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重症监护病房住院患者医院感染风险评估二维码的开发与应用
1
作者 张满 梁永生 +9 位作者 杨怀 孙江南 王茜 徐子迪 宋捷 张艳丽 赵地 王锐 赵成松 倪鑫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259-1268,共10页
目的明确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医院感染高危因素,开发二维码APP预测工具。方法收集2024年1—12月贵州省三所医院综合ICU住院患者病例信息,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危险因素,构建、验证并开发二维码APP。结果共纳入2024年贵州省3所医... 目的明确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医院感染高危因素,开发二维码APP预测工具。方法收集2024年1—12月贵州省三所医院综合ICU住院患者病例信息,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危险因素,构建、验证并开发二维码APP。结果共纳入2024年贵州省3所医院综合ICU患者1782例,发生医院感染410例,医院感染发病率为23.01%。ICU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地区国内生产总值(GDP)≥58685元、本次住院已做病原学培养、糖尿病史、癌症史、感染前住院日数≥7 d和感染前持续发热日数>5 d是ICU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模型的区分度[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为0.841]、校准度(Brier评分为0.129)和临床有效性(当风险阈值在5%~74%时净获益为11.4%)均表现良好。结论二维码APP预测工具对于科研转化和精准感染控制意义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险评估 医院感染 重症监护病房 住院患者 二维码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otos综合征并支气管肺炎1例
2
作者 刘远琴 陆婉秋 +1 位作者 赵兴艳 何文波 《临床皮肤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538-539,共2页
1病历摘要患儿男,7月11d。因发现面容异常5个月,咳嗽3 d,加重伴喘息1 d,于2022年11月21日到我院儿内科就诊。患儿家属5个月前发现患儿发际线高,额颞部毛发稀疏,前额突出,下颌尖,未诊治。3 d前患儿出现咳嗽,初为单咳,1 d前咳嗽逐渐加重,... 1病历摘要患儿男,7月11d。因发现面容异常5个月,咳嗽3 d,加重伴喘息1 d,于2022年11月21日到我院儿内科就诊。患儿家属5个月前发现患儿发际线高,额颞部毛发稀疏,前额突出,下颌尖,未诊治。3 d前患儿出现咳嗽,初为单咳,1 d前咳嗽逐渐加重,进展为阵发性咳嗽,有痰不易咳出,伴喘息,无发热、发绀、气促及呼吸困难。患儿发病以来精神、饮食、睡眠尚可,体重较前无变化,大小便均正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tos综合征 过度生长 大头畸形 特殊面容 支气管肺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创伤性脑损伤患者医院获得性肺炎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 被引量:2
3
作者 向黔灵 张加碧 +4 位作者 江智霞 胡汝均 张芳 鲁鑫 胥露 《中国护理管理》 CSCD 2023年第7期999-1003,共5页
目的:分析创伤性脑损伤患者发生医院获得性肺炎的危险因素,并基于机器学习算法构建风险预测模型,探讨模型的预测价值,以识别风险患者。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1日至2021年7月31日在贵州省某三级甲等医院住院治疗的596例创伤性脑损伤... 目的:分析创伤性脑损伤患者发生医院获得性肺炎的危险因素,并基于机器学习算法构建风险预测模型,探讨模型的预测价值,以识别风险患者。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1日至2021年7月31日在贵州省某三级甲等医院住院治疗的596例创伤性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建立风险预测指标集,运用5种机器学习算法:逻辑回归、朴素贝叶斯、支持向量机、K-最近邻算法、多层感知器构建风险预测模型,使用准确率、召回率、F1值、AUC值评价模型的预测价值,选择最优预测模型。结果:共纳入596例创伤性脑损伤患者,医院获得性肺炎发生率为34.90%。基于筛选的变量指标构建了5种模型,其中多层感知器模型的准确率、召回率、F1值、AUC均较高。结论:构建的5种风险预测模型中,多层感知器风险预测模型效果较佳,适合用于创伤性脑损伤患者医院获得性肺炎早期预测,可为患者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策略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性脑损伤 医院获得性肺炎 影响因素 机器学习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录因子叉状头螺旋转录因子3基因多态性与贵州汉族斑秃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杨莹 梁翰月 +4 位作者 陈晓红 杨英 陈林 陈永艳 晏文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521-530,共10页
目的:探讨贵州汉族人群转录因子叉状头螺旋转录因子(FOXP)3与斑秃易感性和疾病表型的关联。方法:选取250例斑秃患者作为患者组,20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利用Snapshot技术检测研究对象中FOXP3基因rs3761547、rs3761548、rs3761549、rs2232... 目的:探讨贵州汉族人群转录因子叉状头螺旋转录因子(FOXP)3与斑秃易感性和疾病表型的关联。方法:选取250例斑秃患者作为患者组,20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利用Snapshot技术检测研究对象中FOXP3基因rs3761547、rs3761548、rs3761549、rs2232365位点的基因型,并进行连锁不平衡分析和单体型构建。结果 :FOXP3基因4个SNP位点(rs3761547、rs3761548、rs3761549、rs2232365)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在斑秃与健康对照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01),4个SNP位点在隐性和累加遗传模式下,斑秃组与健康对照组间基因型频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rs3761547和rs2232365位点G等位基因、rs3761548位点A等位基因、rs3761549位点T等位基因均可能增加贵州汉族斑秃患病的风险,携带G、A及T等位基因者可能更易患斑秃。临床表型的关联分析:rs3761547等位基因与男女性别相关,预示着携带A等位基因的男性斑秃患者发病风险会减小;rs3761549等位基因与首次发病年龄相关,预示着携带C等位基因在年龄<30岁斑秃患者发病风险会减小;4个SNP位点与斑秃的复发与否、活动性、病程及病情严重程度均无相关性。连锁不平衡和单体型分析:4个SNP位点间存在连锁不平衡(D′=0.273~1,r2=0.002~0.419)。且4个SNP位点构建10种单倍型,分析每个单倍型频率的分布,发现4个单倍型(AACG、ACCA、GCCG、GCTG、ACTA)在斑秃病例组与正常对照组间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均<0.05),携带单体型AACG(OR:1.636;95%CI:1.103~2.425)和GCCG (OR:33.159;95%CI:8.074~136.178)者更易患斑秃。结论:FOXP3基因(rs3761547、rs3761548、rs3761549、rs2232365)位点多态性与贵州汉族人群斑秃具有相关性,FOXP3基因多态性在不同临床表型中可能发挥着不同的作用,进一步的研究需要在较大的斑秃样本中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OXP3基因 贵州汉族 斑秃 单核苷酸多态性 连锁不平衡 单体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反应蛋白/白蛋白比值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心血管事件风险的关系 被引量:1
5
作者 母元梅 赵佳圆 张莹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2-78,共7页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白蛋白比值(C-reactive protein to albumin ratio,CAR)与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出现心血管事件风险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6年8月至2019年12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血液净化中心进...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白蛋白比值(C-reactive protein to albumin ratio,CAR)与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出现心血管事件风险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6年8月至2019年12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血液净化中心进行治疗的MHD患者为研究对象,随访截止时间为2021年3月31日。收集符合研究纳入标准的患者的人口学资料、合并症、原发病因、规律透析治疗3个月后的生化指标及随访截止时间内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采用Kaplan-Meier法估计MHD患者出现心血管事件的概率。基于广义倾向性得分加权(GPSW)的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评估CAR水平与MHD患者出现心血管事件风险的关联。结果共纳入符合标准的研究对象170例,其中64例患者出现心血管事件(占37.6%)。基于GPSW的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提示(HR_(CAR)=2.087,95%CI:1.085~4.015,P=0.028),说明MHD患者的CAR平均每增加一个单位,出现心血管事件的风险比为2.087。结论CAR与MHD患者的心血管事件风险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这将有助于临床工作者识别具有高心血管事件风险的MHD患者并及时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反应蛋白/白蛋白比值 维持性血液透析 心血管事件 广义倾向性得分 逆概率加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罗培南在成人脓毒症或脓毒性休克患者中的群体药动学研究综述 被引量:8
6
作者 姚露 罗敏 龚磊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98-509,共12页
目的 本综述旨在提供已报道的美罗培南在成人脓毒症或脓毒性休克患者中的群体药动学(population pharmacokinetics,PopPK)模型,并确定使这类患者药动学变化的协变量因素,以发现美罗培南在该类患者PopPK研究中的新靶点。方法 在PubMed和M... 目的 本综述旨在提供已报道的美罗培南在成人脓毒症或脓毒性休克患者中的群体药动学(population pharmacokinetics,PopPK)模型,并确定使这类患者药动学变化的协变量因素,以发现美罗培南在该类患者PopPK研究中的新靶点。方法 在PubMed和Medline数据库中检索了2012年1月至2023年3月期间发表的美罗培南在脓毒症或脓毒性休克患者中的PopPK研究,并对相关参考文献进行了筛查。结果 该检索共产生12项符合纳入条件的研究,一室和二室模型分别在3项和8项研究中被报道为能最好地描述美罗培南的PopPK。40多个协变量被纳入筛选,最常见的协变量因素是肌酐清除率和体重,年龄是次要协变量因素。美罗培南清除率和总表观分布容积的估计值分别在1.5~14.1 L/h和11.3~39.7 L范围内变化较大。半数以上研究均采用指数模型作为基础模型。结论 首先,本文强调了对该类患者估计的PopPK参数的宽泛性和可变性,并提供影响该类患者清除率和表观分布容积的协变量因素;其次,正如大多数研究报道那样,延长输注时间以及应用治疗药物监测似乎是多数研究报道的维持有效浓度在抑菌浓度之上较好的方法,但还需进一步研究以得到可靠结论。这些信息均有助于指导该类患者的给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罗培南 脓毒症 脓毒性休克 群体药动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25羟维生素D_(3)水平与糖尿病足创面愈合相关性的巢式病例对照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武云凤 骆燕洪 +5 位作者 蒋平南 吴旻 杨嘉 阳琰 陈霞 蔡玉兰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5期1811-1816,共6页
背景糖尿病足(DF)是糖尿病患者严重的慢性并发症之一。我国糖尿病患者DF发病率高达15%,预后不佳,年截肢率高达22%,年死亡率高达11%,医疗费用高,极大地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期寿命。维生素D在DF创面愈合中可能发挥积极作用,但目前尚... 背景糖尿病足(DF)是糖尿病患者严重的慢性并发症之一。我国糖尿病患者DF发病率高达15%,预后不佳,年截肢率高达22%,年死亡率高达11%,医疗费用高,极大地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期寿命。维生素D在DF创面愈合中可能发挥积极作用,但目前尚缺乏足够的临床研究来证实这一效应。目的探索血清25羟维生素(OH)D_(3)[25(OH)D_(3)]与DF创面愈合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巢式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择2020—2021年在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Wagner分级2~4级的DF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出院后随访3个月,将DF创面仍未愈合者55例作为病例组。根据病例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和Wagner分级进行1∶2匹配,获得DF创面在出院后3个月内愈合者110例作为对照组。患者在入院后,补充维生素D治疗前,抽取静脉血2 mL,用于检测血清25(OH)D_(3)水平。收集患者详细基线资料、生化及影像学指标:基本资料包括一般人口学特征(年龄、性别、居住地、受教育程度)、BMI、糖尿病病程及家族史、住院时间、生活习惯(饮酒、吸烟情况)、高血压病史及Wagner分级;生化指标包括25(OH)D_(3)、糖化血红蛋白(HbA1c)、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行核磁共振检查确定患者是否合并骨髓炎。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不同25(OH)D_(3)水平与DF创面愈合的关系。结果病例组患者的糖尿病病程较对照组长(P<0.001),有糖尿病家族史比例低于对照组(P=0.046),血清25(OH)D_(3)水平低于对照组(P<0.001);病例组和对照组患者吸烟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居住地、BMI、住院时间、受教育程度、饮酒情况、有高血压病史比例、Wagner分级、骨髓炎发生率、HbA1c、ESR、CRP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校正了年龄、性别、居住地、受教育程度、BMI、饮酒情况、吸烟情况、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家族史、糖尿病病程、住院时间、Wagner分级、骨髓炎、HbA1c、ESR及CRP后,血清25(OH)D_(3)水平为20~<30ng/mL、10~<20 ng/mL及<10 ng/mL的患者,其DF创面未愈合的风险分别是血清25(OH)D_(3)水平≥30 ng/mL患者的1.30倍(95%CI=1.12~1.63)、2.01倍(95%CI=1.55~2.80)及2.29倍(95%CI=1.66~3.92)。结论血清25(OH)D_(3)水平<30 ng/mL是DF创面未愈合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5羟维生素D_(3) 糖尿病足 伤口愈合 配对病例对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增强CT影像组学预测胃肠道间质瘤危险度分级 被引量:1
8
作者 彭娟 罗显丽 +2 位作者 范如雪 余虹 李邦国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908-913,共6页
目的探讨基于双期增强CT影像组学预测胃肠道间质瘤(GIST)危险度分级的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纳入2017年10月—2023年7月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0例经病理确诊的GIST,包括低危组(极低、低危险)69例和高危组(中、高危险)131例,按照7∶3... 目的探讨基于双期增强CT影像组学预测胃肠道间质瘤(GIST)危险度分级的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纳入2017年10月—2023年7月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0例经病理确诊的GIST,包括低危组(极低、低危险)69例和高危组(中、高危险)131例,按照7∶3随机分为训练集139例和验证集61例。对训练集中的临床资料和CT征象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获得预测GIST危险度分级的临床-CT特征,构建临床-CT模型。从增强CT动脉期、静脉期、动脉期+静脉期3个数据集中分别提取、筛选影像组学特征,构建影像组学模型,获得最优影像组学特征结合临床-CT特征构建联合模型,并绘制列线图。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评价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肿瘤直径是预测GIST危险度分级的独立危险因素(OR=1.070,P<0.001)。联合模型、动脉期+静脉期影像组学模型及临床-CT模型在训练集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48、0.896、0.873,在验证集分别为0.886、0.825、0.870。联合模型与临床-CT模型、动脉期+静脉期影像组学模型的曲线下面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167、-2.316,P<0.05)。结论基于增强CT的影像组学特征对预测GIST危险度分级有较好的价值。与临床-CT模型、影像组学模型比较,联合模型预测GIST危险度分级的效能最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道间质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影像组学 危险性评估 病理学 外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连翘脂素对脂多糖联合正常人血浆诱导的A549细胞炎症损伤的作用 被引量:6
9
作者 郭静 张启云 +5 位作者 靳翔 薛焕焕 路青瑜 郭丽 孙黔云 张立伟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03-511,共9页
目的通过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联合正常人血浆(NHP)刺激A549细胞,探究连翘脂素(phillygenin,PHI)对A549细胞炎症损伤的干预作用及机制。方法采用1 mg·L^(-1)LPS联合5%NHP刺激A549细胞建立炎症损伤模型。MTT和Hoechst 33... 目的通过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联合正常人血浆(NHP)刺激A549细胞,探究连翘脂素(phillygenin,PHI)对A549细胞炎症损伤的干预作用及机制。方法采用1 mg·L^(-1)LPS联合5%NHP刺激A549细胞建立炎症损伤模型。MTT和Hoechst 33342染色检测PHI对细胞活力、数目、面积、形态和DNA含量的影响。采用ELISA、免疫荧光染色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炎症因子、NF-κB p65入核及mRNA表达;Western blot检测NF-κB和MAPK关键蛋白表达。结果LPS联合NHP共刺激组IL-6、IL-8含量及NF-κB p65核内转录活性明显上调;PHI(1、10、50和100μmol·L^(-1))可以剂量依赖性降低IL-6和IL-8表达、NF-κB p65核内转录活性及p65 mRNA表达,明显下调IκBα、p65及p38、JNK、ERK蛋白磷酸化水平,上调IκBα表达。结论LPS联合NHP可以成功诱导A549炎症损伤模型,PHI可抑制该炎症反应,其机制与抑制LPS-TLR4-NF-κB/MAPK信号通路的活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多糖 正常人血浆 A549细胞 急性肺损伤 连翘脂素 CD14 NF-κB/MAPK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浓度谷胱甘肽对储存红细胞内氧化应激反应的影响 被引量:4
10
作者 李莲莲 成问 苟大明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964-968,共5页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谷胱甘肽(GSH)对储存红细胞(sRBC)内氧化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6份新鲜制备的sRBC各取12 ml,平均分为四组:枸橼酸葡萄糖(ACD)组、GSH1组、GSH2组和GSH3组,每组3 ml。ACD组中加入ACD-B保存液1 ml,再加入生理盐水50μl...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谷胱甘肽(GSH)对储存红细胞(sRBC)内氧化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6份新鲜制备的sRBC各取12 ml,平均分为四组:枸橼酸葡萄糖(ACD)组、GSH1组、GSH2组和GSH3组,每组3 ml。ACD组中加入ACD-B保存液1 ml,再加入生理盐水50μl,GSH1、GSH2和GSH3三组均加入ACD-B保存液1 ml,再分别加入12.5、62.5、125μmol/L的GSH溶液50μl。四组均置于4℃冰箱密封保存。在保存的第1、7、14、21天,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sRBC内ATP含量和GSH-PX酶活性,采用黄嘌呤氧化酶法测定sRBC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采用硫代巴比妥酸比色法测定sRBC内丙二醛(MDA)含量。结果与ACD组比较,第1、7、14、21天GSH2组和GSH3组的ATP含量和GSH-PX酶活性明显升高(P<0.05);与GSH1组比较,GSH2组和GSH3组ATP含量和GSH-PX酶活性明显升高(P<0.05)。与ACD组比较,第1、7、14、21天GSH2组SOD酶活性明显升高(P<0.05),第1、7、14天GSH3组SOD酶活性明显升高(P<0.05);与GSH1组比较,第21天GSH2组和GSH3组SOD酶活性明显升高(P<0.05)。与ACD组比较,第1、7、14、21天GSH2和GSH3组MDA含量明显降低(P<0.05);与GSH1组比较,第1、7、21天GSH2组和GSH3组MDA含量明显降低(P<0.05)。结论sRBC内加入62.5、125μmol/L的谷胱甘肽具有一定的抗氧化应激作用,可降低sRBC的储存性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存红细胞 谷胱甘肽 三磷酸腺苷 超氧化物歧化酶 丙二醛 氧化应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