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OS响应型抗氧化TiO_(2)纳米阵列对树突状细胞免疫学功能调控的研究
1
作者 董美玲 罗赵雅静 +5 位作者 吴仪 陈红 胡祖权 陈晋 王赟 曾柱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264-264,共1页
目的材料与组织界面处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的过度累积所引起的慢性炎症是导致钛种植体失败的重要原因。为了清除过多的ROS,本研究在钛表面设计了一种具有ROS响应能力的抗氧化功能涂层,并探究其对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 目的材料与组织界面处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的过度累积所引起的慢性炎症是导致钛种植体失败的重要原因。为了清除过多的ROS,本研究在钛表面设计了一种具有ROS响应能力的抗氧化功能涂层,并探究其对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免疫表型及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电化学阳极氧化法在钛表面构建TiO_(2)纳米阵列,并将其植入大鼠胫骨侧软组织,评估植入体-组织界面的炎症细胞浸润和ROS水平。在TiO_(2)纳米管中负载乙酰半胱氨酸(NAcetylcysteine,NAC),通过层层自组装技术在钛表面覆盖明胶/壳聚糖(Gel/Chi)凝胶涂层并接枝NBC分子使其有ROS响应性,获得功能化涂层。构建细胞培养模型,研究钛表面功能化涂层对DCs免疫表型分子的表达和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钛植入会导致植入体-组织界面处炎性细胞浸润、DCs聚集及ROS水平升高。钛表面功能化涂层具有良好的ROS响应性,可使DCs免疫表型分子CD80、CD86、CD40与MHC-Ⅱ的表达降低,胞内ROS水平下降。在功能化涂层表面黏附后,DCs吞噬抗原的能力下降,且更倾向于促进naive CD4^(+)T细胞向调节性T细胞(Treg)分化。结论钛表面的功能化涂层具有ROS响应性,能够在氧化应激环境中释放NAC清除ROS,促进DCs成为耐受型DCs,从而提供免疫抑制的微环境,利于钛植入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炎症细胞浸润 组织界面 免疫表型 树突状细胞 乙酰半胱氨酸 CD86 免疫学功能 层层自组装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树突状细胞的力学免疫学角度探究伏马菌素B1的免疫毒性机制
2
作者 喻艳琴 赵雪 +4 位作者 程瑶 肖佳婷 张洁 曾柱 胡祖权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249-249,共1页
目的伏马菌素B1(fumonisin B1,FB1)是一种具有免疫毒性的真菌毒素,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在免疫调控中起着关键作用,本研究通过研究FB1对m DCs的生物力学特性和免疫功能的影响,从力学免疫学角度探究免疫抑制作用的机制。方法... 目的伏马菌素B1(fumonisin B1,FB1)是一种具有免疫毒性的真菌毒素,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在免疫调控中起着关键作用,本研究通过研究FB1对m DCs的生物力学特性和免疫功能的影响,从力学免疫学角度探究免疫抑制作用的机制。方法分离鼠源骨髓细胞并诱导为m DCs,采用细胞凋亡检测试剂盒检测不同浓度FB1对m DCs凋亡的影响;利用50μmol/L FB1处理m DCs后,检测m DCs的电泳率、膜流动性,原子力显微镜检测m DCs的杨氏模量,Transwall系统观察m DCs的迁移能力;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和骨架结构变化,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m DCs表面分子及细胞骨架结合蛋白基因的转录水平,混合T淋巴细胞反应检测m DCs的抗原提呈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m DCs表面分子的表达水平,Western blot分析Rho/ROCK/LIMK/Cofilin信号通路相关蛋白及磷酸化水平的变化。结果FB1处理m DCs后未发生凋亡,电泳率、膜流动性、杨氏模量、趋化迁移和抗原提呈能力均被抑制;细胞体积变大、丝状伪足变短,细胞骨架结构发生显著变化,细胞骨架相关蛋白Cofilin、Cap Z、Apr2/3 complex的m RNA表达水平降低;细胞骨架相关蛋白Rho和ROCK1的表达下降,Cofilin的蛋白磷酸化水平增加。结论FB1显著抑制m DCs的生物力学特性、迁移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 伏马菌素B1 免疫抑制作用 免疫毒性 生物力学特性 表面分子 膜流动性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曲霉毒素B1对鼠源树突状细胞生物力学特性、迁移能力和免疫功能的影响
3
作者 唐开义 尚国富 +2 位作者 王赟 曾柱 胡祖权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220-220,共1页
目的黄曲霉毒素B1(aflatoxin B1,AFB1)是目前已知的最强化学致癌物之一,具有很强的免疫抑制作用,探究其对机体内功能最强大的抗原提呈细胞——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生物力学特性(膜流动性、渗透脆性、黏附能力等)、DCs迁移... 目的黄曲霉毒素B1(aflatoxin B1,AFB1)是目前已知的最强化学致癌物之一,具有很强的免疫抑制作用,探究其对机体内功能最强大的抗原提呈细胞——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生物力学特性(膜流动性、渗透脆性、黏附能力等)、DCs迁移能力和免疫功能的变化,为进一步解析AFB1引起的免疫毒性机制奠定基础。方法体外分离、诱导培养C57BL/6小鼠骨髓来源的DCs,在加入LPS诱导成熟过程中同时加入不同浓度的AFB1,分析DCs的膜流动性和渗透脆性的变化,检测DCs黏附能力及黏着斑的变化,并分析DCs的迁移能力、细胞骨架结构变化及刺激T细胞增殖分化的能力。结果AFB1处理后,DCs膜流动性增大、抗低渗环境的能力减弱;黏着斑数量明显增加,黏附分子的表达显著上调,细胞黏附能力增强;细胞迁移能力受到损伤,细胞骨架及其结合蛋白的表达水平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DCs的免疫表型发生改变,刺激T细胞增殖的能力减弱,诱导初始T细胞向Th17细胞分化。结论AFB1能够显著影响DCs的分化成熟、生物力学特性和细胞骨架结构,进而调控其迁移能力和免疫学功能,这可能是AFB1发挥免疫抑制作用的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致癌物 Th17细胞 免疫抑制作用 生物力学特性 树突状细胞 黄曲霉毒素B1 膜流动性 抗原提呈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未成熟树突状细胞对钛表面不同晶相纳米形貌的力学生物学响应
4
作者 罗赵雅靖 吴仪 +4 位作者 陈红 陈晋 胡祖权 曾柱 王赟 《医用生物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272-1280,共9页
目的为阐明钛表面改性对未成熟树突状细胞(immature dendritic cells,imDCs)免疫功能的调控,在钛表面构建不同晶相纳米形貌,探究imDCs对钛表面不同晶相纳米形貌的力学生物学响应。方法通过阳极氧化和煅烧的方法在钛表面构建不同晶相的... 目的为阐明钛表面改性对未成熟树突状细胞(immature dendritic cells,imDCs)免疫功能的调控,在钛表面构建不同晶相纳米形貌,探究imDCs对钛表面不同晶相纳米形貌的力学生物学响应。方法通过阳极氧化和煅烧的方法在钛表面构建不同晶相的纳米形貌;将imDCs培养于不同晶相纳米形貌的钛基底上后,通过荧光染色观察不同晶相纳米形貌上imDCs细胞骨架F-actin、黏附及形态的变化;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黏附分子的表达量;利用活细胞实时成像观察imDCs的迁移行为;通过荧光偏振法检测imDCs的膜流动性。结果经阳极氧化和煅烧在钛表面获得了不同晶相纳米形貌,分别为非晶相、锐钛矿和金红石。不同晶相纳米形貌上imDCs的细胞骨架发生重塑,锐钛矿晶相上细胞的铺展面积相对较小,为(353.3±148.5)μm^(2);黏附的细胞数量最多,为(587±132)个,黏附分子CD11a、integrinβ2、ICAM1、VCAM1的表达量也增加;细胞迁移能力较强,累积迁移距离为(383.6±177.7)μm,欧式迁移距离为(51.82±50.13)μm;膜流动性相对较弱,荧光偏振度为0.3485±0.0418。结论imDCs能对钛表面不同晶相纳米形貌产生响应,表现出不同的生物力学行为。研究结果为设计具有免疫调控功能的钛生物材料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晶相结构 树突状细胞 力学生物学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钛表面纳米拓扑结构对未成熟树突状细胞免疫功能的调控作用
5
作者 王赟 黄卓 +6 位作者 唐开义 董美玲 龚敏 余鹏 胡祖权 陈晋 曾柱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S01期155-155,共1页
目的研究钛表面纳米拓扑结构对未成熟树突状细胞(immature dendritic cells,imDCs)免疫功能的调控,有利于理解钛表面改性对植入后免疫微环境的影响。方法采用电化学阳极氧化法在钛表面构建TiO_(2)纳米拓扑结构。分析纳米拓扑结构对imDC... 目的研究钛表面纳米拓扑结构对未成熟树突状细胞(immature dendritic cells,imDCs)免疫功能的调控,有利于理解钛表面改性对植入后免疫微环境的影响。方法采用电化学阳极氧化法在钛表面构建TiO_(2)纳米拓扑结构。分析纳米拓扑结构对imDCs的免疫功能(抗原吞噬能力、表面成熟相关分子的表达及炎性细胞因子的分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未成熟树突状细胞 纳米拓扑结构 免疫微环境 电化学阳极氧化法 免疫功能 钛表面 炎性细胞因子 表面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异甘草素纳米乳通过重塑免疫抑制微环境抑制小鼠三阴性乳腺癌 被引量:1
6
作者 洪亮 汪建满 +4 位作者 李江敏 罗亚莉 郭涛 胡祖权 曾柱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679-679,共1页
目的异甘草素(isoliquiritigenin,ILQ)是一种具有显著抗肿瘤作用的黄酮类化合物,有报道称其可通过抑制肿瘤细胞外基质的积累发挥抗肿瘤作用。因此,推测ILQ可能通过降低细胞外基质刚度抑制三阴性乳腺癌。为了改善ILQ的水溶性等药学性质,... 目的异甘草素(isoliquiritigenin,ILQ)是一种具有显著抗肿瘤作用的黄酮类化合物,有报道称其可通过抑制肿瘤细胞外基质的积累发挥抗肿瘤作用。因此,推测ILQ可能通过降低细胞外基质刚度抑制三阴性乳腺癌。为了改善ILQ的水溶性等药学性质,采用超声、相转变组分法和相转变温度法相结合的创新方法,制备了一种新型ILQ纳米乳(简称ILQ-NE@T),评估了其治疗效果及其与肿瘤免疫抑制微环境的关系。方法采用优化的S-PIC-T方法制备ILQ-NE@T。通过尺寸分布、微观结构、物理和化学稳定性等对ILQ-NE@T进行表征。采用细胞模型在体外研究ILQ-NE@T的抗乳腺癌能力。通过构建三阴性乳腺癌小鼠模型,在体内研究ILQ-NE@T的抗乳腺癌活性及其与肿瘤免疫抑制微环境的关系。结果和结论采用S-PIC-T方法制备的ILQ-NE@T含有直径约为66纳米的球形液滴,粒径分布较窄。ILQ的溶解度提高了约2600倍。ILQ的化学稳定性显著提高,且物理稳定性也较好。ILQ-NE@T对正常细胞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ILQ-NE@T的肿瘤细胞杀伤效果比传统制剂ILQ悬浮液更强。在小鼠模型中,ILQ-NE@T的体内抗肿瘤效果比游离ILQ抑制乳腺癌的效果更好。此外,免疫荧光染色结果表明,ILQ-NE@T可能通过诱导M2巨噬细胞向M1极化、下调Treg成熟和功能,重塑肿瘤免疫抑制微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阴性乳腺癌 传统制剂 物理稳定性 异甘草素 细胞外基质 细胞相容性 纳米乳 小鼠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树突状细胞的生物力学和力学生物学研究
7
作者 曾柱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S01期4-4,共1页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是一种目前所知功能最为强大的抗原提呈细胞,在启动和放大先天性和适应性免疫应答中发挥关键。从功能上来看,DCs存在两个分化阶段,未成熟DCs(immature dendritic cells,imDCs)和成熟DCs(mature dendriti...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是一种目前所知功能最为强大的抗原提呈细胞,在启动和放大先天性和适应性免疫应答中发挥关键。从功能上来看,DCs存在两个分化阶段,未成熟DCs(immature dendritic cells,imDCs)和成熟DCs(mature dendritic cells,mDC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力学生物学 树突状细胞 抗原提呈细胞 生物力学 分化阶段 适应性免疫应答 cell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丝骨架结合蛋白在未成熟树突状细胞抗原吞噬过程中的差异表达分析
8
作者 李道红 罗代琴 +8 位作者 曾宪琳 张帅 徐朴 吴翠芳 王赟 叶远浓 胡祖权 龙金华 曾柱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14-822,共9页
目的探讨未成熟树突状细胞(immature dendritic cells,imDCs)发挥抗原吞噬功能时关键微丝骨架结合蛋白(microfilament cytoskeleton-binding proteins,MCBPs)的差异表达情况。方法从健康人外周血中分离单核细胞(monocytes,MOs),经重组人... 目的探讨未成熟树突状细胞(immature dendritic cells,imDCs)发挥抗原吞噬功能时关键微丝骨架结合蛋白(microfilament cytoskeleton-binding proteins,MCBPs)的差异表达情况。方法从健康人外周血中分离单核细胞(monocytes,MOs),经重组人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macrophag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rhGM-CSF)、重组人白介素-4(recombinant human interleukin-4,rhIL-4)诱导培养6天获得imDCs;将imDCs与低分子量(40 kDa)和高分子量(150 kDa)的右旋糖酐分别孵育1、3和6 h,流式细胞仪检测imDCs吞噬右旋糖酐的比率及免疫表型分子的表达;免疫荧光检测丝状肌动蛋白(filamentous actin,F-actin)及PFN1、WASP、α-actinin在细胞中的定位情况;qPCR和Western blotting分别检测MCBPs在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差异;最后,基于系统生物学算法中的逐步回归和主成分分析方法筛选成分系数最大的MCBPs。结果在吞噬抗原的过程中,imDCs对低分子量抗原的吞噬速度更快,吞噬时长可维持约3 h,其细胞表型和细胞形态逐渐向mDCs分化,且F-actin发生明显的重塑,PFN1、CDM、WASP、CAPZB、Filamin A、α-actinin等MCBPs的表达下调,WAVE1、Arp2/3复合体、Fascin的表达上调;信号蛋白Rac1的mRNA表达上调,CDC42和RhoA的mRNA表达下调;免疫荧光结果显示,PFN1、WASP、α-actinin在imDCs吞噬抗原过程中发生转位;逐步回归和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PFN1的成分系数最大。结论PFN1可能是imDCs吞噬抗原过程中的关键MCBPs,这对于深入理解imDCs细胞骨架结构变化与免疫学功能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未成熟树突状细胞 吞噬 微丝骨架 微丝骨架结合蛋白 系统生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曲霉毒素B1对肝癌细胞HepG2生物物理学特性及细胞骨架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3
9
作者 于欢 喻艳琴 +4 位作者 钱天宝 刘清玉 王赟 曾柱 胡祖权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0-14,共5页
目的研究黄曲霉毒素B1(AFB1)对人肝癌细胞(HCCs)生物物理学特性及细胞骨架结构的影响。方法利用0、0.01、0.1、1、5、10μmol/L AFB1分别处理HepG2细胞24 h和48 h,采用CCK-8试剂盒检测细胞活力。在此基础上,分析10μmol/L AFB1对细胞渗... 目的研究黄曲霉毒素B1(AFB1)对人肝癌细胞(HCCs)生物物理学特性及细胞骨架结构的影响。方法利用0、0.01、0.1、1、5、10μmol/L AFB1分别处理HepG2细胞24 h和48 h,采用CCK-8试剂盒检测细胞活力。在此基础上,分析10μmol/L AFB1对细胞渗透脆性、膜流动性、细胞电泳率和F-actin骨架结构的影响。随后,提取细胞总RNA,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12种主要细胞骨架结合蛋白的转录水平变化。结果AFB1处理48 h时HepG2细胞的活力呈剂量依赖性增强。10μmol/L AFB1处理能够增强HepG2细胞抗低渗能力及细胞电泳率,细胞骨架F-actin含量明显增加,主要细胞骨架结合蛋白的mRNA表达发生改变。结论AFB1能够影响HepG2细胞的生物物理学特性、细胞骨架结构及其结合蛋白,这可能与其毒性作用直接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曲霉毒素 肝癌细胞 生物物理学特性 细胞骨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