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野猪春季农耕觅食地选择特征初探——以贵州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
1
作者 罗晓洪 来楷迪 +3 位作者 梁盛 胡灿实 粟海军 张明明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57-161,共5页
为了研究野猪(Sus scrofa)春季农耕觅食地生境选择特征,以贵州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于2015~2016年春季,利用样方调查法在保护区内对野猪危害的农耕地开展实地调查。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特征值大于1的共有4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 为了研究野猪(Sus scrofa)春季农耕觅食地生境选择特征,以贵州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于2015~2016年春季,利用样方调查法在保护区内对野猪危害的农耕地开展实地调查。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特征值大于1的共有4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为67.56%,包括隐蔽因素、可视度因素、人为干扰因素和农耕地因素。野猪在利用农耕地觅食时,倾向于选择灌木和农作物盖度较大(隐蔽因素)、灌木和乔木较高(可视度因素)以及远离居民点的区域(人为干扰因素),并且,野猪选取的农耕地食物资源较丰富,外形呈狭长型,均分布在林缘附近(农耕地因素)。与林区生境比较,由于农耕地距离人为活动区域较近,安全程度偏低,因此,在农耕地生境内,安全因素是影响野猪觅食地选择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猪 觅食地利用 主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赤水桫椤自然保护区小灵猫及其潜在啮齿类猎物活动节律的季节适应格局 被引量:5
2
作者 白小节 肖文宏 +3 位作者 张廷跃 刘邦友 肖治术 刘伟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09-320,共12页
动物的日活动节律具有内源性且受外界生态因素(光周期、气候和食物等)影响,是动物生态适应性特征之一。阐明活动节律与气候和捕食者−猎物的关系,对于理解动物的生存策略、指导保护等至关重要。目前通过红外相机技术探究野生动物日活动... 动物的日活动节律具有内源性且受外界生态因素(光周期、气候和食物等)影响,是动物生态适应性特征之一。阐明活动节律与气候和捕食者−猎物的关系,对于理解动物的生存策略、指导保护等至关重要。目前通过红外相机技术探究野生动物日活动节律日益受到学者们的关注。灵猫科动物是热带和亚热带生境中的重要次级消费者之一,但其野外相关研究甚少。本研究基于2016年12月至2022年7月在贵州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其周边区域设置的60个红外相机位点监测影像资料,筛选小灵猫(Viverricula indica)及其相应监测位点的潜在啮齿类猎物数据。通过核密度函数比较分析了保护区内、外的小灵猫及其潜在啮齿类猎物在雨季、旱季的日活动节律特征。结果显示,小灵猫有明显的晨昏两个活动高峰,时间分别是03:00—06:00和19:00—24:00。季节比对发现,小灵猫雨季凌晨活动高峰(03:00—05:00)早于旱季(04:00—06:00),活动强度较旱季高且集中;黄昏后的活动较旱季有所延长。进一步分析其活动与潜在的啮齿类猎物的重叠度,结果发现小灵猫与赤腹松鼠(Callosciurus erythraeus)的重叠度整体较低(雨季,Δ=0.18;旱季,Δ=0.16);与夜行性鼠类的活动节律重叠度高达90%以上,其中旱季的重叠系数(Δ=0.93)高于雨季(Δ=0.90)。此外,在保护区内的小灵猫凌晨活动高峰结束较保护区外延迟约1 h;黄昏后高峰阶段的活动强度(核密度)峰值明显高于保护区外。少许日间活动也主要出现在保护区内。上述结果表明,小灵猫的昼夜节律既有保守性,也具有一定的季节可塑性。这些特征型表现与季节性猎物分布和环境变化关联,并受人类活动的影响。本研究结果对充分认识小灵猫生活史特征以及实现物种有效保护提供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灵猫 日活动节律 红外相机技术 捕食者−猎物关系 季节性 人类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桫椤群落特征及物种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25
3
作者 宗秀虹 张华雨 +4 位作者 王鑫 李宗峰 吴洪英 梁盛 邓洪平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225-1232,共8页
桫椤(Alsophila spinulosa),为中生代古老孑遗物种,国家二级保护植物。贵州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以桫椤及其生存环境为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是拥有世界上数量最多、面积最广的桫椤林区之一。该文采用植物生态学、区系学等方法... 桫椤(Alsophila spinulosa),为中生代古老孑遗物种,国家二级保护植物。贵州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以桫椤及其生存环境为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是拥有世界上数量最多、面积最广的桫椤林区之一。该文采用植物生态学、区系学等方法,对保护区内群落及物种多样性、伴生物种区系成分、生活型谱、群落结构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群落内维管植物共计60科96属122种,其中蕨类植物12科14属17种,裸子植物2科2属2种,被子植物46科80属103种。(2)群落内植物的科、属区系成分类型多样,热带成分占优势,温带成分次之,表现出从热带区系向温带区系过渡的特征。(3)生活型谱以高位芽植物为主(占57.38%),反映出中亚热带森林以高位芽植物为优势的特点。(4)群落垂直分层显著,乔木层树高在4~12m的比例最大为76.64%;灌木层树高在2~3m的比例最大为69.78%;草本层各区间分布较为均匀,但以0~0.2 m的比例较大,群落层次明显。(5)毛竹(Phyllostachys heterocycla cv.pubescens)和桫椤在该地乔木组成中占主导地位;灌木层中,桫椤为最优物种;草本层主要以红盖鳞毛蕨(Dryopteris erythrosora)、翠云草(Selaginella uncinata)为主;物种丰富度分析显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分析表明,乔木层为聚集分布、组成较简单,灌木层和草本层为均匀分布,但数量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桫椤群落 物种多样性 植物区系 生活型 群落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习水自然保护区桫椤种群结构与分布格局研究 被引量:18
4
作者 徐德静 郭能彬 +2 位作者 王鹏鹏 何跃军 穆军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93-98,共6页
为了更好地了解丹霞地貌桫椤种群动态与分布格局,根据对桫椤种群的样地调查和数据统计,将桫椤个体依茎干高度分级,编制其静态生命表,绘制存活曲线、危险率函数和死亡密度函数曲线等;运用v/m,k,CA,m*/m和C共5种聚集度指标测定其种群的空... 为了更好地了解丹霞地貌桫椤种群动态与分布格局,根据对桫椤种群的样地调查和数据统计,将桫椤个体依茎干高度分级,编制其静态生命表,绘制存活曲线、危险率函数和死亡密度函数曲线等;运用v/m,k,CA,m*/m和C共5种聚集度指标测定其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动态.结果表明:现阶段桫椤种群结构为衰退型,桫椤种群以中龄林为主,幼株个体数量严重缺失,种群死亡趋势是生长后期高于生长前期,在Ⅵ,Ⅶ龄级阶段出现死亡高峰;种群分布格局近似于随机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桫椤 种群结构 分布格局 丹霞地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丹霞地貌习水自然保护区木本植物区系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徐德静 王鹏鹏 +5 位作者 何跃军 郭能彬 张仁波 吴长榜 穆军 李崇清 《贵州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9-23,共5页
为了解丹霞地貌植物区系地域分异特征和森林植物群系特性,揭示古地理环境与植被性质之间的密切关系,为习水植物区系的深入研究积累理论资料,同时为"中国丹霞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利用及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对习水自然保护区木本植... 为了解丹霞地貌植物区系地域分异特征和森林植物群系特性,揭示古地理环境与植被性质之间的密切关系,为习水植物区系的深入研究积累理论资料,同时为"中国丹霞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利用及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对习水自然保护区木本植物区系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习水自然保护区木本植物共有103科307属910种,其中,裸子植物7科14属19种;被子植物95科292属890种,含双子叶植物92科280属853种,单子叶植物3科12属37种;蕨类植物1科1属1种。少种科和少种属在植物区系组成中所占比例较大,植物区系组成中最大科是蔷薇科,最大属是悬钩子属;科的分布区类型中,热带分布和温带分布分别占总科数的57.47%和39.08%;属的分布区类型中,热带分布和温带分布分别占总属数的51.67%和44.33%。区系地理成分复杂多样,具有由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性质,区系中包含国家级重点保护珍稀濒危木本植物15种,具有极其重要的保护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本植物 植物区系 丹霞地貌 习水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赤水亚热带次生林邻域物种竞争与多样性构建机制研究
6
作者 李中林 张昊楠 +6 位作者 梁盛 刘邦友 李伟杰 周大庆 秦卫华 楚克林 韩向楠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1294-1305,共12页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是受人类活动影响最大的森林类型之一,产生的干扰不仅会改变天然森林中常绿树种和落叶树种的比例与群落结构,也深刻影响着物种共存、群落演替和次生森林的恢复。为此,该研究在干扰后恢复近40 a的次生林内建设固定样地...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是受人类活动影响最大的森林类型之一,产生的干扰不仅会改变天然森林中常绿树种和落叶树种的比例与群落结构,也深刻影响着物种共存、群落演替和次生森林的恢复。为此,该研究在干扰后恢复近40 a的次生林内建设固定样地进行调查,对37种共计2162株树木个体进行空间定位和物种识别,采用对数相关函数、标记点格局函数和单物种面积关系指数对23种常绿树种和14种落叶树种开展分析,旨在探明次生森林恢复早期阶段邻域物种共存机制和多样性构建机制,为今后开展森林保护与恢复工程提供科学参考。结果表明:(1)群落内次生落叶树种优势明显,而米槠、木荷等乡土常绿树种已经退居后位。(2)在小尺度下,常绿、落叶树种均显著聚集分布并表现为促进邻域多样性构建的确定性过程。相邻的常绿、落叶小树个体高度混交,但种间竞争关系上仍呈现出显著的正关联和对称性。(3)相比于落叶树种,常绿树种不仅在种内竞争过程表现为显著的对称性,其对邻域物种多样性构建的促进作用也更强。研究显示,在亚热带次生林恢复的早期阶段,常绿、落叶树种在资源利用上的生态位分化与对称性竞争过程关系密切,可能是次生林恢复的关键机制之一,而生态位理论所主导的确定性过程在促进次生林邻域物种多样性恢复中的相对重要性最大,尤其是常绿阔叶林在演替的后期恢复潜力巨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热带次生林 常绿和落叶树种 对称竞争 邻域物种多样性构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赤水桫椤保护区桫椤种群分布的现状及保护对策 被引量:9
7
作者 何琴琴 《绿色科技》 2011年第5期40-41,共2页
指出了桫椤科桫椤属桫椤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桫椤天然集中分布区之一,现幸存有21 459株桫椤,群落的组成成分为南亚热带沟谷雨林层次,最大的高达7.5m,地径达33cm,整个桫椤种群内幼体多,老年个体少,为了更... 指出了桫椤科桫椤属桫椤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桫椤天然集中分布区之一,现幸存有21 459株桫椤,群落的组成成分为南亚热带沟谷雨林层次,最大的高达7.5m,地径达33cm,整个桫椤种群内幼体多,老年个体少,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一濒危孑遗植物,对桫椤分布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并提出了保护性的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桫椤 种群 分布现状 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省被子植物分布新记录9种
8
作者 么伟豪 江国彬 +4 位作者 黄郎 杨焱冰 白小节 余德会 李鹤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7-120,共4页
通过野外调查、标本鉴定与文献查阅,发现贵州省被子植物分布新记录9种,分别为螃蟹七(Arisaema fargesii Buchet)、大柱霉草(Sciaphila secundiflora Thwaites ex Benth.)、密花远志(Polygala karensium Kurz)、圆微叶楼梯草(Elatostema ... 通过野外调查、标本鉴定与文献查阅,发现贵州省被子植物分布新记录9种,分别为螃蟹七(Arisaema fargesii Buchet)、大柱霉草(Sciaphila secundiflora Thwaites ex Benth.)、密花远志(Polygala karensium Kurz)、圆微叶楼梯草(Elatostema gyronanophyllum W.T.Wang)、曲莲(Hemsleya amabilis Diels)、棱果花〔Barthea barthei(Hance)Krass.〕、峨眉鸡屎藤(Paederia emeiensis Z.Y.Zhu et S.J.Zhu)、巴东吊灯花(Ceropegia driophila C.K.Schneid.)、弯花叉柱花(Staurogyne chapaensis Benoist)。此外,棱果花属(Barthea Hook.f.)为贵州省新记录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州省 被子植物 新记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赤水桫椤群落乔木层优势物种生态位与种间联结性研究 被引量:56
9
作者 李丘霖 宗秀虹 +4 位作者 邓洪平 万海霞 吴洪英 梁盛 刘邦友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422-1428,共7页
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以桫椤为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该研究在对保护区桫椤(Alsophila spinulosa)群落进行野外调查的基础上,采用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和基于2×2联列表的方差比率法(VR)、卡方(χ2)检验、联结系数(AC)等方... 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以桫椤为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该研究在对保护区桫椤(Alsophila spinulosa)群落进行野外调查的基础上,采用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和基于2×2联列表的方差比率法(VR)、卡方(χ2)检验、联结系数(AC)等方法,分析了群落物种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研究区内毛竹(Phyllostachys heterocycla)的生态位宽度最大,其次是桫椤和毛桐(Mallotus barbatus)。(2)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与油桐(Vernicia fordii)、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芭蕉(Musa basjoo)与陀螺果(Melliodendron xylocarpum)的生态位重叠值较大。(3)14个乔木层优势物种间总体关联性呈不显著负相关关系;卡方检验表明桫椤与其他种群之间联结性均不显著,群落中90.10%种对的联结性均未达到显著水平,只有极少数种对存在显著关联;大部分种对的AC、Ochai指数(OI)、Jaccard指数(JI)值都不高,种对间相关性较弱,独立性相对较强,且群落负联结的种对多于正联结,处于动态演替不稳定阶段。(4)物种之间的联结性与相应的生态位重叠结合分析表明,两者呈正相关关系,表现为种间正联结越强,生态位重叠越大,负联结越强,生态位重叠越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桫椤群落 乔木层 生态位 种间联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桫椤叶蜂对2种寄主植物的选择性与适应性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肖佳兴 杨卫诚 +4 位作者 张冰晨 何琴琴 孔令雄 白小节 江昱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5-141,共7页
采用养虫笼产卵法、叶碟法测定了桫椤叶蜂对不同植物的寄主选择性,观察幼虫取食不同嫩叶的生长发育情况,分析桫椤叶蜂与不同寄主植物的关系。结果表明:桫椤叶蜂成虫对小黑桫椤表现出显著的产卵选择性,在桫椤和小黑桫椤上的产卵量分别为(... 采用养虫笼产卵法、叶碟法测定了桫椤叶蜂对不同植物的寄主选择性,观察幼虫取食不同嫩叶的生长发育情况,分析桫椤叶蜂与不同寄主植物的关系。结果表明:桫椤叶蜂成虫对小黑桫椤表现出显著的产卵选择性,在桫椤和小黑桫椤上的产卵量分别为(38.25±8.27)粒和(67.38±7.11)粒,2~5龄幼虫也均表现出显著偏好取食小黑桫椤。以2种植物为食的幼虫发育期、羽化率、成虫寿命无显著性差异,而以桫椤为食的比以小黑桫椤为食的老熟幼虫期、蛹期显著延长,幼虫存活率、化蛹率则显著降低。由此表明桫椤叶蜂在寄主植物间具有不同的选择性,成虫的产卵选择性与幼虫的取食选择性一致,与桫椤相比,小黑桫椤对桫椤叶蜂具有较高的适合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黑桫椤 桫椤叶蜂 寄主 偏好性 适合度 生长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寄主植物对桫椤叶蜂的生长发育及其肠道细菌群落的影响 被引量:2
11
作者 张冰晨 杨卫诚 +4 位作者 肖佳兴 何琴琴 白小节 陈航丹 车冰洁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86-896,共11页
为明确桫椤叶蜂Rhoptroceros cyatheae幼虫取食桫椤Alsophila spinulosa及小黑桫椤Gymnosphaera metteniana var.subglabra两种寄主植物后肠道菌群的结构组成和多样性,及取食两种寄主植物上的平均发育历期,利用Illumina HiSeq技术对取... 为明确桫椤叶蜂Rhoptroceros cyatheae幼虫取食桫椤Alsophila spinulosa及小黑桫椤Gymnosphaera metteniana var.subglabra两种寄主植物后肠道菌群的结构组成和多样性,及取食两种寄主植物上的平均发育历期,利用Illumina HiSeq技术对取食两种寄主植物后的桫椤叶蜂幼虫肠道细菌的16S rDNA的V3~V4区域进行测序与分析,并记录在寄主植物上的平均发育历期。结果显示:(1)取食小黑桫椤的叶蜂卵历期、老熟幼虫期、蛹期(4.07±0.80 d、9.15±1.36 d和3.82±1.11 d)相比取食桫椤的(4.57±0.65 d、10.75±1.73 d和4.73±0.86 d)显著缩短,成虫寿命无显著影响;(2)取食桫椤的幼虫肠道注释到细菌4门6纲17目26科37属,取食小黑桫椤的桫椤叶蜂幼虫肠道注释到细菌12门17纲32目44科58属;其中,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83.68%±3.74%、81.18%±0.75%)是两组肠道的优势菌门;肠杆菌属Enterobacter(61.98%±10.64%、30.25%±1.75%)为两组的优势菌属。α多样性分析表明取食小黑桫椤的叶蜂幼虫肠道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略高于取食桫椤的叶蜂幼虫,β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取食小黑桫椤的叶蜂幼虫肠道微生物群落更稳定。KEGG功能预测分析显示取食桫椤和小黑桫椤的叶蜂肠道细菌群落功能无差异,肠道细菌主要参与宿主的营养代谢。本研究为进一步探讨影响桫椤叶蜂肠道细菌变化的因素,以及后续研究肠道细菌与寄主植物之间的互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桫椤叶蜂 生长发育 寄主植物 肠道细菌 16S rD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黔北丹霞地貌桫椤群落优势种群生态位研究 被引量:31
12
作者 徐德静 王鹏鹏 +5 位作者 何跃军 郭能彬 张仁波 吴长榜 穆军 李崇清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612-618,共7页
为探讨黔北丹霞地貌桫椤群落优势种群在群落中的地位、对资源的利用状况以及种群间的相互关系,揭示该区植物群落的稳定性以及植物种群在特定环境下的生态适应性。对黔北丹霞地貌濒危植物桫椤群落进行样地调查,采用定量分析方法,用Levins... 为探讨黔北丹霞地貌桫椤群落优势种群在群落中的地位、对资源的利用状况以及种群间的相互关系,揭示该区植物群落的稳定性以及植物种群在特定环境下的生态适应性。对黔北丹霞地貌濒危植物桫椤群落进行样地调查,采用定量分析方法,用Levins、Shannon-wiener生态位宽度公式、Schoener生态位相似性比例等指数公式研究了桫椤群落中主要种群的生态位宽度、生态位相似比例以及生态位重叠。结果表明:(1)罗伞、杜茎山、桫椤生态位宽度较大,Shannon Wiener和Levins指数分别为7.6076、7.3449、6.9105和0.5314、0.5931、0.6515,表明它们广布于该群落内,对环境适应能力较强;(2)石岩枫和川桂生态位相似比例最大,Cih值为0.998 6;(3)裂叶榕与美脉琼楠生态位重叠最大,其值为0.3365;(4)生态位宽度较高的两个树种,其种间生态位相似比例值较高,生态位重叠也较大,但由于个别生态位宽度较大的物种本身的生物生态学特性不一定相同,对环境资源的要求不完全相同,导致其间的生态位重叠与相似系比例并不一定很高;(5)从生态位相似比例和生态位重叠分布格局来看,桫椤群落主要植物种群利用资源相似程度较高,生态位重叠较普遍,但主要集中在较低水平,表明群落内因利用相同资源或占有同一资源而产生的种间竞争并不激烈,均表明各种群对资源的共享趋势较为明显,显示桫椤群落相对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桫椤群落 生态位宽度 生态位相似性比例 生态位重叠 丹霞地貌 黔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省暗色丝孢菌中六个省级新记录种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小霞 肖仲久 +1 位作者 文丹 梁盛 《湖北农业科学》 2017年第9期1657-1661,共5页
对采自贵州省赤水河流域4个景点的若干份枯枝标本上的暗色丝孢菌进行形态学研究,其中兰花外孢霉[Exosporium ampullaceum(Petch)M.B.Ellis]、云南具节束梗孢(Gangliostilbe yunnanensis L.G.Ma&X.G.Zhang)、长椭圆单格孢(Monodictys... 对采自贵州省赤水河流域4个景点的若干份枯枝标本上的暗色丝孢菌进行形态学研究,其中兰花外孢霉[Exosporium ampullaceum(Petch)M.B.Ellis]、云南具节束梗孢(Gangliostilbe yunnanensis L.G.Ma&X.G.Zhang)、长椭圆单格孢(Monodictys oblongispora G.Z.Zhao&T.Y.Zhang)、镰孢层出孢[Repetophragma inflatum(Berk.&Ravenel)W.P.Wu]、山茶棕榈枝孢(Spadicoides camelliae L.G.Ma&X.G.Zhang)和稀有玉米孢[Tretospeira ugandensis(Hansf.)Piroz.]6个种通过查阅文献资料鉴定为贵州省新记录种。该标本保存在遵义师范学院真菌学标本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暗色丝孢菌 新记录种 贵州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优化的MaxEnt模型预测赤水蕈树的潜在适宜区 被引量:6
14
作者 文国卫 叶兴状 +5 位作者 施晨阳 赖文峰 刘邦友 蒋天雨 朱晓如 张国防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63-372,共10页
赤水蕈树(Altingia multinervis)具有较高的经济和药用价值,但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强烈干扰,使其野生种质资源已近枯竭,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为重建末次间冰期以来赤水蕈树地理分布格局变化过程、了解环境因子对潜在适宜区的... 赤水蕈树(Altingia multinervis)具有较高的经济和药用价值,但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强烈干扰,使其野生种质资源已近枯竭,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为重建末次间冰期以来赤水蕈树地理分布格局变化过程、了解环境因子对潜在适宜区的制约机制,为赤水蕈树及其周围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保护和引种栽培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该文运用MaxEnt模型结合地理信息系统ArcGIS软件模拟赤水蕈树潜在适生区及其空间变化格局,利用贡献率(PC)、置换重要值(PI)和刀切图评估制约现代地理分布的主导因子。结果表明:(1)优化的MaxEnt模型预测精度极高,AUC值大于0.97;赤水蕈树现代潜在适生区主要集中分布在贵州、四川和重庆交界的长江流域周围,其中以贵州赤水河流域为最佳适宜区;昼夜温差月均值(bio2)、年降水量(bio12)、降水季节性变化(bio15)和温度年较差(bio7)四个关键环境因子影响赤水蕈树的地理分布。(2)现代赤水蕈树潜在中高适生区面积2.6926×10^(4)km^(2),末次间冰期、全新世中期、未来时间段(2041—2060年、2061—2080年)低浓度(RCP2.6)和高浓度(RCP8.5)的中高适生区面积分别是2.2773×10^(4)、2.8310×10^(4)、2.1596×10^(4)、2.6051×10^(4)、2.3304×10^(4)、2.4604×10^(4)km^(2)。(3)在未来4种排放情景下,赤水蕈树新增的面积集中在四川和贵州区域,而在过去的全新世中期则集中分布在重庆区域。综上结果表明,赤水蕈树分布范围狭窄,而赤水河流域独特的地形优势可能是其避难的主要场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水蕈树 MaxEnt模型 潜在适生区 环境因子 避难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丹霞地貌桫椤群落土壤养分及有机质的垂直分异 被引量:5
15
作者 蒋长洪 漆基海 +6 位作者 翁涛 穆君 白小节 高露 胡小润 臧丽鹏 何跃军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2021年第4期12-17,共6页
黔北丹霞地貌是桫椤(Alsophila spinulosa)种群集中分布区,不同物种组成的桫椤群落在土壤养分是如何随土层深度垂直分布的特征缺乏关注。探索桫椤群落土壤养分及有机质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变化特征,对深入探索桫椤种群濒危机制及保育技术... 黔北丹霞地貌是桫椤(Alsophila spinulosa)种群集中分布区,不同物种组成的桫椤群落在土壤养分是如何随土层深度垂直分布的特征缺乏关注。探索桫椤群落土壤养分及有机质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变化特征,对深入探索桫椤种群濒危机制及保育技术具有重要意义。论文选择贵州赤水和习水国家自然保护区丹霞地貌4个典型桫椤群落样地进行样方调查,并采集0~10 cm、10~20 cm、20~30 cm土壤样品,测定土壤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及有机质含量,分析不同群落样地和不同土层深度对土壤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桫椤群落类型和土层深度共同影响土壤全氮和有效态氮、磷、钾含量和有机质含量,且二者交互作用对有效态养分和有机质显著影响;土壤全氮、碱解氮、速效钾和有机质含量,N/P、N/K、P/K比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而速效磷则是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增加趋势。研究表明,黔北丹霞地貌桫椤群落土壤养分和有机质含量随群落物种组成和土层深度变化而垂直分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桫椤 土壤养分 有机质 垂直分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黄花茶群落优势木本植物生态位及种间联结性 被引量:15
16
作者 李锦婷 穆君 +7 位作者 申开平 郭云 白小节 臧丽鹏 李青 韩勖 赵颖 何跃军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83-294,共12页
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小黄花茶物种原产地,近来研究发现小黄花茶种群具有急速衰退的趋势,其物种濒危机制并不清楚。生态位及种间联结性可反映物种利用资源的能力,研究小黄花茶种群生态位及其与伴生种之间的联结性,对探索小黄花茶... 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小黄花茶物种原产地,近来研究发现小黄花茶种群具有急速衰退的趋势,其物种濒危机制并不清楚。生态位及种间联结性可反映物种利用资源的能力,研究小黄花茶种群生态位及其与伴生种之间的联结性,对探索小黄花茶群落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采用典型样地调查法对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8个小黄花茶集中分布样地进行群落学调查,选择重要值排序前15个优势木本物种,计算生态位宽度(B_(S)、B_(L))、生态位相似比(C_(ik))及重叠值(O_(ik))、种间联结系数(AC)以及共同出现百分率(PC)等指标,分析物种生态位与物种联结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小黄花茶群落木本物种共63种,小黄花茶重要值(0.21)和生态位宽度值(B_(S)=2.89,B_(L)=15.76)均为最大。小黄花茶与其它优势种组成14个种对中C_(ik)≥0.50的有2对,O_(ik)≥0.50的有3对,优势种生态位相似性和生态位重叠程度均较低。优势种总体联结性和种间联结性呈不显著负关联。三种种间联结性检验方法(χ^(2)、AC、PC)均表明,小黄花茶与14个优势物种间关联性较弱。优势物种AC值、PC值与生态位相似比、生态位重叠值之间呈极显著正关联。研究表明,小黄花茶种群与其优势伴生种的种间关联性弱,优势物种间相对独立分布,群落稳定性较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黄花茶 种群 木本植物 生态位 种间联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濒危植物小黄花茶种群结构和生存群落特征研究 被引量:14
17
作者 张华雨 宗秀虹 +3 位作者 王鑫 白小节 梁盛 邓洪平 《植物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39-546,共8页
小黄花茶(Camellia luteoflora Li ex H.T.Chang)是分布极狭的贵州特有植物,本文在群落调查的基础上,研究了其生存群落的特征和种群结构。结果表明:小黄花茶主要分布于毛竹林、竹阔混交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等3种群落类型中,其中阔叶... 小黄花茶(Camellia luteoflora Li ex H.T.Chang)是分布极狭的贵州特有植物,本文在群落调查的基础上,研究了其生存群落的特征和种群结构。结果表明:小黄花茶主要分布于毛竹林、竹阔混交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等3种群落类型中,其中阔叶林分布最多。小黄花茶的生存群落内,高位芽植物占总数的43.24%;地上芽植物占16.22%;地面芽和隐芽植物占16.89%;一年生植物占6.77%。生存群落物种丰富度等5种多样性指数均为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小黄花茶种群结构整体属于稳定型,局部区域处于衰退型。近5年来,小黄花茶种群数量减少了约20%,种群生存面临很大威胁。生存群落中竹类植物的快速扩张,加上人为干扰和动物危害等,是小黄花茶种群受威胁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黄花茶 珍稀濒危植物 种群结构 群落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濒危植物小黄花茶群落区系特征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白小节 张华雨 +3 位作者 王鑫 宗秀虹 邓洪平 梁盛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17年第1期94-99,共6页
在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对小黄花茶群落进行野外调查,对其伴生维管植物区系特征和群落物种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伴生维管植物共148种,隶属于71科116属。其中蕨类植物16科19属21种,裸子植物2科2属2种,被子植物53科95属125种... 在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对小黄花茶群落进行野外调查,对其伴生维管植物区系特征和群落物种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伴生维管植物共148种,隶属于71科116属。其中蕨类植物16科19属21种,裸子植物2科2属2种,被子植物53科95属125种,占保护区科、属、种的百分比分别为35.32%、13.23%、6.98%。(2)对种子植物的科、属进行分级比较发现:中等科占总科比例为78.18%,少种属和中等属占总属比例分别为36.08%、35.05%。对种子植物科、属进行分布区类型的统计发现,科、属地理成分以热带分布为主,温带成分占有一定比例,反映了该区从热带向温带过渡的性质。该物种群落分布范围较小,生境脆弱,部分群落人为干扰严重,就地保护是维持群落稳定的关键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黄花茶 群落 区系特征 地理成分 贵州赤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濒危植物小黄花茶种群数量结构与生存潜力分析 被引量:2
19
作者 白小节 申开平 +7 位作者 穆君 翁涛 臧丽鹏 任闻达 韩勖 李青 谭淇毓 何跃军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718-726,共9页
为了解濒危植物小黄花茶(Camellia luteoflora)的生长特征和生存状况,对贵州赤水市国家级桫椤自然保护区内小黄花茶进行全域资源清查,采用样方法调查小黄花茶每株植物高度和地径,统计分析了种群数量及结构特征,并采用径级对应龄级,以0.5... 为了解濒危植物小黄花茶(Camellia luteoflora)的生长特征和生存状况,对贵州赤水市国家级桫椤自然保护区内小黄花茶进行全域资源清查,采用样方法调查小黄花茶每株植物高度和地径,统计分析了种群数量及结构特征,并采用径级对应龄级,以0.5 cm地径间隔划特定年龄分组,共分Ⅰ~ⅩⅤ径级,绘制静态生命表分析种群生存潜力和发展趋势。结果表明,调查共发现小黄花茶545株,不同小生境中小黄花茶数量差异大,最少24株,最多120株;种群地径小于0.5 cm且高度低于0.5 m个体存活数量极少,平均地径0.5~2 cm维持最大种群数量;Ⅰ~Ⅱ龄级(0~1.0 cm)种群死亡率和消失率急剧上升而生命期望值急剧降低,II~XV龄级(≥0.5 cm)种群死亡率和生命期望值趋于平缓,消失率呈现较大波动但总体趋于平缓;种群数量结构和存活曲线表明该种群趋近于Deevey-Ⅰ型,属衰退型种群。小黄花茶种群幼苗数量严重不足,种群自我更新困难,现存种群干扰压力大,种群衰退趋势明显,急需加强种群保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黄花茶 种群结构 静态生命表 存活曲线 濒危植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带妒尺蛾对寄主的趋性选择及寄主植物叶片的化学成分分析 被引量:4
20
作者 杜燚 杨卫诚 +3 位作者 何琴琴 翁涛 肖佳兴 杨姣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89-96,共8页
【目的】通过研究绿带妒尺蛾Phthonoloba viridifasciata幼虫对寄主植物的趋向反应和对寄主植物叶片的化学成分分析,为后续研发绿带妒尺蛾引诱剂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室内用培养皿测定了在不同叶碟组合下,绿带妒尺蛾2龄幼虫对不同... 【目的】通过研究绿带妒尺蛾Phthonoloba viridifasciata幼虫对寄主植物的趋向反应和对寄主植物叶片的化学成分分析,为后续研发绿带妒尺蛾引诱剂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室内用培养皿测定了在不同叶碟组合下,绿带妒尺蛾2龄幼虫对不同叶碟的趋性选择。使用正己烷制作寄主植物样品粗提物,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分析寄主植物嫩叶浸提物的化学成分。使用卡方检验比较绿带妒尺蛾幼虫对不同处理的趋性选择。【结果】①光照和黑暗条件下,桫椤Alsophila spinulosa和小黑桫椤Alsophila metteniana分别与绿色叶碟配对时,绿带妒尺蛾幼虫对桫椤和小黑桫椤的选择频次极显著高于对绿色叶碟的选择频次(P<0.01)。光照条件下的选择率(桫椤68.7%,小黑桫椤78.3%)略低于黑暗条件下的选择率(桫椤81.7%,小黑桫椤80.0%)。②黑暗条件下,绿带妒尺蛾幼虫对寄主植物桫椤和小黑桫椤的选择频次极显著高于对非寄主植中华复叶耳蕨Arachniodes chinensis和肾蕨Nephrolepis auriculata的选择频次(P<0.01)。③黑暗条件下,4种蕨类植物叶碟共存时,绿带妒尺蛾幼虫对桫椤的选择频次显著高于对其他3种蕨类植物的选择频次(P<0.05),其中对桫椤的选择频次最高,达46次,占总频次的38.3%。④桫椤和小黑桫椤的化学组分主要是烃类,其次是醇类、醛类等,GC-MS共检测出30余种化合物,其中桫椤23种,小黑桫椤19种,2种植物相同组分有γ-谷甾醇、豆甾烷醇、对甲氧基肉桂酸辛酯、壬醛和其他烷烃等8种化合物。【结论】绿带妒尺蛾幼虫鉴别寄主植物和非寄主植物能力较强,能被寄主桫椤和小黑桫椤所吸引。在桫椤中存在的叶醇和壬醛有望作为绿带妒尺蛾的引诱剂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桫椤 小黑桫椤 绿带妒尺蛾 寄主选择 GC-MS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