高裂缝的识别能力,经实钻井验证,基于叠后地震属性裂缝分布预测方法的结果与钻井泥浆漏失点综合吻合率达83.3%以上,预测结果较为可靠,该研究为石牛栏组区带优选及钻井风险预警提供了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灰岩 地震优化 裂缝气藏 增强属性 正安地区 石牛栏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态速度迭代技术在复杂构造区随钻导向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3
作者 冯冰 王胜 +3 位作者 李刚权 蓝宝锋 吴松 李绍鹏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8-34,共7页
由于四川盆地边缘页岩气开发区域受到多期构造的叠加改造,构造复杂,导致地层速度变化大,难以精确构建速度模型,井震匹配性差,影响了水平井的钻遇率。为此,结合常规三维地震井位标定,建立标准层,分析地层的各向异性,明确了地层速度纵横... 由于四川盆地边缘页岩气开发区域受到多期构造的叠加改造,构造复杂,导致地层速度变化大,难以精确构建速度模型,井震匹配性差,影响了水平井的钻遇率。为此,结合常规三维地震井位标定,建立标准层,分析地层的各向异性,明确了地层速度纵横向的变化特征,通过对埋深系数与产状进行矫正,并采取纵向速度、横向速度叠加计算建立速度场,不断应用井的层位信息动态更新速度场,确保随钻模型的精度,提高了地震预测靶点深度、判断产状变化规律的准确性。该方法在实际应用中,靶点预测与实钻误差降低至7.7 m,远高于地震分辨率,证实该技术方法的合理性和适应性,可广泛应用于水平井随钻地质导向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随钻导向 三维地震 靶点预测 动态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