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理学文化研究的自我超越——新版《朱子大传》的思想升华
1
作者 鹿博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50-154,共5页
继2015年10月韩文版《朱子大传》正式发行,在韩国产生巨大反响,并引发国际学界的热烈讨论之后,2016年2月,束景南教授《朱子大传》增订本又面世,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新版《大传》在题名上即已鲜明标出"‘性’的救赎之路"一... 继2015年10月韩文版《朱子大传》正式发行,在韩国产生巨大反响,并引发国际学界的热烈讨论之后,2016年2月,束景南教授《朱子大传》增订本又面世,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新版《大传》在题名上即已鲜明标出"‘性’的救赎之路"一语,点出了新版《朱子大传》主题的升华,面目全然一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子学 国际学界 理一分殊 文化范式 景南 华严禅 救赎之路 宗杲 云卧纪谈 居士分灯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寻找下学上达的心性体认施教方法——论静坐方法在王阳明工夫系统中的价值与意义 被引量:3
2
作者 张新民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18-130,139,共14页
静坐作为证入心性本体的一种入门工夫手段,构成了阳明龙场悟道后教之"三变"极为重要的一变。尽管为了对治静坐出现的各种缺失偏差,阳明也有针对性地辅以了"省察克治"、"存天理灭人欲"等一系列的方法 ,但... 静坐作为证入心性本体的一种入门工夫手段,构成了阳明龙场悟道后教之"三变"极为重要的一变。尽管为了对治静坐出现的各种缺失偏差,阳明也有针对性地辅以了"省察克治"、"存天理灭人欲"等一系列的方法 ,但实际都是对静坐法门的补充和完善,理当纳入同一个工夫范畴之内,不能构成独立的施教阶段。静坐的目的是"息思虑",当然也是收放心的工夫,不仅有着《大学》、《周易》一类经典的权威依据,而且也长期为宋明理学家所实践,其中尤以阳明入道体悟得力最深,用之以施教心亦最切,目的则在于摄用归体,真正契入形上道境,同时又依体起用,必须活化为生活实践,既实现生命至中至正至大的全部价值,又引领社会朝着"至善"的方向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阳明 施教方法 心性证悟 形上境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作为一种“政治哲学”的阳明心学之省思——徐复观《一个政治家的王阳明》发微 被引量:2
3
作者 王进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34-143,共10页
出于现代新儒家思想的心学传统和现代性的处境,徐复观力图将阳明心学构建为一种普遍性的"政治哲学",使之能够成为现代政治实践的原则和指导。因此,徐复观极力反对方东美以西方哲学的"架子"、"格套"来解... 出于现代新儒家思想的心学传统和现代性的处境,徐复观力图将阳明心学构建为一种普遍性的"政治哲学",使之能够成为现代政治实践的原则和指导。因此,徐复观极力反对方东美以西方哲学的"架子"、"格套"来解释阳明心学,认为这样的解释容易将阳明心学流入玄想和思辨的概念游戏,从而使之失去对现实政治的指导和构建作用。政治实践要求在现实政治生活中进行具体的实践("事功"),所以必须要求阳明心学在自身思想内部为"事"提供坚实可靠的根据来源。徐复观基于阳明"知行本体"的论述,对"知行合一"进行了创造性的诠释,认为"致良知"即是"知行合一",本质上两者具有相同之内容,不仅推翻了流行的阳明"为教三变"的传统观念,而且为"事"在阳明心学中确定了根本核心地位。由于思想本性上的现代性,徐复观所建构的阳明及儒家"政治哲学"始终有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徐复观 王阳明 政治哲学 《一个政治家的王阳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王阳明“良知即是易”之逻辑演绎 被引量:2
4
作者 张春香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78-83,共6页
王阳明良知哲学体系的建构源于易,最后又归于易,晚年更是明确提出"良知即是易"。王阳明的良知哲学体系是以"身、心、意、知、物是一件"逻辑地展开的。通过这一线索,王阳明回答了"良知"主体如何认知对象... 王阳明良知哲学体系的建构源于易,最后又归于易,晚年更是明确提出"良知即是易"。王阳明的良知哲学体系是以"身、心、意、知、物是一件"逻辑地展开的。通过这一线索,王阳明回答了"良知"主体如何认知对象世界、"良知"本体如何形成、"良知"主体如何建构自身意义世界等问题,并最终将"人心""道心"的关系纳入到"良知即是易"的思维框架当中,从而将认识论、本体论、价值论统一于"易道生生"的方法论,从哲学思维方法层面建构起基于生命实践的活泼泼的"良知"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阳明 良知 哲学思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儒释之间:唐宋时期中国哲学思想的发展特征——以儒学的佛化与佛教的儒化为中心 被引量:6
5
作者 张新民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5-23,共19页
佛教传入东土以后,中国固有学术传统得其裨助,经过自唐迄宋的消化吸收,遂有儒家理学与心学别开生面的崭新发展。由此,不仅儒家自身彻上彻下的形上哲学义理世界得以建立,儒、道、释三家和合互动的学术生态格局亦逐渐形成,中国文化力求妥... 佛教传入东土以后,中国固有学术传统得其裨助,经过自唐迄宋的消化吸收,遂有儒家理学与心学别开生面的崭新发展。由此,不仅儒家自身彻上彻下的形上哲学义理世界得以建立,儒、道、释三家和合互动的学术生态格局亦逐渐形成,中国文化力求妥善安顿人之精神生命的特征与能力进一步强化。两宋大儒多与宗门禅德相往返,禅学实际上成为他们体道、证道的入门初阶,这既是当时"三教合一"历史潮流的具体表现,亦反映了华夏传统学术作为人类体认宇宙人生真谛之智慧成就在心灵安顿乃至宗教层面的文化调适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学 佛教 三教合一 文化调适 义理涵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典诠释的变迁与经典价值的重建——以思想史上原壤形象的建构及其变迁为中心 被引量:4
6
作者 王进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14-124,共11页
在思想史上,对原壤形象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建构。原壤先被视为一个"失礼"之人,后被皇侃改塑成一个具有独立思想的"方外圣人"。前者关注原壤与孔子的"故旧"关系,从而将全章主旨放在"老而不死是为贼&qu... 在思想史上,对原壤形象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建构。原壤先被视为一个"失礼"之人,后被皇侃改塑成一个具有独立思想的"方外圣人"。前者关注原壤与孔子的"故旧"关系,从而将全章主旨放在"老而不死是为贼"之上,由此深入思考礼法秩序的存在根基问题;后者则侧重思考原壤的个人思想,为原壤的失礼进行辩护,进而为消解礼法秩序提供思想资源。朱子对原壤形象进行了创造性的重构,在尊重原壤思想形象的同时对之进行了根本否定,使该章主旨得以重现。现代思想基于平等自由的诉求,消解了朱子的努力,遮蔽了该章本来严肃重大的问题,降低了该章及经典的重大价值。只有超越现代思想的视野,才能够真正重建经典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壤 “老而不死是为贼” 政治哲学 皇侃 朱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谁“令人类的尊严和理性蒙羞”——对顺真教授《笛卡尔的悟道》一文的商榷 被引量:2
7
作者 罗同兵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07-116,共10页
顺真《笛卡尔的悟道》曲解笛卡尔的"沉思"为"禅定",曲解缪勒的"宗教"概念是"对康德宗教方法的深度反驳"。对笛卡尔《沉思录》作为"冥想"形式文本进行的严肃学术研究,揭示它是帮助从... 顺真《笛卡尔的悟道》曲解笛卡尔的"沉思"为"禅定",曲解缪勒的"宗教"概念是"对康德宗教方法的深度反驳"。对笛卡尔《沉思录》作为"冥想"形式文本进行的严肃学术研究,揭示它是帮助从经验论转向唯理论的认知训练,故正是理性沉思。笛卡尔的"直观"不是"定中现量",是数学方法的理性直观而非"悟道亲证所获之能力"。缪勒的"宗教,乃是领悟无限的主观才能"的概念,实基于康德关于纯粹理性追溯无限性先验理念的思想。顺真错乱逻辑的"哲学门在前行的路上出现断桥时",通过"神迹、通灵等现象为外在特征的神秘主义"伪劣宗教门岂能联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笛卡尔 缪勒 康德 悟道 理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泛娱乐主义:精神生产的“遮蔽”及其“解蔽” 被引量:12
8
作者 邹贵波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27-134,共8页
精神生产是一种“天性能动”的存在,是物质生活过程的必然升华物,具有变革社会的强大实践力。泛娱乐主义作为现代媒介、资本逻辑以及心理需求等多重因素驱动下衍生而出的把娱乐作为人生观念和生活态度的思想潮流和社会现象,其将精神劳... 精神生产是一种“天性能动”的存在,是物质生活过程的必然升华物,具有变革社会的强大实践力。泛娱乐主义作为现代媒介、资本逻辑以及心理需求等多重因素驱动下衍生而出的把娱乐作为人生观念和生活态度的思想潮流和社会现象,其将精神劳动者遮蔽于“茧房束缚”之中、将精神劳动资料遮蔽于“狂欢幻境”之中、将精神劳动对象遮蔽于“视觉怪圈”之中,背后隐匿着资本逻辑对生活世界的全域化殖民和对真实精神生活的伪化。精神生产蕴含着真、善、美的共生、共在与共享,彰显着价值的生成、生命的意义与精神的挺立,但泛娱乐主义遮蔽下的精神生产仅是类精神萎缩、感官愉悦和文化假晶,而非“自由人”彰显、精神愉悦和文化结晶。为此,亟需“自由全面发展”的人的生成、遵循“美的规律”进行精神生产、精神生产话语权的回归,从而将精神生产从泛娱乐主义遮蔽下解放出来,走向人的逻辑的自由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泛娱乐主义 马克思 精神生产 资本逻辑 精神异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史中觅诗:荧屏叙事中的形象建构与学说阐释
9
作者 吕相国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4期97-100,共4页
《王阳明》(陈晓雷,2012)作为一部具有历史考究价值的影视作品,讲述了一代大儒王阳明的“三不朽”功绩。自播出之日起,就受到不少观众的好评,可以说是迄今为止讲述王阳明生平事迹最好的一部影视作品。这部作品,以王阳明一生事功为主线... 《王阳明》(陈晓雷,2012)作为一部具有历史考究价值的影视作品,讲述了一代大儒王阳明的“三不朽”功绩。自播出之日起,就受到不少观众的好评,可以说是迄今为止讲述王阳明生平事迹最好的一部影视作品。这部作品,以王阳明一生事功为主线和明线,以阳明与明朝宦官集团、文人集团的关系为矛盾冲突点,展现了一代大儒王阳明波澜壮阔的一生。然而该电视剧还隐藏着另外一条重要线索,即“阳明心学”线索,这条线索在整部电视剧中以穿插的、直观的形式得以表现,似乎是整部电视剧的点缀,无关紧要,因此,多被人忽视。然而从明代思想史的角度重新审视这条线索,会得出一些不一样的结论,也可以让我们体会到编剧和导演的匠心独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思想史 阳明心学 三不朽 王阳明 冲突点 文人集团 影视作品 生平事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