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脑内多巴胺能系统在全身麻醉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1
作者 罗薇 袁城栋 +2 位作者 郝孟楠 张洁 张益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41-446,共6页
全身麻醉已在临床中广泛应用,但全身麻醉药物导致可逆性意识消失的具体机制仍未被完全阐明。近年来大量研究显示,全身麻醉药物所致意识消失可能与多巴胺能系统密切相关。脑内多巴胺能系统主要包括多巴胺能神经元、多巴胺受体以及相关的... 全身麻醉已在临床中广泛应用,但全身麻醉药物导致可逆性意识消失的具体机制仍未被完全阐明。近年来大量研究显示,全身麻醉药物所致意识消失可能与多巴胺能系统密切相关。脑内多巴胺能系统主要包括多巴胺能神经元、多巴胺受体以及相关的神经通路,参与运动、记忆、觉醒和认知等功能的调控。其中,腹侧导水管周围灰质和腹侧被盖区中的多巴胺能神经元以及D1类受体可促进全身麻醉状态下的苏醒过程,但D2类受体的作用仍存在争议。本文系统综述了多巴胺能系统在全身麻醉中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为深入探讨全身麻醉的机制以及预防术后苏醒延迟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巴胺能系统 全身麻醉 多巴胺能神经元 神经通路 多巴胺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侧前额叶皮质各层结构在全身麻醉作用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
作者 李佳 余守洋 +1 位作者 罗天元 喻田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11-117,共7页
内侧前额叶皮质参与了各种高级脑功能,包括注意力、意识转换和信息整合,被认为既是自下而上逐层传递信息模式的终点,又是从上至下整合信息传递的起点,可能是全身麻醉药发挥意识调控作用的核心区域。内侧前额叶皮质在垂直方向上可以分为6... 内侧前额叶皮质参与了各种高级脑功能,包括注意力、意识转换和信息整合,被认为既是自下而上逐层传递信息模式的终点,又是从上至下整合信息传递的起点,可能是全身麻醉药发挥意识调控作用的核心区域。内侧前额叶皮质在垂直方向上可以分为6层,层与层之间在结构上具有丰富的环路连接,每一层都有着独特的功能。在本综述中,首先描述了内侧前额叶皮质的分层结构,其次,讨论了内侧前额叶皮质各层结构在全身麻醉中的作用。为此,本文回顾了啮齿类动物、灵长类动物和人类的内侧前额叶皮质分层与麻醉的相关研究,以期望为深入了解内侧前额叶皮质在全身麻醉中的作用机制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侧前额叶皮质 分层结构 全身麻醉 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身麻醉药靶点研究的新进展 被引量:9
3
作者 罗竺欣 张宇 喻田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619-620,共2页
自从William Morton于1846年在麻省总医院成功演示了乙醚吸入麻醉后,麻醉药的发展和全身麻醉的应用,极大地促进了外科手术的进步。然而,全身麻醉产生的具体机制至今仍未阐明。全身麻醉是指各种全身麻醉药(全麻药)通过吸入或静脉进入体... 自从William Morton于1846年在麻省总医院成功演示了乙醚吸入麻醉后,麻醉药的发展和全身麻醉的应用,极大地促进了外科手术的进步。然而,全身麻醉产生的具体机制至今仍未阐明。全身麻醉是指各种全身麻醉药(全麻药)通过吸入或静脉进入体内,以达到意识消失、遗忘和制动的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身麻醉药 麻省总医院 全麻药 吸入麻醉 外科手术 大鼠 双向调节作用 依托咪酯 异氟醚麻醉 受体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行网状激活系统与睡眠-觉醒和全身麻醉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4
作者 廖蹇豪 袁杰 秦榜勇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654-658,共5页
全身麻醉如何导致意识的可逆性消失是探究全身麻醉机制的核心内容。近年来,经过脂质学说、蛋白学说和离子通道学说三个阶段后,全身麻醉与神经通路之间的联系已成为研究热点。目前的研究表明,全身麻醉状态与生理性睡眠存在一定相似之处... 全身麻醉如何导致意识的可逆性消失是探究全身麻醉机制的核心内容。近年来,经过脂质学说、蛋白学说和离子通道学说三个阶段后,全身麻醉与神经通路之间的联系已成为研究热点。目前的研究表明,全身麻醉状态与生理性睡眠存在一定相似之处。上行网状激活系统包含多种神经元及核团,通过投射及释放相关神经递质,促进并维持生物的觉醒,而全身麻醉药也共享了其中的某些通路及递质。本文通过综述近年上行网状激活系统中关键核团在睡眠-觉醒过程中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探讨网状激活系统与睡眠-觉醒、全身麻醉的关系,为阐明全身麻醉的药物作用机制、探寻临床治疗睡眠障碍新方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行网状激活系统 觉醒 全身麻醉 基底前脑 结节乳头核 腹侧被盖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身麻醉药物对γ-氨基丁酸A受体作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5
作者 李隆渝 罗天元 +1 位作者 余守洋 喻田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12-216,共5页
全身麻醉药物通过调控中枢神经系统中的离子通道,特别是γ-氨基丁酸A受体(GABAARs),进而产生一系列的药理学效应。而GABAARs各种亚型的区域分布和药理特异性都是不同的,并且麻醉本身可能会使包括GABAARs在内的离子通道表达改变。可见全... 全身麻醉药物通过调控中枢神经系统中的离子通道,特别是γ-氨基丁酸A受体(GABAARs),进而产生一系列的药理学效应。而GABAARs各种亚型的区域分布和药理特异性都是不同的,并且麻醉本身可能会使包括GABAARs在内的离子通道表达改变。可见全身麻醉药物对GABAARs的作用是复杂而重要的。深入探讨全身麻醉药物对GABAARs各亚型的影响,阐述不同受体亚型表达的区域分布和药理特异性在全身麻醉中的不同作用,能更合理地解释全麻机制,对临床应用和开发新一代药物具有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Γ-氨基丁酸A受体 受体转运 tonic抑制 麻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外侧中脑导水管灰质多巴胺受体参与丙泊酚麻醉的作用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张益 杨银银 +3 位作者 熊以强 蒲青 赵燕飞 刘程曦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792-796,共5页
目的腹外侧中脑导水管(vlPAG)是位于上行网状系统的重要调控睡眠觉醒区域,但其在麻醉中的作用尚未明确。文章拟借助光纤钙信号记录、微注射和在体脑电记录观察腹外侧中脑导水管灰质多巴胺受体对丙泊酚麻醉的影响。方法10只健康雄性SD大... 目的腹外侧中脑导水管(vlPAG)是位于上行网状系统的重要调控睡眠觉醒区域,但其在麻醉中的作用尚未明确。文章拟借助光纤钙信号记录、微注射和在体脑电记录观察腹外侧中脑导水管灰质多巴胺受体对丙泊酚麻醉的影响。方法10只健康雄性SD大鼠于腹外侧中脑导水管灰质处微注射钙信号病毒并埋植记录光纤,观察丙泊酚麻醉诱导和苏醒过程中vlPAG神经元活性变化。建立50只SD大鼠中vlPAG双侧微注射模型,随机数字表法分D1R激动剂组、D1R拮抗剂组、D2R激动剂组、D2R拮抗剂组及对照组,每组10只。在丙泊酚麻醉下,5组分别于vlPAG分别双侧微注射1μL的D1R激动剂、D1R拮抗剂、D2R激动剂、D2R拮抗剂和等渗盐水,观察大鼠麻醉诱导和苏醒时间以及给药前后各个频段脑电图(δ波:1~4 Hz,θ波:4~8 Hz,α波:8~12 Hz,β波:12~25 Hz,γ波:25~60 Hz)的变化。结果与诱导前基线相比,诱导期、麻醉早期和麻醉期钙信号均显著降低(P<0.05)。与麻醉维持期基线相比,苏醒早期和苏醒期钙信号显著增加(P<0.05)。D1R激动剂组、D1R拮抗剂组丙泊酚麻醉的诱导时间[(886.7±124.5)、(506.7±90.7)s]较对照组[(659.3±103.5)s]延长(P<0.05),苏醒时间[(702.0±109.7)、(1068.0±69.0)s]较对照组[(901.3±130.4)]缩短(P<0.05)。与给药前相比,D1R激动剂组大鼠δ频段的能量明显降低(P<0.05);D1R抑制剂组δ频段的能量显著增加(P<0.05),同时β频段的能量明显增高(P<0.05)。结论中脑导水管腹外侧灰质通过多巴胺D1R受体参与调控丙泊酚麻醉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外侧中脑导水管灰质 丙泊酚麻醉 D1受体 D2受体 光纤钙信号记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侧被盖区-内侧前额叶皮质神经环路在觉醒调控过程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7
作者 郝孟楠 梁小丽 张益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02-408,共7页
腹侧被盖区(VTA)与内侧前额叶皮层(mPFC)之间存在相互神经投射,并形成环路,近年来的研究显示该环路在睡眠与全身麻醉的觉醒调控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VTA与mPFC的解剖结构、二者中的各种神经元及投射通路在觉醒调控过程中的作... 腹侧被盖区(VTA)与内侧前额叶皮层(mPFC)之间存在相互神经投射,并形成环路,近年来的研究显示该环路在睡眠与全身麻醉的觉醒调控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VTA与mPFC的解剖结构、二者中的各种神经元及投射通路在觉醒调控过程中的作用进行综述,期望为睡眠觉醒与全身麻醉机制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脑腹侧被盖区 内侧前额叶皮层 神经环路 觉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胞凋亡在体外循环肺损伤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8
作者 何苗 张红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102-1106,共5页
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相关性肺损伤是心脏手术最常见的并发症,多数学者认为缺血再灌注损伤及全身炎症反应可能是CPB肺损伤发生的重要原因,但其具体机制尚有待阐明。近年来,细胞凋亡在此发病机制中日益受到重视,从凋亡... 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相关性肺损伤是心脏手术最常见的并发症,多数学者认为缺血再灌注损伤及全身炎症反应可能是CPB肺损伤发生的重要原因,但其具体机制尚有待阐明。近年来,细胞凋亡在此发病机制中日益受到重视,从凋亡的角度探寻CPB相关性肺损伤成为研究热点。文中主要就CPB肺组织细胞凋亡发生的特点、原因及其分子调控机制的最新研究展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凋亡 体外循环 肺损伤 分子调控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ISK途径在二氮嗪后处理离体大鼠心肌中的保护作用
9
作者 王英 谢平 +2 位作者 张琳 刘兴奎 喻田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257-1262,共6页
目的探讨特异性线粒体ATP敏感性钾通道开放剂二氮嗪(DZ)后处理能否激活再灌注损伤挽救激酶(RISK)信号通路减轻离体大鼠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IRI)。方法采用Langendorff装置建立大鼠离体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将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NOR... 目的探讨特异性线粒体ATP敏感性钾通道开放剂二氮嗪(DZ)后处理能否激活再灌注损伤挽救激酶(RISK)信号通路减轻离体大鼠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IRI)。方法采用Langendorff装置建立大鼠离体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将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NOR)、对照组(CON)、二氮嗪后处理组(DZ)、LY拮抗二氮嗪组(DZ+LY),每组8例。对比观察:1平衡末、再灌注末各组不同时点心功能的变化;2再灌注末取心肌组织并分离、提取蛋白,用Western blot分析蛋白激酶B(PKB/Akt),P70S6激酶(P70S6K),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细胞外调节激酶1/2(ERK1/2)磷酸化水平的表达。结果 1心功能指标的变化:DZ组再灌注末心率(HR)、冠脉流量(CF)、左心室发展压(LVDP)、左心室舒张末压(LVEDP)、左心室内压上升最大速率(+dp/dtmax)、左心室内压下降最大速率(-dp/dtmax)优于CON组、DZ+LY组(P<0.01),但差于NOR组(P<0.01);平衡末心脏功能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再灌注末DZ组Akt、P70S6K、eNOS磷酸化水平的表达明显高于NOR组、CON组、DZ+LY组(P<0.01),各组ERK1/2磷酸化水平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二氮嗪后处理能够通过激活RISK信号通路减轻离体大鼠心脏IR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氮嗪 后处理 缺血 再灌注损伤 RISK 心肌保护 线粒体ATP敏感性钾通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GABAA受体为靶点的麻醉和镇静药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19
10
作者 林博浩 罗天元 +1 位作者 喻田 余守洋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04-307,共4页
在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中,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GABA)受体以两种形式存在:GABAA受体(γ-aminobutyric acid receptors,GABAAR)和GABAB受体(γ-hydroxybutyric acid receptors,GABABR)。GABAAR是五次跨膜... 在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中,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GABA)受体以两种形式存在:GABAA受体(γ-aminobutyric acid receptors,GABAAR)和GABAB受体(γ-hydroxybutyric acid receptors,GABABR)。GABAAR是五次跨膜的配体门控通道的半胱氨酸环家族,在大脑调节记忆、意识及睡眠中具有一定的作用。GABAAR有许多亚基,它们决定受体的亲和力,传导性和其他性质。在人类中主要有6个α亚基,3个β亚基,3个γ亚基及δ、ε、π、θ等15个亚基[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ABAA受体 中枢神经系统 GABAB受体 传导性 镇静药 Α亚基 Β亚基 半胱氨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缝背核5-羟色胺能神经通路功能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11
作者 龙忠芳 刘程曦(综述) 喻田(审校)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97-200,共4页
中缝背核5-羟色胺(5-HT)能神经元投射到大脑的广泛区域,与许多生理过程及精神疾病的发生有关,如焦虑、奖赏、睡眠-觉醒、成瘾、抑郁症等,但5-HT能神经通路对上述众多不同生理或病理功能的调控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文章将从神经网络的角度... 中缝背核5-羟色胺(5-HT)能神经元投射到大脑的广泛区域,与许多生理过程及精神疾病的发生有关,如焦虑、奖赏、睡眠-觉醒、成瘾、抑郁症等,但5-HT能神经通路对上述众多不同生理或病理功能的调控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文章将从神经网络的角度出发,就目前已明确的中缝背核5-HT能相关神经通路参与调控焦虑、奖赏、睡眠-觉醒及药物成瘾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缝背核 5-羟色胺 焦虑 奖赏 药物成瘾 睡眠-觉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丙泊酚麻醉与自然睡眠状态皮层脑电图的异同 被引量:10
12
作者 朱婉婷 张宇 +1 位作者 刘程曦 喻田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99-201,共3页
全麻致意识消失及恢复的过程是一种由药物诱导的可逆反应,主要表现为意识消失、制动、遗忘等.研究表明,这一过程由大脑中不同神经通路共同参与调控睡眠是一种自然发生的可逆的静息状态,表现为机体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性降低和意识的暂时中... 全麻致意识消失及恢复的过程是一种由药物诱导的可逆反应,主要表现为意识消失、制动、遗忘等.研究表明,这一过程由大脑中不同神经通路共同参与调控睡眠是一种自然发生的可逆的静息状态,表现为机体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性降低和意识的暂时中断,这一过程和全麻药物诱导的意识消失和恢复具有一定相似性[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睡眠状态 皮层脑电图 丙泊酚 异同 麻醉 意识消失 药物诱导 可逆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丙泊酚致欣快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13
作者 徐丹 刘程曦 +2 位作者 张宇 张益 喻田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47-350,共4页
丙泊酚属于短效静脉麻醉药,相对于其他麻醉药具有起效快、持续时间短、几乎无残留副作用等优点。近年来有研究发现丙泊酚可引起短暂的欣快感,甚至可因此进一步发展为成瘾性,本文对丙泊酚致欣快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 丙泊酚 静脉麻醉药 欣快感 成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星形胶质细胞在髓鞘形成与修复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4
作者 王明达 周亮 +1 位作者 罗天元 余守洋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51-454,共4页
星形胶质细胞(AST)是中枢神经系统(CNS)内最主要的胶质细胞类型,为神经元的代谢提供物质支持。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星形胶质细胞经过复杂的变化形成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修复有着支持和抑制的双重作... 星形胶质细胞(AST)是中枢神经系统(CNS)内最主要的胶质细胞类型,为神经元的代谢提供物质支持。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星形胶质细胞经过复杂的变化形成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修复有着支持和抑制的双重作用。随着星形胶质细胞在大脑中作用的深入研究,目前对星形胶质细胞在髓鞘形成与修复中的作用逐渐明确。本文就星形胶质细胞在髓鞘形成与修复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形胶质细胞 髓鞘形成与修复 中枢神经系统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未定带的神经纤维联系及其功能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5
作者 陈红 刘程曦 +2 位作者 罗天元 沈伟 喻田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2021年第1期96-100,共5页
未定带(ZI)是位于丘脑网状核旁的丘脑下核团,主要由抑制性γ-氨基丁酸(GABA)能神经元构成,并与许多大脑区域相互连接。ZI参与调控内脏活动、意识、注意力和运动等功能,但具体机制不明。随着特异性操控神经元技术的发展,明确ZI的神经纤... 未定带(ZI)是位于丘脑网状核旁的丘脑下核团,主要由抑制性γ-氨基丁酸(GABA)能神经元构成,并与许多大脑区域相互连接。ZI参与调控内脏活动、意识、注意力和运动等功能,但具体机制不明。随着特异性操控神经元技术的发展,明确ZI的神经纤维联系及其功能成为可能。本文结合ZI的神经纤维联系的研究进展,对这些纤维联系的功能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未定带 Γ-氨基丁酸 感觉整合 行为控制 恐惧 帕金森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神经旁核促慢波睡眠作用的研究进展
16
作者 秦在训 刘程曦 +1 位作者 罗天元 喻田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2021年第2期231-234,共4页
慢波睡眠产生机制不清,目前部分研究主要集中在解析大脑内慢波睡眠的触发点及其与觉醒核团的相互联系上。研究显示前脑和脑干可独立调控慢波睡眠,而且各自的调节存在显著差异。本综述将回顾经典前脑促慢波睡眠神经核团下丘脑腹外侧视前... 慢波睡眠产生机制不清,目前部分研究主要集中在解析大脑内慢波睡眠的触发点及其与觉醒核团的相互联系上。研究显示前脑和脑干可独立调控慢波睡眠,而且各自的调节存在显著差异。本综述将回顾经典前脑促慢波睡眠神经核团下丘脑腹外侧视前核(VLPO)的促慢波睡眠作用,并进一步详细阐述新发现的脑干慢波睡眠启动点-面神经旁核(PZ)在慢波睡眠诱发及维持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波睡眠 下丘脑腹外侧视前核 面神经旁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线粒体呼吸链酶复合物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进展 被引量:2
17
作者 李竹 王嫣 +1 位作者 周雯静 王海英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5期2172-2176,共5页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yocardial 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MIRI)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并发症,是困扰众多临床学者的一大难题。为改善MIRI预后众多学者致力于其机制的研究,发现线粒体与MIRI的发生密切相关,其中线粒体呼吸链酶复合物功...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yocardial 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MIRI)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并发症,是困扰众多临床学者的一大难题。为改善MIRI预后众多学者致力于其机制的研究,发现线粒体与MIRI的发生密切相关,其中线粒体呼吸链酶复合物功能受损,能量代谢障碍在MIRI的发生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本综述旨在阐述MIRI中线粒体呼吸链酶复合物的变化及其对MIRI的影响,为MIRI寻找新的有效治疗靶点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线粒体酶复合物 线粒体呼吸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注射方法对罗库溴铵恢复时相的影响 被引量:2
18
作者 张益 王钊 +2 位作者 朱宇航 刘德行 张鸿磊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2018-2019,共2页
目前临床麻醉中罗库溴铵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对其研究多集中于全麻插管时的效能^[1].而关于不同给药方法对其恢复时相影响的报道仍然较少。本研究通过比较TCI,持续泵注及单次给药的方法对罗库溴铵恢复时相及残余作用的影响.探索最... 目前临床麻醉中罗库溴铵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对其研究多集中于全麻插管时的效能^[1].而关于不同给药方法对其恢复时相影响的报道仍然较少。本研究通过比较TCI,持续泵注及单次给药的方法对罗库溴铵恢复时相及残余作用的影响.探索最佳的给药途径.为进一步提高麻醉质量.增加麻醉安全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库溴铵 恢复时相 注射方法 麻醉安全性 给药方法 全麻插管 临床麻醉 麻醉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依托咪酯降低大鼠丘脑皮层脑片神经元活性 被引量:2
19
作者 付豹 陆钦菊 +2 位作者 周于然 陈武 傅小云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705-709,共5页
目的:先前的研究已经证明丘脑-皮层网络在全身麻醉药诱导意识消失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依托咪酯广泛用于临床麻醉,可以可逆性地引起意识消失(loss of consciousness,LOC)。我们的前期研究表明依托咪酯增强丘脑皮层网络γ-氨基丁酸... 目的:先前的研究已经证明丘脑-皮层网络在全身麻醉药诱导意识消失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依托咪酯广泛用于临床麻醉,可以可逆性地引起意识消失(loss of consciousness,LOC)。我们的前期研究表明依托咪酯增强丘脑皮层网络γ-氨基丁酸(GABA)和谷氨酸能神经传递。然而,依托咪酯对丘脑皮层网络神经元动作电位的影响尚不清楚。本研究拟借助膜片钳技术观察依托咪酯对丘脑皮层网络神经元动作电位的影响。方法:20只健康(10~20d)雄性SD大鼠制备含丘脑腹后内侧核(VPM)和初级躯体感觉桶状皮层(S1BF)的丘脑皮层离体脑片。运用全细胞膜片钳,观察不同浓度依托咪酯(3.0μmol/L,6.0μmol/L和12.0μmol/L)对大鼠离体脑片丘脑皮层网络动作电位超摄值(OS)、升高其阈值(TP)和90%复极化动作电位时程(APD90)的影响。结果:依托咪酯降低丘脑VPM和S1BF动作电位的OS值,升高其TP,延长APD90。依托咪酯还降低了这两个脑区神经元动作电位的发放频率。与S1BF比较,依托咪酯对丘脑VPM神经元的抑制程度更大。结论:依托咪酯抑制丘脑-皮层神经元动作电位的产生,降低其发放频率,可能是其导致意识消失的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依托咪酯 丘脑 皮层 动作电位 膜片钳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生期重复吸入七氟醚的大鼠幼年期学习记忆功能与海马体积变化 被引量:4
20
作者 任娟娟 朱昭琼 +2 位作者 王义 唐春春 张超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470-474,共5页
目的近期大量研究表明七氟醚麻醉可能引起学习记忆功能障碍。文中拟通过Morris水迷宫检测学习记忆能力及MRI测量海马体积,探索新生期间断重复吸入2.6%七氟醚后的大鼠幼年期海马体积与学习记忆能力变化。方法新生SD大鼠32只,随机数字表... 目的近期大量研究表明七氟醚麻醉可能引起学习记忆功能障碍。文中拟通过Morris水迷宫检测学习记忆能力及MRI测量海马体积,探索新生期间断重复吸入2.6%七氟醚后的大鼠幼年期海马体积与学习记忆能力变化。方法新生SD大鼠32只,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6只,出生后第7、14、21天分别吸入2.6%七氟醚、1 L/min O2+1 L/min Air;均于第31-37天行Morris水迷宫实验以检测学习记忆能力;第37天在1%戊巴比妥钠腹腔注射麻醉后行MRI颅脑扫描,测量颅脑容积及双侧海马体积。结果 1定位航行实验中,2组大鼠第32-35天逃避潜伏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空间探索实验中,实验组较对照组平台象限滞留时间、平台象限运动距离、平台区域进入次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实验组较对照组颅脑容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53±0.18)cm3vs(1.60±0.13)cm3,P>0.05];右侧海马体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6.15±1.76)mm3vs(16.46±1.71)mm3,P>0.05]、左侧海马体积减小[(16.46±1.71)mm3)vs(18.10±2.53)mm3,P<0.05]。结论新生期间断重复吸入七氟醚后对大鼠幼年期学习记忆能力影响不大,MRI测量海马体积尚不足以用来诊断认知功能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氟醚麻醉 学习记忆能力 磁共振成像 海马体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