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8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突现论心身观与发展马克思主义意识论 被引量:2
1
作者 蒙锡岗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45-48,共4页
随着西方心灵哲学的复兴和发展,"突现论"成为当代心灵哲学研究的一个前沿和热点,突现论心身观主张意识或心理与人的大脑属于同一的物质世界,同时又强调意识或心理是整个大脑活动所突现的一种新特性,有不同于大脑的特殊属性。... 随着西方心灵哲学的复兴和发展,"突现论"成为当代心灵哲学研究的一个前沿和热点,突现论心身观主张意识或心理与人的大脑属于同一的物质世界,同时又强调意识或心理是整个大脑活动所突现的一种新特性,有不同于大脑的特殊属性。它对发展马克思主义意识论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突现论 心身问题 马克思主义意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市民社会”还是“个人”——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的唯物主义基点辨正 被引量:1
2
作者 刘海江 《理论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61-64,共4页
国内学术界通常认为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一书中初步确立起来的哲学唯物主义思想就体现在"家庭和市民社会决定国家"这一命题之中。通过对《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一书的仔细解读,可以发现"活动的个人",才是马... 国内学术界通常认为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一书中初步确立起来的哲学唯物主义思想就体现在"家庭和市民社会决定国家"这一命题之中。通过对《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一书的仔细解读,可以发现"活动的个人",才是马克思唯物主义思想的基点之所在。借助"活动的个人"这一原则的确立,马克思一方面克服了黑格尔的理性形而上学思想,另一方面直接超越了费尔巴哈式的人本主义思想,并为其后来从实践的角度展开对个人和社会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家庭和市民社会决定国家"这一命题的含义及其在历史唯物主义思想中的价值和意义只有在这种个人原则的基础上才能得到正确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市民社会 个人 活动 唯物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前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形态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3
作者 刘海江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9-53,共5页
社会形态和社会经济形态之间的关系是本质和现象的关系。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所研究的前资本主义社会的三种经济形态本质上属于同一种社会形态即人的依赖性关系社会。三者的差异是量的差异而非质的差异。亚细亚所有制... 社会形态和社会经济形态之间的关系是本质和现象的关系。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所研究的前资本主义社会的三种经济形态本质上属于同一种社会形态即人的依赖性关系社会。三者的差异是量的差异而非质的差异。亚细亚所有制形式和日耳曼所有制形式的同质性决定了其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既有可能走西欧式的资本主义道路,也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建设社会主义社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形态 社会经济形态 三大社会形态 跨越卡夫丁峡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质生产力赋能贵州生态旅游的现实困境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研究
4
作者 韦万莉 王凤祥 《农业与技术》 2025年第16期162-165,共4页
在新质生产力兴起与生态旅游受关注的背景下,贵州生态旅游虽成绩斐然,但面临数字化转型滞缓、资源聚合困境、开发与保护失衡等问题。新质生产力重塑贵州生态旅游发展范式,贵州生态旅游也反哺新质生产力培育机制,二者双向赋能构建中国式... 在新质生产力兴起与生态旅游受关注的背景下,贵州生态旅游虽成绩斐然,但面临数字化转型滞缓、资源聚合困境、开发与保护失衡等问题。新质生产力重塑贵州生态旅游发展范式,贵州生态旅游也反哺新质生产力培育机制,二者双向赋能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生态旅游样板。为推动贵州生态旅游发展,可通过数字技术赋能、资源整合增效、绿色发展引领等实践进路,提升服务体验,实现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贵州生态旅游 现实挑战 价值意蕴 实践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经济赋能贵州山地特色农业现代化发展研究
5
作者 罗萍花 《现代畜牧科技》 2025年第7期188-192,共5页
数字经济对乡村发展有很强的渗透融合作用,是助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力量。近年,随着数字经济的蓬勃向前发展,数字技术与贵州山地特色农业融合不断深化,为贵州山地特色农业创新发展和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带来了新的机遇,但也存在农业... 数字经济对乡村发展有很强的渗透融合作用,是助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力量。近年,随着数字经济的蓬勃向前发展,数字技术与贵州山地特色农业融合不断深化,为贵州山地特色农业创新发展和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带来了新的机遇,但也存在农业数字基础设施薄弱、农业数字人才匮乏、数字农业发展不足、农村产业融合度不足等问题。通过完善农村农业数字化基础、培养专业化的数字农业人才、深层次推进农业数字化建设、运用数字经济推动产业融合等战略举措,有助于加快实现贵州山地特色农业农村现代化、推动山地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贵州山地特色农业 实践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化思想的辩证演绎:黑格尔、费尔巴哈与马克思 被引量:11
6
作者 刘海江 萧诗美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60-67,共8页
学界长期以来存在从黑格尔或费尔巴哈哲学的角度解读马克思异化理论的成见,但三人的异化理论却存在原则上的区别。黑格尔以"实体即主体"的思想为基础,把异化和异化之扬弃的过程看作绝对精神的辩证发展过程,构建了庞大的唯心... 学界长期以来存在从黑格尔或费尔巴哈哲学的角度解读马克思异化理论的成见,但三人的异化理论却存在原则上的区别。黑格尔以"实体即主体"的思想为基础,把异化和异化之扬弃的过程看作绝对精神的辩证发展过程,构建了庞大的唯心辩证法体系,并把异化与劳动结合起来解释了人的自我发展过程;费尔巴哈虽然实现了对德国古典哲学的唯物主义改造,却因唯物主义思想的不彻底与能动性原则的缺乏而割裂了异化理论和现实生活世界之间的联系,把异化理论变成了抽象批判理论;马克思的异化理论虽然是接着费尔巴哈的异化理论展开的,却以能动的实践为基础,综合了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上重新实现了异化理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并为唯物史观的系统提出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格尔 费尔巴哈 马克思 异化 辩证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一手稿》中的社会联系思想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刘海江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21-28,172,共9页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异化劳动理论中,对自己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一书中提出的社会概念从经济关系的角度进行了充实和具体化,这表现在马克思并未从纯粹物质的角度看待劳动产品,而是从社会关系的角度来理解劳动产品的...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异化劳动理论中,对自己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一书中提出的社会概念从经济关系的角度进行了充实和具体化,这表现在马克思并未从纯粹物质的角度看待劳动产品,而是从社会关系的角度来理解劳动产品的社会意义。马克思的这一思想在异化劳动的第三个规定中首次得到了明确,在第四个规定中进一步作了具体的说明。结束了对异化劳动的讨论之后,马克思又给自己规定了从社会角度讨论私有财产的性质的任务,表明了马克思从社会关系的角度理解私有财产的性质这一思想的彻底自觉,从而为后来进一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对象化劳动 异化劳动 类存在 类本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所有制理论的人格奠基——基于对马克思一个重要命题的分析
8
作者 刘海江 《理论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66-69,共4页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从"工人同产品的直接关系"出发批判了资产阶级的私有制观念,同时也把德法年鉴时期确立起来的新的人格理论引入了对所有制问题的分析。马克思在德法年鉴时期就提出了社会个人的概念,强调个...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从"工人同产品的直接关系"出发批判了资产阶级的私有制观念,同时也把德法年鉴时期确立起来的新的人格理论引入了对所有制问题的分析。马克思在德法年鉴时期就提出了社会个人的概念,强调个人的人格只有在社会之中通过个人的具有社会意义的劳动才能得到建立。把这一理念引入对财产关系的分析之后,"工人同产品的直接关系"意味着产品本质上是社会财产,私有财产是异化劳动的结果。马克思由此为公有制概念奠定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的个人 人格 劳动 所有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的政治异化思想及其逻辑进路
9
作者 刘海江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67-71,共5页
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一书中,马克思通过对费尔巴哈类概念的改造,把家庭、市民社会和国家统一于个人的社会特质,并把市民社会称之为物质国家,把政治国家称之为形式国家,两者的统一是真正的民主制,两者的分离则是政治异化。现代社会存... 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一书中,马克思通过对费尔巴哈类概念的改造,把家庭、市民社会和国家统一于个人的社会特质,并把市民社会称之为物质国家,把政治国家称之为形式国家,两者的统一是真正的民主制,两者的分离则是政治异化。现代社会存在的政治国家和市民社会相分离的现象就是政治异化的产物,两者相分离的原因就在于市民社会的私有财产制度,马克思因此需要到政治经济学中去探索扬弃私有制的现实道路,政治异化由此发展到异化劳动。这样,马克思在"政治国家→市民社会→异化劳动"的探索过程中,为唯物史观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政治异化 市民社会 政治国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社会观的重大突破
10
作者 刘海江 《人民论坛》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4期96-97,共2页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的社会概念有三个方面的重要含义:首先,马克思在对市民社会的深度剖析中发现了私有财产的社会性质及其运动,从而赋予其社会概念以及解放的意义;其次,社会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的人与自然的统一,...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的社会概念有三个方面的重要含义:首先,马克思在对市民社会的深度剖析中发现了私有财产的社会性质及其运动,从而赋予其社会概念以及解放的意义;其次,社会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的人与自然的统一,因而是一个总体性的范畴;再次,作为人和自然之统一的社会又是一个历史的生成过程,对唯物史观的提出具有奠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社会概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流通理论对“直播+农产品”流通实践的启示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罗一丹 钱聪 《南方农机》 2023年第8期36-39,共4页
【目的】农产品流通是实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乡村产业振兴、农民稳定增收和共同富裕的关键所在,加速农产品流通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方法】课题组通过正确厘清和阐释马克思流通理论,深入探讨了“直播+”研... 【目的】农产品流通是实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乡村产业振兴、农民稳定增收和共同富裕的关键所在,加速农产品流通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方法】课题组通过正确厘清和阐释马克思流通理论,深入探讨了“直播+”研究如何通过缩短流通时间、降低流通费用解决传统农产品交易中的地域限制和信息传输滞后的问题,分析了“直播+”模式对农产品流通的作用以及农产品借力“直播+”流通遇到的主要困境,并基于马克思流通视角,提出了完善“直播+农产品”流通体系的对策建议。【结果】通过增加农产品的高质量有效供给,可以实现需求带动生产,增强消费驱动力;通过增强农村要素资源流通效率,可以促进农村发展,平衡城乡发展;通过培育“新农人”,可以吸引人才回流,降低劳动力转移成本。【结论】“直播+农产品”模式的具体实践经验能够助力马克思流通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运行融合发展,有利于国民经济流通环节的畅通,构建新发展格局,助推农业农村现代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流通理论 农产品 直播带货 农业农村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谈乡村产业融合发展实践——以贵州省榕江县为例
12
作者 杨小庆 《广东蚕业》 2024年第4期93-95,共3页
产业融合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贵州省榕江县为例,阐述了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积极意义,分析了榕江县乡村产业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总结了乡村振兴视角下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实... 产业融合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贵州省榕江县为例,阐述了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积极意义,分析了榕江县乡村产业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总结了乡村振兴视角下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实践路径,以期为推动农村产业发展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参考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州 乡村产业 产业融合 融合发展 实践路径 乡村振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40年发展的逻辑理路 被引量:1
13
作者 冯刚 王珺颖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共9页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创立40年来,始终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作为学科发展的根本指南,以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引领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理论框架。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历...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创立40年来,始终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作为学科发展的根本指南,以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引领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理论框架。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历经了科学化讨论、学科化建设、系统化推进的壮阔历程,掀开了现代化发展的新篇章。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不断深化,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不断优化,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不断转化,持续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治理体系、评价体系构建创新,从理论建构、历史演化、实践创新三方面共同推动了学科内涵式建设与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 理论逻辑 历史逻辑 实践逻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冲突与协调:国家权力、基层市场与农民生活——“大跃进”后贵州农村集市贸易分析 被引量:3
14
作者 李飞龙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2年第2期126-133,共8页
"大跃进"中,农村集市贸易被迫停滞,农民生活受到极大影响,为了扭转这种被动局面,国家重新开放了农村集市,这可以为农民提供最基本的生活用品。在集市贸易的恢复过程中,国家权力和农民利益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冲突,为此,政府采取... "大跃进"中,农村集市贸易被迫停滞,农民生活受到极大影响,为了扭转这种被动局面,国家重新开放了农村集市,这可以为农民提供最基本的生活用品。在集市贸易的恢复过程中,国家权力和农民利益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冲突,为此,政府采取经济、行政、法律等手段,在满足农民基本利益的同时,也维护国家权力的权威性。在此过程中,农民的意愿和行为作为力量的一极也不可忽视,相应的沟通疏导渠道,也是使这种社会冲突不至于升级的重要保障。在制度变迁和社会变革的背景下,对社会冲突的个案分析,有助于国家和市场在农村发展和农民生活中的准确定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权力 基层市场 农民生活 集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饮食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与贵州新农村建设 被引量:3
15
作者 贺菊莲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3期8154-8156,共3页
指出了开发利用饮食文化资源在贵州"富民兴黔"、推动乡村旅游发展、特色山地经济创新、增加农民就业、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重要作用,强调开发利用饮食文化资源可在不破坏自然环境的前提下,达到既促进经济发展,又保持生态良好... 指出了开发利用饮食文化资源在贵州"富民兴黔"、推动乡村旅游发展、特色山地经济创新、增加农民就业、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重要作用,强调开发利用饮食文化资源可在不破坏自然环境的前提下,达到既促进经济发展,又保持生态良好的双重效果。分析了贵州饮食文化开发利用的优势及发展潜力主要在于多元的食生产方式、丰富的食物原料、明显的地域性和区域性、多彩的民族饮食文化、原生态文化孕育的绿色食品等,指出目前贵州饮食文化已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并得到一定程度的开发,简要介绍了其发展现状。在此基础上,就贵州新农村建设中饮食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出了相关策略,强调依靠政府领导,激发农民的积极性,植根于贵州历史文化的土壤,注重乡土饮食文化品牌建设与保护,并做好宣传促销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州 饮食文化 新农村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人为本”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被引量:3
16
作者 吴敏 《理论月刊》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153-155,共3页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需要党和政府的支持和社会各界的帮助,更需要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参与。确立广大农民群众在新农村建设中主体地位,增强其主体意识,提高他们的生产、生活技能,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具体体现,对...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需要党和政府的支持和社会各界的帮助,更需要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参与。确立广大农民群众在新农村建设中主体地位,增强其主体意识,提高他们的生产、生活技能,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具体体现,对于促进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人为本 新农村 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质生产力助推乡村振兴发展的必要性、挑战及实践路径
17
作者 何婧 胡庆浩 +1 位作者 宋金银 周茜茜 《现代农业科技》 2025年第15期157-161,共5页
乡村振兴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战略,新质生产力对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城乡融合发展、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走向共同富裕具有必要性。新质生产力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城乡融合发展的现实要求,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 乡村振兴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战略,新质生产力对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城乡融合发展、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走向共同富裕具有必要性。新质生产力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城乡融合发展的现实要求,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走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目前乡村振兴面临农村传统产业转型缓慢、农村劳动生产率低、农村高素质人才较为缺乏、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等挑战,制约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鉴于此,需要新质生产力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新动能,即以新质劳动者赋能高素质人才支撑,以新质生产关系赋能顺畅发展机制,以新质生产要素赋能产业融合发展,以新质生产工具赋能科学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乡村振兴 农业农村现代化 必要性 挑战 实践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乡村治理共同体构建的逻辑与转向
18
作者 程银 王选良 任笔墨 《安徽农业科学》 2025年第1期257-259,274,共4页
乡村治理共同体是破解乡村治理疑难杂症的有效机制,其形成和发展是历经千百年乡村治理和村落共同体演进而成的。新时代境遇下,乡村治理共同体正不断以新的方式逐步走向新的升级转型发展,呈现出“理论、实践与价值”的内在逻辑统一,实现... 乡村治理共同体是破解乡村治理疑难杂症的有效机制,其形成和发展是历经千百年乡村治理和村落共同体演进而成的。新时代境遇下,乡村治理共同体正不断以新的方式逐步走向新的升级转型发展,呈现出“理论、实践与价值”的内在逻辑统一,实现构建方式由“管制型”向“服务型”转变,构建主体由“单一型”向“多元型”转变,构建路径从“依赖型”向“创新型”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治理共同体 历史源起 内在逻辑 趋势转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省农业现代化和农业开放度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2
19
作者 平欢梅 王容博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460-1466,共7页
【目的】明确贵州省农业现代化和农业开放度与农民收入是否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以及农业现代化和农业开放度影响农民收入的路径与力度,为贵州省农民收入增长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1998~2015年的贵州省统计年鉴数据,运用协整理论和误... 【目的】明确贵州省农业现代化和农业开放度与农民收入是否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以及农业现代化和农业开放度影响农民收入的路径与力度,为贵州省农民收入增长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1998~2015年的贵州省统计年鉴数据,运用协整理论和误差修正模型实证分析贵州省农业现代化和农业开放度对农民收入增长的长期影响和短期冲击。【结果】贵州省农业现代化和农业开放度与农民收入存在长期动态的均衡关系;农业现代化和农业开放度均是贵州省农民收入的格兰杰(Granger)原因;误差修正模型显示,系统的短期偏离将会通过-0.522272的调整力度向长期均衡调整;长期来看,农业开放度提升、农业现代化发展对农民收入的拉动作用将趋于稳定,且农业开放度对农民收入增加的贡献率强于农业现代化。【建议】贵州省应不断加大政府对农业投入,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不断拓展国际市场,提升农产品开放水平;发挥特色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与农业开放融合发展,以促进农民收入的持续稳定增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现代化 农业开放度 农民收入 协整检验 误差修正模型 贵州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浅论
20
作者 邹永凡 佘兴丽 《南方农业》 2016年第26期60-61,共2页
在当代中国开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中国社会科学发展和和谐进步的必然要求,论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背景、内容及意义。
关键词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科学发展 小康社会 和谐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